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 | 《古希腊哲人论神》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博雅好书 Author 刘未沫

古希腊哲人论神

(英)大卫·赛德利 著  

刘未沫 译    刘玮 编校

324页, 65.00元, 2021年10月

北京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由国际著名古典哲学家大卫·赛得利教授在“中国人民大学古希腊哲学名师讲座”基础上修订而成。全书内容以中文译本形式首发,英文版Themes in Ancient Theology将随后出版。

全书按照主题而非历史梳理的方式,考察了“神”的问题在古代哲学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包括创造型二元论、球形神、与神相似的人、无神论、不可知论、伊壁鸠鲁神学和匿名性。作者表明,神的概念并不在希腊罗马哲学的边缘,而是非常接近其核心;但哲学家对神的讨论,与大众崇拜中的表现形式迥然不同。在哲学家这里,神可能是宇宙的创造者或创造性力量(第一章);神可能是宇宙本身,被理解为一个生命体(第二章);神还可能是我们或其他存在者模仿的理想模型(第三章);还有无神论的选项,即将神作为习俗构建的产物,是政客们发明的“超级警察”,迫使大众服从法律(第四章)。此外,柏拉图学园内部的怀疑论哲学家们,还发展和捍卫了最早的“宗教不可知论”的观点(第五章);而伊壁鸠鲁的神学,则包含着非常复杂的认知进路:它既支持神在事物的本性/自然中,并不单纯是人类的虚构;同时也认为神的概念是人的内在观念的反映,是人类自己的某种可视化理想(第六章)。最后,由于古代神学指控的背景,神学是所有的学科中我们最少期待其透明性的学科,因而在公元前300年左右斯多亚学派建立之前,大多数哲学家都选择在论神时对其进行匿名化处理,即避免使用个体神名,追求神的统一性和同质性;但在这个主流传统之外,始终保留的一个替代选项,即诉诸寓意,这将是斯多亚学派选择的道路,他们复活的是恩培多克勒的传统(第七章)。本书集中展现了赛得利教授的宏大视野和细致入微。材料时间跨度超过900年,材料形式除了基本的希腊文和拉丁文传世文献外,还包括残篇、纸草、铭文等。但这些又都贡献于哲学讨论,每一章都得出了对既定哲学史、既定宗教思想史上的修正。这种按照主题的安排显然更容易引起读者兴趣,但也对学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赛得利在哲学与历史之间做出的平衡,以及在专业与趣味之间所做出的平衡,都堪称典范。


目  录


   (上下滑动查阅更多内容)


