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伴、眼泪、陌生人:在北同的第十年,为什么我不再叫自己为「小铁」
我自2009年进入性别公益领域,2012年正式作为一名性别公益的全职,2013年,临危受命,成为一名懵懂而青涩的机构负责人。这十年来,和北同团队的伙伴们一起,经历了很多领域外的人很难想象的挑战,我们带着超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这份工作付出了辛勤、坚韧、智慧,甚至是血泪。
在十年的这一点上,回望过去的旅程,虽然我没有实现十年前想要实现的目标,那个目标现在看来好像还是有些遥远了。然而,在北同团队前进的这一路上,我们几十名全职和兼职伙伴,以及数以千计的志愿者、合作方们的努力,是没有白费的,我们已经尽我们的可能去创造,去推动改变了。 我们已经可以很坦然的说,我们尽力了,我们已经很棒了。
2016年,北同与UNDP合作的全国第一份性少数生存状况调研报告发布,话题曾登上微博热搜
今年8月,就是我入职整十年,同事 Sachi 催促我把这十年的经历写出来,我一度觉得很难下笔。十年之内,我们的工作里曾与数以万计的人们产生了各种连结,我们努力去创造了从微观到宏观的改变,我们在工作里收获了许多的成长,经历过无数的感动,也经历了无数的创伤。我的文笔能力有限,实在很难把那种复杂的脉络和细致的纹理通过一篇文章写出来。
我自认为不是「哭虫」,但却是因为这份工作,哭了很多次。有时候是因为活动突然被取消,有时候是被伙伴的故事所打动;我也曾惹哭过很多人,在我们一对一的工作沟通当中,在我们的年度复盘会上,甚至是一些公开的演讲上,我也曾看到许多伙伴留下的眼泪。今天我想来写写那些年的眼泪,和这些眼泪背后的故事。
2018年,北同十周年纪念活动留影 | 图源:作者提供
01
一个孩子气却讨厌哭的「小铁」
很多性别公益领域的伙伴,都会更熟悉我之前的外号「小铁」,十年前,我给了自己这个名字。
在18岁之后,直到26岁之前,我都是荣格所说的「永恒的少年」,满怀梦想的我,早已过了少年的年纪,却还是少年的样子。学生时代,我对所有的事情都充满好奇,愿意去尝试一切有意思的事物,唯独对于长大这件事非常抗拒。我追求理想主义,追求纯粹,叛逆不羁,温情又脆弱,对很多现实问题充满批判,却缺乏现实经验。那时候我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也不知道自己要长成什么样的大人,念完本科后,我继续读了研究生。机缘巧合,26岁那年,我受邀加入了北同的团队,在同事李思谛和微光,以及一些非常棒的志愿者的支持下,我获取了很多作为「成人」的工作经验。但是在「成人」的身份认同上, 我仍然是非常拒绝的,我更愿意自己是一个「孩子」。
2014年,中二病还没有毕业前的「铁酱」| 图源:作者提供
促成我真正「长大」的契机是——为了能够做好北同的工作。因为打扮不够职业化,我在前几年的工作当中其实遇到过一些障碍。
作为一名女性,身高155,穿着圆头的小皮鞋,内八字, 还总是穿着草莓、小熊印花的 Lolita 小裙子,或是水手服。在担任机构负责人的头几年,很多次对外沟通的时候,对方都会假设我的男性同事是负责人,在我送出名片之后,晃一眼就收起来,直到听我开始讲工作,才又掏出名片,好好看我到底是干啥的。
刚做负责人的时候,我非常期待和所有人都可以成为朋友,期待大家都够永远开心的一起工作,一起玩。然而,在过于闲散宽松的环境里,我是很难去管理团队的。试想,谁会认真对待一个轻飘飘的「小孩儿」呢?有些伙伴也会觉得,虽然我看起来像个小孩,但是一工作起来就变得非常严厉。大家很难接受我这种生活和工作里的不一致,也很难接受我从「朋友」变成一个「管理者」。
2014年,我试图说服自己:如果你始终像个孩子, 你是没法带好团队,做好工作的,你必须要抛弃中二病的身份,回到成人的世界里。很有意思的是。在下定这个决心之前,我看的最后一部动画番剧是《中二病也要谈恋爱》,在倒数第二集的时候, 片中的女主角无法继续逃避现实世界,要脱离中二界,我实在无法接受这种设定,在痛哭流涕的看完那一集之后,我弃剧了,却也下定决心中二病毕业,中断了自己漫长的「青春期」,逐渐变成一个穿着职业,看起来很严肃的自己,把调皮的、幼稚的、脆弱的自己藏了起来。
