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休克疗法”,阿根廷会不会重蹈俄罗斯覆辙?
文丨张是之
米莱就职总统后,在阿根廷迅速掀起了改革的风暴,动作之快、力度之大,为世界所关注。支持和看好米莱的人,认为阿根廷只要挺过去,坚持度过“苦日子”难关,“好日子”终将会到来。而反对和看衰米莱的人,则认为他在阿根廷搞的“休克疗法”,已经在俄罗斯被证明是失败的。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两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阿根廷会不会重蹈俄罗斯覆辙?
一、米莱推行的“五月公约”
米莱此前在阿根廷国会发表演讲,阐述了他准备在阿根廷推行的“五月公约”,一共十条:
1. 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2. 确保财政平衡,不容许任何讨价还价;3. 将公共开支占GDP比重降低至25%;4. 税制改革,减轻税收负担,促进贸易;5. 重新分配联邦税收,永久结束目前的敲诈勒索模式;6. 各省承诺推进国家自然资源的开发;7. 促进现代劳动改革,创造更多正规工作;8. 养老金改革,使系统可持续,尊重缴费者和贡献者,并允许加入私营退休系统;9. 实施结构性政治改革,修改当前制度,使代表和被代表者的利益一致;10. 开放国际贸易,让阿根廷再次成为全球市场的主角。
米莱的观念主要来自奥地利学派,这个学派相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繁荣,主要是来自市场的自发秩序,而不是来自政府的干预和管制。想要繁荣的唯一途径,就是减少干预和管制,保护产权和降低税收,让市场发挥主导作用。
如果暂且抛开米莱外交上的亲美立场,他这几条其实逻辑上没有什么大问题。即便是作为一个普通中国人,如果这几条改革原则放在中国,大概也找不到太多和太明确的反对理由。但是在阿根廷却未必,米莱虽然身居总统要职,但是他的号召也未必能够让阿根廷上下团结,更不用说共渡难关了。
布宜诺斯艾利斯省省长阿克塞尔·基西略夫,已经表态拒绝签署米莱的“五月公约”。虽然他不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米莱的人物,但却是最引人注目的一位省长,因为布省就是阿根廷首府所在地。这位省长在布省议会年度常规会议开幕式上发表讲话,几乎所有发言都用来质疑米莱政府的治理。
另外也有其他省长强硬表态,明确拒绝签署“五月公约”。这些反对力量的存在表明,米莱的改革计划在阿根廷国内并非没有争议,而是面临着很强的政治阻力。米莱的这届任期只有四年,能否彻底改变阿根廷今天的局面,还有很多未知数。
二、俄罗斯信奉的“华盛顿共识”
所谓“华盛顿共识”,是1990年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在华盛顿召开了一个研讨会,会议主题是讨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拉美经济调整和改革问题。会上达成了关于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些共识,称作“华盛顿共识”。
跟米莱提出的“五月公约”类似,华盛顿共识也有十条:
1.加强财政纪律,压缩财政赤字,降低通货膨胀率,稳定宏观经济形势;2.把政府开支的重点转向经济效益高的领域和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的领域(如文教卫生和基础设施);3.开展税制改革,降低边际税率,扩大税基;4.实施利率市场化;5.采用一种具有竞争力的汇率制度;6.实施贸易自由化,开放市场;7.放松对外资的限制;8.对国有企业实施私有化;9.放松政府的管制;10.保护私人财产权。
简单对“五月公约”和“华盛顿共识”做一个对比,我们很容易发现,两者有很多共通之处。比如它们都强调对私有财产的保护,再比如都强调财政纪律,确保财政平衡和压缩财政赤字。税制改革上,它们都在强调降低税率以提高经济效率。两者都提倡开放市场和贸易自由化,另外都支持国企私有化,强调减少政府干预。
不同之处在于,米莱的公约包含了政治改革的内容,而华盛顿共识则主要集中在经济政策上。米莱在细节上,提出了养老金系统的改革,旨在使系统可持续并尊重缴费者的自愿选择,而华盛顿共识没有明确提及这种细节问题。在联邦税收分配和自然资源开发上,华盛顿共识也都没有涉及。
总体上应该说,两者有很多共通之处。而“华盛顿共识”后来之所以被称之为“休克疗法”或者是“新自由主义的药方”,主要是因为当时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急于摆脱原有路线和困境,寄希望于“全盘西化”,照搬西方那一套经济理论。于是在叶利钦的主导下,采取了非常激进的改革措施。其核心和方向,就是“华盛顿共识”中的市场自由化、私有化,削减公共支出,严格限制货币和信贷增长等内容。
但是很不幸,“休克疗法”在俄罗斯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反而导致了严重的经济衰退、通货膨胀和一系列社会问题。也就是说,“休克疗法”并没有挽救俄罗斯,相反让俄罗斯真的“休克”了。实际上,到今天俄罗斯依然没有从“休克”中恢复过来,这点不需要去看那些GDP的统计数据,从日常生活中我们就能观察出结论。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21世纪已经快过去四分之一,距离俄罗斯“休克疗法”已经过去四十多年,我们依然很少在日常生活中会用到俄罗斯的产品。我们会用到很多电子产品是美国的,家里开的路上见到的汽车有德国也有日本的,很多女士用的化妆品是日韩的,身上穿的衣服鞋子有些是东南亚代工生产的,但你很难找到几件甚至一件俄罗斯的产品。
作为头号大国的俄罗斯,在政治军事上有着强烈的存在感,经常占据新闻头条的位置。但是在经济上却几乎看不到它的影子,这只能说明它的经济确实不行,无法给消费者带来物美价廉的优质产品。无论人们对俄罗斯抱有什么样的感情,无论普京如何在镜头面前秀他的肌肉,这个国家在经济上的失败是不争的事实。
三、改革成败之关键
那么,俄罗斯的失败,是不是完全是“华盛顿共识”和“新自由主义药方”的锅?如果我们不假思索简单地把两件事相关联的话,的确很容易得出一个看似真相的结论,那就是“华盛顿共识”害了俄罗斯,是西方的险恶阴谋把俄罗斯给毁了。
但是问题在于,无论是“华盛顿共识”还是米莱的“五月公约”,其中关键的那几条,我们很难说它是错的。比如强调对私有财产的保护,再比如强调政府要节约要少花钱,不要搞赤字也不要搞通胀,还有要减少政府的干预,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
暂且抛开国企私有化的争议不谈,其中的核心内容,如果不是放在“华盛顿公约”这样略有“刺眼”的标题下面,我猜很多人凭借基本的常识,也会支持这部分内容。所以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就是,为什么看上去还不错的“华盛顿共识”,在俄罗斯却遭遇了失败?
