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推荐 | 张丰乾《训诂哲学——古典思想的辞理互证》

中山大学哲学系 古典学研究 2022-09-14

书名:训诂哲学——古典思想的“辞理互证”

作者:张丰乾

出版机构:成都:巴蜀书社·2020年4月


作者简介




张丰乾, 1973年生,甘肃古浪人。哲学博士,2005年被评聘为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2006-07年度在哈佛-燕京学社作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传世及出土思想文献和哲学方法论的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哲学史》等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出土文献与文子公案》、《诗经与先秦哲学》、《敦博本〈坛经〉注释》;编有《哲学觉解》、《庄子·天下篇注疏四种》。

内容简介




本书选取一些重要的范畴和议题,以“训诂哲学”的方法,辞理互证,试图在古今、汉宋、中西之间寻找达成具体通途的可能。

目录


第一编 奠基


自序

第一章 “训诂哲学” 释义  /003

    一、“训诂”的意义  /004

    二、“经典”的地位  /007

    三、“语词”的训释  /013

    四、“训诂哲学” /015


第二章  “治道”与“玄德” /023

    一、原“道”寻“德”—— 以徐锴的训释为线索  /024

    二、“治”“ 乱”之际  /029

    三、“治道”之辨  /034

    四、“玄德”之义  /041

    五、美玉与美德  /046


第三章  《老子》语词的损益与哲理变迁  /053

    一、“天下”与“神器”  /053

    二、“知常”与“袭常”  /059

    三、“袭明”与“曳明”  /062

    四、“知”与“智”  /066

    五、“声”与“圣”  /070


第四章 《老子》思想的辨析与比较  /075

    一、《语文》教科书中的孔老关系  /075

    二、老子其人与《老子》其书  /079

    三、对《老子》思想常见的误解  /081

    四、保慈·贵柔·守雌——无为  /088

    五、“玄德”、“无为”与“大道”  /091

    六、老子思想与“现代”  /094


第五章  孔子的哲学方法论  /096

    一、“思无邪”  /097

    二、“闲居” 、“不器”、“从吾所好”  /099

    三、 “敏求”、“好古”、“忧惧”  /103

    四、“答” 、“问” 、“学”、“习”  /106

    五、“无违”、“守死”、“不改其乐”  /108

    六、“博约”、“择善”、“本原”  /111

    七、“述而不作”  /113

    八、“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114

    九、孔子作为哲学家的意义  /116


第六章 孔子的哲学价值观  /119

    一、志之所在:“谋道不谋食”  /119

    二、行的依据:“何莫由斯道”  /126

    三、德的来源:“天生德于予”  /130

    四、人的价值:“为政以德”  /134

    五、日常生活中的“君子之道”  /137

    六、“道”的公共性、公正性与可选择性及可塑造性  /140


第七章 《论语》中的“戒”、“慎”、“畏” /144

    一、“君子有三戒” /144

    二、“君子有三畏” /149

    三、“后生”之可畏与不足畏  /153

    四、“子畏于匡”  /155

    五、“子之所慎”  /160

六、言不可不慎  /162


第八章 “君子”、“小人”、“女子”及“与”之辨析  /168

    一、“君子”、“小人”之辨与“义”的准则  /169

    二、“君子”与“小人”:因同而异  /172

    三、怀德,怀土;怀刑,怀惠  /174

    四、“义”“利”之喻  /177

    五、“君子儒”与“小人儒”  /178

    六、学道与立德  /180

    七、“女子”与“小人”  /182

    八、“与”的关系及“难养”之处  /186


第九章  “良心”与“勉强”:董仲舒的经学与哲学  /196

    一、《春秋》屡被采编引用的背景  /197

    二、“尊礼重信”,基于 “良心”  /199

    三、“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论事重“志”  /201

    四、《春秋》之旨,精心达思者能知  /205

    五、惨怛不忍之心,《春秋》大之  /207

    六、“天心之仁爱”与取向“圣化”  /209


第二编 示例


第十章“慎”的哲学——以“慎独”为例  /215

    一、字义的训释  /216

    二、语境的辨别  /222

    三、“慎其独”的新解  /228

    四、“君子慎其独”的多重意义  /231


第十一章“听”的哲学  /234

    一、“见”、“ 闻”与“听”  /235

    二、“以心听”与“以神听”  /237

    三、 “圣”“智”五义  /241

    四‍、圣智的作用和遭遇  /250

    五、圣智之道——竹简《文子》的贡献  /253


第十二章“观”的哲学  /256

    一、仰观俯察  /257

    二、观:审谛之视  /259

    三、由“观”而“见”  /263

    四、政教之柄  /264

    五、“反观”·“观穿”·“通观”  /266


第十三章“解”的哲学(一)  /275

    一、“解牛”与“养生”  /276

    二、“道进乎技”  /279

    三、“目无全牛”  /281

    四、“以无厚入有间”  /284

    五、“怵然为戒”  /285

    六、“悬解”  /288


第十四章 "解"的哲学(二)  /290

    一、“解”之为义:“险以动”与“天地解”  /292

    二、“利西南”与“往来之际”  /295

    三、“刚柔之际”与“得中道”  /297