实际上,我一直以来就不能说是一个很「铁」的人,如果看到动物园的动物很可怜,我就忍不住落泪;看电影的时候,只要是有人快要死去了,即使那是部烂片,我也会为片中人的不幸而落泪。我曾经参加过社区剧场的演出,饰演一名因为受到压迫而自尽的女工,在表演的时候也是泣不成声。朋友们来问我:「你还好吗?你最近遇到什么难过的事情吗?」其实没有发生什么,我就是太容易共情了。为ta人落泪的时候,我的心理活动是:觉得自己不够强大。所以在进入性别公益领域之后,在一个伙伴们都用花名的环境里,我选择了「小铁」这样一个听起来非常不着调的名字。
很讨厌软弱的自己,不想要在人前落泪, 我想要变得更坚强。
「小铁」,这个名字就是我在潜意识之下,为自己彼时的人生所念出的魔法咒语。十年之后,我也的确变得更坚强了。
一位志愿者写给我的鼓励的话语,彼时我还是一个「权益小斗士」,如今我们都长大了,我也会更温和更务实。
02
在北同, 一次为陌生人落泪
过去十年, 我们北同团队在推动一个议题的过程当中,会和团队一起,做很多的调研和学习,用理性决策的方式来开展工作。然而回首当年种种历程,过去流下的眼泪给了我很多的动力去推动实现那些改变。
2012年的9月,我刚入职不到一个月。某天,我正在做机构新浪博客和微博的更新工作,在新浪博客上看到一些网友们转发一位名为「歧途宇轩」网友的求助信息:她的女朋友因为女同性恋的身份被父母发现,遭到了父母的软禁和肢体暴力。9月26日,她被父母强制送到长春当地的一家精神病院就医,医生在没有核实其女友是否有遭受家暴经历的情况下,认定她对于父母的恐惧和抵抗来自于「精神分裂」,并进行收治。我看到信息,就马上联系到了「岐途宇轩」,表明自己是公益机构工作人员,并与其进行了通话。了解到一些事实信息之后,我快速写了一篇介绍该事件的文章,并与同语负责人闲联系,共同商讨如何帮助这对身陷囹圄的拉拉伴侣。之后,在多家机构的支持下,我们找到了公益律师,律师计划国庆之后就前往长春与「宇轩」及其女友「小安」进行沟通。
国庆我回到家乡,那是我第一年因工作离家。回到家中,妈妈非常宠溺我,把我当小孩照顾着。我还记得那天下午,我和妈妈一起看电视、边吃零食边聊天,我正哈哈大笑的时候,脑子里闪过了「小安」和「宇轩」的合照里的模样,突然就开始为她们感到难过。尤其是小安,国庆长假,大部分人都在和家人团聚或外出游玩,她却在精神病院当中,怀着对父母的恐惧,以及对本不该被实施的治疗的担忧,惶恐不得终日。想到这里,我鼻子一酸,眼泪就流了出来。不想被我妈妈发现我在哭,我假装自己鼻炎犯了需要擦鼻子,跑去了卫生间。看着镜子里,眼睛越来越红、越哭越生气的自己,我决定要做些什么。
那时候我有个朴素的想法:如果医护人员能够对性多元人群更友好,这些因为同性恋或者其他多元性别身份而被送到精神病院的悲剧就可能会减少。那么,也许我们可以针对心理行业和精神医学行业的从业者开展相关的培训,来帮助大家理多元性别社群,消除针对性多元群体的偏见和歧视。这就是后来我带领团队发起「中国性少数人群友善心理咨询师培训」的背后故事。
自始至终,我从没有见到过宇轩和小安,ta们是我生活当中的陌生人,但我和同事都在为她们的事情而挂心。她们的故事,不仅仅是一对拉拉伴侣的生命故事,它反映出当年尚未得到社会关注的一个问题——性少数扭转治疗。有些遗憾的是,当年我们的救助行动,也许曾给了她们一些支持和力量,但由于当年中国还没有《反家暴法》,律师并没有能成功解救小安。据说,最后小安和宇轩采用了私奔的方式,离开了故土,去新的城市寻找新生活。几年之后,当小安的父母终于愿意接纳女儿,她们才重返故乡。
是那次哭泣,坚定了我要和团队的伙伴一起,在中国推动多元性别群体的去病理化工作。在北同团队伙伴共同努力下,这些年,我们完成了3次全国性的多元性别相关的心理健康调研,曾2次在全国性的心理学论坛上举办多元性别友善心理咨询的分论坛,22次友善心理咨询师培训,以及 uncover map 友善医疗图鉴小程序。
我们的工作也得到了数次报导。我们培养了数千位友善心理咨询师培训,也影响了更多的多元性别公益机构和商业机构关注多元性别心理咨询议题。
(想要了解相关历程的,请看这篇文章:https://zhuanlan.zhihu.com/p/25705955)
