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I 笑傲街头(2)I 镇国寺遗址古银杏与李四光 李自成 I 银杏(51)

回首慢几拍 望京花事
2024-09-04
      紫竹院北门外西侧镇国寺遗址600年的古银杏,见证了600年此地的历史。我国科技界的一面光辉旗帜李四光与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隔空的可能的一点点交集是镇国寺遗址古银杏树。
      三四百年前,崇祯二年(1629年)李自成起义。15年后,1644年3月李自成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传说李自成进京城前夕曾在此银杏树下拴马露营,仅仅42天后兵败山海关,退出北京。李自成世居陕西榆林米脂李继迁寨。1645年5月死于湖北咸宁市通山县九宫山(死因传说之一)。

  李四光,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蒙古族,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2009年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据李四光先生的女儿、中科院院士李林博士自述,李家本不姓“李”,而是姓“库李”,是元末为避战乱,由北方向南方逃难的蒙古族人。最后库李氏在湖北黄冈落脚,为避免麻烦便将原来的蒙古姓氏改成了常见的“李”姓。建国后,进行民族识别,在征得李四光家人们的同意后,就恢复了李四光及其家族的蒙古族身份。2009年10月,李四光入选蒙古族十大杰出科学家。


李四光所作中国第一首小提琴独奏曲《行路难》。上海音乐学院收藏。小提琴曲谱“行路难”,是李四光1919年在法国创作的,抒发了他对人生感怀的心情。据上海音乐学院考证,这是由中国人写作的最早的一首小提琴曲。上面是上海音乐学院演奏的“行路难”视频资料。

镇国寺遗址古银杏拍于2021.11.05和2022.11.13。图片除注明的外均为本人所拍。

      镇国寺遗址这株古银杏(编号:110108A01906)位于海淀区万寿寺路李四光故居南侧,约为元末明初所植,已有600多年。相传李自成攻入北京前夕,曾在树下拴马露营。新中国成立后,地质学家李四光也在此营建新宅,常在古银杏树下踱步,沉思小憩。(2022-01-19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首都绿化委员办公室))    

      这座宅院紧邻地质力学研究所的南门,门外有一棵大银杏树。李四光在此居住时,常在这银杏树下边思考边散步,穿过树林之后,自地质力学研究所东侧向北,然后再向东走,直到白颐路(今中关村南大街),再原路折回。这条路人称“李四光小道”。1985年,李四光小道东西走向段被辟为沥青路,1986年被命名为民族学院南路,后改称民族大学南路。李四光小道的南北走向段,今为民族大学西路的南段。

      李四光纪念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学院南路11号,原是地质学家李四光的住宅,现为其纪念馆。李四光自1962年迁居于此,最后十年(1962年至1971年)是在国家为他专门建造的宅院里度过的。几十年过去了,这个院子还在。为纪念著名科学家李四光,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在李四光同志旧居建李四光纪念馆,作为弘扬爱国主义、传播科学技术的教育基地。1989年10月26日李四光诞辰100周年之际,李四光纪念馆建设完成并开馆,全国政协、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和原地质矿产部联合举办了纪念活动,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出席纪念大会作了题为“学习李四光”的讲话,前国家主席、时任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为“李四光纪念馆”题写了馆名。

      李四光纪念馆是一幢两层小楼,总建筑面积989.1平方米,有院墙环绕,院门朝北(以前朝南),楼门朝西。院内曲径通幽,有假山、喷泉、果木环衬。每周六对个人免费开放,平常是对团体开放,需提前在纪念馆网上预约。

      2022年3月,入选2021-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名单。 
      2022年5月,入选2022年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认定名单。
      除了北京的李四光纪念馆,湖北黄冈和山东青岛也有李四光纪念馆。

全国首批李四光班的四十余名学生。朗诵同学们自创诗歌《大地之光》。2022年7月6日,全国首个“李四光班”在通州区永乐店中学揭牌成立,这是城市副中心继潞河中学“钱学森班”、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竺可桢班”之后,第三个以科学家命名的示范班,有力带动通州区科技教育发展。(图片来源:李四光纪念馆)

    李四光(1889-1971),字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我国著名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地质科学奠基人之一,新中国地质事业的主要领导人和开拓者,中国科学家的杰出代表。

(图片来源:李四光纪念馆)

      李四光(1889—1971) 大事年表
      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原名李仲揆。幼时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
      1903年,14岁李仲揆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看中堂上了一个匾,上面写着“光被四表”,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便改名为李四光,从此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 。

