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鲁迅与《我的第一个师父》丨孙君专栏vol.26

孙君 乡建频道 2019-12-01









小的时候,我常到乡下舅舅家小住,至今印象最深的还是家家都有中堂,堂前永远供奉“天地君亲师”。


中国乡村,不论深宅大院,还是贫困户,千家万户都是如此,为什么?神秘、敬畏、仰望一直锁定在我的心头。



孙君先生近照









记得年青的时候,读过鲁迅先生的《我的第一个师父》这篇文章,其中文章里的:


“我家的正屋的中央,供着一块牌位,用金字写着必须绝对尊敬和服从的五位:天地君亲师。”





这段话让我印象很深,同时也对“天地君亲师”这五个字留下来深刻的记忆。客观上来讲,中国与“天地君亲师”有2200多年的感情,心灵中的烙印,汇聚成九州之中的内贤外王的“中国”,也是百姓中的特殊文字与社会道义。只要生命在,“五字”永远舞动。


任何一种文明,绝对不会有绝对的文明。阳光最灿烂的地方,影子就最黑,文明都是如此。


在“天地君亲师”哲学思想下呵护2200年,这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文明。相反,这种文明同样也会表现出她的缺陷。文明的本身就是自我教育、自我批评、自我完善过程。



 







“天地君亲师”五字,又称农耕文化,一直位于中堂之上,高悬于中国人灵魂之间,只要是国人便知他的高度,他是中国人儒释道的诠释。据说,他的思想最初源于河南巩义河洛,发端于《国语》,形成于战国《荀子》。


钱穆先生曾指出:“天地君亲师五字,始见荀子书中。此下两千年,五字深入人心,常挂口头。其在中国文化、中国人生中之意义价值之重大,自可想象。”


 最初“天地君亲师”这五个字在西汉思想界和学术界颇为流行,明朝后期以来,崇奉“天地君亲师”更在民间广为流行。





中国的普通农民从西周到民国时代认字率极低,五字便是他们的“帝国符号”,形象与感性思维与伦理道德成为他们生活中的文字。如家谱、宗祠、中堂、祖坟等,这种形象与感性思维在2200年中铸造了我们这个民族特有的信仰,那就是以生活为信仰形式,把信仰融入到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中,让文字变成生活,也成为朝廷对乡村自治认同的形式。


如周代是“君统(国家政权)和宗统(宗子权力)的统一”。美国华裔学者许俍光著作《宗族、种姓、俱乐部》一书,比较中国人、印度人、美国人的文化,以种姓表印度,俱乐部表美国,而代表中国文化的则是宗族。


这种文明其实与孔子推行的礼智仁义信、伦理、君君臣臣是一脉相承,也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性格与等级制。

 








天地君亲(国)师,为中国人祭祀的对象,为古代祭天地、祭祖、祭圣贤等民间祭祀的综合,也是传统敬天法祖、孝亲顺长、忠君爱国、尊师重教的价值观念取向。“天地君亲师”牌位或条幅供奉于中堂,以示人融入天地之中,与宇宙同行。


凡不知五字之意者,绝对不知农业、农村与农民,也不了解中国,更不懂中国文化,以引起人们的敬畏。“家国天下”、“家国同构”、“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形成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观,不仅过去是这样,现在很多地方和人家依然如此。不仅汉族是这样,许多少数民族也是如此。




 在这种祭祀中,首先排在第一的是天。以天为神,主宰一切,古代的神仙都住在天上,风雨都源天上。古代人们的生活,农事也靠天,所以首先祭祀的就是天。祭天地源于自然崇拜,中国古代以天为至奉天承运,主宰一切,化育万物之意。


第二是地。土地,民以食为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地为山川河流,农业、农村与农民,地与人相互依偎,化育万物,只有顺应天地,人们才有生存权,才能带给人民生存的食物,所以要人们懂得感恩之意,要敬畏土地爷。



第三,君也就是国的意思,也是国家的概念。这源于古代人们认为帝王是由神派来人间,领导人们的,祭祀五字就是希望能国泰民安。祭祀君王源于君权神授观念,由于在封建社会君王是国家的象征,整个帝国有分三层:皇帝、刺史守令与郡县,形成金字塔。金字塔顶端是皇帝与朝庭,对民来说,皇帝就代表国,住紫微宫,所以北京有个紫禁城,民间有“紫气东来”之说。