03
在北同,一次为伙伴落泪
2012年我才来北同工作的时候,有伙伴跟我说:「很多人说你们北京同志中心是北京男同志中心呢。」一开始我觉得这个说法很搞笑,后来我发现,即使我们举办一个不限制性别的活动,参加的男性数量远比女性要多。
我们团队的伙伴都非常认同机构的价值观:「多元、尊重与合作」。为了能够弥合社群当中存在的不同群体间的活动积极性差异,我开始和当年的志愿者伙伴们,一起把之前北同的女性向活动品牌活动「拉拉扯扯」继续做了起来(特别感谢Ada长期资助了中心开展一些小型的女性活动)。
同时,我们也开始和一位跨性别的志愿者 Karen 合作,不定期开展跨性别向的活动。很可惜的是,当时做一些跨性别主题的放映活动,除了组织者是跨性别的伙伴,并没有其他跨性别社群的伙伴参与。
2014年,一位自我认同为跨女的伙伴文军加入北同,成为行政主管,另一个自我认同为跨男伙伴 Hitomi,也成为了我们的志愿者。这两位伙伴和我一起,努力保持几乎每月都做一场小小的跨性别主题活动,这为我们之后在跨性别领域的工作打下了社群基础。一些跨性别社群伙伴们也从不信任北同这家「同志」机构,变得更信任我们。大家也开始愿意介绍其他的跨性别伙伴参与北同的各种活动和项目。
同年,北同的一位前同事微光,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担任UNV(联合国志愿者)。Ta 组织了一场亚太跨性别的会议,邀请了东南亚和南亚的跨性别公益人参与。Ta 们与国内的跨性别社群的积极分子分享了亚洲其他国家跨性别者的生存状况,以及跨性别公益的进展。这为我们在跨性别社群工作上,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在那次会议上,我认识了皮——一位曾经数十年在跨性别社群当中,为无数跨性别孩子和家长提供情感和资讯支持的跨性别伙伴。她是一位总是面带微笑的伙伴,对每个人都充满善意。在社群里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也赢得了很多伙伴的尊重,她是一个非常谦虚且具有亲和力的人。我非常喜欢她。每次见到她, 她的手上总会拿着两个手机和一个平板, 一边和我们说话,一边飞快在屏幕上打字。屏幕的那一边,可能是一位焦虑的跨性别家长,或者是一位迷茫的跨性别孩子。她是有自己的全职工作的。工作之外,她大部分时光都用在了陪伴和支持 ta 人上。除了一对一的支持和陪伴,她还和一些跨性别伙伴们创办了一个帮助跨性别伙伴更好适应社会的新媒体账号。自我们相识之后,我总是会就跨性别社群的工作,去向皮请教,或是向她求助——每一次,她都会很真诚和耐心的跟我分享她的感受和经验。她信任我,也希望有更多人可以参与到支持社群的工作当中。
有一天,她从老家来北京,来中心探望我们,也是来聊聊怎么更好地开展跨性别社群的工作。我们在谈话的期间,她一边两只手飞快地在三个屏幕上移动。我当时就和她说,真的很敬佩她能数十年如一日地作为个体去支持社群的伙伴。虽然我的工作也很难,但是我周围一直有全职和兼职的同事,以及志愿者的伙伴,我们的伙伴给到了我很多的支持。没想到皮告诉我,她其实有很严重的抑郁症,她经常也有轻生的念头。彼时,我对抑郁症缺乏了解,还不太清楚抑郁症会对人产生什么影响。皮以其一贯温柔的语气跟我说:「小铁,你知道吗,我想哭的话,可以一秒落泪。」我还在体会这句话背后的意义时,皮的泪水已经顺着脸庞落了下来。那颗眼泪带来的冲击,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只是看着她静静地落泪,有些悲伤的脸庞,我的鼻子就开始发酸了。
其实那个时候,我还并不知道皮作为一位跨性别女性,生命里都经历过哪些伤痛,但我大体能感受到,她的身体里,已经进入了很多人的生命故事,已经承载着很多人的情绪和期待。我很慌张,赶紧给她找纸巾,她轻轻笑笑,说:「我现在活下来,是因为那些小朋友还需要我, 如果我不去做一些,谁又能来做呢?每个星期,都有孩子说要自//杀,都有父母因不知道怎么支持孩子而焦心。」
