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迎接寒潮,去杨浦滨江艺术冬游

江边吹风的 安邸AD 2022-08-28

在20世纪任何时刻造访上海杨浦滨江,人们大概都会被眼前的景象所振奋:这里航运繁忙,机器轰鸣。但随着工业迁出,杨浦滨江的喧闹逐渐散去,只留下一湾江水依旧在不紧不慢地流淌。第三届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一群建筑师、策展人、艺术家同场献技,用艺术造城,准备将亲水空间再次激活。

杨浦滨江公共艺术作品点位鸟瞰地图。图片由APS提供

左右滑动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艺术家宋冬在作品《若冲园》的搭建现场,他手中的吊灯是在上海寻得的旧货。

今年国庆长假,艺术家宋冬没有闲着。彼时,假期间的一个清早,我们在杨浦滨江见到了宋冬。他正对自己的公共艺术新作《若冲园》进行最后调整,前后已经忙活了好几个月。

装置作品《若冲园》,位于杨浦滨江的印记花园(原电站辅机厂东厂花园)。

宋冬首先在草坪上建了三个水泥基座,随后用钢架搭出框架,再往其中嵌入回收的门窗。从远处观看,它高低错落,有若一组抽象盆景。截至装置主体搭建完毕,艺术作品刚刚完成了一半,后边还有更复杂的功夫:宋冬计划往装置中填入生活旧物——它们必须被使用过,最好还来自附近的居民。

装置中的灯具都是居民使用过的日常物。

去弄堂民宅“家访”、去旧货市场“淘宝”,宋冬总算集齐了装置所需的旧物。“以后居民来滨江游玩,若是在作品中看到了自己捐献的旧物,或许能感到亲密。《若冲园》的诞生将社区调动了起来,建立起艺术与公众的连接。”他说道。

《若冲园》得名于《道德经》中语——‘大盈若冲,其用不穷’。正如题中之义,作品将不断变化,永远处于一种“活”的动态:不但其中展示的旧物将持续更替,宋冬还计划将其开放为活动、表演所用,让他人的创造不断给予它新的生命。

工业遗迹的艺术新貌

这处拱廊建筑原本是上海第一水产批发市场的渔货廊架。艺术家埃斯特·斯托克(Esther Stocker)将复合铝板材质的黑色方块安装在廊架表面,创造出限定场域作品《方块宇宙》。图片由艺术家提供©Esther Stocker

除了宋冬的《若冲园》,还有19件公共艺术作品先后在杨浦滨江“安了家”。它们由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十位/组艺术家为第三届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SUSAS)定制打造。区别于各大艺术展会上的临时性作品,它们将被永久保存,为杨浦滨江南端5.5公里的滨水空间带去持续性的改变。

艺术家川添善行(Yoshiyuki Kawazoe)的装置《1年/1万年》位于上海制皂厂旧址。艺术家在作品中融入食盐与肥皂,与空间的历史遥相呼应。

今天的杨浦滨江不受时髦人群的青睐,临水的厂房和仓库空置已久,配合岸边锈迹斑斑的系缆桩,形成了废墟般的城市荒地。但在20世纪初,这里一度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中国初代造船厂、中国最大的造纸厂、远东最大皂厂都曾落址于此。

一组圆柱体建筑原本是电厂的储灰罐。经同济大学的章明教授改造,如今变成了艺术展馆。在其中一只“灰仓”内,葡萄牙艺术家荷塞·德·吉马良斯(José de Guimarães)打造了灯光装置《诗人之屋》。图片由APS提供,摄影:JJYPHOTO

左右滑动

借SUSAS之机,一群建筑师、策展人、艺术家有志于扭转这处衰败的景观,用文化生态激活潜伏的能量,实现滨水空间的转型。为了尽可能地物尽其用,策展方提供的创作点位多是工业遗存,受邀艺术家以轻巧的手法介入场地,梳理出艺术与环境、城市、历史的互文关系。

费利斯·瓦里尼的视错觉装置《起重机的对角线》于一组闲置的橙色吊塔上呈现。

来自瑞士的费利斯·瓦里尼(Felice Varini)为一组废弃的吊塔绘上几何条纹,创造出具有视错觉效果的大型装置。当观众站在特定的角度观看,看似缺乏规则的线条将连贯、对齐,展示出壮观的全貌。