      1904年,15岁,由湖北省外派官费留学日本,进东京弘文学院普通科。

      1905年,16岁,参加孙中山等在东京召开的中国同盟会筹备会。孙中山主盟,宣誓加入同盟会,成为同盟会最年轻的创始会员。孙中山送给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李四光用一生实践了这八个字。

      1907年,毕业于东京弘文学院,考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学习船用机械。

      1910年,毕业于大阪高等工业学校。7月下旬回国参加辛亥革命。次年积极组织支援武昌起义。

      1911年,接到清政府通知,到北京参加考试。考试成绩公布以后,他被授予了工科进士的称号。

      1912年,被委任为南京临时政府特派汉口建筑筹备员,任湖北实业司司长。


(图片来源:李四光纪念馆)

      1913年,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先攻读采矿专业,后转地质专业学习。

      1917年,获英国伯明翰大学学士学位。次年获自然科学硕士学位。

      1921年,接受蔡元培先生的邀请,就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首次在中国东部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

      1922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被推选为副会长。

      1923年,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师许淑彬结婚,同年女儿李林出生。后来女儿李林是物理学院士,女婿邹承鲁是生物化学院士,李林和邹承鲁均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李林和邹承鲁也同李四光一样用一生实践了“努力向学,蔚为国用”这八个字。


一家三院士的“科技报国路”。(图片来源:李四光纪念馆)
      李四光女儿李林(1923年10月31日—2002年5月31日),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把一生的科研选择与国家需要紧紧绑在一起。她原本学的专业是金相学和电子显微镜,但新中国建设需要钢铁,李林就被派到中科院上海冶金所研制“球墨铸铁”;国家发展原子能事业,李林又被调入核工业部从事核材料的研究。而在她快50岁时,李林第三次服从国家需要,转去研发超导材料。
      李四光女婿邹承鲁(1923年5月17日—2006年11月23日),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作为近代中国生物化学的奠基人之一,邹承鲁在生物化学领域作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开创性工作。他在国际上最早尝试用蛋白水解酶部分水解的方法研究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发现了细胞色素C1与线粒体结合前后性质发生很大的变化,证明细胞色素B与琥珀酸脱氢酶不是同一个物质。 邹承鲁建立了蛋白质必需基团的化学修饰和活性丧失的定量关系公式和作图法,被称为邹氏公式和邹氏作图法。他的学术成果曾经多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二、三等奖。
      1981年,邹承鲁首次在科学界提出“科研道德”问题。“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可是有的人却弄虚作假,用以追逐名利。个别人甚至不择手段剽窃他人成果,就更令人不能容忍。”
      2003年,邹承鲁在中国科协年会总结了中国科学工作者违背学术道德的七宗罪:伪造学历、工作经历;伪造或窜改原始实验数据;抄袭、剽窃他人成果;贬低前人成果,自我夸张宣传;一稿两投甚至多投;在自己并无贡献的论文上署名;为商业广告作不符合实际的宣传。


      1927年,前往南京筹建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北部之蜓科》专著出版。

      1928年,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成立,任所长。筹建武汉大学。在文章《燃料的问题》中反对“中国贫油论”。


1928年7月,李四光受命担任国立武汉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8月,经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推荐,又被任命为武大新校舍建筑设备委员会委员长。为选择好新校址,他请人从上海租来一架专机到东湖一带低空盘旋察看,又经常骑着毛驴带着干粮到珞珈山一带勘查地形、地质。确定了坚固,实用、经济、美观,既有利于教学、外观造型上又要具有民族特色,建筑与绿化同时并进的新校舍建筑方针。为确保建设质量,李四光仔细审阅每一张设计图和建筑投标合同,然后盖上自己的印章。1929年,在武汉大学新校舍落成典礼上,李四光为武汉大学题词“用创造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求人生的出路!”

2007年秋天路过武汉大学拍摄。     

      1929年,被推选为中国地质学会会长。

      1930年,兼任北京大学地质系主任。

      1931年,获英国伯明翰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1932年,任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代理校长。

      1935年,在英国伦敦、剑桥、伯明翰等地的八所大学演讲《中国地质学》。书中也特别指出:“这个新华夏系的内陆沉降带,我们有证据认为是白垩纪内陆盆地的发展。如果在北部平原下部,钻探到足够的深度,并加以地震勘探,应该可以发现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沉积物。”。“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沉积物”指的就是石油。