听她这么说之后,我的眼泪也掉下来了,其实我并不知道为何我会哭,可能就是替她难过,或者也可能是心疼那些因为各种原因想要放弃生命的孩子,以及那些为自己的孩子发愁的家长们。那时候我就在心里暗暗想,一定要为皮,为跨性别社群的伙伴做点什么。2015年,在 Hitomi、然然和 pi 的支持下,北同开启了跨性别热线。因为志愿者人数有限,当时的每周四,跨性别志愿者们都会通过微信和 qq,或者是面谈的方式,为跨性别社群的伙伴提供资讯或者陪伴的支持。
2016年,我和当时的项目主管 John 一起设计了三年的跨性别工作的战略。2017年,北同正式成立了跨性别部门,我与 kelly、核桃、鹏鹏、Sachi 等伙伴一起进行跨性别调研、跨性别领导力培训、和医疗专业人士的合作,以及跨性别社群服务等工作,以期能够在未来建立起一个系统性的跨性别社群支持体系。之后跨性别热线独立于北同之外,由多个志愿者共同运营。2021年,hx、My加入到团队当中,开始开展跨儿空间等社群活动,并优化了 uncover map 的项目。
这几年,皮因为持续了太多年的工作,可能会觉得很消耗,之后就慢慢隐退了。有时我也还是会就跨性别社群工作的问题去请教她。在这些年的工作当中,我们也曾经多次接触想要放弃生命的孩子们。曾经有同事整夜守在一个有自///杀意图的孩子身边,我们两次行动去救助她,可惜最后她还是选择了离开。那时候,同事们都觉得非常难过和无力。我们这样一家小机构,能力和资源都很有限,希望未来跨性别社群能够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获取更多的社会支持。
2014年UNDP的亚太跨性别会议留影
04
在北同,和伙伴们一起落泪
我们平时的工作当中遭遇的挑战,异乎寻常的多。比如因为议题的原因,有些大型的活动,很难找到合作的场地,执行的周期就会被无限延长;或者因为一些原因,活动突然被取消,团队花费了几个月时间的努力,竹篮打水一场空;有的时候,会遇到一些很难沟通的人,在中心的空间里,给工作人员施加言语甚至肢体的威胁。
此外,有些人会对北同这家公益机构投射一些不太实际的期待,期望能够在这里得到许多情感和情绪的慰藉。有的人,一边会四处诽谤北同,一边却非要与北同发生各种关联。这些是在商业机构、或者是其他议题的公益机构,不太会遇到的挑战。它们都会不断的消磨同事们的工作热情,耗费同事的精力。然而北同团队还是一直很顽强,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因此这14年间,我们在本领域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也赢得了同行和合作方的支持和尊重。
某一年的年会留影
北同团队的工作群名,一直叫「快去健身的小天使们」。很多新人会好奇,为什么机构的工作群要叫这个名字呢?疫情前,团队的伙伴们总是会因为想要做更多的工作、把工作做得更好而不断加班。不管是平时的晚上,还是周末,办公室里总有人在工作。时间长了,我们的身体健康就会受到一些影响,我就把工作群的名字改了,希望能鼓励大家去健身。结果,有些伙伴在柳芳地铁站附近的健身房办了健身卡,却没去过几次健身房。有一两位男性伙伴,可能是因为抵挡不住健身教练的诱惑,不仅办了卡,还买了课。
从2016年起,我们每年会有一个年度工作回顾会。这个会议会安排在一个远离机构办公室的地方,目的是能够帮助大家一起回顾我们的年度工作,制定下一年的工作计划,并且可以解决我们机构层面需要解决的问题。平时同事们在一起共事,肯定会有一些摩擦,或者彼此会产生一些误会。有些同事,平时没法在同事们面前表露自己的脆弱和委屈,就在这样的回顾会上和大家袒露自己的内心。在这样的时刻,大家都会哭得稀里哗啦的。哭过之后,大家会觉得彼此更紧密了。
疫情之前,几乎所有的同事们都一起因为中心的事情而感动或者悲伤过。那个时候,大家除了是同事的关系,也是朋友的关系。有些同事离职后,我们也保持着很好的关系。
团队伙伴们的关系非常紧密,这是一把双刃剑:有时候大家关系太好了,就会出现边界不清的情况,工作的过程当中,需要付出的情感劳动也很多。我曾经目睹,原本关系很好的同事因为在工作中遇到一些问题,其中一人表明失去了对对方的信任,而流下愤怒的眼泪;或是曾经对一些同事有很多的支持和陪伴,最后却感受到了被攻击,或是感受到不被理解,而流下了委屈的眼泪。我希望,未来即使我们还会因为工作而哭,那些眼泪不是因为遭受了委屈、不是因为遭受了攻击、不是因为期待别人对自己的情绪负责;而是因为得到他人理解和支持而流下感动的眼泪,是因为团队工作取得了成效而流下骄傲的眼泪。
