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常用药32次降价未果,3年暴涨900%
发改委32次降价未果,摁下葫芦起了瓢,这次来势汹汹的4+7集采新政是否能“压到病除”解决药价贵这一顽疾?
“去痛片从2014年的2.5元涨到2016年的4.9元,今天已经8.7元了,一直在涨。滴鼻净从2015年的1.6元涨到如今的4.5元。”
“之前强心药去乙酰毛花苷50元每支,现90元,用于降血压心绞痛的硝酸甘油注射液2元/支,现在15元左右。”
一大波常用药涨价
“医院内部药品价格下降,医院外的药品价格上涨,因为院外市场的药品由企业自主定价的。”史立臣对21新健康记者解释。
近期多家媒体报道药店中的常用药品大幅涨价,有的药涨幅一个月内超过50%,更有甚者涨幅高达900%。
如北京日报报道,复合维生素B在2015年的价格为1.5元,而到了2018年底则涨至10.5元,涨幅高达600%,癞特灵从2015年的3元,涨至2018年底的9元,涨幅200%。
健康日报也发现,2018年全国中成药涨价成常态,如川贝枇杷糖浆由原来的19元/瓶涨到了29元/瓶,云南白药(84.020, -2.00, -2.33%)气雾剂由27.3元/盒上涨到41.6元/盒,桑菊银翘散由20元/盒涨价至38.5元/盒,复方黄连素片由8.8元/盒上涨至12元/盒,清肺化痰丸由16.4元/盒上涨至28.5元/盒。
21新健康记者近日走访了北京市朝阳区的多家药店发现,目前在售的999感冒灵卖18元一盒,药店销售人员表示,原来售价为11元,涨价已有数月。此外,其他常见药品也均有增长。
“葡萄糖酸钙注射液涨幅较大,原来0.5/支,现在要7元多。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注射液原来100多元,现在要600多元,还有速尿注射液原来0.5元一支,现在也要3.5元了。”
上述负责人还表示,有些低价药用得少,厂家嫌不赚钱,已经不再生产,还有销售公司因为一些常用药赚钱少不进货而导致缺货,往往会发高价药来代替。
据21新健康、《新快报》、《齐鲁晚报》、《北京日报》等走访整理的部分涨价药品表:
谁是高药价的背后推手?
“如果常用药一直涨价,这会成为患者的新负担。现在医院里的药纳入医保且都在降价,但常用药比如治疗头疼感冒和一些慢性病的药,不在医院销售,价格就翻好几倍,如甘草片,原来1.5元100片,现在十几块一板,只有七八粒,量少了价钱上去了。但这是市场行为,国家也不好介入。”史立臣对21新健康记者说。
在他看来,常用药价格上涨与原料药价格上涨、人工成本上涨和营销费用增加有关。
业界早就吃过原料药价格上涨的苦头,在“2017年医药界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上,四川好医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耿福能向21新健康记者举例说:“氢氧化铝,很多中成药都在用,三年前是12块钱一公斤,今年是170块钱一公斤,涨了十几倍,类似这样的原料药还有很多。甚至某些企业串通在一起,把原料垄断起来涨价,这是对老百姓(62.280, 0.32, 0.52%)的伤害,也是对生产制剂厂家的伤害。”
垄断是原料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史立臣说:“大企业可能对小企业包销,价格由大企业说了算,下游企业也得随之涨价。”
所谓包销,是指几家原料药企业与某一家第三方商业公司签订销售协议,商业公司获得原料药的销售权,原料药企业不能参与定价,商业公司在保证销量的同时抬高药价。
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的价格垄断,原因之一在于原料药企业的审批制度。审批制度造成了批文的稀缺性,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生产。现行《药品管理法》规定,药品生产企业生产药品所使用的原料药,必须具有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核发的药品批准文号或者进口药品注册证书、医药产品注册证书。
2017年5月,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出,建立药用原辅料和包装材料备案信息平台。同年11月,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总局关于调整原料药、药用辅料和药包材审评审批事项的公告》,其中第二条提到,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不再单独受理原料药、药用辅料和药包材注册申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建立原料药、药用辅料和药包材登记平台与数据库。业内认为,这标志着原料药监管从审批制向备案制过渡。
环保政策趋严也是药价上涨的一大原因。从2018年1月1日起,《环境保护税法》开始施行,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和固体废物成为重点管理对象,而制药工业属于重污染行业,环保压力加大在所难免。
“国家这两年治理污染力度非常大,尤其河北省,关停了二三百家中小原料药企业。”史立臣指出,众多小型原料药企业倒闭,必然给药品价格体系带来冲击。
除了垄断、环保等因素外,药企发展正规化、监管趋严等,也是使得药企成本增加,是药品涨价等原因之一。一位江苏药企负责人向21新健康表示,生产、检测硬件设备投入一直在增加,消防、监管引发的非增值性投入也在上涨。
“从98版GMP到2010版,从2005版药典到2015版,生产、检测硬件要求越来越高。一条生产线投入从以前的几十万元到现在的几千万元。而且近年来药企生产过程中爆炸、火灾等事故频发,导致防监管越来越严,在此方面投入资金也越来越多。”
“按下葫芦浮起瓢”?
实际上,药价直接关系民生,解决看病贵的问题也是政府一直在着手的重大事情。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当药品的政府定价逐步放开后,却出现始料不及的药价飞涨。1996年,国家计划委员会(后更名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布《药品价格管理暂行办法》,将药品定价权重新握在手中。
2015年5月5日,国家发改委、国家卫计委、人社部等7个部门联合印发了《推进药品价格改革的意见》。其中规定,自今年6月1日起,除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外,取消政府制定的原药品价格。据媒体统计,在1996年至2015年的20年中,中国医药(16.180, -0.24, -1.46%)行业经历了32次整体性的强制降价。
但正是由于上述原因,32次强制降价均以失败告终。对此,药企的普遍做法是,某种药品今天降价,明天便会停产;在对规格、剂型、工艺等方面进行“改良”后,此药会改头换面,重新报价,投放市场。
长按下方二维码打赏
金额随意
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