编校者引言I


前 言V


第一章 创造型二元论1

一元论与二元论1

宇宙创造2

赫西俄德8

阿那克萨戈拉18

恩培多克勒27

苏格拉底34

柏拉图的《蒂迈欧》38

柏拉图之后54

结 语61


第二章 球形神63

导 言63

克塞诺芬尼66

巴门尼德 80

恩培多克勒83

柏拉图的《蒂迈欧》86

结 语92


第三章 与神相似的人93

柏拉图的《蒂迈欧》93

柏拉图《会饮》中的阿里斯托芬95

回到《蒂迈欧》103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论变得与神相似110

获得不朽118

道德上与神相似?120

尾 声129


第四章 无神论130

无神论者的缄默130

最早的无神论者名单134

柏拉图的证据138

匿名性142

划定安全区域147

柏拉图的无神论者152

无神论的起源161

柏拉图论无神论的无道德性164

附录:无神论者的“神谱”167


第五章 不可知论168

安 全168

新学园和斯多亚学派172

卡内阿德斯的逐步添加论证173

卡内阿德斯的不可知论181

斯多亚学派不是攻击目标182

其他的神学三段论189

卡内阿德斯的辩证方法204


第六章 伊壁鸠鲁主义神学206

德谟克利特206

伊壁鸠鲁: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209

实在论与观念论213

天赋观念214

对诸神的认知进路228

不朽性233

伊壁鸠鲁的神学立场238

神学及伊壁鸠鲁主义的课程241


第七章 神的匿名性243

苏格拉底243

赫西俄德 250

泰勒斯251

克塞诺芬尼与巴门尼德251

赫拉克利特254

德尔维尼作者260

恩培多克勒261

回到苏格拉底264

柏拉图265

柏拉图之后 277

古希腊神学研究文献选列280


译后记295


译后记

大卫·赛德利教授是世界知名的古典学家和哲学家,2014年退休前是剑桥大学劳伦斯古代哲学讲席教授(Laurence Professor of Ancient Philosophy)。这个讲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古代哲学讲席,设立于1930年,至今历任七届,每一位都是古代哲学领域的领军人物。除此之外,他所享有的威信还因为曾经担任古代哲学顶级期刊《牛津古代哲学研究》(Oxford Studies in Ancient Philosophy)的主编十年之久。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本书是赛德利2014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古希腊哲学名师讲座的结集。就我所知,此书的酝酿至少可以追溯到2011—2012学年秋季学期,那时我在剑桥古典系读研究生,参加了赛德利给古典系本科生开设的“神与反神”(God and Anti-god)课程,这正是他人大讲座的雏形。我一直保留着当时的笔记和讲义,写这篇后记时拿出来与现在的书稿大致比较,发现二者虽然处理的文本大致相同,但赛德利已经完全改变了呈现的方式。
在剑桥的课程是按时间线索进行的,古希腊罗马哲学家们对神(包括反对神)的讨论被分为“前苏格拉底与智者思想”“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和“希腊化时期哲学家”三个部分;而人大讲座则是按照主题安排的。赛德利从中提炼出古希腊哲人论神时的一些重要主题:例如神被等同于宇宙,并作为“球形神”的观念是如何形成的;球形神作为人模仿的对象究竟是什么含义;此外,那些被压抑的无神论传统、宗教不可知论传统是从何人何时开始,它们如何在一种宗教指责的语境下表达自身,等等。此后赛德利又花费将近三年时间对讲稿进行修改,并增加了两个主题,即神作为宇宙创造力量的“二元论”传统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以及从“匿名性”这一角度来回望前面讨论过的九个世纪,从那些思想家留下的字里行间串起一条他们中大多数人心照不宣践行着的哲学道路:在多神的宗教现实中追求神性的统一性和同质性。按照主题安排显然更容易引起读者兴趣,也更容易达到掩卷沉思的效果,但同时也对学者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学者在专业与趣味之间做出平衡。这绝非易事。主题的选择、提炼以及章节的安排,本身就是作者长期思考的结果。一本质量上乘的系列讲座文稿从酝酿到最终成书需要五年以上,这是赛德利学术道路中的常态。如果我们留意他另一本基于系列讲座的著名著作《古代创世论及其批评者》(Creationism and Its Critics in Antiquity),也会发现与本书极其相似的进程。
赛德利是一位难得的学术能力非常全面的学者。他能够处理多种材料,除了基本的希腊文和拉丁文传世文献,他可以第一手地处理残篇、纸草、铭文、图像等。大致浏览赛德利已经出版的文本、书籍和文章目录,可以看出他对出土文献的持久兴趣,不完全列举他仔细处理过的纸草,包括古代哲学界喜欢讨论的赫库兰尼姆纸草(Herculaneum papyri)——他的博士论文就是一份对这些纸草中伊壁鸠鲁《论自然》第28卷的文本编辑、翻译和评注(1973),以及德尔维尼纸草(Derveni papyrus)和斯特拉斯堡纸草(Strasbourg papyrus);也包括曾为古典学、圣经学和古文书学打开了新局面的著名的奥克西林库斯纸草(Oxyrhynchus Papyri);还有阿特米多鲁斯纸草(Artemidorus papyrus),以及匿名的柏拉图《泰阿泰德篇》评注、匿名的亚里士多德《范畴篇》评注等。除此之外,赛德利文章中对地上实物的利用,也不仅包括铭文(如刻在奥伊诺安达城门廊墙上的伊壁鸠鲁哲学铭文),还包括图像(最近我们看到他通过解读一幅马赛克镶嵌画,来重构最早的一批柏拉图跟随者如何将柏拉图权威化、经典化,并树立自己的权威)。
赛德利对这些材料的关注、解读和使用,有时是出于单纯的语文学和历史学兴趣,但大多数时候还是因为这些材料包含了哲学上(如认识论的、语言学的、自然哲学的、伦理学的)的重要信息,或者能够修正一些哲学史的既定看法。我比较愿意将赛德利习惯的治学进路称为“自下而上”式的,也就是说他的研究注重从考察文本语境和历史语境开始,以此作为可靠的基础,再对某位思想家或某个学派的思想进行重构和解释。这种“自下而上”的方法有明显的好处,比如能够避免思想史常面临的六经注我式的解释循环,再比如更容易让研究者跳出既定讨论进行思考,要么对既定讨论提出必要的补充,要么开辟全新的视角和问题域。除此之外,这种方法似乎也更容易调动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形制、不同题材、不同内容的材料来选取合适的方法,积极正面地建构研究,因而使古典学、古代哲学本身内含的跨学科特质得以丰富呈现。
阅读本书任何一章,我们都能够获得以下三个方面的强烈感受:强大的材料处理能力、“自下而上”的治学方法和融合语文学、历史学和哲学的文章写法。本书所解读的材料时间跨越至少九百年,从公元前7世纪的赫西俄德到公元2世纪的伊壁鸠鲁主义者奥伊诺安达的第欧根尼,包含有传世文献、残篇、纸草和铭文等不同形制的材料,题材遍及诗歌、对话、哲学论著、论辩檄文等。但这些材料的选择,全都服务于古代神学重要主题的哲学讨论,后者又反过来是赛德利对这些材料多年潜心研究后总结提炼的结果。在每一章中,赛德利或者对旧材料提出了更合理的解读——这种合理性可能从古典语言习惯、上下文联系、符合作者的思想整体、符合历史真实等多方面来看;或者提供新的材料及其解读,形成对哲学史既定看法的挑战,得出哲学史(或者宗教思想史)上和哲学上的重要后果。
就这种治学方法能够开辟新的视角和问题,我们可以以本书第一章关于宇宙创造的讨论为例。一般来说,我们所熟悉的古希腊自然哲学史的讲述方式是单线的、一元论的,这种方式最早由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第一卷中开创,以“什么是本原”为核心线索。但赛德利在第一章中为我们展示的完全是另一条线索、另一种传统,即“创造型二元论”,亚里士多德在这种传统中并不重要。赛德利令人信服地说明了这种二元论传统在古希腊的影响甚至比一元论传统更为深远:它开始于赫西俄德,广泛影响了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并在苏格拉底创造性地发明了神学上的“设计论证”后,充分与之结合,然后在柏拉图的《蒂迈欧》那里达到顶峰,在后来的希腊化时期中又经斯多亚哲学的改造而获得了新的表达形态。

