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过渡后,我却后悔了?|跨讲坛第10讲
反向性别过渡
前跨性别者Charlie Evans说,成百上千的年轻「跨性别者」正在寻求帮助,希望恢复她们的出生时被指派性别。
Charlie认同为男性近十年之后,她决定恢复女性认同。2019年,她创立了一个公益组织:Detransition Advocacy Network。这个组织致力于为后悔性别过渡的「前跨性别者」提供资源。
在和某些十九、二十岁,已经完成全套性别重置手术的孩子们沟通的时候,Charlie发现,性别过渡并没有缓解这些孩子的焦虑。
向她寻求帮助的前跨性别者们,大多是女性指派,被同性吸引。很多时候,他们还有一定程度的自闭症状,以及包括进食紊乱等一系列心理问题。[1]
媒体很快就此事展开了一系列会让恐跨者神采飞扬的报道。美国右翼新闻社 Breitbart甚至把Charlie事件和一桩就业法庭裁决联系在一起,暗示跨性别文化侵害了他人的权益。
在这起案件中,一名医生因为声称「不会称呼任何六英尺高、留胡子的男人为女士」而被解雇。而他为自己辩护,他这么做是因为他相信「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类:男性和女性」。[2]
将本案和跨性别者的反向过渡一起报道,很难说Breitbart不是在迎合持宗教极端主义观念的反跨人群。
Charlie Evans。图片来自Sky News
《中国跨性别群体生存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几乎所有出柜或被迫出柜的跨性别者,都受到父母/监护人一次以上的暴力。遭受暴力后,超过四成的跨性别者没有进行任何求助。
社区居委会和政府部门是最不受跨性别者信任求助的渠道。而社群支持,则是仅次于朋友之后,跨性別者最信任的求助方式。[3]
如果担心跨性别者性别过渡后懊悔,就认为应该打压跨性别发声的话,那些切实存在的、无处求救的跨儿们又该怎么办呢?
New York Magazine在对相关案例的报道中表示,这些前跨性别者们表现出的,不是恐跨情绪,而是对「我是谁」这个问题的困惑和焦虑。
在这套叙事中,后悔的「前跨性别者」通常是青春期或刚刚结束青春期的女性。她们的受到身材焦虑、自我厌恶的等等影响,把抛弃女性性别视为唯一的解决方案。于是,在还没有考虑清楚的时候,她们就草率地服用了雄性激素,或者接受了性别重置手术。[4]
Charlie Evans表示,重要的是为陷入性别相关焦虑的青少年提供更多选择。性别过渡并不是一剂万灵药。有的青春期阻滞剂和异性激素会带来不可逆的生理变化。如果服用者不是真正了解自己的身体和心灵,这些「解决方案」只会带来更多的无所适从。[5]
而且,有的「前跨性别者」选择反向过渡,不是因为自我矛盾,而是由于社会规范、暴力威胁,或者无法持续获取激素、完成过渡的无奈。至少有一部分决定放弃性别过渡的人,是被迫埋葬自我、忍受痛苦的跨性别者。[6]
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
这么看,就算「反向过渡」不是保守派话语编织出来的恐跨传说,而属实是伤害许多「前跨性别者」心理健康的真实趋势,它真正的成因,也不是跨性别宣传泛滥,而是缺少普适、严肃、健康的公众性别意识教育。
正是由于主流话语缺失具有解释力的性别知识,「前跨性别者」的性别相关焦虑得不到解释,才会才不必要的情况下,把跨性别实践视为唯一的解决办法,又在之后感到后悔。
如果公众能聆听和理解性别认同与性取向复杂、严肃的机制,了解跨性别身份的个人和内涵,而不是只能通过娱乐化的渠道摄取跨性别知识,反而会对跨性别有更成熟的认识,审慎地决定如何表达自己的性别认同。
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性别过渡是许多跨性别者真正的需求,就和喝水、吃饭一样重要。否则,持续的性别错位感就无法解释。
PragerU字幕组发布了一条视频,叫做《美国的少女变性热潮》。视频试图用参差、带有偏见的数据证明,「真正」的跨性别多发于出生被指派为男性的个体童年期。
然而社交媒体、教育和同辈影响让青春期少女觉得,睾酮素就能消除她们所有的困扰,比如不够有魅力。所以,她们自以为是跨性别者,却在服用睾酮、切除双乳之后,后悔不已。
视频接着表示,为了拯救「我们的女儿」,父母应该(1)尽可能限制她们使用社交媒体;(2)抵制学校开展性别教育;(3)不必承认她们宣称的任何身份认同。[7]
至于大胆提出这些倡议的PragerU,是否真正了解什么会影响性别认同,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PragerU视频《美国的少女变性热潮》。图片来自微博截图
性别认同是什么
性别认同是否是天生的、不可改变的?