理查德·威尔逊的作品《黄浦货仓》。

英国艺术家理查德·威尔逊(Richard Wilson)的作品位于造船厂旧址,他在附近找到一条报废的驳船,从其上切割下42个零件,将它们安装于管状雕塑的两端。雕塑选材一度被人避之不及的工业废弃物,如今得以二次利用,提醒观众铭记河流的悠长历史。

徐震挑选了一座不起眼的旧岗亭,往其中置入雕塑作品。图片由APS提供,摄影:田方方

中国本土的当代艺术家徐震挑选了一处不起眼的单层平顶岗亭作为创作的容器,往其中置入了雕塑作品《山》。他截取了四位古希腊人物(索福克勒斯、赫拉克勒斯、苏格拉底、荷马)雕像的胡子部分,将它们倒置并放大,让人联想起文玩里的怪石,抑或是自然中的山地。通过挑战观众对于雕塑的视觉阐释,艺术家意在强调人与文化历史、城市与自然的联系。

徐震雕塑作品《山》的制作花絮。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神秘推手APS,

与遍布全球的艺术家“打配合”

喀麦隆艺术家帕斯卡尔·马尔蒂那·塔尤(Pascale Marthine Tayou)在草坪上安置了一件铜铸树形雕塑,树杈上方五颜六色的“果实”是铺路用的石块。

“虽然展览有时限,但艺术永不落幕。”来自策展团队的汪斌介绍道,“SUSAS意在把展览内容付诸实践,让艺术在真正意义上介入城市景貌,回馈于城市的开发建设。”

荷塞·德·吉马良斯在一座栈桥上创作了作品《拱门:艺术、旅行与相遇》。吉马良斯的创作在多种文化中游移,他希望借助一座座“拱门”,让观众在穿行的过程中收获一场文化“相遇”。

除了参与策展,汪斌及其创办的欣稚锋艺术机构(Art Pioneer Studio,即APS)也是SUSAS公共艺术项目永久作品及公开征集作品的总策展执行。汪斌学习建筑出身,曾经在设计院工作多年,后投身于商业地产。虽然在事业成熟时期才从建筑“跨界”到了艺术领域,丰富的项目经验让她在公共艺术作品的落地中游刃有余。

日本艺术团体目[mé]在一个下沉空间中打造了巨石“攀岩场”,景观将跟随观众的行走动线改变。作品题为《“目”之廊》,所在位置原本是船坞。图片由APS提供,摄影:田方方

从项目起始到所有艺术作品完成安装,APS团队在杨浦滨江驻扎了近两年,将一座闲置的机房充作临时办公室。他们不但负责与遍布全球的众多艺术家全程对接,还包揽了作品的制造与安装。甚至连建筑安全也考虑在内。

譬如,安装艺术家刘建华的雕塑《天外之物》之前,顾及作品造型及点位的特殊性,APS邀请了专家工程师进行结构评审,继而加固了地基,以确保作品在极端天气中也能完好无损。

刘建华的作品《天外之物》模拟出从空中落下的雨滴,它以轻松、愉悦的视觉效果让观者联想起艺术与自然的关联。考虑到其造型及点位的特殊性,APS团队为作品匹配了超高标准的建造与安装工艺。

当20件公共艺术作品悉数落地,APS的工作告一段落,而艺术作品的使命则刚刚开始。它们将为杨浦滨江带来何种改变?这一问题的答案还有待时间检验。

雕塑作品《天外之物》的安装花絮。图片由APS提供

左右滑动

无疑,由于所在场地的特殊性,艺术作品在迎来更广泛观众群体的同时,也将承担更高的损耗风险。打造永久公共艺术作品的意义在何?或许,艺术家宋冬的观察是对其远景的极佳总结:“装置被固定于此,并不意味着它将始终如初。日晒雨淋会让它腐朽、生锈,这样的变化并非全然消极,其中的历史印记恰恰是我想捕捉、表达的东西。人们应该欢迎时间为旧的东西赋予新的意义,这也是举办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意义所在。”


INTERACTION

话题互动

旅行或生活中,

哪些公共艺术作品令你印象深刻?

文末留言聊聊。



部分内容来自《安邸AD》2020年11月刊

摄影 | 隋思聪、张伟豪

造型|Yann Song

撰文、编辑|sangyu、Li Jun

实习编辑|许瀚宇

视觉设计 | Mok

部分图片来自欣稚锋艺术机构



推荐阅读

当我们谈论房间的时候,其实也在思考创作

吃苹果,还是喝热红酒?不如听听建筑师谱写的“平安夜狂想曲”

美好的2021年,酿造家的新故事!


▼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这本《安邸AD》1月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