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掘金大湾区,看投资机构如何在这个地区布局生物医药产业

王世薇 动脉新医药 2019-04-18


飞机降落在夜幕下的广州白云机场,雨水节气过去不久,湿漉漉的空气带着一丝温润。这个中国开埠最早的港口城市,在人口红利渐渐褪去之后依然车水马龙。

 

近年来,以传统制造业见长的广州一直致力于产业革新,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广州新的城市标签。网易总部、腾讯微信、唯品会、思科中国创新总部、亚信全球总部等纷纷落户广州,国际四大机器人集团都将在广州设立生产中心。在与周围深圳、香港的角力中,广州已经拥有超过深圳的汽车生产量,和超过香港的港口集装箱吞吐量。

 

如今,这种角力将更多地被融合所取代。2019年2月18日,筹备多时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公布,围绕中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伶仃洋“9+2”个城市将集群化发展,形成仅次于纽约和东京的世界第三大城市群。其中,“9”是指广东省九个相邻城市: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惠州和肇庆;“2”则是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从粤港澳大湾区2017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粤、港、澳三地政府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再到《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的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前景可期。而随着纲要的公布,一个国际一流的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正逐渐显现。一时间,“掘金大湾区”的字样高频见诸报端。

 

《纲要》全文2.7万字,从空间布局、科技创新、经济金融、教育合作、文化软实力、生态建设、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一带一路”、区域一体化等角度对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十数年的发展进行了阐释。

 

动脉新医药记者梳理后发现,《纲要》对生物医药领域的着墨不多,但方向明确。


《纲要》指出,在蛋白类生物医药、高端医学诊疗设备、基因检测、现代中药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同时明确加大对医药创新企业的资金支持,完善资本集资渠道。


生物医药并非大湾区历史强项


记者此行正是受邀参加在广州举行的“中国药企走向海外”第二届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席间采访了建信资本总裁、创始合伙人苑全红先生。


《纲要》提及“完善资本集资渠道”,意味着大湾区敞开大门迎接各类社会资本入局,而生物医药企业与生俱来的长周期、高风险属性天然伴随大量的资金需求。此时此刻,投资人对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投资机遇做出的判断无疑至关重要。


建信资本总裁、创始合伙人苑全红先生

 

建信资本成立于2010年,陆续投资了四十余个生物医药项目。


从结果看,建信资本的投资逻辑其实是对地域有过考量的。长三角城市群是建信资本早期投资生物医药项目的首选目的地,有一半的案子在江浙沪落地,其他的项目则分别落地在北京和东南沿海。


建信资本属于早期的机构投资人,通常在A轮前后介入项目,这一时期的项目成长十分倚重外部环境。聚焦一个产业链生态成熟的区域,并从中发掘优质项目,是机构投资人理所应当的决策顺序。

 

然而,对于建信资本而言,大湾区却是这套投资逻辑的例外。建信资本在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布局了4个项目,包括深圳微芯生物、中山康方生物、广州恒诺康和广州基准医疗,分别处于小分子新药研发、抗体药物研发、抗病毒药物研发和分子诊断赛道。


其中,康方生物和微芯生物均位列大湾区吸金力TOP10非上市企业。苑全红先生用“是必然,也是偶然”来形容建信资本在大湾区的布局,他们首先被优质项目所吸引,而后才注意到这片区域。

 

所以当动脉新医药记者问及最近是否也忙于制定掘金大湾区的方案时,苑全红先生显得很冷静:“最近都很忙,还没有和大家讨论过大湾区的(投资)机会。”

 

这份冷静不无道理,因为生物医药并非大湾区的历史强项。这一区域一直以来都以制造业为核心,并不断衍生出金融、交通运输等快速发展的周边行业。近年来,随着制造业和服务业向高端转型,大湾区的产业主流逐渐转轨为腾讯带动下的计算机技术服务产业蓬勃发展。在这种背景之下,尽管有IPO明星华大基因站台,生物医药在大湾区的产业版图中并不显眼。

 

从大湾区人才多、市场化程度高、政策好的营商环境中尝到甜头后,苑全红先生表示,建信资本后续将重点关注大湾区的项目,“大湾区可以说代表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也是最有活力的地方。”


产业将进入整合期


在投资界,对产业发展阶段的界定是投资人常议常新的话题。当下,优质生物医药项目价格被炒得越来越高,但苑全红先生认为投资仍然是不够的,“现在还处于遍地开花的拓荒阶段,企业的势力范围没有圈定,区域霸主也没有出现。”

 

所以在苑全红先生看来,2019年,甚至未来十年,生物医药行业相关的产品和技术创新还将处于上升周期,直至有类似于互联网行业中腾讯、阿里的企业出现,生物医药行业将进入下半场,创业和投资都才会趋于冷静。