2019年,团队一起外出学习 | 图源:作者提供
疫情当中,我们经历了很多的挑战:被邻居骚扰而搬家,人事变动等等。大家都觉得非常消耗。动荡过后,我也希望我们的工作可以变得更简单,团队的伙伴们可以在我们使命的感召下,努力的工作,完成我们的工作目标,但不用过度加班,也不需要去为其他人付出过多的情感劳动。毕竟没有人是佛祖,可以去渡另一个人,或者拯救另一个人,去做所有的事情。我们只能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这十年里,我收获了许多支持和信任,但也遭遇过不少伤害和背叛。去年,我告诉同事和周围的伙伴,不想再被称呼为「小铁」了,希望大家用我的真名「辛颖」来称呼我。我不用再那么「铁」了,我需要接纳和看到自己与ta人的脆弱。没有人是无坚不摧的,每个人都需要被支持和被尊重,因此我们更需要尊重自己的需求,也要尊重彼此的边界。这样,我们团队才能更健康,更可持续地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环境当中工作。
2016年酷儿青年营,当时参与的营员当中,七、Sachi 和娜瑛都成为了我们后来的同事
最后,想要感谢所有在这个过程当中,真诚地付出了努力,贡献了智慧与爱的同事们(工作一年以上的全职和兼职):杨紫、闲、坡坡、桃子、李思谛、微光、马姐、春建、饼、小睿、小川、John、张真、婕君、小妖、晶晶、四月、刘鑫、帅楠、Iris、小黑、momo、James、逍、文军、龙龙、闻一、核桃、鹏鹏、kelly、Kim、Sachi、段帅、蔡铭、七、娜瑛、天靖、代明、阿柯、Ivan、周、春心、嘉鹏、Zachary、hx、My、nana。尤其要感谢曾经在北同一起奋战三年以上的伙伴们:John、 小妖、闻一、核桃、段帅、蔡铭和 Sachi,是你们的坚持得以让北同的工作可以延续下来。饼在我来之前就已经在机构里作为志愿者工作了,这些年从来没有离开过北同。
当然也要感谢近一年来加入团队的同事们:fy、一一、Daniel、gxx,你们的加入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力量和希望。
此外,我想特别感谢成百上千位,长期陪伴了北同成长的伙伴们,包括我们的实习生、志愿者、合作伙伴、捐赠者和支持我们的社群伙伴(这个名单很长很长,我可能需要再写几篇文章来分享),以及北同最初的几位建立者前辈(由于不确定是否所有人愿意被提及、故隐去姓名)。
那些曾经和大家一起欢笑,和哭泣过的伙伴们,在北同成长的历史里,已经留下自己深刻而美丽的足迹。相信,大家彼此也永远不会忘记对方。虽然有的人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渐行渐远了;但对于所有曾经真诚以待的伙伴们,我们曾经一起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而悲伤、而愤怒。那份曾经的相互信任与支持,早已变成了我心底的宝藏。
北同这家机构,所能够实现的每一个大大小小的改变,都是我们一起创造的,历史必定不会遗忘你们的努力和参与。请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里,过好自己的生活,也继续一起书写我们共同的历史。
最后,祝愿所有与北同一起成长的伙伴们,那些曾付出了真心和努力的伙伴们,那些从不曾因这个团队的坚持和变革而心存讥讽的伙伴们,那些离开机构之后也仍然以自己的方式支持北同的伙伴们,能够拥有玫瑰色的人生。
(ps:2023年,我希望能够开展一个北同口述史的项目,将北同和伙伴们的故事,记录下来。)
作者:辛颖
编辑:一一
排版:琳溪
封面图:《海街日记》
Read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