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狼大战叶问,大陆和香港的命运沉浮
文 | 天书
在今年春晚乏味的语言类节目衬托下,武术表演节目《天地英雄》中演员吴京和甄子丹的同台对打,成为我心中今年春晚的最佳场面。作为国内顶尖的两大功夫巨星,他们的同台对打不仅唤起了像我这样的80后的文化记忆,也打出了娱乐效果。看完节目很多网友都在说本来以为是战狼大战叶师傅,结果两人打出了猫猫打架的效果,让人忍俊不禁。
当然,没人能否认这两位的真实功力。我们这代人很多都看过电影《杀破狼》,这部电影是港式动作片从写意风格转向实战风格的分水岭,其中甄子丹和吴京那场巷战打戏现在还经常被动作片爱好者们拿出来重温。
拍摄《杀破狼》时吴京30岁,虽然之前早就以《太极宗师》和《小李飞刀》中的阿飞在大陆家喻户晓,但去香港发展之后一直不温不火,在各种配角中兜兜转转,最后又回到大陆发展。其实这和他个人无关,新世纪之后,香港电影工业开始持续走入下坡路,市场已经很难再捧出新一代的功夫巨星,而甄子丹直到《叶问》,才成为港式功夫巨星最后的守门人。
我第一次在大荧幕上看到吴京是2015年,《战狼》和《杀破狼2》先后上映,同年《叶问3》在香港上映,后来看,这三部动作片同年上映有一种别样的象征意义,一部代表大陆类型电影的新生,一部代表香港电影工业在向大陆融合过程中的挣扎和探索,一部代表香港功夫电影的终结。从黄飞鸿到霍元甲陈真到叶问,贫弱中国的功夫宗师打败洋人大力士的民族叙事终于走到了尽头,《叶问4》中甄子丹已经打到了美军基地,也终于完结,拍无可拍。
毋庸讳言,我们这代人的童年大多受到香港影视文化的深刻影响。尤其在那个网络还没铺开,电视台数量也比较匮乏的年代,租借以香港电影为主的录像带和光碟是当年的主力文化消费品,比如我小学时重复观看《倩女幽魂》系列的录像带不下几十遍。香港电视剧在当年也是时尚和精彩的代名词。后来我们知道,香港影视业繁荣的背后也有着沉重的阴影,比如电影人容易受台湾资方操控,黑社会人身控制横行,从业人员受压榨严重,权钱色交易盛行等等。我们前几天的文《吴孟达身后的香港电影阴暗面》就有讨论。
但不论如何,香港影视业,乃至整个香港,确实承担了那个时代的文化塑造任务。八十年代打开国门之后,面对西方资本和文化的冲击,首先感受到这一切的城市居民中,有很多人是迷茫的,面对与西方巨大的物质生活差异,从革命年代的斗争精神中褪化的一些人,不由自主的会出现怀疑和慕强。这时,香港影视业的民族叙事主题正好填补了革命精神衰退后产生的空缺,借由不断重复的贫弱中国的功夫宗师打败洋人大力士这一叙事,既维系了两地之间的身份认同,也催生了一种是似而非的民族精神认同。在八九十年代的混乱秩序和河殇思潮的冲击中,伴随着万里长城永不倒的旋律,这种民族精神认同起到了一定的稳定和凝聚作用。
同时,香港当时的经济地位也对大陆民众的心理产生了一种微妙的平衡感,回归之前,香港GDP将近等于大陆五分之一,是上海的四倍,那时两地互相之间的观感也比现在好得多,香港的回归让大陆民众在高兴祖国朝统一迈进之余也产生一种自豪感,多少抵消了一点当时普遍存在的崇洋情绪。97年我小学二年级,至今还记得回归当天的直播中,末代港督彭定康乘车绕着港督府转了几圈才离开。当时我只是以为他舍不得离开,很多年后我才知道,彭定康离开之前在香港埋了很多暗雷,贻害至今。
看过韩剧《请回答1988》的人能感受到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在韩国的风靡程度,日本和东南亚也是当时香港电影的辐射范围。以李小龙成龙李连杰为代表的功夫巨星和袁和平这样的武术指导深刻影响了欧美动作电影,如昆汀声称能背下李连杰《精武英雄》每一个镜头,袁和平影响了一众美国大片的动作风格。到目前为止中国真正对世界流行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还是功夫片,当然,这也迎合了欧美的东方主义式的想像。
我有时会在B站上找一些诸如香港电影经典反派剪辑之类的视频来怀旧,这类香港电影人物剪辑在B站上播放量都很高。巅峰期的香港文化对大陆有一种同源又异质的吸引力,这种异质性可以简称为港味。香港作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金融中心物质发达,纸醉金迷,但又保留了广东文化的市井气,旧中国的种种社会结构,传统文化,甚至封建迷信,黑帮横行。这种社会氛围影响了艺人们的风格气质甚至外形,构成了独特的气质。
