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专访朱子一:每个人都应该被记录!
雁过留声,人过留痕。中国人素重写史,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因五千年信史而坚实无比;中国家族的向心力,因谱系分明而温情脉脉。但在多数时候,帝王将相史事巨细无遗,而普通民众则如白云苍狗,缺乏历史存在感。点击图片,进入小程序看书2020年阳春三月,家传正式上线,致力于记录中国人的个人史,打造每个人的记忆博物馆,并以传记写作出版的方式,希望能为每个家族留下珍贵的历史记忆。截至目前,已完成上百本传记写作。家传创始人简介朱子一,南方报业旗下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原调查记者,后在浙江任职媒体和老龄科学研究院高管,现任高校兼职教授。曾出版五部个人著作,并负责采编浙江省委老干部局老红军老战士系列传记《红色典藏》项目。组织编写的有:接受央视二套经济信息联播采访每个人的人生都应该被记录传承断裂:子欲记而忆不在记者:做老年类服务的,多以卖保健品等老年产品为主,你怎么会想到去做家传平台呢?在一般人的理解中,这个项目很有情怀,是理想主义者干的事情。朱子一:我是媒体人出身,媒体本就是公共平台,总有些理想和情怀。家传项目的缘起,早在2011年。这年我作为一家报纸的副总编辑去台湾考察,随团采访的台湾记者张姿慧谈起,她小时候见父亲一讲老家就流泪,也就不再过问。待她年到40岁中年,才惊觉人应该知道自己从哪来,但此时父亲已过世多年,她连自己的父亲的出生地都不知道。虽然此时我才三十多岁,但已能深切地理解一个人找不到自己出处的那种感觉,这是一种灵魂漂泊无依的感觉。后来,我通过台办和民间志愿者组织,帮张姿慧找到了远在甘肃徽县的老家。张姿慧在一篇文章讲到这段经历时说:“有那么一段时日,一回到家,我便痴痴守候屏幕前,盯着聊天网络,把父亲所有零碎残缺的家族成员背景,从远逝的时光里检选出来,极力拼凑编织成一张单薄的网,延展出他的生命轨迹,再如侦探似的与远方友人一来一往的相互比对。在那些个回望寻找的时刻里,因所知有限,一触及与父亲相关的人事物,经常是泪流满面。”这可能是很多人的遗憾吧。记者:对很多创业者而言,老年领域需要很慎重,没有一定的积累,轻易不敢踏足。你是怎么进入这个领域的呢?朱子一:巧的是,2013年我被派到老年报工作,就更有机会参与类似的项目。比如省委老干部局要撰写有关老红军老战士的传记类《红色典藏》系列书籍,我便作为分管领导具体执行这个项目,积累了相当的经验。但在此过程中,我不由得伤感,能够有机会被写下来的人,不及万分之一。绝大多数的人,仍然就像没有来过这个人世一间,一点痕迹都没留下,就如过眼烟云般消失了。我们没法埋怨子女,因为人不到一定年纪,眼光是投向未来的;只有上了一定年纪,才会有机会回看来时的路。因此,我们决意开发一款让每个人都能自己留下记录的平台,不让子欲记而忆不在的遗憾发生。在这个平台上,记录永远保留,后人可随时查询,这个平台将成为完全公益的互联网项目。一本家传抵万金:人人出得起传记者:在推广家传平台的过程中,您会不会遇到一种情况,就是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自己的人生太过平凡,没有记录的价值?朱子一: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是人类的终极三问。多少人,因为没有及时对祖辈记忆进行抢救性记录而留下了无尽的悔恨,个人和家庭,均陷入历史虚无,成为无根之木。我们做过一个家传写作研修班,很多以为自己根本没有故事的退休者,听了别人的故事之后非常激动,一回顾,发现自己也是经历了大时代的人。有位国企高管退休的女性,坦言自己因为没有及时整理和记录父亲生前的故事而深感遗憾。幸运的是,她的父亲留下了整整两箱日记本,这为家族记录留下了非常珍贵的资料。接下来,她将借助家传的力量,完成这部家族百年史,为后世留下丰厚的精神遗产。对于家庭来说,每位老人都是有独特价值的,做过的事,得出的精神,都应该让后世继承。记者:出版一本书,至少要花费几十万元。门槛过高,可能也是很多人不敢问津的原因。朱子一:老年人的讲述其实有两个功能,一是为后世留下精神传承,另一方面也是解决社交需求。因为很多子女没有时间听老人讲老故事,家传平台的采访,相当于为老人提供了专业的服务的同时,也提供了一个社交机会,让他有机会感激自己的人生,也与外界和年轻人有机会深度对话。另外,家传平台通过流程再造,大幅度降低了费用。规格120页、印刷200册书,最低才需要1.8万元。可以说,人人都出得起,这也是家传平台虽然号称“一本家传抵万金”,但有信心做到人人有传的原因。家传部分书籍为家风家训现代化而努力记者:从大方面说,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一部分。朱子一:当下的中国,已经从传统的农业国家一转而为工业国家,家族、职业变迁异常频繁,这为传统家风家训传承提出了新的挑战。但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加持和专业服务平台的出现,民间的史学写作进入了一个飞速的发展阶段,人人有记,家家有传,方成为可能。通过家传的写作,留下家族和个人的历史印迹,上承千年,下启百代。2021年11月28日,全国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工作推进会在红船精神发祥地嘉兴举行,浙江省迅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落实。最近,浙江大学公众史学研究中心、杭州图书馆和家传平台三家,共同举办了全国首届家传书展,得到了广泛好评,展期结束后还延长日期,并决定向各县区图书馆巡展。这些家传,有些由家庭个人采写制作,有些由单位组织发起。如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为庆祝建党100周年,组织离退休老同志讲述单位创业史,提炼红色家风家训,不但成为家族传承的盛事,也因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大受青年职工欢迎。记者:记得你出版的几本书,也与传记这个题材相关。朱子一:我的前两本书,一本是讲自己的家史的,一本是研究性质的论文。其实,前些年出版界兴趣了一股民间写史的潮流,业余写作者通过自身经历,写出了百年中国的浩荡潮流和时代变迁,也写出了在此历史大背景下个人和家族的悲欢离合,具有高度的史学价值。为丰富国史、地方史和家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还有一点,与其他平台不同,家传组织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参与写作,以青年传承的姿态,传承和总结新时代家风家训,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记者:媒体的反响好像也很热烈?朱子一:新华、浙报、杭报、钱江晚报、舟山晚报等媒体,均对家传做了大量报道。尤其是发行量超200万份、全国所有报纸中排名第四的《快乐老人报》,与家传共同发起“家传传承工程”,共同发力,记录每一个中国人的人生。家传联合创始人应忠良,曾任省长秘书、海宁市长,现在是位非常有历史责任感的企业家。大家一致的目标,就是那句话:每个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
2022年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