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1支教记忆 | 心之所向 · 素履以往






SUMMER

IN 2021



如果青春是一场征途,

你是否愿意不计回报赴一场艰难的跋涉?

如果奉献能奏出乐章,

你是否愿意将歌声带去渴望的土地?

如果教育是新的碰撞,

你是否愿意用微笑与热爱肩负国家的未来?



2021年5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大一(2020级)胡临风同学随我校志愿者团队赴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浙大小学开展支教活动。该项目由胡临风同学在校发起,经积极联络杭州浙大校友会和我校学生事务处,最终由我校微光公益社团承办了本次支教活动,并命名为“‘黔’进计划”同时,本次支教活动也得到了大学各部门的支持与配合。


/

2021 summer

/

项目背景


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浙大小学的学生多为父母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外出,他们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加上教育资源有限,同学们少有机会拓展知识面和开阔视野。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微光公益社团举办此次支教活动正是希望可以通过课堂教授、课余给予的形式,让同学们基于现有知识对更多领域和新知识有所了解与掌握,使他们日后在探索未知的路上更加积极与顺畅。


同时,微光公益社团组织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本科生为该校同学提供学科辅导。希望通过走进与贴近的方式切实帮助到孩子们,成为一束照进他们心中憧憬未来的光。

/   ///


/

2021 summer

/

学校背景

为回馈抗日战争时浙江大学西迁至湄潭才得以延续“文脉”的恩情,浙大校友捐资建立了这所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小学。从浙大西迁纪念馆中了解到,我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谈家桢教授正是在这一时期发现了镶嵌显性的遗传现象,该成果一经发表便在国际遗传学界引起巨大反响。

支教团队到达湄潭县浙大小学后,该校张勇校长热情地为我校志愿者们介绍了当地的发展情况。他提到“尽管近几年居民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但教育方面依旧任重而道远”。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师资力量不足,每个班都有超过55名学生,老师们难免感到力不从心。教育不但要“扶智”更要“扶志”,但当地学生大多受限于环境,因此“扶志”也仍需努力。张校长非常感谢志愿者团队的到来,可以分担一些当地师资不足带来的压力,他也希望我们的到来能为当地小学生带来更多领域的知识,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帮助。

/   ///



用心陪伴


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胡临风同学

为三年级小学生授课


胡临风同学结合他在校所学的生命科学专业背景,为同学们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科学类课程。


他选择了儿歌中的统计、袁隆平爷爷与杂交水稻、生活中的法律常识、核科技与人类文明以及回顾作为课程的标题。在胡同学看来,对于三年级的孩子们来说,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培养思维理念比灌输知识更重要。他精心设计了以“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科学家的家国情怀”为题的教学内容作为缅怀,为并不熟悉袁隆平爷爷的孩子们讲述一位有操守、有爱好的科学家的人生及科研经历,引导同学们认识到节约粮食的重要性,并埋下了一颗“长大成为科学家”的种子。当了解到袁隆平爷爷生前为祖国做出如此多的贡献,孩子们也深受感动,直到下一堂课还沉浸在悲伤的氛围中。




最后,支教团队还参观了珍贵的“红色遗产”——遵义会议旧址和娄山关战斗遗址,在参观过程中领略到非凡的长征历史。更深层次地理解了新时代长征精神的意义后,更加坚定了自己最初的梦想,希望可以通过这次支教为同学们的未来点亮启迪之灯。




作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学子,我们也希望能承袭自身的文化命脉,走好自己的新时代长征路。









(向上滑动启阅)

胡临风:

支教回想录


      每节课之后我都在思考:我此行究竟能给这三个班的同学们带来什么改变?我教会了他们某项奇妙的工具?还是教会了他们一些从启蒙书上也能读到的内容?我想,如果仅仅是这些,恐怕有点对不起“支教”二字,对不起学校和微光公益给我们的机会。我在探索一个负责任的答案。


      由于教学的对象是三年级同学,也从当地支教队员中了解到,这个阶段非课标的课程可能会加大同学们的理解难度及班内个体理解能力差距大等问题。这也是我在前几天的教学中亲身感受到的问题,我担心这段时间在同学们的成长过程中无法弥留太多有意义的内容,而仅仅是有一群听说是大城市来的大哥哥大姐姐讲了些有趣或无趣的话题,我不希望意义只是如此潦草。