     1934年到1936年期间,先后在英国伦敦、剑桥、伯明翰等八所大学讲授《中国地质学》,受到英国学术界的欢迎赞誉。
      1937年,任中央大学理学院地质系名誉教授;同年11月,率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迁广西桂林。
      1944年,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经贵阳迁往重庆。
      1945年,提出地质力学理论 ,出版《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
      1944至1946年,任重庆大学教授,并在重庆大学开设全国第一个石油专业。
      1948年,当选为首批中央研究院院士;同年2月初,李四光和他的夫人许淑彬一同从上海启程赴英国伦敦出席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大会,同年接受挪威奥斯陆大学授予的哲学博士学位。8 月在英国开展学术活动。
      1949年,当选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1950年,冲破阻力,回到新中国。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图片来源:李四光纪念馆)

      1951年,任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兼任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成立,被任命为部长。组建领导机构、地质科学研究所和矿产勘探队伍的同时,李四光还着手开办地质学校。
      1953年,任中国科学院地震委员会主任委员。明确提出我国具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1954年,兼任地质部普查委员会主任。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连任地质部部长。当选第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6年,成立地质部地质力学研究室,兼任主任。全国石油地质委员会成立,任主任委员。
     1958年,被聘为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成立原子能委员会,任主任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成立,被推选为主席。地质力学研究室更名地质力学研究所,兼任所长。12月22日,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
      1959年,连任地质部部长。第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完成《地质力学概论》初稿。东北松辽平原的两口油井在两天内先后喷油。大庆油田的发现,基本解决了当时中国的石油自给,彻底推翻了“中国贫油论”。
      1961年,在青岛休养期间完成了其代表作《地质力学概论》。
      1962年,《地质力学概论》内部发行。举办第一期地质力学进修班。
      1965年,连任地质部部长。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66年,现场考察河北邢台强烈地震,布署地应力监测,预测地震将向东北方向迁移。
      1969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1970年,《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摘要(初稿)》完成。
      1971年4月29 日因病逝世。5月2日,郭沫若主持告别仪式,周恩来致悼词。(以上资料来自李四光纪念馆)

(图片来源:李四光纪念馆)

     李四光纪念馆对面是紫竹院公园北门,紫竹院北门西边一点的地方,巍然屹立着一棵巨大的古银杏,其高达15米,干周长达8.1米,它粗壮的主干盘曲交错,这里是元代古刹镇国寺遗址。在元代时,西直门外的长河北岸只有这座镇国寺是元代时的大寺,据清《日下旧闻考》载:“镇国寺在白石桥,今废。(元)至和元年三月,命僧千人修佛事于镇国寺……”可见寺庙宏大僧人众多。这棵古银杏就是当年寺内的遗物。相传在明末时,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打到北京时曾在这里驻扎,并将自己的战马拴在这棵树上,所以以后人们就叫这棵树为“李自成拴马树”。有学者著文说李自成在古银杏下栓过战马应是事实。(2018-09-11  北京旅游网)

      在紫竹院工作的资深花友说李自成在此古银杏下栓过战马应是误传,网上能查到的信息并不多,镇国寺在丰台还有一处。

      位于丰台区中部偏北的镇国寺北街,西起京开路,东至嘉园路,因临近历史上的镇国寺村得名。据《北京市丰台区地名志》载:“镇国寺为关帝庙,村以寺得名。此地有谚语说‘小旱不过五月十三,大旱不过六月二十四(阴历)’,这两天关帝庙开庙烧香,是日下雨,称磨刀雨,俗说是关帝东吴赴会的日子。镇国寺庙宇今已无存,明代已建成村庄。”民国时已成为京城南部较大的村落,村民主要从事蔬菜种植。多年前村落消失,建成多个小区及街巷,其中一条因地处区域北侧而称“镇国寺北街”。(2018-12-06北京晚报)

      山西平遥的镇国寺最有名,在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的界定清单目录中,包括“一城两寺”,一城是平遥古城,两寺指的是平遥西南六公里的双林寺和平遥城北十二公里的镇国寺。(文旅局 平遥古城旅游 2022-05-02 )。以后重游平遥去补上。

      通过史料来看看李自成如何进京,在北京42天,以及被迫逃出北京时做了些什么,有历史事件编的京剧,有文物,有历史人物,有影视作品为证。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并且亲自率领大军东征,过黄河、进山西,经大同,克宣府,长驱直入,兵临雄关八达岭,冒死冲杀,死伤无数,久攻不下,愁肠百结,当地老者献计,转而奔袭石峡关。 石峡关建于明朝,与八达岭一样是兵家必争之地,塞外入京要道。守将唐英中计离关,李自成趁隙破关直入,兵逼北京城。后人将此历史事件编成京剧,名为《三疑记》,广为流传。(2018-05-28  旅游委)