我个人觉得这章特别精彩,每节都得出了很多令人意外的观点,例如创造论第一次进入西方正统是以一种科学的方式(在阿那克萨戈拉那里),我们后来熟悉的神学“宇宙论证明”实际上是那个被指控为不敬神的苏格拉底的发明,希腊化时期的“安提凯希拉机械”可能是机械版设计论证的实物,等等。这章也是全书最长的一章(中译近四万字),但即便如此,关于阿那克萨戈拉、恩培多克勒、苏格拉底的部分其实都是缩写,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在上文提到的赛德利的名作《古代创世论及其批评者》的同名章节中找到更详细的解读。

Creationism and Its Critics in Antiquit

by David Sed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8
就这种治学方法更容易进行跨学科结合,也举一例。本书第四章对无神论传统的讨论,是从怀疑一项历史记载开始的,那便是最早见于公元前4世纪伊壁鸠鲁的一份无神论者名单。赛德利的探讨方式是:首先怀疑并逐一抛弃该名单中的所有选项;借助其他材料还原出公元前5世纪后半叶在雅典流行起来的无神论思潮的基本状况,指出其匿名性的传播方式;确认了属于该思潮的可能文本形态(如《西西弗斯》残篇);然后进入对这种始终作为“暗流”的思潮的哲学考察,并说明我们可以借助柏拉图晚年著作《礼法》中对该思潮的批评,重构出了当时无神论者完全不同于主流的对自然、技艺和神的看法。在这整个探究过程中,寻找真实,尤其是对压抑思潮的关注是偏历史性的趣味;但这章后半部分的旨趣则完全是哲学性的,尤其是从柏拉图对话中重构“无神论者的‘神谱’”,对我们了解正统对立面的自然观、技术观、宇宙观等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反过来也能促进我们对正统思想之生成过程的理解。此外,最初的历史性旨趣,随后也催生出了新的视角和新的哲学史叙事,这就是赛德利后来在第七章以暗流之核心特征——匿名性——对整个古代希腊宗教思想发展的重述。

书中翻译方面需要进行说明的地方,我基本都放在了随文脚注中,供大家参考。这里只提一点,也是我在其他地方曾有过的倡议,即希望将古希腊哲学中可以回溯至希腊文kosmos(即有序体)的英文词(有的学者译为world [如赛德利],有的译为universe)都统一译为“宇宙”(而非“世界”),而将可以回溯至希腊文to pan的英文词(通常是universe)译为“一切”“大全”或“万有”等。赛德利在第一章第二节指出过这两个词在英美语境中翻译的混乱,我们在翻译英文著作时如果能回溯到其所对应的希腊词来选择合适的中文,则可以避免卷入英文自身的翻译混乱(对于其他西语文献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