学界没有统一的答案,结论围绕在如下几个方面:(1)性别(gender)和性(sex)不一致不是失调或疾病;(2)性别可以是流动的和/或非二元的;(3)性别发展是多方面的,包括生物和文化多种因素。[8]
迄今为止,实例指出,产前对睾酮的接触[9]、大脑神经元数量的局部差异[10][11]、灰质和白质的微观结构[12]……都可能影响性认同或行为上的性别表征。
社会建构和性别操演理论更是从社会和文化层面考量了性别认同的成因。尚未有决定性的证据指出普适全人类的、性别认同的单一或主导因素。
所以,也许性别认同不是天生的、不是不可改变的。但目前所有的科学研究,从生理手段到心理治疗,都还没有发展到能「矫正」跨性别的地步。
甚至,这些矫正手段不严重伤害跨性别者的身心健康,就是万幸中的万幸了。[13][14] 我国以教育和治疗为包装的矫治机构就更是臭名昭著,以治愈之名,行侵害人权之实。
统计学上,跨性别女性似乎比跨性别男性更多。有的估算中,跨性别女性的人数是跨性别男性的两倍。但这些调查一般是根据整形、内分泌或保健诊所注册在案的问诊人数量统计的,只反映出了需要而且获得了医疗护理的跨性别人群,并不能概括所有跨性别认同者整体的人口学。[15]
更何况,中国约有四百万到八百万跨性别者[16][17],按上述比例计算,实在很难说这些一百多万到两百多万的跨性别男性都是受到误导,「误入了跨性别的歧途」。
更不要说,其中不乏有人维持男性认同多年,或者是积极的跨性别权益运动发声者。普及跨性别概念,帮助受到同样困扰的兄弟姐妹,是他们争取权益的必经之路。
Photo by Clay Banks on Unsplash
性别焦虑的出现时间,也不一定就在童年。相反,不同研究发现,只有12-50%的童年性别焦虑会持续到青春期。[18]
反之,青春期或之后出现的跨性别认同,也可能是童年期的性别认同终于显露的结果,只是由于童年时跨性别主体第二性征尚未发育,加上主观缺乏性别知识,受到出生被指派性别强力规训,所以性别认同没有得到明显表达罢了。
当然,童年期的性别认同似乎和成年期有一定联系。早期的性别认同越强,就越有可能持续到成年。如果性别焦虑在青春期集中爆发,那么也有可能继续维持。[19] 更多的见地,就需要医学界和心理界持之以恒的全面研究才能解释,不能靠我们的一己之见判断了。
性别焦虑之后,鼓起勇气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性别认同,就是出柜了。跨性别者更没有固定的出柜年龄。著名好莱坞演员艾略特・佩吉,在33岁才公开自己的跨性别身份。此前,他看起来和许多顺性别女性没有任何区别。
所以,实在没有武断的方法判断,谁是真正的跨性别者。
或许,「真正的跨性别」这个词就是一个伪概念。即使是朋友、亲人或专业医师,都不可能比当事人更清楚自己的感受,只能给出指导性的意见。
艾略特・佩吉。图源wired.com
对于个体来说,自我所感知到的性别认同也是往往流动的。童年、青春期和成年的性别认同不一定连贯稳定;反向性别过渡,也可以是合理的行为。但这绝不意味着早期的性别认同一定是虚假、短暂、不正常的。
青春期的被指派女性,可能会因为月经初潮、乳房膨胀感到焦虑和自我厌恶。
如果她是顺性别女性,这可能是因为对「性化」的身体感到羞耻和尴尬,或者月经带来的生理上的不便。如果他是跨性别男性,这可能是因为性征发展方向确实和自我认同背道而驰,产生了怪异和撕裂感。 [20]
两者都会带来确实的痛苦,只有不否认任何一种可能性,仔细观察,倾听自我,才能试着找到其中的区别。而且,不能忘记,如果「她」之后变成了「他」,或者「他」又变成了「她」,都是完全正常的。
医学界也提出,向哪个方向引导跨性别青少年的自我认同,或者任由其自由发展,要根据个案情况决定。而无论哪种方向,都不应该以损害青少年的自信和自主权为代价。[21]
性别是一个难解的谜。跨性别的确不是所有焦虑的解决方案,但一成不变的男女二元性别更不是这道谜题的答案。数个研究证明,一昧鼓励他人接受自己的身体和被指派性别,可能造成不可逆的心理伤害。[22][23][24]
传递正确和包容的性别意识,承认性别本身的不确定和流动性,为跨性别去污名化、正常化,才是减轻性别相关焦虑,鼓励自我悦纳的最好办法。
普及性别教育
像第一节最后一部分所提,PragerU倡议除了不用尊重孩子的性别认同,抵制学校开展性别教育以外,还要限制她们使用社交媒体。
然而,至少在我国,社交媒体真的鼓励跨性别实践吗?跨性别公益宣传在指明性别不一致是性别焦虑可能的解释的同时,也强调着跨性别者面临的歧视和挑战。
就拿获得医疗支持来说,在我国要满足20岁以上,对「变性」的要求持续五年以上且无反复,有精神科医师开具的「易性症」证明等一系列条件,才能完成性别重置手术。[25]
其中,光是取得医疗证明就极其困难。能开具「易性症」证明,为跨性别者给出合理的医疗建议的医生集中在北上一带,常常是「一号难求的状态」。
