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贤,就是那一抹乡愁!
每一个乡贤身上
都有故乡的影子
——环球乡贤
乡愁,是一袭初秋的雾,润在我们的心田里。
乡愁,是20年不醒的梦,呼唤着家乡的菜地。
无论你走多远,家乡永远惦记着你,就如同村口的老母亲,踮起脚尖,翘首以待游子的归来。
当我们放下手中的键盘,回望那故乡的山,故乡的水,哪怕是丝丝缕缕的童年书声,也能唤醒我们最甜蜜的记忆。
在游子眼中,故乡不仅是故乡,而是出发的村头树
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归来吧归来哟,别再四处飘泊……
几十年前的一首老歌,把我们的思绪,带回了遥远的故乡。无论你身处何方,故乡永远是那个等你归来的家。
对每一个离家的游子而言,那棵村头树,不仅是辨认故乡的标志,也是身后的一双眼睛。无论你走到哪里,这双眼睛永远温柔地看着你。
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无论我们能走多远,身后的这双眼睛,永远欢迎着我们回家。
我一位朋友余学兵,是乡村文旅行业的独角兽联众的创始人。当然,他从开化老家出来,到江西做了个乡镇公务员。后来回到老家创业,从家乡土特产做起,到如今成为全国知名的乡村振兴专家,一切,都是因为对家乡的那份眷恋。
他的家乡开化,是钱塘江的源头,从旅游开发的角度,不算是太好的地方。但是作为家乡的乡贤,他义无反顾地投资了开化的古村落改造。
他一直说,不仅是要把故乡留下,更要给故乡产业,让故乡永远保持鲜活的样子。而不是像有些人想的那样,让故乡一直保持自己小时候的样子,满足自己对于童年的想像。
当年走出那个村子的时候,余学兵是为谋一个前程。如今回馈故乡,是为了给故乡人一个舒适的生活,给年轻人一个成长的示范。
他永远记得自己当年为什么而出发,便永远记得自己的根在哪里。经常跑全国各地的农村看风景,更让他有他乡皆故乡的错觉。一切情感基因,都在我们的童年时期,便已奠定。
那些日渐湮灭的村庄记忆
但无论如何,绝大多数人的故乡正在消失。
每天,我说的是每天,大约消失100个村庄!
物质的凋零,总会更新,而记忆的消失,则永沉水底。
那天我碰到了浙江大学公众史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吴铮强教授,双方一拍即合:哪怕村庄要消失,存在过的记忆也应该被留下。
我才知道,除了我们媒体出身的一些作家和记者正在努力地留下记忆,学界也有类似的努力,浙江大学、宁波大学等高校均成立了公众史学研究机构,致力于普及型的公众历史记录和研究。浙江大学研究团队中,包括了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博士,也包括了陈新教授这样正在美国开展研究的著名学者,在全球的公众史学领域,浙大的实力也是一流的。
2021年重阳节,浙江大学公众史学研究中心、家传、杭州图书馆一起举办了一场家传签名珍藏版的书展,并准备明年在区县图书馆巡展。在这个展览上,我们见到了大量的乡贤家传,可以说,一个村庄的记忆,既在村史中,也在每个人的记忆中。尤其是乡贤,由于其努力奋斗的事迹,以及所做出的独特成就,往往成为一方水土的文化载体,读他本人的家传,便是阅读一个地方的风土人物。
杭州图书馆的彭喜双博士,便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她本来是古文献学的博士,却因为工作所需,进入了地方文献领域,发现了这个时代所需的富矿。
浙江省电力局原纪检书记柯毓柱撰写家传时,家传记者向其桐庐老家核实一些细节,当地非常隆重地要求将他的家传留一套给村里,作为乡贤的重要资料保存。
我觉得,有意识地记录和保存乡贤个人的家传,便是保存乡村记忆,这该是多么有功德的一项工作!
乡贤之贤
因为要将柯书记的家传交由村里保存一份,我才知道,原来乡贤工作已经是基层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了。
最高领导有“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的重要论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有“积极发挥新乡贤作用”、提升乡村德治水平的要求。在一些人文底蕴丰厚的村镇,乡贤工作已经走上正轨。
我们似乎应该做点什么?
虽然很多乡贤并非高官巨富,但他们的努力,乃是全体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代表。无论是为乡贤创造与故乡的联系机会、牵起与故乡的情感联系,还是服务乡贤、让当地后人有机会学习乡贤的创造精神,乡贤个人事迹的传承,都应该及时行动起来。
想起来,我之前做过省政协有关古代先贤的人物研究项目,与著名永康乡贤应忠良、学者卢敦基、郑绩等人合著过《看见传承——江南十大家族启蒙读物》等著作,也做过一些政府机关老干部群体和一家高校杰出校友的书籍采写工作,如果能将这些工作的经验运用在乡贤事迹的记录和研究上,必有更令人期待的成果。
那天,一位久未联系的朋友给我发来一个链接,是一个街道成立乡镇工作室的新闻报道。
但我知道,除了座谈和捐款,很多乡贤工作并无出色的表现。
浙江省在共同富裕文件中说,精神富裕是共同富裕的核心,那么,在乡贤工作上,乡贤对后人的示范作用、本身所承载的文化和创业精神,才是核心。
这一切,不应该被忽略,就如同我们不能忘记那棵村头树一样。那年,我出版了一本自己的童年成长记录,几乎全村的年轻人都在看:原来曾经的故乡是这个样子的。
我想,这就是一个乡贤对故乡最好的回馈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