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完《流浪地球》你应该听这些歌(下)

东湖2018 东湖声音 2023-01-05


关于《流浪地球》的各种争论正持续发酵,而电影原声也已经发布。为此东湖临时改变计划,将原声中的一首作品放进这篇推送。另外,非常感谢朋友们对曲目的建议,无奈无法面面俱到。东湖会在以后的推送中尽量多满足大家。




重思时间


时间是宇宙最基本的单位,包含着最复杂难解的密码。对时间的探索和思考是科幻的永恒主题,而对时间的不同看法常常会导致截然相异的立场、逻辑和行为。



Fennesz "A Year in a Minute" 2001



奥地利电子音乐家费纳茨的作品“一分钟里的一年”出自他最为人称道的唱片《无尽的夏天》,从名字就不难看出时间这一主题在这张唱片中的重要位置。这首作品包含两个在听感上有些互斥的部分,一个部分主要由弦乐音效构成,给人一种悠悠行进的感觉。另一个则主要由电子噪音构成,有着急促绵密的质地。两部分叠在一起,正好像一年的漫长时光在一分钟的即逝中匆匆殆尽。时间压缩是科幻中常见的想象,比起文字和影像,这首曲子或许表现得更巧妙。




The Black Dog "End of Time" 1995




英国电子组合“黑狗”是近三十年来影响欧美科技舞曲(Techno)发展的重要音乐家。和许多科幻作者一样,“黑狗”在这首作品中也探讨了“时间尽头”的问题。以电子设备发声为起始的一系列新技术对于音乐的革命性不仅在于挑战了数千年来的模拟发声逻辑,还在于只要保证能量供应和经过预先准备,音乐可以脱离人而长时间存在,无论播放还是生成。这完全颠覆了音乐和时间的关系。而更关键的是,新的音乐时间感催生出新的音乐主体,不论是享受长时间不间断收听的电子乐迷,还是通过作曲算法不停谱曲的程序。“黑狗”在“时间尽头”中既依靠电子音乐技术创造声音,但又使用非常古典的曲式结构和极具变化的声音语言——渐强入标示起始,渐弱出暗示结束,中部增加的丰富失真意寓高潮——仿佛是对所有“不灭论”的回击。




Ornette Coleman "Tomorrow Is the Question!" 1959



东湖的偶像奥涅·寇曼的重要唱片《明天才是问题!》中的同名曲。不仅这首曲子,整张唱片中轻快的萨克斯声都流露出一种乐观,和这个有些愤恨的标题形成了不小反差,而这正是这张爵士史上的划时代唱片有意思的地方。如果创造新世界常常通过否定旧事物来完成,这张为自由爵士/先锋爵士吹响号角的唱片可以说反其道而行。我们不仅能在其中轻松听到传统爵士的各式声响,标题更道破了寇曼的音乐哲学——明天或许才是最亟待质疑和解决的问题。这一看似“否定未来”的“保守“时间观反而确证了寇曼音乐革命者的真身。也许真正需要抛弃的不是任何具体的旧事物,而是线性的时间观和进步论,而对“明天会更好”的怀疑或许恰恰是对未来真正的信任。





人的限度


无论科幻还是音乐,优秀的艺术都应当启发我们思考人的限度。就像曾经不断发生的那样,我们的自负恐怕还会带来无休无止的危机,无论在地球上,还是在别的地方。



软硬天师 "十四号天空城" 1991



擅长改编、谐用和本土化的香港组合”软硬天师“最擅长以小搏大,歌曲好听好玩,却常常对大问题有大见解。这首歌改编自美国迪斯科乐队Lipps Inc.雄霸二十八个国家排行榜第一的超级金曲”疯克之城“("Funkytown")。原作的音乐和唱腔一把抓住了1980年代初新自由主义大梦中,美国人民一边纸醉金迷,一边又不知哪出了问题,无时无刻不想”出走“的时代病症。歌里那座虚幻的”疯克之城“不就正似人类面对危机时借以取代反省的幻想,借以忘掉”此处“的”异乡“吗?在”历史终结“的1991年,这首歌跨越时空,来到刚刚受到股灾重创的香港。”软硬天师“不仅给它起了一个十分科幻的新名字,还通过重新编曲赋予它浓浓的太空感,但”十四号过境去天空城“恐怕也拯救不了人类,因为我们还是”时时寻求梦幻个个都想试,无穷无尽阵阵畅快整多次。“




伍佰 & China Blue "迷航记" 2008 (试听请移步虾米)