      相传明末,李自成亲率农民军进攻北京,久战八达岭关隘不下,后绕道西南帮水峪村奇袭石峡关,才一举挺进南口,最后拿下北京城。破袭石峡关成功后,闯王大宴功臣,川陕火头军们设计了一款“牛头餐”以慰劳将士。此餐乡土风情浓郁,大气豪迈,体现了西北人民奔放洒脱的性格。此菜单流传于妫水河畔、石峡关一带。现经多位专家研讨考证,特复原“闯王餐”以飨好食之客。“闯王餐”地址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2018-07-09  旅游委)

  虎峪沟地处昌平与延庆交界处,大致呈南北走向,长12.5公里,以自然山水为主,两侧悬崖峭壁,群峰列峙,且山石多呈虎皮斑纹状,如众虎盘踞,故名“虎峪”。
  据传,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欲东征北京,推翻明王朝统治,遂派军师及探马(侦察骑兵)探寻路线。几日后返回,禀告闯王:“太行八陉”系八条东西横贯之峡谷,均可东征北京,唯第八陉之“军都陉”最宜。其地处北京城之西北,层峦叠嶂,悬崖夹峙,有虎踞龙盘之势,沟深林密,宜于隐蔽而行,且明军多调往京城,驻守较少。李自成与众将协商后,决定从“军都陉”进军北京城。
   据传,李自成率义军抵达八达岭,进入关沟,并顺利通过居庸关,继续南进,欲攻占南口镇,不承想在南口镇北面遭到明军的阻击。几次交战,不得而进。情急之时,有牧羊老人献计:说由此向东,有一条密林掩映的山路,直通虎峪村。村旁有虎峪沟,长约20余里,没有明军把守,沿沟谷向南走,可绕过南口镇,出了虎峪沟口再向东南,经太平庄、西山口,便可到皇陵(十三陵)和昌平城。谢过牧羊老人之后,李自成命百余义军继续与明军征战,以吸引其注意力,另率大军按老人所指引的道路,向虎峪沟进发。几个时辰后,大军沿虎峪沟顺利到达西山口村,然后派出两支人马,一支直捣皇陵,一支向昌平城进攻。当日,义军攻破昌平城,暂时休整后,自沙河向南而行,攻克北京外城,进入德胜门,随后直奔皇城。(2022-03-31  北京晚报)

      “虎峪辉金”为“燕(昌)平八景”之一,元明清时期已负盛名。这三年一直想去虎峪风景区去刷花,因疫情开放的天数极少,希望明年春天能成行。  

      广安门是外城门,有石道的。这条石道通卢沟桥,是京西要道,骆驼队的铃铛声,几百年不绝于耳。从山陕、河南、湖广、四川、云贵等地由陆路至京城,皆走涿州至卢沟桥官道,自广安门(旧称广宁门)入京,所以必须“安宁”——想当年,李自成的队伍,正是从广安门的城门洞子鱼贯而入,掀翻了大明朝两百多年的宴席。(首都之窗 2021-12-18 )

      德胜门箭楼,是明清北京内城保存至今的两座箭楼之一。在历史上素有军门之称,是京师通往塞北的重要门户。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民族英雄于谦保卫北京,德胜门外是主要战场;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6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军由这里胜利进入北京城。(首都之窗-2022-10-28)

      明朝末年(1644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城,北京的老百姓在前门大街夹道欢迎农民起义军。清军入关后也从前门大街开进了北京城,公元1644年10月,清顺治皇帝从沈阳来到北京,在此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2021-03-12   北京东城)

    京剧《铁冠图·刺虎》。明末,闯王李自成攻破北京。宫女费贞娥被义军所获,因不甘明朝覆灭,暗下“报家仇国恨”的心愿,混入宫中诈充公主准备刺闯。不想闯王赐费贞娥与将领“一只虎”李固为妻,洞房花烛之夜,费贞娥将李固灌醉,刺杀后遂自刎殉国。(北方昆曲剧院 2022-06-22在梅兰芳大剧院上演经典折子戏之一《铁冠图·刺虎》)

      正阳门的第二次焚毁,是在明朝末年。当时政治腐败,经济困难,民不聊生。最终爆发了由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城,崇祯皇帝知道大势已去,便带领太监王承恩出神武门,登上煤山(今景山),在一棵槐树下上吊自尽。四月二十九日晚上,李白成率部撤离北京。据史料记载,当时起义军放火焚毁宫殿及内城九门箭楼。但是,此后何时重建、如何重建,文献无从考证。(2009年05月21日    北京市文物局)

