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骗年轻人生孩子的大V,你生了几个啊?

关不羽 关胖本胖
2024-09-09

从二十年前的BBS时代,我就是铁杆“劝生派”。这几年生育率快速下降,我也感到很忧虑。时至今日,我也会劝具备一定条件的年轻朋友早生多生。但是,这并不适合所有年轻人。“劝生”不能靠忽悠,劝有劝的道理,但骗是不行的。以下正文:

“在这个时代,不生孩子,你就亏了”,“现在生孩子,等于二十年前买房子”,出自“青年财经思想者”温义飞语出惊人。

温的观念是“关注少子化带来的生育机会,即在人口变局下,少子化的好处”,特别强调这是“结构性机会”,他的理由是“未来住房和教育资源相对充沛,养孩子贵且难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我不知道温思想者自己生了几娃、相当于买了几套房、抓了几把“结构性机会”。如果温真信了自己说的那些,那他一定会后悔的。因为,少子化没有任何好处,也不存在结构性机会,只有结构性问题。


让年轻人待在鹤岗埋头生娃?


先说住房问题。

温义飞的逻辑简单粗暴,孩子少了,住房多了,所以未来房子就不贵了。应该承认,这位“青年财经思想者”至少知道市场供需关系的此消彼长。这当然也不需要多少“财经思想”,很多老百姓都有“未来人少房多,所以房价不贵”的朴素认知。然而,市场机制可不是那么简单,房地产对住房供需的影响是很复杂的,是结构性的。

首先,用住房存量除以人口的简单计算表征住房供需关系,大错特错。温说“经过住建部的统计,中国一共有6亿栋城乡房屋建筑和80多万处市政设施。对比中国人14亿人口,以后住肯定是没问题的”。如果“住房存连除以人口”能表征住房供需关系,那都不必谈“以后”,人均0.5栋房,现在就“过剩”了。可是,过剩是过剩,过剩是因为没有真实需求。三四线卖不出的楼盘多的是,一些进入衰退期的老工业城市、空心化的农村还有大量处于废弃状态的住宅,送给温思想家,他都不会要。

缺乏市场真实需求的无效供给,有多少都不会影响市场供需关系,因此也不会影响价格。鹤岗跌成白菜价,北上广也跌,但是跌了还是贵到买不起。

那么,少子化后人口总量下降,住房存量除以人口的分母更小了,情况会不会不同呢?情况确实会不同,但是,和想象中的“人少房多房子不贵”相反,中心城市的住房供给会更紧张。因为,少子化导致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以后,人口会向中心城市集中迁徙,造成中心城市的人口逆势增长。(这个问题我在上一篇《专家又出馊主意了,这次是卖房养老……》中详细分析过,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本文摘要引述一下)。

深度老龄化的社会,庞大分散的公共服务体系难以为继,最终只有少数中心城市才能维持相对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

任何公共服务体系,不管是公立的,还是民营的,都需要经济支持。进入深度老龄化后,人口数量少、密度低的地区不可避免地失去经济活力,造成人口的挤出效应。第一块倒下的多米诺骨牌是乡村,而后依次是小城镇、小城市、缺乏产业优势的中型城市,最后人口集中到少数基础建设条件好、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的中心城市,形成巨型都市。

最典型的就是日本,作为发达国家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国家,日本的人口集中度高的惊人。85%左右的人口集中在“三都”,即三大都市圈。其中东京更是以3700万人口,位列全球第一。排名第二是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3300万人口比东京少了一成多,但印尼人口2.76亿,是日本的两倍。

而且,东京的人口还在向中心地区东京都集中。根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和人口问题研究所发布的未来人口推算数据显示,日本总人口2050年约为1.0469亿,比2020年减少17%。全国47个一级行政区中,仅东京都2050年人口比2020年有所增加,预计增长2.5%,达到1440万人,在总人口中占比13.8%,上升将近3个百分点。

人口向中心城市集中,必然造成中心城市的住房供给紧张。仍以日本东京为例,在九十年代泡沫经济崩溃时,日本房价普跌。很多地方的房价从此躺平,甚至跌没有了——大量乡镇农村处于废弃状态,房子送都送不出去。但是,目前东京地区的房价已经回到了最高峰的80%以上,区域核心的东京都市区甚至出现了“超越巅峰”的天价房。(特别强调,请勿误解为中国的“宇宙中心”也会出现这样的V型行情,我没有这样的判断)。

