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年前,中国人怎么谈恋爱 | 故事FM
爱哲按:
画报,虽然现在已经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在民国时期,是一种常见的获取资讯的手段。里面一般有大量的照片或者漫画,配上像小蚂蚁那么大小的,排版紧凑的文字。你可以把它当成民国时期的公众号,在当时广为流传。
2000 年,天津市档案馆的研究员周利成老师在旧书摊上淘到了 10 本老画报,由此打开了一条了解民国大众娱乐和大众生活的通道。
今天周老师要带我们走进他的新书《老画报里的婚恋故事》,用三个民国女性的故事,揭开有关爱情、自由与反抗的尘封往事。
1875年——
中国的第一份画报出现,在上海创办的宗教类画报《小孩月报》。早期的画报,用纸比较薄、透,字体也很大,绘画也具有强烈的手绘风格。
周利成:实际上那个时候的「画」报只是个噱头,它的图片很少,但画报里的内容非常鲜活。我在档案馆工作,看惯了官样文章、政府公文,看到这种充斥着名人轶事、小道消息的画报,可读性又强,一下就陷进去了。
1920年——
著名的新闻记者戈公振创办了《图画时报》,首次出现了以图片为主的摄影画报。画报材质也改为铜版纸,摸上去就像今天的杂志一样,保留百年不褪色。
周利成:画报从那个时候迎来了鼎盛期。甚至将 1935 年定为了「杂志年」。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
■《中华画报》、1936年《维纳丝》周璇封面、1939年《电影》谈瑛封面、1940《影艺》周璇封面
1926 年 2 月——
《良友画报》第一期创刊,封面是中国的第一位电影皇后胡蝶,手捧鲜花,笑靥如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得《良友》一跃成了大刊大报。
周利成:20 年代,画报的种类非常多。内容多聚焦名人轶事、街头巷尾的八卦,包括小说、电影、戏曲等文艺内容的报道,更接地气,甚至会被人认为有些「不正经」。
比如在天津出现的一个《风月画报》,整版整版都是妓女、舞女、女招待的广告,介绍她们的特点,出生地,对人态度等等。当然也不止如此,它也会表现风尘女子爱国,对社会不公正的一些呼吁,总之对她们的生活描写得淋漓尽致。
■《天津商报画刊》胡蝶的美妆频道
奇葩征婚
当时在画报上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就是开始出现大量的青年男女登载征婚广告。
民国时期新旧思想交替,婚恋问题上也特别能反应这一点。
有如北大校长蔡元培,1900 年就在报纸上征婚。他提了 5 条标准:女子不缠足;须识字;男子不娶妾;男死后,女可改嫁;夫妻不合可离婚。现在看来,这些条件都非常具有先锋意义。
相比之下,大多数男性登载的征婚广告,还是无法摆脱礼教传统对于女性的期待。
■ 天津《⼩快报》头版开设的「纸上乾坤」征婚专栏(右下)
周利成:征婚的要求主要一个是对女性容貌的要求;第二个是顺从,希望女性能听话。
当年的征婚广告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我觉得有些人目的不是找对象,而是博人眼球。
比如说 1926 年 5 月 21 日《申报》上,有一则叫《留美文学士陈征婚广告》,他是这样写的:
「鄙人今年 25 岁。湖北武昌人也。曾卒业于美国著名大学,得有文学士学位。现任武汉某专校教授,每月有三百元之进项,家有恒产。现拟征求一位同情的女士,以为内助。须具下列之资格者为合格:」
1、年龄要在 18 岁到 23 岁;
2、清白,面上没有麻子,身上没有斑点;
3、三年内要生育三个子女;
4、随信附上近期裸照一张
理性想一想,当时照相馆不可能有这种服务,家里有照相机的人又是少之又少,所以我分析,他这征婚广告是不会有人应征的。
另一方面,女性的征婚启事则不太常见。从数量上可能还不足男性的 1 / 10 。民国女性对男性的要求和今天的择偶标准也没有太大不同,一样注重对方的:职业、家产、品貌和兴趣。
但周老师的书中也写到了个别女性,另辟蹊径的征婚条件。
比如:1928 年《申报》上,一位官宦家的小姐对征婚男性籍贯的要求是,「除了上海一县外,其余任何省县均可,虽远如云贵等省,亦愿相随远行。」
