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安记忆|王军:弄潮儿刘安

辛庄课堂 2022-10-1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贞观 Author 口述:王军


黄土地上望星空

窑洞文化撞击企业家精神

欢迎关注 xinzhuangketang

 “西安记忆”题记


八十年代是解放思想的时代,西安的文化界走在了时代的潮头,扮演了某种重要旗手引领者的角色。文学界以陈忠实贾平凹路遥为代表的陕军东征;电影界以吴天明张艺谋芦苇为代表的西部现象;音乐界赵季平的民族风、经济学以张维迎为代表的一批青年学者、以秦晖王子今辛德勇为代表的史学新锐、以及王富仁等等学术大家都是八十年代从西安成长、出发。

这种区域城市引领一个时代思想文化潮流的西安现象,并非个别。佛罗伦萨之于文艺复兴,海德堡、布达佩斯这些区域城市都曾领风气之先。

我退休之后,组织了同道好友以阐释“西安现象”为主旨,写了一批文章,维迎以“西安记忆”为题,推荐首发于《辛庄课堂》。


王军




口述:王军  

整理记录:陈锵

1

以时代视角回顾,刘安是最具时代烙印、时代魅力的人物之一。这不仅是因为他跟当时绝大部分知识青年有所交集,更是因为,他身上曾凝聚了这一代西安青年的理想与追求,光荣与梦想。
 1946年12月,刘安出生于西安西北大学一个数学教授的家庭。他的父亲刘亦珩是个老共产党员,曾是河北地区最早的共产党之一,后来去日本留学,学成归来以后在西北大学任教。 
后来刘安经商后,还以父亲的名字设立过一个奖学金。
刘安身材不高,他常常自谑自己的样貌是《水浒传》里的宋江:面色紫黑,五短身材。

刘安(图片来源于美篇号Cccc)

他是那个时代的人的一个缩影,是个理想主义者。
刘安在西安一中上学的时候,就是学校的风云人物,天生就有领袖魅力,学习很好,人很聪明。文革前,他以董加耕为榜样,上学时挑个担子围个白毛巾,锻炼自己身体。一个城里娃,又是一个高知子弟,每天上街挑个担子,戴着白毛巾学农民。现在说起来,会觉得好像很矫情,但是那时候他是很真诚的。
文革中,他成了西安的学生运动的风云人物。当时西安成立了两个红卫兵司令部,他是其中一个红卫兵造反司令部的宣传部长。他到北京串联,被选为外地中学生代表,818上了天安门,在当时很有影响。
60年代后期,他响应国家号召,去咸阳下乡,很快就成了知青代表。他那个知青点是按照共产主义理想营造的团队,他是头,他就把大家组织起来发展生产,安排生活,按需分配,完全按照乌托邦理想主义那一套做。
知青招工返城时,刘安跟他的团队里的人约法三章:
第一,两姊妹兄弟都插队的,优先走一个;
第二,条件差的先走,因为条件差的就业面窄,比较困难,成分好的人先留着,把机会让给成分不好的人,因为成分好的迟早有机会;
第三条,刘安最后走。
第三条保证了第一条和第二条实施,他真的是最后一个走的。

刘安在咸阳插队时的照片,后排左四为刘安(图片来自高小贤)

按说这个社会是弱肉强食,应该是强者优先,市场经济就是强者优先,但他的乌托邦是弱者优先。弱者优先能进行下去,就是因为有刘安这个理想主义的领袖,他承担了最多的责任,把自己放到了最后。所以他这个乌托邦具有社会实验的典型意义。

2

招工回来后,因为他是优秀知青代表,很快就做到了莲湖区团委书记。
他在这段时间做的最有影响力的事情,就是组织了一个读书会,带领大家读书思考。这些人大多数是南郊的知识分子子弟或是干部子弟,以老三届学生为主,包括碑林博物馆讲解员老王。他们比普通青年有更多的看书条件,同时他们也通过偷书来读书,每周举行读书会,定一个主题,大家在一起交流讨论。
这些人后来大多在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有剧作家芦苇(编剧)、经济学家曾昭宁,文艺理论学家尤西林,作家赵宇共。
葛岩是我的同学,现在任上海交大教授,曾经写过一篇西安青年的地下读书活动的文章,提到过这些事情,讲得比较清楚。西安记忆|葛岩:1970年代西安的地下读书活动 点击蓝字阅读文章)

3

恢复高考后,刘安考大学考的很好,但是因为政审问题,最后补录到西安基础大学,挂到陕西财经学院上课。
他在班里年龄最大,又是班长,很快就成了同学们的中心,大专毕业他直接考了闵宗陶教授的研究生,是闵宗陶的得意弟子,毕业后就留校当了老师,最早一批当了副教授。
80年代,刘安一直在做经济学研究,在经济学界很有影响。
现在回过头看, 80年代真是一个狂飙突进、风起云涌的年代,人们可以从草根一登龙门,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刘安就是其中之一。