因此,认为少子化后的人口数量下降,就能大幅降低居住成本,是一厢情愿的臆想。那些因人口崩塌失去经济活力的地区和城市,就算房子不要钱,也留不住人。房子不要钱,吃饭、穿衣、出行都要钱吧?没有经济机遇,就没有工作岗位,没稳定的收入预期,留得住人吗?就算有家底、能啃老,年轻人就待在鹤岗一心一意“为国生娃”?这都是不可能的。

今天部分年轻人向往“躺平生活”,被低线城市的低房价吸引,逃离北上广,只是暂时的。随着老龄化程度降低,这些低线城市的经济活力大幅降低,成本激增的公共服务体系难以为继,不会是年轻人“躺平”的世外桃源。重回大城市,承受高房价的碾压,才是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后年轻人乃至所有人的宿命。


少子化时代的教育成本高攀不起


少子化导致深度老龄化对教育成本的影响,也是复杂的结构性影响,而不是“人少了,教育资源变得充沛”的简单计算。

少子化后,按照人头计算的人均教育资源的确看上去很充足。东亚地区的日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已经实现了高中毕业生数量小于大学招生人数的超100%入学比。这打开了很多人“大学随便上、挑着上”的想象空间。很遗憾,可以随便上的都是垃圾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反而更加稀缺了。

因为,少子化加剧了教育资源的优劣分化,教育资源竞争因此更为激烈。在教育的产业链中,学生相当于原材料,原材料供应量越充分,优选的成本就越低。优质生源充足,才能维持大小教育机构的投入产出水平。少子化造成生源总量的下降,优质生源越来越向头部机构集中,资源投入也随之倾斜。这就造成了教育机构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这种情况下,普通学历大幅贬值,学生与家长不得投入更多的资源区争取少数的高端教育资源。因此,少子化后的生源减少会令整个教育体系陷入“双内卷”的恶性循环——学校和学校“卷”,赢家通吃。败者消失;家长和家长“卷”,同样的成王败寇。所以,在深度老龄化的地区,一面是大量学校因生源不足经营惨淡甚至倒闭关门,另一面是家庭教育开支大幅上升的结构性冲击。

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教育支出都是没有随着少子化减少,反而节节攀升。2020年中国香港的家庭平均教育支出高达132161美元,折合人民币90万元以上,远超“人均家里有矿”的阿联酋。香港家庭豁出命投教育,不是因为特别有钱,而是本来就人口基数少再加“超老龄化”,香港无力内生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很多家庭被迫“卷”向了海外,结果比日本还要“卷”得多。

其实,大学招生比大幅上升,导致家庭教育成本不降反升的现象,早就在我国出现了。大学扩招政策执行十年,人为推高了大学的招生人数,中国家庭教育成本是降低了,还是大幅上涨了?这就是少子化后“满街都是大学生”的预演。

中产不计成本地“卷”教育,中下层倒是真“躺平”了。追逐优质教育的成本太高,通过高等教育实现下一代的阶层跃迁可望而不可即,很多底层家庭选择了放弃。他们不是放弃了教育,而是放弃了生育。

日本NHK曾经做过一个家庭教育投入的调查。结果很讽刺,日本中产家庭的教育开支是中下层家庭的一倍以上。因为,有将近一半的中下阶层家庭选择了不生育。当优质教育变成了“要么不玩,要么往死里玩”的二选一,一半人选择了放弃。放弃,满是无奈和不甘的放弃。

通过优质教育实现代际的阶层上升,是现代社会生育观念的重要支柱,“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期待变成了“读书需要黄金屋”的失望,社会中下层的生育欲望降低。

因此,少子化对教育成本的影响并不是想象中的降低家庭教育成本,而是让教育变成了“高攀不起”的昂贵游戏。这又造成了生育意愿的降低。


结语:直面结构性问题的勇气和能力


“现在生孩子,等于二十年前买房子”的忽悠,不是“劝生”的正确方式。温义成如果真信自己的说辞,那就抓紧“结构性机会”,生了一胎生两胎、生了两胎生三胎,试试看?

总之,少子化对社会的影响的确是结构性的,但不是结构性机会,而是结构性问题,是所有社会成员都要共同面对的结构性问题。扭转少子化,靠嘴炮忽悠是不行的,需要做社会各界齐心合力做大量工作才有可能实现。即便当下还没有解决这一结构性问题的社会共识和有效办法,至少也要有直面问题的勇气和能力。

一些机构根据今年国内孕妇建档的数据,推测今年的新生儿出生数量仅仅只有788万,同比再次减少168万,并首次跌破800万的大关。这是需要勇气去面对的。

少子化-老龄化的影响很复杂,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冲击很大,要有动态分析和预判的能力。不是随手画个光滑圆润的供求关系曲线表,就可以信口谰言的。

关胖再出发,敬请新老朋友们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关胖本胖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