有人称男星陈伟霆为最后一个港味艺人,我对他不了解,不过现在还在活跃的港星大部分都是上一两代的人物,再生产机制基本断掉,再过十年我们可能基本就看不到几个香港明星了。台湾也是如此。
香港影视业的繁荣就如同香港经济本身的繁荣一样,终究是被历史进程推上前台,也终将因历史进程而衰落。当时对于大陆来说,香港电影业的确可以称得上工业,但在好莱坞面前仍然属于你有科学我有神功。香港武指们进入好莱坞大量输出知识和实践后,逐渐被美国同行们学习模仿,并在一定程度上超越。2002年《谍影重重》上映,美国电影人找到了一条不同于港式动作片的路,香港武指们不再有绝对的优势。对内地,在我们上次讲过的小鱼儿和花无缺片场打人事件以及艳照门之后,香港资本也开始衰退。
如今,香港整个文化产业的确是不复往昔了,但还有些家底。大量电影人北上争夺市场,武指,动作戏和警匪片仍然是招牌,日本前几年大获好评的《浪客剑心》真人版系列的武指就出自甄子丹旗下,《追龙》,《无双》到近期的《拆弹专家2》显示港式电影仍能一战。老态龙钟的TVB虽然越来越不行了,但这两年还时不时能拿出一些口碑还可以的剧。最让人无语的是,在音乐方面,生于内地,成长于香港乐坛的邓紫棋综合指标上看可算作当下国内年轻流行女歌手中的领军人物,内地流行乐坛这十几年的发展实在让人无力吐槽。
当然,也不会再有更多了,香港最后的文化工业遗存正在加速融入大陆,或者说整个中国的体系。面对香港导演们,大陆的一些所谓五六代导演应该要感到羞愧的,至今国内的一些重大电影项目仍不得不请香港导演接手。
香港导演们业务能力强,但局限性很大,尤其在拍摄主旋律题材时,比如刘伟强的《建军大业》被评价为没有脱离香港黑社会电影火并的气质,《攀登者》的表现也不如人意。但在不少大陆网友看来,这并不会比一些大陆五六代导演更差。香港导演们的这种表现属于格局和视野问题,并不是态度和屁股问题,实际上香港导演们在拿钱办事这个层面是敬业的。
你看《建军大业》只会觉得无语,但不会觉得恶心,而且如林超贤这样的上限还是很高的。反观大陆如《八佰》之类的电影,不管业务能力行不行,屁股肯定是不行。今年将上映的《冰雪长津湖》的四位导演中,网民们对林超贤和徐克的放心程度超过陈凯歌,可见一斑。
还好,内地年轻一代导演已经全面崛起了。经过疫情一年的压抑,今年春节档又创造了新纪录,产生两部超过40亿票房的电影。上映的五部主力影片全都是新一代导演作品,质量都过得去。中国电影票房纪录也再次被刷新,排名前五的全部为大陆拍摄的电影,且全都由新一代导演完成,涵盖了军事动作,轻喜剧,动画,科幻,悬疑+喜剧五种不同的类型,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可以说除了美国之外,只有中国电影市场能容纳这么类型全面的高票房影片。
前几天吴孟达去世,引发了一片纪念热潮,在大陆观众心中,吴孟达本来就是香港电影中的黄金配角,19年参演《流浪地球》后,地位更达到空前高度。吴孟达是个爱国的香港电影人,不止吴孟达,香港老一辈艺人中很多都有一种家国情怀,不然也无法承担八九十年代大陆思想混乱期的民族叙事工作。在这几年香港社会的乱象中,老一辈香港艺人的立场大多也是很坚定的。
诚然,这当中的不少人,在当年还是有一些言行的黑历史,这很大程度上是时代原因,尤其是迫于台湾当局的压力下。不过只要大节不亏,今天的我们也无需过度纠结。
比之起来,大陆文艺圈中广泛存在的扛着红旗反红旗式的人物和现象,危害显然大许多,就像我们在《为什么都说中国名导爱给西方人拍电影》一文中分析的,从八十年代开始,各种无底限的逆向民族主义思潮,审丑猎奇,以讨好西方人的东方主义视角进行的种种创作,比起霍元甲黄飞鸿精武英雄这些作品内涵的积极精神,格调显然差得太远。
17年王晶拍摄《追龙》揭露港英殖民统治时期的恶行,结果竟然有大陆影评人跳脚出来说王晶恶意抹黑英国,这些精神西方人上演的滑稽剧比比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些人和事直到还在频繁影响着我国民众的文化生活,可能同样要再等过个十年,这一批人从主流的位置退去之后,我国的文化事业才能彻底迎来新的阶段。
