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阁“故”事 | 南沙最古老的飞天龙壁画,就在东里

黄阁新声
2024-10-15


在黄阁镇东里村

有一幅广州现存面积最大

最原汁原味的飞天龙壁画

历经178年的风雨

依然保存完好

这幅壁画有着怎样的故事与奥秘?

今天,让我们一起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在南沙黄阁镇东里村的辅党麦公祠大门上方墙楣处,保存了一幅高1米,长2.7米的水墨云龙壁画——《教子朝天图》



这幅壁画作于清道光丙午年(1846年),至今已有178年历史,是南沙最古老的广府壁画,也是广州保存下来面积最大、最原汁原味的飞天龙壁画。


教子朝天图


从壁画上,我们可以看到两条墨龙在云海里若隐若现,老龙张牙舞爪,小龙诚惶诚恐。整幅画呈现出的翻云覆雨、雷鸣电闪的磅礴气势,丝毫没有受到年久风尘的影响。相反,岁月留下的斑驳,使得原来的留白更显自然。


难能可贵的是,该壁画至今未经任何修改,十分完整地展示了清代壁画的原貌。画上还有题诗一首:


尽日风云盖素屏,

峥嵘头角露神形。

静看颇有为霖势,

安得僧繇作点睛。



广府壁画

璧画是人类最古老的美术作品,从上万年之久的岩画到中世纪的石窟、墓道壁画,长久占据着中国古代美术史上主要位置。自宋以后,纸质“国画”兴起,壁画的地位就开始下降,逐渐沦为建筑艺术的一部分。壁画在清代民国时期,成为珠三角地区流行的建筑装饰。我们把这种绘制在岭南古建墙壁上的画作称为“广府壁画”。




广府壁画《叱石成羊》民国六年(1918年)

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文一村谭氏宗祠


广府壁画通常绘制于祠堂、书舍、庙宇等建筑的墙楣,所处的位置通常并不利于观看,这也决定了其最大的作用是点缀、装饰建筑,凸显出主人的势力与品位。所以,广府壁画中有相当一部分绘制的是装饰性很强的山水、花鸟题材。


若要看清壁画内容,需要以仰视的姿态走近观察,易使人生出敬畏、虔诚的心理。在这样的位置安排下,配合各种以儒学为基调,以讲人伦、重孝悌为核心的壁画内容,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





辅党麦公祠这幅壁画以“苍龙教子”为题材,描绘的是浓云密雾中,一条老龙正在教育小龙练习朝天礼仪。


我们知道,在封建社会龙象征着皇权和正统。传播重教育、守礼法、讲忠孝这个理念的题材有很多,为什么要用“龙”呢?


宗族把龙画在民间的宗庙祠堂上,可能是为了彰显宗族的正统与威严,同时希望通过这幅壁画教化族人要重教育、守礼法、讲忠孝。


带有苍龙教子图案的瓷器


具体到“苍龙教子”这一题材来说,它出自哪里已不可考,有可能源于汉代玉雕上的大小螭龙造型,也有可能出自明《苍海遗珍》中收录的明初曾烜题写的《老龙引子归潮图》诗。


明末清初的画家吕学曾作《苍龙训子图》,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清宫中都有制作“苍龙训子”装饰题材的马栅宝座、屏风、犀角杯、瓷瓶等。


故宫博物院藏紫檀木嵌玉雕云龙纹屏风上的“苍龙教子”


除了清宫,广府壁画大约是“苍龙教子”题材出现的最多的地方。据有关统计,广府壁画中“苍龙教子”至少有五十余幅。足以见得广府人对这一题材的认可与喜爱。


在中国美术史上,画龙由来已久。古人认为龙能上天下海,神秘莫测,作为普通人不能看清楚龙的全身,只需重点画出龙的重点部位,如龙颈、腹爪、尾部三处即可,但画出来的这三处,又总结了头、嘴、眼、角、耳、鱗、须、腹、足的特点。


北宋董羽在《画龙辑议》中最早描述了画龙所使用的“三停九似”技法。


三停指自首至项,自项至腹,自腹至尾。九似是头似牛,嘴似驴,眼似虾,角似鹿,耳似象,鳞似鱼,须似人,腹似蛇,足似凤。


后来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将“三停”改为“自首至膊,自膊至腰,自腰至尾”,而将“九似”中四个部位改为“头似驼、眼似鬼、腹似蜃,耳似牛”,新添了“项似蛇,掌似虎,爪似鹰“,而去掉了“须、足、嘴”的特征,只保留了“鳞、角”两种,使得画龙的理论更加规范和全面。


👇横屏观看

教子朝天图


而广府壁画继承了以上画龙的技法,在辅党麦公祠的这幅“水墨云龙”可寻得蛛丝马迹。



与黄阁有关的故事

你还知道哪些?

欢迎各位街坊后台留言~




来源|南沙历史说

考 | 《广州传统建筑壁画选录》《清代民国广府壁画故事》

         《“苍龙训子”宝座与皇帝训子》等

图文|清风明月

编审|黄阁镇党建工作办公室(宣传)





往期推荐

阁“故”事 | 黄阁这个古庙,曾是广东四大名庙之一





黄阁“故”事 | 大山乸烟墩,珠江入海口的“红绿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黄阁新声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