      后来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在与其他老师的沟通中我逐渐了解,这个阶段的小学生世界观尚未塑形,需要的是兴趣基础。对一门学科的学习往往建立在自己的学习兴趣上,这是一种有趣的“榜样效应”。我认为比起某些特定的知识,我们或许可以留下的是一些持久的激情或者向往。一些话题或者观点,我们可以在大方向上予以取舍,只在他们心中留存一个概念雏形,后续的知识可等待他们自己在学习中探索和发现。当然这也需要在他们心中树立一个简单的批判观念,也是我在课程设置时候努力去做到的事情,例如:全班讨论、没有对错、畅所欲言、小组合作。


      在认识到榜样效应之后,我立即在我的课程中设置了以“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科学家的家国情怀”为内容的课程。虽然取名看似立意高深,但我理解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最重要的还是从生平中介绍,挑选有意思的片段,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整个支教活动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堂课就是在三年级六班上的以“袁隆平院士”为内容的课程,当时恰巧是袁隆平院士逝世一周。虽然我并不能教会他们杂交原理、三倍体、天然雄性不育株等内容,也不能过早地去告诉他们曾经袁隆平院士面临学术界怎样的压力,但是通过对袁隆平院士生平的介绍,对孩子们来说,他再也不是课前所了解的一张黑白照片和几则故事,而是一个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得知去世的袁隆平爷爷为祖国做出如此多的贡献时,有许多学生在课堂上潸然泪下。我也意识到这堂课我成功了!尽管我不能把眼泪当作一种喜悦的资本,但我知道我改变了他们一点,确实是震撼地“make a difference”。有几位同学在留给我的送别信上用幼稚的笔体写了:“谢谢胡老师,我知道了一定要节约粮食”。


      最后一堂课,我想留给同学们一些人生尺度上的思考,虽然我在这次支教过程中才过完十九岁生日,在人生的问题上远没有老师、家长有资格做教师爷。如果需要一个榜样,如果需要一种视界,那我又何尝不能某种意义上引导一下呢?我的决定就是:将“我”这个角色搬到课堂上。思考良久,我将个人从小到大的理想变化,以及坚持和放弃的原因告知同学们,希望他们去找到想做的事情。在最后,我询问他们有没有新的理想或目标时,我听到了很多同学回答:“科学家,虽然不一定会像袁爷爷那样出名,但我想有自己的贡献,帮助更多的人”。这并不像我那一代小学生对科学家理想的程式化回答,许多孩子之前没有成为科学家的想法,或者说不认为科学家是一个好的回答。但我能感受到他们对科学家这份职业的一种新的憧憬,一种尚在上升期的热忱。


      这是一种坚守和一种热爱,团队里也有许多志愿者在活动中找到了更多意义。教授语文的毛老师将袁枚的《苔》改编的同名歌曲像《经典咏流传》里的那样教会了同学们,完成当语文老师的心愿;队长王潇骁与同学们建立起深厚的友谊,真的像一个大哥哥的样子被接纳;曾老师带领同学们在课堂上云游了地球;陈老师用生动的学生舞台让同学们了解了人体免疫;王佐之老师带着同学们在经济课堂上将辣条从小卖部打入国际市场……


      我不再怀疑我们到来的意义,而是将留恋、不舍融作一份随身携带的财富,我知道这份财富将在我心底深处熠熠生辉,不会再某天随着日益积压的事业压力而蒙灰。


      这次支教中我当然遇到过挫折,比如需要不断维护的课堂纪律,每天喊哑的嗓子,时刻盯防的深圳疫情。但真的当我来到最后时,不舍竟也像积郁的贵州的雨一般,拢着连绵的山和川,送我来到贵阳的机场,返回深圳的校园里。我知道这一份记忆不会简单的离开,同学们送我的礼物与仍然与我在手机里保持着联系的同学们便是证据。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也会翻翻当时的相簿,再看看同学们给我的留言。


      如此只言片语,尚不足道尽这次与黔地结下的缘。湄江河畔,翠芽香里,清风朗而日曦,得小康路里,庶矣人家;竺公像前,浙大小学,书声琅而志坚,知求真道上,美哉少年。











文字&排版

胡临风 2020级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 学勤书院

罗岱霖 2019级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 学勤书院

审核|学院办公室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

查看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

电子宣传册




“了解更多”请点击以下链接



喜讯 | 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三位教授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019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

活动回顾 | 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与你有约“校园开放日”

走科学之路 · 筑健康生命——第九弹

喜讯 | 杜洋教授团队在《Cell Research》首次揭示人体加压素受体V2R激活机制

喜讯 | 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杜洋教授联合国内多个大学在《Cell》发表封面文章

LHS师说 · 第六期 | 我走过的路

喜讯 | 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黄宪达、李宗夷教授获得2020年度“中国生物信息学十大进展”荣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