    四、“盗寇之招”与“朋至斯孚”  /301

    五、君子解,小人退  /304

    六、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305

    七、解忧  /308

    八、“生气”、“解气”、“和解”  /310


第十五章 "解"的哲学(三)——《周易》与中国哲学的论说方式  /315

    一、“雷出地奋”的多重意义  /316

    二、先王“作乐崇德”的卦象根据  /318

    三、《中庸》援引《周易·大象传》  /323


第十六章“通”的哲学——周敦颐的思与行  /329

    一、述太极,通天人;“博学力行”  /330

    二、决疑狱,处超然;“中通外直”  /336

    三、论师道,辨文辞;别善恶刚柔  /337

    四、倡知耻,促改过;发圣人之蕴  /340

    五、序礼乐,慎刑狱;纯人之心  /342

    六、圣可学,“一”为要;“明通公溥”  /344


第三编 引申


第十七章 因明及其译介与传播的再探讨  /351

    一、因明及其宗旨  /351

    二、因明之译介与传播  /355

    三、因明与习禅  /363


第十八章《周易》之卦序及其义蕴  /365

    一、卦象、卦序与义理相互发明  /365

    二、关于卦序意蕴的争论  /369

    三、《序卦》的结构及卦序的含义  /374

    四、《周易》卦序与学术发展的方向  /380


第十九章 哲学史的写作方法与评价尺度  /384

    一、“远近”的视角与“进退”的标尺  /385

    二、“分析”与“割裂”  /397

    三、时局与地域,需要与回应  /399

    四、把文献纳入历史的多种方法  /403

    五、“训诂哲学”的可能  /405




自序



作为学科的“中国哲学”,有制度的保证和人员的承担就可以存在,但在学理上是否可以成立,不仅取决于对“哲学”的理解,更取决于对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观念脉络及其论说方式的能否进行条分缕析和总结提炼,并对学界和读者关切的论题做出有理有据,有启发性的回应;还需要在方法论上积极总结和探索,避免把未加论证和经不起质疑的假设和猜想当作石破天惊的发明。

讨论“中国哲学”,离不开“中国古代哲学”,也绕不开训诂学。“训诂学,是书本子上的考古学”。( 胡朴安:《中国训诂学史·自叙》,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影印。)黄侃认为 “段玉裁以经证字,以字证经,为百世不移之法。”(黄侃述,黄焯编:《文字声韵训诂笔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2页。)作为“说释而教之”的训诂,对于经典的传承、文化的交流、思想的衍生都特别重要,但在现代学科的分野中,“训诂”似乎成了古汉语研究的专属品。反倒是力倡西学而闻名的胡适,后来对训诂学情有独钟。章太炎也指出:“盖学问以语言为本质,故音韵训诂,其管籥也;以真理为归宿,故周、秦诸子,其堂奥也。”(氏著:《致国粹学报社书》,《国粹学报》第5年10号,1909年11月。)本书中“一以贯之”的方法,可以用饶宗颐所倡导的“训诂哲学”来概括。所谓“训诂哲学”,以笔者愚见,就是以语词的训诂为基础,进一步阐发文字、文本和经典的哲学意义;亦可以称之为“辞理互证”。

本书对“道”、“德”、“观”、“听”、“慎”、“通”等哲学观念的源流和哲学行为的根据,包括生活经验与器物载体,在文献与历史的脉络中,包括生活经验与器物载体,做了具体而微的考证;同时也论述了它们丰富的哲学意义,以求在“古今如旦暮,别国似乡邻”的语境中,理解中国哲学的特征和价值本书的内容也包括对于《老子》、《论语》、《周易》等典籍中思想范畴的训释和相关哲学思想的探讨,力图打破学派藩篱而以哲学议题的梳理和研判为己任。以展现中国哲学的深刻性、丰富性和趣味性。

虽然笔者的写作思路大致稳定,大部分内容以论文的形式分别发表过,对于相关的刊物和编辑由衷感谢,读者们的评议也值得重视。但由单篇论文“凑”成一本书,还是花了不少心思,对于标题和正文都有比较多的损益,同一篇文章的内容,也重新加以检视和修订。书中内容的写作时间上乞1992年笔者读本科二年级时,下至2019年5月初与父母共度“劳动节”时——作为“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二老对于我写的具体内容不甚了了,但是他们“问耕耘不问收获”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不要懈怠,不要算计。

生活之中,很多的事情,越是追根问底,越是纠缠不清;但是于学问而言,确实需要“竭泽而渔”的自觉。古圣先贤们心忧天下,命系斯文,殚精竭虑,存亡继绝,还要承受来自后人们的质疑和指摘,作为“当代人”,想来惭愧。今以惴惴之心,申述饶宗颐先生所倡“训诂哲学”,并以之为书名,旨在补阙拾遗,不敢奢望返本开新或推陈出新,能够抛砖引玉而不至于佛头着粪,就可以手舞足蹈了。

在一路的磕磕绊绊中,家人、师长、朋友、领导、同事和偶尔谋面乃至素不相识的善知识们给予了太多的扶掖和启发,虽然一再致谢,依旧不能释怀;于家人而言,“同甘”者少而“共苦”者多,谨致歉意!谨致谢忱!

多位师友不避繁冗,指正了若干错漏,一并致谢!

当然,书中的任何谬误,盖由笔者负责。


张丰乾

庚子仲春于广州






(本文转自“中山大学哲学系”公众号)




    三联新书 | 陈来《儒学美德论》

    张文江 | 《薛学潜著作集》序言  

    新书推荐 | 郑吉雄:周易阶梯

   ● 新书 | 吴小锋整理《周易集解补释》

   ● 黄德海 | 诗经的图景

   ● 新書推介 | 《漢唐禮制因革譜》

    荐书 | 董成龙:《武帝文教与史家笔法》

   ● 新书推荐 | 傅正:《古今之变——蜀学今文学与近代革命》

    三联新书丨冯庆《古典与青年:理论时代的经典阅读》  

   ● 盘点 | 你读过的那些书(经典与解释 2019 • 华夏)

   ● 荐书 | 六点春日书单

   ● 三联学术|2020年春日书单 

(编辑:音什)


欢迎关注“古典学研究”微信公众号

插图来自网络,与文章作者无关。

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相关人士联系本公众号处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