具体到2019年,一方面,宏观层面鼓励医药创新的政策会持续向好,另一方面,仿制药存量结构性调整中所挤出的市场份额将被创新药逐渐占有。

 

对于企业发展,技术、人才、土地、资金是缺一不可的元素。很多生物科技创业企业都是由掌握了先进技术的专业人才创办,天然满足了技术和人才的需求,而土地和资金则往往需要向外部寻求帮助。


这就形成了对产业生态的需求,即苑全红先生所谓的风险投资人青睐水大鱼大的环境。对于投资人而言,投资机构、市场主体、行业协会、产业园区是产业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投资实际上是一个生态,不同机构需要在项目发展的不同阶段展开接力。” 大湾区的风险投资人数量众多,他们活跃并且敏锐,为区域内的创新、创业提供了很大支持。商业层面,小企业的核心优势往往集中在技术层面,而临床试验、产品生产,甚至销售方面往往没有必要的资源,需要跟产业链合作。

 

苑全红先生告诉动脉新医药,他注意到新年开工以来,行业内的合作变得频繁。这种合作包括创新企业与创新企业之间的合作,例如微芯生物与信达生物联合做临床试验;创新企业跟行业巨头之间的合作,例如杭州尚健生物与中国生物形成合作关系;及创新企业之间的合并。


苑全红先生认为,行业巨头对创新企业的态度和认知发生转变,创新企业认识到自身短板而向外需求合作,都是生物医药产业中非常值得关注的小趋势,“合作与合并是未来发展的主流形式”。


水大鱼大,资本觊觎大湾区


尽管在2019年生物医药展望上存在近乎针锋相对的分歧,参加研讨会圆桌论坛的嘉宾对于大湾区的展望上却十分一致:他们都在觊觎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研讨会圆桌论坛嘉宾

 

建信资本


已完成投资:恒诺康、微芯生物、康方生物、基准医疗

 

苑全红先生指出,即使没有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建信资本也会把这一区域作为生物医药投资的重点区域,“因为事实证明我们在这个地方总能找到好的企业家、科学家,总是有好的种子,那就说明这个地方好。”

 

但是也应该看到大湾区发展中的不足,从人才、企业数量、融资环境的角度看,全国范围内首屈一指的仍然是长三角地区。一方面,长三角的产业基础和产业链更加完善,大部分研发外包企业、中国最大的临床试验公司、跨国公司的中国研发中心都趋向于落地长三角;另一方面,5-10年前,大湾区其实更加重视的是制造业,如今开始向创新企业倾斜。

 

 “无论是数量还是影响力,生物医药产业对大湾区的贡献,跟前者的经济规模、经济实力相比是滞后的,可能差距比较大。”不过,硬币的另一面是,站在这样的起点,政策和人才红利都远没有见顶,掘金者正好可以在大湾区的生物医药产业中大展宏图。关于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的投资环境,动脉新医药将在本文的最后章节用数据阐释。


招银国际


已完成投资:燃石医学、微芯生物


燃石医学在肿瘤基因测序领域做得比较出色,而微芯生物则已经在为成为第一批登陆科创板的企业而准备。招银国际医疗投资负责人周可祥先生表示,作为一个将总部设在深圳的投资机构,招银国际特别希望跟广州的生物医药企业有更多的合作。


IDG资本


IDG资本在20多年的时间里向广东省投资了200亿左右,覆盖了包括生物医药、TMT在内的所有行业,其中大概50亿资金落子广州市。目前,IDG资本正在尝试加强大湾区布局,加深与广州市政府的合作,将中心逐步移到华南或者大湾区,作为投资中心。

 

IDG资本合伙人张建斌先生表示,个人觉得大湾区是一个历史性的机遇,对于中国,尤其是华南地区,是非常好的投资和创业机遇,IDG资本十分看重这次机遇。


云锋基金


过去三年,医药行业已经成为云锋基金的投资重点。最近12个月内,云峰基金的资金开始从IT、金融、TMT行业转向医药。


高特佳集团


已完成投资:迈瑞、中山康方、广州华银等

 

高特佳集团总部设在深圳多年来非常关注医疗建行领域,专注医疗健康已经成为高特佳的一个标签,高特佳除了提供资本之外,还能够在整个资源层面更加专注和聚焦地陪伴行业成长。

 