同时,我也要厘清中文语境一个常有误解,我们(或许受到了科瓦雷名著的影响)习惯认为“世界”是更适合古代自然哲学著作的翻译,而“宇宙”是近现代出现无限空间概念后的产物;其实不然。该误解的前半段可以通过对中文词的历史考察来反驳,“宇宙”在早期中国就已出现,最初含义就是时空有序体(正好可以与希腊文kosmos对应),而“世界”是佛教传入中土后,由于译介需要对应“宇宙”一词构词法而发明的新词,在汉传佛教经典中“世界”代表的是一种无固定视角和绝对中心、以几何级数增长的多元结构。而误解的后半段,则需要从哲学上反驳,其具体原因正好可以通过阅读本书第二章“球形神”(这个标题完整地说应该是“球形的宇宙-神”)而获得。

在第二章中,赛德利不仅重构了希腊哲学如何确立球形作为神最适宜形状的逻辑线索,也顺带勾勒了有限的球形宇宙观念是如何从无限的宇宙观念中演生出来——是的,在古希腊,无限的宇宙观念甚至更早!公元前6世纪晚期的诗人和哲学家克塞诺芬尼,第一次用否定神学的方式获得了一种无处不在、无需感官便可全知,仅靠思便可推动万物的神的观念,而与之共同存在的宇宙,也是在上、下、左、右四个方向无限延伸的。之后,在巴门尼德那里,才第一次出于以数学精确性来理解神性存在者的需要,为无限的宇宙(以及与之共同存在的无限的神)设置了外边界,使宇宙变成了有限的。

本书出版的整个过程都得益于刘玮教授的大力支持。在翻译过程中,刘玮帮助我修正和完善了很多细节,他的很多独到见解也给了我非常大的启发,使我在很多方面能够精益求精;我们为一些术语翻译争执不下的场景,都会在回忆中都变得珍贵—— 一方面,在如今翻译市场化大潮中,很少有人会在翻译和编校上花费如此多的气力和时间;另一方面,这些争执也确实促进了对文本的理解。本书的出版还要感谢的是责编王晨玉,感谢她耐心和细致的编校工作。最后,特别感谢赛德利教授将本书的英文版出版放在中文译本之后,这无疑增加了中文译本的价值,当然也让我倍感压力。赛德利的语言“百转千回”,多夹杂不同程度的转折,这种语言特点不仅由于他典范性的英式表达,还由于上面所说的其所处理的材料的复杂。赛德利是我十年前在剑桥读研究生时的导师,他教会了我认识到古代材料的晦暗、哲学论证的艰难、结论的永远可错,以及对未知世界保持好奇。希望本书的翻译,也能够尽量将这些信息原本地传达给读者。本书的翻译也受到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柏拉图〈蒂迈欧〉与亚里士多德〈论天〉比较研究》(编号20CZX036)的资助,在此一并致谢。

刘未沫

2021年10月20日

于北京

(按:原文注释从略)



作者简介

大卫·赛德利,剑桥大学荣休劳伦斯古代哲学讲席教授,是古代哲学领域最博学的学者之一。研究领域涵盖从古风诗歌到晚期希腊哲学的整个古典传统,代表作包括《希腊化哲学家》《卢克莱修与希腊智慧的转型》《柏拉图的〈克拉底鲁〉》《柏拉主义的助产士》《古代创世论及其批评者》等。

译者简介

译者刘未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研究》编辑部副编审,中国社会科学院-拉斯卡瑞德斯基金会希腊中国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编校者刘玮,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延伸阅读


  ● 王江涛 | 柏拉图《普罗塔戈拉》“启蒙神话”绎读

  ● 李睿 | 《尼伯龙人之歌》与《伊利亚特》

  ● 颜荻 | 《僭主俄狄浦斯》中的诗歌与哲学之争

  ● 新书 | 张新刚《友爱共同体:古希腊政治思想研究》(李强作序)

  ● 新书推荐 | 罗峰《酒神与世界城邦》(全两卷)

  ● 新刊 | “经典与解释”辑刊第59期:拉采尔的政治地理学  ● 新刊 | 《古典学研究》第八辑:肃剧中的自然与习俗

(编辑:周翰)


欢迎关注“古典学研究”微信公众号

插图来自网络,与文章作者无关。

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本公众号处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