感谢雅芳的提醒,不然把音乐史上最伟大的太空主题唱片之一,伍佰和China Blue的《太空弹》忘得一干二净。作为其中的经典歌曲,”迷航记“最显著的特点是弱化配器,突出人声,这和一般描写科幻的音乐截然不同。而对人声的突出似乎不是意在通过提示歌词,而是要通过表现歌手的情绪和听众发生联系。整首歌从词到曲其实并无特别玄妙高深的元素。音乐基本上是电子味较重的摇滚乐,但和伍佰的演唱(中间还有一段念白)合在一起,有种悲天悯人的意境。而歌词几乎大白话到有些不加修饰,却写尽了自我迷失时的脆弱、懊悔和无力回天。曲词合在一起,就是这首以太空写人之自我束缚的历史佳作《迷航记》。这首歌超越了一般表现这类主题的音乐,已入重剑无锋的化境。伍佰和China Blue告诉我们流行音乐可以到达的高度,尤其是在和下面这首对比的时候。




阿鲲 "开启新征程"(电影《流浪地球》片尾曲) 2019



这张电影原声是一部标准的音乐工业流水线作品,几无灵韵可言。作为其中最受关注的片尾曲,”开启新征程“试图通过增加声音丰富性来营造”雄壮感“,而后果是的确极为多样的声响背后却空无一物。同时,这首电子作品所使用的音乐语法,大到曲式结构,小到音量变化,也都很常规,并无突破。然而和东湖的听感相反,许多朋友以”燃“为名义给予了这部原声和这首作品很高的评价。”燃“是近年冉冉上升的新型音乐评价话语,它既十分传神地描绘出了一种孔武有力,热血喷张的音乐质地,也有效地塑造出一类自信满满,不容有他的音乐主体。而在”燃“音乐的熊熊声浪中,被淹没的或许正是今天极为珍贵的自我反思。缺了它,无论在中国、地球还是宇宙,我们开启的新征程恐怕都会像这首作品一样喧闹而虚弱。





万物


对宇宙真正的探寻,是容万物于己,发我于万物。



Yma Sumac "Tree of Life" 1972



”生命之树“是上世纪中叶传奇秘鲁女高音苏玛克的一首歌曲。这首名字充满生机的作品,展现了苏玛克无人可及的宽广音域。整首歌曲没有歌词,全由苏玛克的咏叹和伴奏组成。如此”前卫“的音乐听起来却声声入耳,令人迷醉。东湖猜想秘诀可能就在没有具体唱词时人声所展现的那种无拘无束,同万物一道嘶鸣的生命力。




Pauline Oliveros "Roots of the Moment" 1988 (试听请移步虾米)


如果苏玛克的演唱是同花开树长,鱼游鸟飞、山崩冰融,云起雨落的声音一道响起,那美国女作曲家奥利维洛斯的这首近一个小时的实验作品”此刻之根“就是和板块移动的巨响,发射性元素衰变放出的射线,数万光年外星体发出的波和无数我们虽难以感受却一直存在的动静一起入耳。以这样的联想出发,奥利维洛斯和她的先锋音乐同道们一点也不古怪高冷,无非是通过制造”异响“以丰富我们关于宇宙的想象而已,那理当是一种万物俱在的境地。




Meredith Monk "Dolmen Music" 1981



写到这里才发现”万物“主题下的三首都来自女性音乐家。美国音乐家梅里迪斯·孟克乐于在音乐中大量使用非常规的嗓音,有时听上去怪腔怪调,可爱调皮,有时又诡谲神秘,甚至有一种宗教音乐仪式般的庄严感。在这首”石墓音乐“中,孟克联合数位音乐家,用无比丰富的演唱和极度克制的配器,为我们奉献了一场关于宇宙的声音典礼。而最令人称绝的是,这首作品既给人一种无边无垠的浩瀚,又给人一种殊途同归的安然。而这或许是宇宙的本貌——齐物无分,合归为一




这是全部歌曲的试听链接:

https://www.xiami.com/collect/365117239?spm=a1z1s.6929273.1561534893.11.qFuFun


这篇热点就蹭到这。希望大家喜欢,谢谢!




喜欢的朋友请转发关注,会有更多关于音乐和声音的有趣内容!


往期内容:

看完《流浪地球》你应该听这些歌(上)

过年的动静

我们所不知道的美国黑人音乐——写在富兰克林离开我们之后(一)

音乐中的2018:“东湖声音”年度十佳唱片(下)

音乐中的2018:“东湖声音”年度十佳唱片(上)

人生何事最绝望?圣诞节里无说唱(上)

人生何事最绝望?圣诞节里无说唱(下)


转载请联系作者(sonichenry0423@163.com)。谢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