高特佳投资执行合伙人滕宇航女士认为,大湾区过去的医药行业组成更多的是发展比较成熟的企业,并且集中在相对传统的中药、中成药或者原料药的行业。创新药方面,尽管力度大、成长速度快,但是规模、体量还处于起步阶段。“过去生物医药领域的泡沫,现在仍然存在,当前处在回归理性的过程中,过去一轮一轮烧钱的模式在未来会不断改变。”滕宇航女士给出了与苑全红先生相反的投资阶段判断。


深创投


已完成投资:微芯生物、迈瑞、中山康方

 

深创投是一个综合型的投资机构,生物医药是深创投关注的7个行业中的一个,去年开始设立专门的生物医药基金。但深创投是大湾区最活跃的投资机构,深创投执行总经理曹旭光先生表示,大湾区规划出台是一个比较大的历史机遇,真正好的企业,在大湾区是不愁募资的。


解构大湾区生物医药投资


用数据解构产业是动脉网的惯用打法。这一节,我们将基于过去10年(2009-2018年)大湾区生物医药投资融资数据来简单地定量刻画这块诱人的蛋糕。


同时,我们将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与长三角城市群的生物医药产业进行对比,发现其中的差异和机遇。

 

初识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我们非上市企业的融资成绩切入,找到了过去10年中吸金能力最强的10个企业,分别是协和精准、广州安必平、燃石医学、康方生物、海普洛斯、华大医学(华大基因)、泰诺麦博、瀚海基因、拓普基因和微芯生物,基因检测、分子诊断类企业占据半壁江山。

 

图 1 2009-2018年大湾区非上市融资TOP10企业

 

在根据投资事件数量列出的榜单中,深创投排名第一,共完成11项投资。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在上一节的讨论中,头部机构纷纷觊觎大湾区的生物医药投资机遇,但是在过去六年中真正落子的机构很少。


而此前曾经出现在动脉新医药《即将进入收获期,2014-2018年全球新医药领域投融资数据报告》中的TOP投资机构,只有深创投、红杉资本、联想之星和北极光创投上榜图2。

 

深创投是大湾区本土的国资背景投资机构,助力当地经济发展是其固有的职责。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解读为市场化程度很高的大湾区,还没有形成能够强有力吸引社会资本的生物医药产业生态,社会资本,尤其是垂直领域的社会资本在此前的投资决策中是犹豫的。


不过,深创投在大湾区尚没有形成绝对优势,投资机构分散化程度较高。

 

此外,我们还考察了过去6年大湾区生物医药行业的并购情况,动脉网数据库只记录了4起发生在大湾区生物医药企业之间的并购活动,数据可能不够完备,但也作证了区域内生物医药企业商业互动并不活跃的观点。

 

图 2  2009-2018年大湾区活跃投资机构

 

我们进一步考察大湾区生物医药企业的投融资数量和金额。尽管在2011年和2016年出现过两次下行,但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并且在过去5年的绝对数量保持在20件左右,即每个月发生超过1.5次生物医药企业融资。


尤其是在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第一次被写进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开始,区域内的生物医药投融资表现出了明显的量价齐升,而量与价的爬升很好地作证了投资人关于大湾区历史机遇的论断。

 

然而,如果将过去10年大湾区的融资成绩放到与长三角城市群的比较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差距。后者从2011年开始即一路上升,并且在最近5年都保持了对大湾区5倍左右的量价领先优势。

 

图 3 2009-2018年大湾区与长三角生物医药融资数量与金额

 

我们最后考察的是大湾区生物医药的热门赛道。基因检测是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的传统优势项目,由此衍生而来的是分子诊断成为了过去10年中,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最活跃的赛道。


随着精准医疗和个性化诊疗的发展,伴随诊断的市场需求将逐渐释放,而分子诊断为作为主力的伴随诊断技术,其市场规模相当可观。


图 4 2009-2018年大湾区细分赛道分布 


通过数据解析,我们认为,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开始呈现赛道多远、主体丰富的成熟趋势,而城市集群化发展的规划将加速这一趋势。大湾区基于基因检测抢先发展所积累的技术和人才优势,逐步形成以分子诊断为中心的差异化产业结构,在市场尚处于高度分化之际,资本所面对的是良好的入局机遇。

 


*封面图片来源:https://www.pexels.com


文 | 王世薇

信 | no_th_ing

添加时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近期推荐★  基因疗法持续升温,来听听资深投资人对这一领域的看法★  罕见病日 | 梳理99家企业如何用基因治疗手段,攻克罕见病★  证监会主席首秀谈科创板,生物医药企业中,谁能抢先分到一杯羹?★  基石药业港股敲钟上市,大涨18%!主推临床研究模式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文中出现的采访数据均由受访者提供并确认。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今日祈祷:愿你所有的努力都不白费,所想的都能如愿,所做的都能实现,往后的路途, 深情不再枉付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