实际上,这就是一个“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的问题。俄罗斯当时的基本构想是,通过国企私有化,把它们从国家的控制下解脱出来,并进一步改造成市场上正常的资本主义企业。但是,逻辑上的正确,并不保证现实中的成功。正如一个人懂得牛顿定律,骑自行车也一样有可能会摔倒。
苏联时期留下来的官办垄断性经济结构,在企业私有化的过程中带来了很大问题。首先,大型国企的私有化,并没有真正放开市场,而是变成了名义上私有,实际上还是借助原有权力垄断的寡头企业。
与此同时,国企从原来的靠行政垄断生存,转变为在市场中竞争,必然需要转变管理模式和工作作风,也就就必然会有部分因为转型失败、效率低下而遭淘汰。这是一个正常的、不得不经历的“排毒”过程,过程中必然会伴随着“阵痛和休克”,必然有人会失业,收入会下降,这部分人和企业一样也需要重新面对市场的竞争和挑选。
这部分企业和个人本应面对市场“向死而生”,然而俄罗斯没有扛住压力,最后的解决办法却是,通过直接资助和提供廉价信贷资金来维持企业生存。结果可想而知,这样的改革跟没改一样,即使工厂都要倒闭了,也不解雇工人,仍然让他们待在工厂里,一起“等死”。
更重要的是,俄罗斯在纵容特权成为垄断寡头的同时,并没有给底层民众松绑。自由劳动和买卖依然受到严厉限制,市场的行政准入依旧非常严格。也就是说,底层的市场活力并没有因为改革而释放。
另外,俄罗斯宣称欢迎外商投资,实际上却并没有吸引多少外资进来。除了在石油和原材料方面的一些投资,以及部分西方消费品,几乎没有任何其他投资机会。资本是很诚实的,虽然俄罗斯声称全面拥抱西方模式,但是政治上的热切并未让市场上的投资者真正长远看好俄罗斯。
简而言之,“华盛顿共识”的那些要点和方向,在俄罗斯上层看上去如火如荼,但在底层人民和资本市场上却是名存实亡,只剩下看上去的美好。对于俄罗斯来说,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变革,而底层人民变成了围观者,甚至认为自己是受害者,从来不是那个主动参与者。
相比之下,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更多的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我们没有“华盛顿共识”这样的纲领,却更务实地选择给人们试错的机会和空间。当底层民众摸索出了新的合作方式,虽然也会经历“肯定-否定-批判-再肯定”的一波三折,但很多好的做法还是得到了肯定,并逐步确认其合法性,最后以法律形式固化下来,形成改革成果。
孙子兵法说:“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打败自己的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米莱今天带领阿根廷人民正在进行的,也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形式上确实跟俄罗斯有很多相似之处,“五月公约”也跟“华盛顿共识”有几条重合。
俄罗斯的改革之所以失败,是败在有名而无实,败在“挂羊头卖狗肉”,说是改革实则变成了权贵之间的瓜分。阿根廷的改革能否成功,是否能够避免重蹈俄罗斯的覆辙,一方面取决于米莱的“上层建筑”是真改革还是假改革,是真开放市场还是仅仅对部分特权开放市场,是走市场充分竞争的真开放,还是走权贵资本主义的开放。
而另一方面,对于阿根廷的底层民众来说,需要一点耐心,给米莱一点时间,毕竟任期才刚刚开始三个多月。底层民众不太关心,也无力分辨理论正确与否,他们更在乎的是实际利益,甚至是短期利益。这是人之常情,不可强求。
米莱能够赢得选举,说明他们对米莱是有期待的,也希望阿根廷能够走出困境,但是他们的耐心往往也是有限的。口号喊的再好,却迟迟不见改革的好处,的确会让人着急。米莱的处境,要求他“快、准、狠”,“准”和“狠”基本上是做到了,现在就看阿根廷的形式能不能快速好起来了。
2024年03月23日,本文首发南方周末,略有改动
——————
上一篇:新闻连连看,不要被欺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