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恢复华夏衣冠之美
《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可见华夏一词,从地理层面延伸到更深层次的文化范畴。而文化的优劣最直观的表达为一个民族的审美观,“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反映出中国人对于文化的自信、纺织制造业的自信,从而表达为审美的自信。
数千年来,因为战火和外族的入侵,导致文化断层,甚至文化转基因,中国人的审美观从以道审美,下降为以奇技淫巧为美。
经历清代近三百年的剃发易服行为,现在大众只能从影视里去领略华夏的章服之美,这是民族的悲哀,也是人类文明的一大遗憾。
今天文明复兴中的中华民族是否应该恢复华夏衣冠,社会上众口不一、析辨诡词。然而恢复衣冠在表面的恢复民族审美之下,是对本民族正统性的延续,是对文明继承。蒙元、满清可以扼杀文化的传承,但是我们不可以。
明太祖恢复华夏衣冠
在推翻元代蒙古人统治之后,明朝恢复汉族的传统,明太祖朱元璋根据“上承周汉,下取唐宋”,重新制定了服饰制度。如此明朝继承了华夏文明成为正统王朝,极大的释放了民族的创造力,为大明的繁荣鼎盛、万国来朝奠定了基础。
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颁“即位诏”,建立“大明”。此时强调“宋运既终”告知天下大明是华夏正统继承,但并非赵宋的延续,而“荷上天眷顾”表明自己是代天理民,符合天道的正义性。
二月十一日,明太祖宣布“复衣冠如唐制”,明朝在建国后仅一个月便颁行了第一份冠服方案:
“士民皆束发于顶,官则乌纱帽、圆领袍、束带、黑靴;士庶则服四带巾、杂色盘领衣,不得用黄、玄;乐工冠青卍字顶巾、系红绿帛带;士庶妻首饰许用银镀金,耳环用金珠,钏镯用银,服浅色团衫,用纻丝、绫、罗、绸、绢;其乐妓则戴明角冠、皂褙子,不许与庶民妻同。不得服两截胡衣,其辫发椎髻、胡服、胡语、胡姓一切禁止。斟酌损益皆断自圣心,于是百有余年胡俗,悉复中国之旧矣。”
明太祖对人民的服饰、发饰、语言等做了统一规划,彻底抛弃并禁止人民继续使用元朝“胡俗”,恢复中国之旧习。
朱元璋并非完全依照旧制,他认为:“五冕礼太繁,今祭天地宗庙则服衮冕,社稷等祀则服通天冠、绛纱袍,余不用。”所以大明的冕服制度惟天子及亲王有之。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服饰的形制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而不是完全效法古制。如《周礼 · 内司服》中的“鞠衣”是皇后六服中的一种,[汉]郑玄注“鞠衣,黄桑服也,色如鞠尘,象桑叶始生”。当时“鞠衣”为皇后亲蚕(祭拜蚕神嫘祖)时所服。而《明宫冠服仪仗图》中的“燕居冠服”中却说“鞠衣红色,胸背云龙文,用织金,或绣,或加铺翠圈金,饰以珠,或素,紵丝紗羅并余色随用。”
可见,明代的“鞠衣”更多的是起到礼仪礼服的作用,已非亲蚕时专用。
明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在推翻了蒙元对华夏主体民族的压迫之后,建立的是一个继承了华夏文明正统的朝代。明太祖恢复旧制,恢复的不仅仅是文化制度,更是华夏民族与生俱来的自信,这便是当下中国提出“四个自信”的历史意义。
明太祖刚即位第一年便立北京,并且规定皇帝每年春秋往来驻守。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朱棣继承了明太祖“天子守国门”的意志,把北京驻地拓展为北平,将明朝的首都从南京迁往北平,皇城变成一座堡垒直接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侵。从此大明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拓展阅读:
穿衣裸露竟有如此厉害的果报,太可怕了!看后再也不敢这样穿了!
扫码加小编微信:Leojinyu123进群交流
为防止失联,请关注以下公众号,知道更多真相
也可以登录网站查看更多真相:www.lingmiaomiao.com
请复制微店链接在微信里打开
https://weidian.com/?userid=301113021&wfr=c&ifr=shopdetail
蒙学溯源:传统家塾中的读书人(你能想象六年蒙童“读”多少书吗?)
您的转发是最重要的支持!感恩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