其实她不是对上海男人有意见,只是其父生前深以上海男人浮滑为戒,特此嘱咐她要找外省县人。
而且女子征婚的程序也颇为繁琐,应征之后,要经过 1 个月的采访和考虑,认为合适,再请男方来函交换照片。如果不成,彼此严守秘密,以重阴德。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
■ 画报中展现的民国新女性的生活姿态
周利成:在 20 年代,自由恋爱的女性很少,几本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男女双方即使提过亲,也未必见过面。更别提两个人交谈或者拉手都是不可能的。
那个年代,女性的清白是放在首位的。
但是男性他就可以随便寻花问柳,纳妾,去外面风流快活。实际上五四运动之后,虽然提出了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但还是流于一种口号。
民国「胭脂扣」
那个时候报纸上最喜欢什么呢,当然是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最好还是悲剧的爱情。
比如说民国舞女贺蝶和富贵公子杨怀椿的故事,就是活脱脱一出民国版《胭脂扣》。
周利成:贺蝶她出身微贱,为了养家糊口,进了舞女这个「下九流」的行业。在当时,舞女是被人玩弄,被人看不起的,但她为了生存,最后一跃成为当红舞星。
就在她想找个归宿的时候,杨怀椿出现在了她的视野里。
杨怀椿是苏州人,皮肤白皙,举止文雅、风流倜傥。他父亲在当地有一些名望,虽然不能算是巨富,但因为他既没有兄弟、姐妹,甚至没有堂兄弟,是三房并一的独生子,双亲自然格外宠爱。当时他在上海的中华劝工银行供职,一切来源依靠家里支持。杨怀椿在舞场和贺蝶一见钟情,两人的感情很快就达到了沸点。
周利成:杨怀椿是每天必到,天天来给贺蝶捧场。贺蝶是当时舞厅的台柱子,摇钱树,许多舞客排着队想和她跳舞,但杨怀椿一来,贺蝶就无暇顾及别人了。实际上影响了舞场的生意。
不料他们的恋情被贺蝶的母亲知道了,她觉得女儿高攀不起。在他们的观念里,婚姻最基本的条件就是门当户对。对方是贵家公子,女儿势必不会幸福。
于是,贺蝶的母亲只能每天像影子一样跟着贺蝶去舞场,散场以后再送女儿回家,防备一切杨怀椿可能接近贺蝶的机会。但是这对情侣并没有知难而退。表面上风平浪静,实际上正酝酿着巨大的悲剧。
在 1938 年 12 月 18 日这一天,贺蝶穿了一身银白色的旗袍,配一双银白色的高跟鞋,神情淡定地出门了。
周利成:她进了舞场以后,有一个舞客请她出台。她妈妈看这个舞客挺靠谱,就没有跟过去。两人去到一个娱乐场所,一直玩到 12 点。
实际上这是杨怀椿雇的一个舞客,为的就是把贺蝶引出来。两人见面后,前往百乐门饭店。杨怀椿说,「我父母知道了咱俩的事儿,他们坚决反对,要在几天后逼我成婚。」
虽然说杨怀椿是个男人,但他性格比较懦弱,他没有用其他方式来反抗。他准备好了来沙尔——一种毒药,说了一句,「不自由,毋宁死」,两人准备殉情。
两个人就在屋里唱歌、洗澡、娱乐,最后一次狂欢。窗外朝阳升起,双人一起饮下毒药。
■《电声》画报对贺蝶和杨怀椿殉情的报道
工作人员发现他们尸体的时候,桌上有一封遗书、两只钻戒、两个来沙尔空瓶和一堆钞票。那堆钞票共 213 元,遗书里说明这个钱是给贺家的安家费,还写了,「今因双方均愿同归于尽,事后,希双方勿起诉」的字句。
贺蝶、杨怀椿为爱殉情后,多家报刊做了连续的报道,舆论焦点集中在对贺蝶之死的争论上。
周利成:1938 年,当时正值国难当头,有一种声音是,年轻人不应该为了儿女情长失去生命,你们应该走向战场,拿起武器打击日本人。
也有一种声音,所谓舞女也好,明星也罢,总被人说是「戏子无情」,逢场作戏。但贺蝶的死有力地还击了这种论调。舞女也有爱,为爱也一样勇敢。
五四运动以后,传统的婚姻观念开始发生动摇,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青年人,主张建立起更平等、更自由的婚姻制度。长期处于被动地位的妇女开始觉醒。
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应该要属 1931 年 10 月 淑妃文绣与末代皇帝溥仪离婚的事件,这件事当时也是被报纸、画报等等媒体从各种细节和角度上进行了报道。
周利成:文绣为什么会大胆地提出离婚?
