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终将变老的自己说一句,我爱你!
最近电影《我爱你》正在热映,在收获了好口碑的同时,也让大家的目光又一次聚焦到了“老年生活”这个话题。
一说到“老”“老年”这些词,很多人要么觉得离自己还很遥远,要么会多少想要回避甚至抵触它们。
我们常常害怕老去,希望变老的速度越缓慢越好。在这种愿望的背后,不仅源于社会对变老的普遍解读,还源于我们对变老的“无知”。我们没有老过,所以不知道变老究竟是怎么样的,我们对老年生活的了解,也大多来自我们的父母或身边人。
但世界如此之大,会不会还存在许多不同的“变老的模样”?会不会还有很多关于变老的问题,需要我们的关注?有没有一种可能,我们可以为变老做好准备,并真诚地接纳正在慢慢变老的自己?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书单,希望会给大家,以及大家身边的老人,提供一种未曾想到过的视角。
《树木希林:如此珍贵的我》
<树木希林 著>
(点击图片购买)
“到今天为止,我的人生很精彩!”人生最后一次访谈,还原一个真实的树木希林。
当采访看似顺利地进行时,树木希林突然拿出一张照片,那是她前几天才到医院拍摄的断层扫描,上面布满惊人的黑点,癌细胞蔓延到了她的全身。站在生死边缘,那些不为人知的、自私的、怪异的、不合时宜的,她都坦诚相见。树木希林走过没人敢走的路,终究彻底活出了自己。
《因为是自己的人生呀》
<张明淑 著>
(点击图片购买)
“十多岁,萌生了一个梦想。二十多岁,不停止挑战。三十多岁,不断全力以赴。四十多岁,接近有困难的人,给予他们帮助。五十多岁,内心变得自由。六十多岁,做了人生计划之外的事。七十多岁,每一天都过得很精彩。”
张明淑从小因最大而受嘲,却突破重重困难,成为第一个留学米兰艺术设计名校,以耀眼白发和帅气衣着闻名的时尚教母。
她将她想要隐藏的,想要表达的悉数写入这本书里,展现出一个竭尽全力走过漫长人生道路的优秀成年人的样子。
《活好:再次爱上这个世界》
<日野原重明 著>
(点击图片购买)
日野原重明谈到对死亡的看法时说:“单是被你问到这个问题我就已经怕的要命了!但还是喜欢活着,而且每天都要活得更好!”
日本105岁的内科医生爷爷想告诉你:伤心和喜悦,就像硬币的正反面紧密相连。现在这样的你,活着就具有重大意义。你可以找到热爱生活的一万个理由——花生酱三明治、白葡萄酒、和朋友聊天、长跑后喝水……去做从没有做过的事,去认识新朋友,向世界张开手,珍惜有缘相逢的人和事。不要害怕焦虑,焦虑是自由引起的眩晕,你的坐标永远是你自己。
《长寿:当人类不再衰老》
<大卫·辛克莱 著>
(点击图片购买)
细胞与身体为什么会衰老?做对哪几件事就可以轻松延长寿命?当退休年龄不是60岁,而是65岁甚至更高时,每个人该如何从现在开始规划职业路径?
这本书从三个角度——“老化是万病之源”“老年医疗的尴尬现状”“我们将如何治愈老化”出发,引述辛克莱教授鞭辟入里、振聋发聩的观点,结合现实中印证了这些观点的新知识新探索,解释为什么“老化是种病,而且是可治愈的疾病”。
《更好的老年》
<约瑟夫·库格林 著>
(点击图片购买)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积极养老,是当今中国社会应对老龄化的手段和目标,同时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良好愿景。
本书从反思今天的“老年观”如何形成开始,以积极、新颖的理念来探索老年人真正的需求,并具体介绍如何运用前沿的科技帮助企业找到切入老年经济的先机。
本书作者约瑟夫·库格林是MIT老年实验室主任,他在书中用他的领域专长帮助企业了解老年人的需求,致力于推广老年经济领域的正确理念和创新科技,兼具前沿性、启发性和实用性。
《独居日记》
< 梅·萨藤 著>
(点击图片购买)
梅·萨藤作为一位声誉卓著的作家,在诗歌、小说及非虚构领域均有建树,她在《独居日记》中坦诚地记载了人生中的两段艰难时期。
66岁,一段多年的感情走到了尽头,此时她不仅深陷抑郁症的泥潭,还接受了乳房切除手术,但 “打击唤醒了隐藏的力量”,她凭借坚韧的勇气继续阅读和写作、悉心打理自己的生活空间,最终以卓然之姿走出了困境。
73岁,她不幸中风,却仍未被击倒,而是从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汲取力量,深入思考自身与过去的关系,完成了一段精神与身体的康复之旅。
《银发世代》
<路易斯·阿伦森阿伦森 著>
(点击图片购买)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部三幕戏剧,那作为第三幕的老年生活,现在起码要占据我们人生30~40年的漫长时光。人们老去,但是否能像年轻时那样,过上从容、体面并被善待的生活?
作者通过近30年的从医经历,用充满人文色彩的语言写出了她从学习医学、从事老年病照护和研究以来对老年人从生理、病理到心理的医学观察,并给出了她对于医疗体系现状的思考,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老年”意味着什么,并让我们开始思考如何规划老年生活,过好我们人生的后三分之一。
《失智失踪》
<NHK特别节目录制组>
(点击图片购买)
当今日本,已确诊及潜在的认知症患者已超过800万人,老年人中每4人就有1名患者。认知症已成为国民性的疾病。
在《失智失踪》中,NHK特别节目录制组采访400余户家庭,正视认知症患者及其家人所处的困境,探索通向“建立认知症患者也能够安心生活的城市”之路——要加强医疗及看护体制的建设,增强社会对认知症的理解和知识普及,消除根深蒂固的偏见,同时城市规划和公共空间对老人更加友好……
“我们的城市如何能够让认知症老人也能安心地生活?”
这不仅是NHK记者们对社会的叩问,也是我们每个人需要去思考却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毕竟每一个人都会老去。
《如果不得不离开》
<萨缪尔·哈灵顿 著>
(点击图片购买)
在不得不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怎样与世长辞才是好的选择?
有超过30年从医经验的塞缪尔·哈灵顿博士,通过自己与其父母、病患的亲身经历,对“如何走好最后这一程”,给予了详尽且深入浅出的分析。
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定义了何谓“更好的死亡”,以及医疗体系战无不胜的神话的虚假;第二部分描述了六种主要慢性病的进程和临终阶段的状况;第三部分提出了临终关怀和具体的准备工作。
这是一本具有专业性和实践性的书,除此之外的更大意义,是让我们重新看待“死亡”。或许现在就为最后的时刻做准备还为时尚早,但等到了恰当的时机,你自然就会明白:为最后一程做好规划,就能让自己保有哪怕一点点自主和一点点尊严。
编辑| S
排版| S
第一时间获取更多书讯、活动信息,关注“中心书城atWuHan”公众号哦~!
与书相遇在指尖,
与你相遇在书城。
往期回顾
汪曾祺: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