至于激素问题,所有正在、曾经以及计划使用激素的跨性别者中,只有10%不到的人能通过正规医疗渠道获取激素,超过80%的受访者只能通过网络、文献和朋友了解激素干预的不良反应。[26]
有关部门对相关研究和实践在政策和资源上的支持极其缺乏,这项工作只能主要由民间机构来完成。
的确,我们可以希求民间组织更准确、更可靠地宣传跨性别知识。但担心在我国规范化、普遍化跨性别支持会助长跨性别,且不说是否有理论依据,简直像对快要溺死的人说,「少喝点水,别撑坏了」。
Photo by Jonny Clow on Unsplash
过去,我们鲜少听到跨性别者的新闻,是因为大家曾经抵触和遗忘了这个群体。就连跨性别者自己,可能在找到社群以前,也无法解释自己为什么和别人不一样。更高的跨性别能见度,是打破系统性歧视的第一步。
舆论环境没有助长跨性别,反而对跨性别者还不够包容。实证研究[27] 和个人经历[28] 都可以证明,网上充斥的恐跨言论才是跨性别者焦虑、抑郁的根源之一。
普及性别教育,倡议对性别认同和性倾向的尊重,不是助长性别困惑,而是解释性别困惑。
首先,跨性别并不是需要极力避免的病症。其次,性别认同不会轻易被宣传改变,它背后有更多、更深远的生物和文化原因。再者,任何人都能够通过了解性别知识,重新反思性别这个远比看起来复杂的概念,从而
无论是否具有跨性别认同,都可以解释自己内心可能存在的、对传统性别规范的抵触,在有需要时向专业人士求助;
重新思考性别规范的必要性,了解顺性别异性恋霸权的成因和影响,而不是人云亦云;
形成全面、正确和严肃的性别认知,而不是认为非常规性倾向或性别认同是件很酷、很美好的事。
包括顺性别异性恋者在内,所有人都能因此有机会更多地独立思考,成为世界观健全的人。
注:
另外一提,发布恐跨信息的PragerU虽然全称叫做Prager University,但不是一个中立、客观、有资质的学术组织,而是一家保守派媒体,赞助商也都是美国右派公司或者组织。
PragerU自称宣传犹太-基督教的信条[29],但被批判有种族歧视、排外、恐同的嫌疑[30]。PragerU还在气候变化上做过许多不实报道,导致被YouTube在报道视频上贴上了事实核查表[31],提醒观众不要被误导。
相信PragerU传播的信息,真的能像他们宣称的一样,帮助自我认同为跨性别的青少年吗?对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多加谨慎。
PragerU及其创始人Denis Prager。图源PragerU.com
[1]
https://news.sky.com/story/hundreds-of-young-trans-people-seeking-help-to-return-to-original-sex-11827740
[2]
https://www.breitbart.com/europe/2019/10/05/hundreds-transgenders-want-return-biological-sex-shunned-traitors/
[3]
https://cnlgbtdata.com/files/uploads/2019/03/2017_%E4%B8%AD%E5%9B%BD%E8%B7%A8%E6%80%A7%E5%88%AB%E7%BE%A4%E4%BD%93%E7%94%9F%E5%AD%98%E7%8E%B0%E7%8A%B6%E8%B0%83%E7%A0%94%E6%8A%A5%E5%91%8A%E5%8F%AF%E8%A7%86%E5%8C%96.pdf
[4]
https://nymag.com/intelligencer/2019/11/andrew-sullivan-hard-questions-gender-transitions-for-young.html
[5]
https://news.sky.com/story/hundreds-of-young-trans-people-seeking-help-to-return-to-original-sex-11827740
[6]
https://nymag.com/intelligencer/2019/11/andrew-sullivan-hard-questions-gender-transitions-for-young.html
[7]
https://weibo.com/tv/show/1034:4622004226293886?from=old_pc_videoshow
[8]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9211317/
[9]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9211317/
[10]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7477289/