我们只要到乡村,不论贫富,在堂屋都能看到领导人与毛主席画像,这说明什么呢?为什么城市人的家中不挂毛主席像呢?因为农民心中有国家的概念,心里有君,有国,有感恩。


第四就是亲(宗)。以父系氏族的姓氏形成华夏之文明,即中国之谱牒学,真可谓“无中国式的姓氏,即无中国式的宗族”。祭祀至亲,祭祖,封建社会很多大户人家都有祠堂,(至今也有)里面就有很多自家祖先的牌位。宗族文化的重要内容是“烟火相接,比屋而居”,抑恶扬善,收宗护族,伦理道义。





第五是师。顾名思义就是老师,古代把老师认为是一个人的第二父母,“师者有五德,我辈时习之”。因为除了父母的养育和再生之恩,就是老师能教给你为人处事和必要的文化知识,是一个人的再生父母,所以有祭师的习俗。



 


郴州汝城金山古村祠堂



“天地君亲师”是中国人的精神寄托和心灵安顿之处,自古“无祠不成家,无庙不成村,无堂不成房”。这些在城市己没有了,在新城也没了,在开发区没了,在最有文化的豪华小区更没有,城市己成为房地产的天堂,除了房子与门面房,还有什么?城市己成为没有灵魂与精神的躯壳,如同行尸走肉。


乡村,只要祠堂在,农民、乡贤与乡绅走了多远,离了多久,心永远在祠堂。祠堂在,村民灵魂深处就有了“家”,祠堂在,全球的华人无论走到哪,心永远在中国。


2200多年的这五字,形成中国乡村文明之框架,把田、人、房、村铸造成一个乡国天下的共同体。也汇集东方哲学的“天人合一”,用今天的语言表达就是“多规合一”。


五个字,深入到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不识字的穷苦大众,五字比任何法令经典都更有效果。



郴州汝城金山古村·卢氏一家在祠堂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张舜徽先生认为:“真正彻底了解“天地君亲师”五个大字的来源和作用,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内幕,可算是了解了一半”,也是对中国性格与文化了解一半。


于是乎,凡是国人,言行举止都离不开中堂五字与祠堂,“天地君宗师”也谓堂区,堂区为堂屋与祠堂,渐渐成为文化与道德之语,也常常会说:堂堂正正,堂会,拜堂,厅堂之上,明堂,中堂,中正,中庸之道,中国,中华,中医……


这就是乡郭之中,天地之中,灵魂之中的中国。


正如《人民日报》上发表的周伟的一篇文章中说:我一直笃信,祠堂,是大地上鲜活的遗存,是正宗的中国“国粹”,是一方方最独特的“中国印”。




 

 孙君/2019年5月4日于马鞍山

图文编辑:乡建频道







乡愁,乡愁,还是愁乡?丨孙君专栏vol.25

“龙韵村”多规合一诞生记丨孙君专栏vol.24

预言未来中国30年丨孙君专栏vol.23

一个农民的贡献丨孙君专栏vol.22

民宿,或许是一场灾难丨孙君专栏vol.21

绿色无公害与公害丨孙君专栏 vol.20

乡建,一段带有罪恶感的回忆丨孙君专栏 vol.19









孙君,画家,教授,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央美术学院壁画助教班、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



中国乡村建设领军人物,中国本土规划与设计学派开创人。


北京绿十字发起人、总顾问,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城市与乡村统筹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人民大学特聘教授,半汤乡学院校监,农道联众(北京)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发起人、院长,清华大学“清农学堂”教授、总督学。


2001年作品入选全国美展。

2002年8月,参加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办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议”。

2010年获得“2009中国绿色年度人物”。

2013年中国年度时尚先生。

2013年参与建设的“郝堂村”荣获“中国宜居美丽乡村”第一名。

2014年中国设计年度特殊贡献奖。

2016年“郝堂茶人家”荣获住建部颁发的“2015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2016年光华龙腾奖·中国设计贡献银奖。

2016年12月,第七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专著奖。


出版书籍有 《五山模式》 《农道》 (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馆收藏) 《农理》 《给我三个春天》 《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 《新农村建设方法与实施》 《乡建十论》 《乡国天下》等。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