我分析有这么几个原因,第一:1930 年颁布了新《民法》,确定了一夫一妻制。溥仪当时的正宫是婉容,文绣属于侧室,相当于婚姻法禁止的妾。她自己不认可这种身份。
同时,溥仪确实偏心,因为婉容待人比较霸道,总以正宫娘娘自居,处处挤兑文绣。
比如在月银上分配不平等啊,溥仪和婉容睡一间房,文绣和佣人住在楼下角落的小房间。文绣因此患上失眠症,经常默默读书到天亮。
文绣当时有个妹妹文珊,是一个思想比较超前的女性,她就鼓励文绣一定要脱离这种不幸的生活。
于是,某天趁溥仪心情不错,文绣逃出了静园,和佣人说,「你们回去吧,我要和溥仪离婚。」
妃子要和皇上离婚,这件事在当时挺不可思议的。两方都请了律师,文绣提出了几个有关赡养的条件,如果溥仪能答应,就不把事情闹到法院。溥仪提出唯一的条件就是——不能打官司。
结果没想到,就在协商的第 3 天,《商报》上突然登载了文绣的堂哥傅文琦写给文绣的一封信,坚决不允许她和溥仪离婚。信中有这么一句话,「君叫臣死,臣不能不死,君臣大义,尊卑之分,是要一辈子认命并忠实恪守的!」
这封信刊出后,末代皇帝的离婚案彻底公开。
■ 溥仪与⽂绣离婚的新闻报道
经过 1 个月的商议,最后文绣和溥仪达成了共 5.5 万赡养费的协议,并要求在最短时间内办理手续。
溥仪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手续完成后的第二天就在京津沪三地报刊,均在报头的广告栏位置,登出一道皇帝的上谕:「淑妃擅离行园,显违祖训,撤去原封位号,废为庶人,钦此。」
其实这个时候,大清已经亡国 20 年了。
周利成:文绣离婚后,她的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她得到的 5.5 万要付律师费、房费,最后自己所剩无几。
后来文绣做过一段时间教师,大家知道她的身份后歧视她、议论她。她后来嫁给了一个军官,很年轻 44 岁就去世了。
文绣离婚后,我着重在 1932 年、1933 年的报纸上查找了一下,「妃子革命」带给社会什么影响。
我发现,提出离婚或者去法院打官司的女性陡然增加,尤其在华北地区。女性离婚的主要原因,有三:家庭虐待、遗弃、不赡养。
在 1933 年 2 月的《益世报》上,就曾连续报道了 6 起由女性提起的离婚案件。在这些报道中,我们能看到底层女性在当时的环境下更普遍的命运。
比如北平妇人李王氏就曾当庭向调解员倾诉,她说,「我嫁李仲玉六七年了,他不养活我,并且有白面嗜好,逼我为娼,把我押在南市窑子里。我实在不能再跟他了,请求离婚。」
遗孀再嫁
我们从民国的画报里,其实可以看到当时很多非常出格、前卫的婚礼。
比如说,民国时期就已经有了空中婚礼和水上婚礼,也有集体婚礼。有那种几个朋友吃顿饭就结婚的,也有军政结合的世界婚礼。
一方面婚礼的形式在蜕变,人们的婚姻观念,却还是停留在比较守旧的阶段。
周利成:我把 1935 年定为中国婚姻史上最重要的一年,它是变革的一年,其中「危文绣再嫁」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
危文绣原本是湖北一个烟花柳巷的女子,在应酬中认识了北洋政府时期的第一任大总统黎元洪,并被他纳为妾室,改作夫名——「黎本危」。
那个时候政府官员纳烟花柳巷的女子是非常常见的,这不是对身份的侮辱,反而是附庸风雅。
黎本危是一个非常有交际手腕女人,也深得黎元洪信任,曾代替他去往前线慰问将士,甚至掌管着丈夫的大印,当年的报纸对这位姨太太也是一片赞誉之声。
但是,好景不长,没过几年,黎元洪就过世了。黎本危呢,因为受到遗嘱的偏爱,依旧衣食无忧。不过后来因为和黎家的子女发生矛盾,对簿公堂,于 1934 年,脱离黎家。
她又改回本名危文绣,做起了生意。还和一个绸缎商人王葵轩产生了感情。王葵轩比危文绣小十几岁,当时为了要和他结婚,危文绣交出了名下的所有房产,只得到了很少的赡养费。为了躲避家人的反对,危文绣和王葵轩去青岛举行了婚礼。
在民国初期,其实没有官样的结婚证书,那个时候的老百姓有条件的,可以在报纸上登载结婚启事,或者安排一个证婚人来见证这段婚姻。
