书讯 | 邓小南《长路:邓小南学术文化随笔》
购书请扫二维码
这些年,在工作中随手写下一些文字,其中有著述序引、访谈记录、会议致辞,也有对逝去的亲人、师友的怀念。这些短篇,承载着若干往事的片段。其中最早的文字,写于1990年代末;最为晚近的,则写在2017年9月。如今重拾这些文字,勾连起一幕幕往日情景,回首当年道路,心底涌起不少感慨。
我们的青年时代,经历过个人无从选择的岁月,也有坎坷之后的追求。步入中年,有些事情是自己主动投身其中的,也有并非情愿却不得不走向台前的情形。从“知天命”到年逾“耳顺”,本以为处事会更加成熟、应对会更为从容;却未想到诸多不曾预料的考验,构成对于自己的又一波精神历练。该如何选择该怎么走,曾经有许多难寐的夜晚,有许多内心的冲突与挣扎。我记得在自己感觉犹豫的时候,朋友们“应该担负的责任,总要去面对”的提醒;记得在自己考虑退却的时候,耳边“再坚持一下”的勉励;也记得在自己显露疲惫的时候,同伴们热切的分担和学生们殷切的照顾。是前辈师长、同辈朋友、后辈学生的激励与支持,让原本随遇而安的我一直走到今天。
对我来说,这是一条长路。长路上留着一代代人的足迹与印痕。我们有过迟疑有过惶惑,有过崎岖有过周折,但也有携手尝试与努力,有相互理解与抚慰,有漫漫路途中的执著与坚持。有友人同行,有家人相伴,路上的求索寻觅,路旁的密林浓荫,都带给行路人“乐在其中”的感悟和信心。
我们身后的历史、面对的前程,本就是无尽的长路。道路仍在前方延展。心中有不曾放弃的目标、不能割舍的标准,探索中前行,相信会有希望会有未来。
小书中的这些文字,内容分散杂陈,但都是多年间一路走来的印迹,权且以“长路”为题。文字因应一时需要而作,从未想过将其结集出版。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谭徐锋先生,由于他的建议和督促,才有了这本小书。也要感谢北京大学历史系的硕士生李灵均,是他精心着力帮忙,核对材料,反复校订,提供多次技术支持,才使篇章的收集编辑及整理修订过程较为顺畅。
丁酉中秋 北大静园二院
在作者看来,青年时代,经历过个人无从选择的岁月,也有坎坷之后的追求。步入中年,有些事情是自己主动投身其中的,也有并非情愿却不得不走向台前的情形。从“知天命”到年逾“耳顺”,本以为应对会更为从容,却未想到诸多不曾预料的考验,构成又一波精神历练。对我来说,这是一条长路。有过迟疑有过惶惑,有过崎岖有过周折,但也有携手尝试与努力,有相互理解与抚慰,有漫漫路途中的执著与坚持。心中有不曾放弃的目标、不能割舍的标准,相信会有希望会有未来。
本书作者是著名宋史专家,在宋史研究领域成果丰硕。本书汇集了她关于史学研究、教学的思考,也收录了她对不少师友的深情回忆,勾勒出一幅丰富而生动的学术面貌,文字清晰,细节丰富,读来让人娓娓忘倦,对于史学研究很有启发。
中篇:随笔·访谈·讲座多种学术语境下的“深度对话”历史研究要强化史料辨析宋代史料整理二题“立纪纲”与“召和气”:宋代“祖宗之法”的核心宋代政治文化面面观大俗大雅:宋代文人生活一瞥再谈对于宋史的“再认识”——《澎湃新闻》访谈人物研究不宜限于是非毁誉——在吕惠卿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妇女史研究中的史料运用与学术规范----“历史学与社会性别”研讨班发言激发学习热情,展现历史魅力——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访谈谈“成长”与“长成”——“教授茶座”对话录
下篇:思念·追慕·忆往父亲最后的日子想念父亲硕学宗师:缅怀郑天挺先生仰望大师:纪念唐长孺先生坎坷与博通:吴天墀先生百年跟随王先生念书漆侠先生与历史学先生的尊严:悼田余庆先生天然清流,不杂渭泾:忆浦江我和三队的孩子们后记
(编辑:音什)
欢迎识别二维码关注“古典学研究”微信公众号
插图来自网络,与文章作者无关。
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相关人士联系本公众号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