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多元文化的成长记忆,徐华回忆录问鼎普利策奖

非勇 记忆弹窗 2023-11-16

点击名片 · 关注我们



在今年5月公布的普利策奖中,华裔美国作家徐华( Hua Hsu)凭借其去年出版的新书《保持真实》(Stay True)获得2023年度普利策奖自传回忆录奖。



《保持真实》出版于去年 9 月,当年即荣登《纽约时报》2022年度十佳图书榜单,此外还获得2022年度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家协会奖(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畅销书作者雷切尔·库什纳(Rachel Kushner)说:“这本书精美绝伦而又令人痛不欲生,在未来的许多年里,我会一直思考它。”


普利策奖评选委员会在公布获奖名单时称:“《保持真实》是一部扣人心弦的回忆录,讲述了友谊、悲伤、寻找自我以及通过艺术获得的心灵慰藉。”


普利策奖奖章正、反面(图片:美联社)


徐华于1977年出生于伊利诺伊州著名的大学城香槟-厄巴纳市(Champaign-Urbana),后来在得州和加州长大,其父母均是来自台湾的留学生。




徐华1999年毕业于加州伯克利大学政治学专业,毕业后进入哈佛大学攻读研究生,并于2008年获得哈佛大学美国文明史专业博士学位。他的另一部著作是《漂浮的中国人:横跨太平洋的幻想与失败》(A Floating Chinaman: Fantasy and Failure Across the Pacific),该书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



和徐华一样,很多在美国出生长大的ABC(American-Born Chinese)都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身份认同和文化冲击的困惑。他们身为美国人,却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自己血缘和种族的特殊性;他们以英文为母语、中文为外语;他们很多人没有去过中国,或者对中国不甚了解,故国对他们是一个遥远而虚幻的概念;他们在学校和社交圈中受到美国主流文化的塑造,但在家庭中却接受亚洲传统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这种双重文化经历可能导致身份认同的困惑和挣扎。对自己的东方血统和身份,他们既好奇又不安,既认同又排斥,既有陌生感又有探究的欲望,正如徐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是一个美国孩子,我不安分,我寻找我的同类。”



徐华是第二代的台湾移民,1977年在伊利诺伊州出生,随后随父母在美国各地搬迁,最终移居旧金山湾区。徐华上高中后,原本一家三口的生活出现变化,父亲作为一名工程师被调回台湾半导体公司工作,徐华母子与父亲只得分隔两地。彼时,徐华多次去台湾与父亲相聚,奔走在两种不同文化之间。


在没有即时通信和视频通话、国际长途电话费十分昂贵的年代,徐华母子与父亲的日常联系和情感交流是通过传真机完成的。


“1990年代初期,传真机比长途电话更便宜、也更有效率。传真机不会出现令人尴尬的沉默。”徐华回忆道:“我总是在晚上用传真机发送(数学)问题给我父亲,预期醒来时就会得到他的答案。”


徐华通常会在学校作业上标明“急件”,父亲总是及时回复方程式和解答思路。


有时,徐华的父亲会写下:“今年世界大赛真令人兴奋,对不对?”他希望和徐华有更多的交流。徐华则形容他与父亲通过传真机对话,很像两个陌生男子的闲聊。


父亲也会跟儿子说些人生道理,像是“面对困境时,你必须找出它的意义,同时你也要接受现实,你怎么想?”


1994那年,美国超脱乐团(Nirvana)主唱寇特柯本(Kurt Cobain)传出自杀消息,父亲趁机教育他,“我们要有情感,这是人类和机器人的区别,但是我们也必须知道如何控制它”。


不过,徐华回忆说,在崇尚个性解放的1990年代,年轻的他只想成为一个标新立异的人,父亲可以帮他解决数学难题,却不能帮他解决人生课题。


徐华记得,父亲曾通过传真机发来这样一段话:“我很抱歉,无法在你需要的时候,一直在你身边支持着你。” 朴实无华的语句,令爱子之情跃然纸上。这无疑是另一个版本的《傅雷家书》。


徐华说,正如父亲重新适应着台湾的生活,他也在湾区试着找到自己的方向。


高中毕业后,徐华进到加州伯克利大学读书。在那里,他与一位名叫肯恩(Ken)的同学相识,两人成为挚友。徐华说:“我1995年来到伯克利时,正在寻找跟我完全一样的人,但肯恩(Ken)非常不同……他真的充满自信,是来自圣地亚哥、英俊的日裔美国人。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像肯恩那样对自己的肤色感到如此舒适的亚裔美国人。你在白人身上看到过这样的行为和举止,但在亚裔美国人身上却没有。肯恩是我第一次真正被这种魔力所吸引。”


但没想到的是,数年过后,肯恩在一次意外事件中突然丧命,徐华内心深受打击。


《保持真实》这本书围绕着徐华和肯恩的故事展开,徐华透过动人的笔触刻划出两人短暂而深刻的情感,同时展开的还有他在伯克利的成长历程和他的家庭故事。


谈及这段友谊,徐华对媒体说:“肯恩过世后的头几年,我试图透过写作修复世界,我感觉肯恩仍会出现在我内心的幻想和希望当中。”


美国是一个种族和文化多样性的国家,被称为种族的大熔炉。而徐华成长的旧金山湾区和硅谷更是这种多样性表现最集中的地区。作为一部自传体回忆录,《保持真实》真实描写了华裔美国人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文化冲突,这其中包括台湾文化与美国文化,以及台湾文化与大陆文化、华人文化与亚裔其他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由这些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困惑、烦恼、焦躁以及寻求适应的过程。


然而成长的烦恼恰恰促成了徐华的成功。徐华既是一位成功的作家,也是一位成功的跨文化研究学者和文学批评家,他目前担任巴德学院文学教授、《纽约客》杂志撰稿人、公共政策智囊机构新美国基金会的研究员,他还是各种文学奖的评委,包括美国笔会文学奖(PEN America Literary Awards)、代顿文学和平奖(Dayton Literary Peace Prize)等。


长期以来,徐华致力于研究美国移民文化,观察公众对多样性和多元文化的看法,他的研究和学术领域包括亚裔美国人研究、跨太平洋研究、批判性民族研究、流行文化和亚文化以及非虚构文学。其学术和创作成就与其成长经历和多元文化环境密不可分。


从伯克利海边远眺金门大桥


旧金山湾区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包括亚裔、非裔、拉丁裔、欧洲裔和中东裔等多个种族和民族群体。多元文化促进了思想的交流、交融和共享,丰富了人们的体验和视野,产生了巨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量。多元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资源和力量,造就了徐华的成功,也造就了硅谷和美国的成功。



在这片沙漠中,我发现一座生机勃勃的城市

芝加哥大学正式告别司马博时代

萧可佳:传统书法与当代艺术的碰撞

在记忆碎片中找寻与世界的联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