于是危文绣就在报纸上宣布了自己要和商人王奎轩结婚。没想到,竟引起了轩然大波。
■ ⺠国时期的结婚证书
周利成:黎元洪是湖北人,所以湖北驻京的同乡会最先在报纸上刊登文章,痛骂危文绣,玷污大总统遗孀的身份,玷污了国家。
青岛的市长沈鸿烈还把王葵轩拘捕起来,驱逐了危文绣。在报纸上了登了广告,让王葵轩必须离婚。
危文绣已经到杭州了,听到这个消息万念俱灰,然后遁入空门,当起了尼姑。
但就在短短 1 个月后,1935 年 2 月 9 日,同为教育界名人的 66 岁熊希龄和小他 20 多岁的毛彦文结婚,社会上竟一片艳羡之声,还有不少人写词写阙赞美这段婚姻。
据说熊希龄为了满足新夫人的心意,剃掉了留了十多年的长须。这个细节也在报纸上被大肆渲染,被认定是夫妻和睦,幸福美满的象征。熊毛结婚的消息通过新闻媒体传遍了全国,竟然还起到了示范作用。
一个多月后,又有两对老夫少妻相继结婚,更是引起了轰动。
这下彻底惹怒了危文绣,她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就要忍受和爱人分离的痛苦。难道就因为自己是女人,和遗孀吗?
■ 天津市⻓杜建时与⼥学⽣曾洛⽣的结婚照
周利成:危文绣就毅然从尼姑庵走出来了,她到上海的妇女联合会,在《申报》上写文章,拿起法律的武器,她在一篇公开信里这样说:
「人之爱情,受命于天,其进行亦无止境。孀者再嫁,礼所不禁,居孀守节,苦度岁月,乃愚妇所为。」
社会各界也围绕危文秀再嫁,展开激烈的争鸣。但最终,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保守舆论占了上风。
危文绣和新婚丈夫离婚,她再也无法回到社交场。她本来想回到北京找亲戚借住,但亲戚不许和她再联系。
危文绣又变成了孑然一身。
我们如果站在她的角度上,她该做的都做了,所有的抗争、努力都做了,但没有任何的回报。万念俱灰,最后一次人们知道她的消息,据说是在赌场拘捕到了她。
危文绣沦为一个平民百姓,也就不值得新闻媒体的关注了,她的命运究竟是什么?不为人知。
■ 《社会新闻》中有关危文绣的漫画
战火中的画报
民国中后期,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不安。但是上层阶级仿佛沉浸于纸醉金迷的旧世界,依然可以举行着盛大的婚礼、庆典。而中下层百姓则在国仇家恨中,担心着明天的温饱。
周利成:在同一期画报里,可能既有民国各种发饰、时装,洋气的民国范儿;另一页就是展现流离失所的老百姓被炮弹轰炸的民房。
你一边能看到封面女郎胡蝶和潘有声的结婚照,胡蝶穿着洁白的婚纱、潘有声笔挺的西装,所有人欢聚一堂;而老百姓却为了保护女儿不被侵略者欺辱,跳过三书六礼,直接让介绍人把女孩儿嫁出去。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
当时的画报,清晰地呈现出这种荒诞的时空交错感。
1941 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画报不论数量上还是种类上都在减少。
战争造就了不同的统治者,再加上交通阻隔,严重影响了画报的发行,这个行业逐渐开始萎缩。很多当年叱咤一方的画报纷纷倒闭,老画报也流向民间,等待着几十年后,像周老师这样的人,再发现里面蕴含的历史的细枝末节。
其实在阅读周老师这本书的过程中,会有一种强烈的当下性。你完全感受不到这是多年的故事,里面人的境遇和选择仿佛和当下所发生的一切,都有所互文。
不知道未来 100 年的人,看到今天的「画报」,又是如何看待我们今天这个世界呢?
01. 渔光曲 - 王人美(片头曲)
02. Back to Chaos - 彭寒 (鼎盛时期)
03. 人形记忆体 - 桑泉(殉情)
04. dead moon - 彭寒 (危文绣)
05. Mixing Colours- Brian Eno(片尾曲)
故事FM
故事FM 是一档亲历者自述的声音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