[11]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8980961/
[12]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3019350/
[13]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0508-020-01844-2
[14]
https://www.sltrib.com/opinion/commentary/2019/11/02/jack-turban-alex-s/
[15]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626314/#r6
[16]
http://news.cctv.com/2020/02/22/ARTIJ5mYNQzX05v1IZiDuRoN200222.shtml
[17]
https://www.rfa.org/mandarin/yataibaodao/shehui/hj06142018105453.html#:~:text=%E6%B3%95%E6%96%B0%E7%A4%BE%E7%9A%84%E6%8A%A5%E9%81%93,%E4%B8%B6%E5%AD%A6%E6%A0%A1%E5%92%8C%E5%B7%A5%E4%BD%9C%E5%9C%BA%E6%89%80%E2%80%9D%E3%80%82
[18]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9211317/
[19]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9211317/
[20]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1216800/
[21]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9211317/
[22]
https://store.samhsa.gov/product/Ending-Conversion-Therapy-Supporting-and-Affirming-LGBTQ-Youth/SMA15-4928
[23]
https://transpulseproject.ca/research/impacts-of-strong-parental-support-for-trans-youth/
[24]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15532739.2013.824845
[25]
https://www.cn.undp.org/content/china/zh/home/library/democratic_governance/legal-gender-recognition-in-china--a-legal-and-policy-review-.html
[26]
https://cnlgbtdata.com/files/uploads/2020/04/%E4%B8%AD%E5%9B%BD%E5%A4%A7%E9%99%86%E8%B7%A8%E6%80%A7%E5%88%AB%E7%BE%A4%E4%BD%93%E6%BF%80%E7%B4%A0%E5%B9%B2%E9%A2%84%E8%8E%B7%E5%8F%96%E6%83%85%E5%86%B5%E8%B0%83%E6%9F%A5%E6%8A%A5%E5%91%8A.pdf
[27]
https://www.liebertpub.com/doi/10.1089/lgbt.2020.0279
[28]
https://www.them.us/story/negative-media-depictions-trans-people-harms-communitys-mental-health
[29]
https://www.prageru.com/faq
[30]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ragerU
[31]
https://archive.today/20190911220428/https://www.buzzfeednews.com/article/zahrahirji/youtube-climate-change-denial
1
END
1
往期回顾
作者简介
赵晚然,跨之声媒体专员,打算在二十岁前走遍中国。
欢迎添加晚然的微信进行交流讨论
心理咨询
跨之声专业心理咨询疏导项目上线
四位专业咨询师等你预约
点击这里了解详情
即可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