左一为刘安(图片来自侯静)

1984年莫干山会议,陕西有五人参加,他是其中之一。莫干山会议是80年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件大事,双轨制就是在这个会议上提出的。
在这之后,刘安曾经被中央选去在中南海工作了一段时间,在农研室,但是他志向不在当官,他是个散淡的人,所以后来又回到西安在财院教书。
90年代,他是最早到海南下海的人,很快就挣了些钱,因为他人缘好,大家都聚到他门下。刘安有个绰号叫刘半城,朋友们有事都找他,他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当年他下海刚刚挣了几个钱,就给好朋友芦苇打电话,问芦苇缺不缺钱。张维迎老家村里拉电没钱,刘安拿了2万钱给拉了电,村里给刘安送了一面锦旗。张维迎:我所经历的三次工业革命 点击蓝字阅读文章)

1993年在海南

(右二刘安,右三易纲,左一金立佐,左二张维迎)

大概在1995年,他从海南回到西安,办了个公司叫海粤,是陕西省体改委批的第一个股份制公司。
他这个人做不成生意,虽然是经济学家,但不会算计。当时这个公司是他和朋友合伙办的。他这个人不管帐,谁来借钱都行,最后弄到公司快倒闭了,两人就散伙了。
现在看来,刘安是一个始终走在潮流前面的人,有时候是先驱,有时候就成了先烈。红卫兵造反、知青下乡、四五运动反江青、研究经济体制改革、下海经商办公司,他都一直引领着当时西安青年的潮流,他上过天安门,进过中南海,也曾因反“四人帮”被关被整,起起落落,峰回路转,但他总能潇洒面对,总是一副乐观的样子。
现在中国农产品龙头企业陕西的海升集团,他也是最早的策划人之一。

4

他这个人人格魅力、学识修养,以及他的经历,让人非常佩服。他和三教九流都有来往,从国家领导人,到专家教授,再到普通的工人农民,他对谁都能够真情交往。
他风趣幽默,不拘小节。我女儿小时候最喜欢和刘安伯伯聊天,他跟孩子她爹能聊,跟小孩也能聊。我现在还能记得当时的情况,他总是卧在床上,远远就能闻到他的脚臭,我女儿一进就先到卫生间拿两个浴帽,给他一个脚套一个,然后坐那儿跟他聊一晌。

中间带眼镜者为刘安(图片来自美篇号Cccc)

作家杨争光写了一部电视剧本《老三届》,后来又改编成长篇小说《越活越明白》,刊登在《收获》杂志上,写的就是刘安。
刘安的人生多彩多艰,峰谷辗转,宠辱不惊,才称天纵,敦厚待人。他属于知青一代,他属于改革一代。他以一介布衣,影响了西安一代知识分子。
2017年8月5日,卧床十三年的刘安在西安家中平静离世。刘安去世前,老王曾专程去看望他。他二人是生死之交。 
(点击下方蓝字,阅读更多文章)

西安记忆|冯仑:公益天下(连载之四)

西安记忆|冯仑:被企业家,被“九二派”(连载之三)

西安记忆|冯仑:学者、对策与幕僚(连载之二)

西安记忆|冯仑:一边折腾、一边琢磨(连载之一)

西安记忆|韩茂莉:在西安读书的日子

西安记忆|张维迎:来到西安,告别西安

西安记忆|李常茂:苦涩的回忆

西安记忆|杨争光:追思、怀念我心目中的吴天明

西安记忆|邢小利:伟大的民间思想家杨伟名

西安记忆|阮洁  邢小利:陈忠实在八十年代

西安记忆|张艳茜:八十年代社会变革中的路遥

西安记忆|周友朝:我眼中的吴天明

西安记忆|葛岩:1970年代西安的地下读书活动

西安记忆|邢小利 阮洁:新时期陕西作家与陕西文学


关注辛庄课堂公众号

领略更多“西安记忆”篇章




BOOK



往期精彩文章

张维迎:法治国家与国家法治

西安记忆|冯仑:公益天下(连载之四)

西安记忆|冯仑:被企业家,被“九二派”(连载之三)

周航:企业家精神不是什么?

张维迎、黄怒波:辛庄课堂首期班开学一周年记


感谢您关注“辛庄课堂”。本公众号由“辛庄课堂”制作并享有版权;转载、摘录、引用、改编、阐释本号原创文章的部分或全部须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若未经本号许可,将追究其相应责任。该平台引用的部分内容、图片、音/视频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请相关权利人与我们联系协商相关授权事宜。谢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