十年,又是十年,对于当代中国和世界来说,每过十年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相信台湾问题在十年内我们也会看到一个结果。今天大陆民众对台湾问题的态度,普遍已经不是担心台湾怎么收回的问题,而是担心台湾收回之后怎么进行社会治理的问题,由于民进党当局二十年的愚民和台独教育,两岸社会氛围和大众认识事实上陷入了一种一国两智的状态,具体的大家都懂也不举例了,估计最近看菠萝的新闻都看饱了。如果香港今日的乱象来日在体量大几倍的台湾还反复上演的话,那对于我国造成的持续损失将是巨大的。
关于香港和台湾问题的现状由来,未来可能的解决路径我们之前的文章都多有讨论,这里不再重复。了解香港历史的朋友都知道,香港曾经有很长时间的红色传统,并在六七十年代达到了高峰,在革命退潮后,红色传统一部分演变为家国情怀,另一部分则被资本金融股票房价等等彻底淹没。与此同时,八十年代经济开始腾飞的港台地区的民众开始对大陆产生一种巨大的优越感。
优越感是一种奇妙的东西,在97年的时候,香港经济正值巅峰,对于大陆这个穷亲戚在优越之余还没有太多负面情绪。二十年多年后,这种优越感被引导演化成一种怨恨和敌视,英国殖民没错,四大家族们没错,全都是夺走香港好生活的大陆人的错。
香港人是幸运的,区区几百万人口,曾经对全世界产生过巨大文化影响力,但正是这种曾经的影响力带来的幻觉,也让香港人徘徊其中,至今不愿走出。
日本动画《全金属狂潮》中,主角所在的组织Mithril是一个拥有未来技术加持的神秘军事组织,不受冷战超级大国控制影响,可以轻易左右世界局势。了解日本动漫文化的朋友会很熟悉这种设定,这是一种典型的日本心态式的幻想,虽然是小国,但拥有无与伦比的技术和独一无二的地位。这种优越感心态也反应在港台身上,比如台湾成天念叨自己南波万。
现代文明体系里,文化影响力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本质上只能是经济影响力。在冷战和新自由主义开启的全球再分配中,一些小型地区获得了历史常态中并不会获得的经济机遇,但这种机遇却是畸形的,终究是整个资金主义世界食利经济链条上的一环。如果说日本毕竟还是有一亿多人口的工业大国,可以支撑数量庞大的文化和色情产业从业者,那么人口只有几百万的香港,在当年养活了堪比整个大陆的文化产业,靠的是什么呢?香港人为什么可以不需要农业,不需要工业,光靠金融房产旅游娱乐就行了?
答案是在食利经济这个链条上,脏活累活都有其他人代劳了。可以试想,如果哪天日本和韩国的工业基础崩毁了,这两国就不可能维持得住目前庞大的文化产业从业者数量。
人一但陷入长久的优越感就会变得盲目无知,地区和国家也是如此,总体上来说,大陆社会氛围还是善于反思的,因为还是发展中国家,还有辩证思维传统,还不忘百年国耻,还没形成那种优越感,经常自卑多过自信,很多时候甚至完全反思错了方向。
目前的台湾社会思维在优越感和愚民氛围上已经走到了极端,从内部已经很难看到有什么内生性的反思动力,尽管台湾从来就没形成过什么真正的世界级文化输出影响,尽管台湾的优势产业越来越少,但这一切都不妨碍南波万。香港则处在一条分岔路上,这一条路怎么选,相信历史会给予正确的方向。
沉迷于优越感的人总会面临反噬,然而优越感是人性,不同物质环境下产生的群体差序格局是社会性,优越感并不是玄学的东西,它的产生是物质性的不可抗力,不可能指望通过教化让所有人都永保谦卑之心。就在大陆,发展差异带来的地区和人群优越感衍生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放眼全世界,欧美价值观仍然高高在上,给所有第三世界国家持续带来深重的灾难。说到底这仍是人类社会的本质不平等问题,并在资本主义形态下发展至登峰造极。香港的命运沉浮只是当代资本主义历史的缩影。
从个体之间,到群体,地区,国家,整个人类社会,建立平等和共识任重道远,这需要人类社会尽可能的缩小不同地区间的经济基础差异,并彻底扭转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逻辑。终究,我们需要呼唤一个平等的世界,我们需要建议广泛的共识,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会参与到这个历史进程之中。
近期文章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