      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攻入北京,成立大顺政权。但很快就因军心懈怠,无力抵抗入关的清兵,只在四月二十九日于武英殿草草举行了即位仪式,翌日便撤离北京。李自成撤离北京时下令火烧皇宫。(故宫博物院网)  

     李自成的军队闯入紫禁城,焚毁皇城宫殿,奉先殿的消失或在此时。因此可以初步判断,永乐朝就有、具有近600年历史的建筑为:钟粹宫及后殿、长春宫、储秀宫、翊坤宫、神武门、东北角楼、承禧殿(长春宫西配殿)、养和殿(储秀宫东配殿)、凤光室(丽景轩东配殿)、猗兰馆(丽景轩西配殿)、延洪殿(翊坤宫西配殿)、钦安殿。它们大多分布于故宫内廷的北部,在李自成焚烧紫禁城的劫难中幸存下来。(2020-12-01   北京日报)

  1420年,紫禁城与皇城刚刚建成时天安门叫承天门,是一座黄瓦飞檐三层楼式的五座木牌坊,是北京皇城的四座皇城城门之一。
  明朝末年,木牌坊承天门被闯王李自成一把大火烧了,清朝的顺治皇帝重新修建,改名为天安门。
  天安门虽然是道门,可身份很特殊,只有皇帝才能出入,而且只走喜事不走丧事。古代科举公布三甲、皇上大婚娶媳妇、秋后提案审犯人,都在天安门上完成公告。(2021年05月31日    :北京市文物局)

      教育街清学部。
      教育街原为明清时期西单铁匠营胡同的一段。现在的教育街,仅余一百多米,连“胡同”都很难称得上了。但教育街1号和3号,即清学部旧址与敬谨亲王府的传统建筑群,却占据了胡同的绝大多数空间,成为小街的主角。
      其实,两个院落原本都是王府的一部分。敬谨亲王尼堪曾是清初猛将,在击败李自成、杀掉张献忠等大事件中战功赫赫。1898年,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建议清政府设立学部,统一管理全国教育。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学部正式落成于敬谨亲王府。
      清学部可以理解为清末的教育部。它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延续1000多年的科举制度的结束。民国后,清学部改为教育部。(2020-09-25  北京晚报) 

      北师大文物博物馆现有包括文物、档案在内的各类藏品3万余件,其中多见精品,如殷墟甲骨、商周铭彝、唐人写卷、徽州文书、清代瓷器等。比较完整的新莽货币及韩林儿、李自成等农民政权所铸钱币、明末大顺地方政权官印等,亦颇令人瞩目。其中金乡县印、三彩武士佣、青铜甗等文物颇为珍贵。金乡县印,铜制,高11厘米,宽7厘米,是李自成大顺政权的地方印章。印面以篆文印有“金乡县印”字样,该篆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九叠篆的风格,背面正楷写有“永昌六年贰月造”字样,反映了当时农民政权的建立和建制情况,制作考究,是难得的文物资料。(2020年01月25日   区文旅局)

      姚雪垠著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共五卷,其中第二卷于1982年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
      金庸小说《碧血剑》《鹿鼎记》中,李自成均有出场。在《雪山飞狐》里,则是重要的线索人物。
      有关李自成的影视剧有二十部左右。

      李自成(1606—1645年),本名鸿基,陕西米脂人。出身农民家庭,明崇祯二年(1629年)率众起义,成为农民起义军领袖。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崇祯九年(1636年)高迎祥牺牲,继称闯王。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他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受到百姓的一致拥戴。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襄阳建立政权,称新顺王。同年在河南汝州(今临汝)击败明陕西总督孙传庭部,旋即进兵西安。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明亡。其后,由于农民起义军的将领们犯了骄傲自满的错误以及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和鼠疫传染等原因,起义军失利,退出京城。李自成率部转至河南、陕西一带与清军对抗。永昌二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李自成在湖北通山九宫山被地主武装杀害。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出发时,他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紫竹院及周边的古银杏较多。 镇国寺遗址这株600年雌株银杏,是其周边古银杏中树龄最长的,观赏性极佳,承载的历史最多,足可以笑傲于周边的古银杏。

      与紫竹院公园相邻的国家图书馆大护国仁王寺原址有370年2棵雌株古银杏。(参见新老国图古银杏及国图百余年发展史 I 银杏(42)
      紫竹院公园内的行宫禅院内有400余年2棵雌株古银杏。
      紫竹院公园外西北边的万寿寺有370余年的2棵一雌一雄古银杏。
      与万寿寺一墙之隔的延庆寺有235年的一雄株古银杏。

      下一期作业,说说万寿寺、万寿寺下院紫竹行宫禅院以及延庆寺的古银杏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望京花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