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山水滋养的西南建筑,你去过几个?

看西南的 安邸AD
2024-10-05


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

Jiakun Architects

家琨建筑

恍然间,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已经完工二十余年。20年来,这座成都西北部的建筑从未停止“施工”,初为人造、后为天工。在设计之初,原生的野生杂树全部被保留,任由其野蛮生长。如今,其中的竹林愈发高挺,成为了空间的自然分割。落叶与青苔逐渐铺满了步道,树木枝叶伸展,浓淡交错的阴翳,将人包裹、展馆亦深藏其中。

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是由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以佛教石刻为藏品,采用中国传统园林布局手法,移步换景,强调建筑与自然的融汇共生,使观者穿越于不同的自然空间和人造空间。利用建筑体块之间的缝隙组织光线,展品和风景,使建筑融合于自然环境。在迂回的行进路线中让人遇见每个人自己心中的佛。在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中,家琨建筑选取了“混凝土”通过“雕刻”来达成“巨石”这一意向的精确概念描述来控制整个设计过程:“博物馆藏品以石刻为主题。在建筑设计中,也希望表现一部‘人造石’的建筑故事。而清水混凝土是‘人造石’的重要内容。设计者希望得到其朴素和整体,得到一块冷峻的‘巨石’”。

成都潮湿多雾,建筑师在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的清水混凝土里揉入了铁灰,就如刘家琨希望的那样,在“灰色的天空”下显得“青”、“润”了一些。这种安详的光线,在日光与灰暗的阴影之间寻找到了一种极其宁静的平衡,对于浓郁的成都,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里的光线,是诗意也是圣神的。

诗人欧阳江河曾形容家琨建筑主持建筑师刘家琨,有着“极其成熟的青涩”,这体现在他做设计时,仿佛既是擅长实现建筑功能的建筑师, 又是总在暗暗努力为建筑里的日常生活写诗。在刘家琨的设计叙事里,乌托邦与日常是并存的。他可以很职业地处理甲方提出的功能需求,也可以像一个作家那样思考“,对建筑来说,包含故事甚至秘密是很重要的“。无论何时何地,人们会抗拒一座华丽却冷漠的建筑,却总是愿意沉浸于一个好的故事中。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即使如此,它是一个可以让自己遇见自己的地方。

空间里有故事、情节、细节,在家乡四川盖房子,就是让房子根植于这里的山水与文化,然后让其肆意生长。对刘家琨来说,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是“诗”,水井坊博物馆是“历史故事”,西村大院是“社会学”。20年后,回望2002年落成的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树木与建筑长在一起,越发耐看。

摄影:毕克俭 from 家琨建筑















水井坊博物馆

Jiakun Architects

家琨建筑

距离春熙路不远处,在绿荫掩映的居民街区里,水井坊博物馆谦逊得像一个街心公园。走廊围合的前院是一座开阔的方形院落,隐隐地将最悠远的酒香搁浅在这里,让它慢慢消散于天井院落上方,车水马龙的市井与此仅一墙之隔。 但其实,水井坊是我国上世纪末重要的考古发现,它填补了我国酒坊遗址专题考古的空白,有力地佐证了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之”的观点。自古巴蜀,诗歌与酒,总能让人回想起繁盛的唐与宋。这里飘香的酒是带人穿越回古的钥匙。而这个藏匿在居民楼里的博物馆,闹中取静,随性自由。

水井坊博物馆的改造沿袭了成都的雅与飒,并与周边居民区的城市肌理自然相融。它就像街坊邻居的一个寻常院子,恬静地迎着四方来客。设计师刘家琨认为,这是一种最正常不过的选择:“除非你故意要做出反差,才会搞一个‘天外飞仙’。”博物馆建筑整体以民居建筑尺度为基础,采用聚合的小体量,从而缝合相邻历史街区肌理。其次,在以周边民居为原型设计屋顶的同时,家琨建筑将那些重叠往复的屋顶进行变形错动,转换成为连续折线的坡屋顶,于是在保证博物馆宽敞内部空间的同时,在外观上又与水井坊历史文化街区融为一体。

水井坊博物馆的改造也和整个保护区的传统建筑有着微妙的关系。刘家琨说:“对于这座建筑,出手要谨慎,既不要仿古,又要和周边的古建筑取得一定的联系,需要在二者之间把握恰当的分寸。”水井坊博物馆的老建筑和始于元朝的酿酒遗址被围合在四方院落的中央,从前厅走廊通过不同的新建筑,便来到酿酒遗址和老酒厂里,蒸馏的空气中除了酒的香气,还有时间和空间的交汇。穿越忙碌的老酒坊和展厅,让人重新回到起点,好像走过了600多年的中国传统酿酒工艺历程。每一个空间都像一帧老照片,沿着新建的回形建筑在新旧之间闪回。一切始于此,又终于斯。

水井坊博物馆谦逊平和,尺度接近民居,这给人带来一种自然进入的心理体验,削弱了博物馆常见的威严与肃穆。馆内由庭院、天井,蜀文化的载体构成了一个个令人想要阅读的故事。慕名而来的人喜欢这里的酒、建筑,以及从元朝开始的酿造技艺,也喜欢在这里寻找故事。水井坊博物馆成了成都的“城市会客厅”,喜欢酒的人对这里的专情与笃定皆来自那缕从舌尖滑到喉咙里的味道和时空瞬时的交汇。

刘家琨用“盆地意识” 来形容成都人的生活态度, “和火锅类似, 什么都能往里扔,有很强的包容性”。成都开放、自洽、惬意,与酒和诗仿佛有天然的历史牵绊,他设计的水井坊博物馆,亦是如此。

摄影 Boris Shiu、 存在建筑















知美术馆

 kengo kuma & Associates

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

走过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还可以来看看这座老君山脚下的知美术馆。老君山位于中国成都西南约40公里外,山顶是道教的圣地,知美术馆通过庙宇式的设计、空间和内部展览暗示了道教的精神。美术馆总建筑面积达2353平米。由AD100获得者、来自日本的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设计,运用流水、瓦片等元素,使建筑与自然有机相融,外形内敛,动静相宜,尽显禅意。美术馆VI系统由日本平面设计大师原研哉设计,由美术馆外观瓦片的元素构成,形成富有变化的水波纹样。用于立面的瓷砖是由本地的材料制成的,瓷砖由线缆相连,悬浮在空中,从而使其显得更为轻盈(并增加内部的自然光)。由此塑造通透、仿佛可以呼吸一般的立面组件,使得建筑可以更好地融入其周围的自然环境中。

为了应对前面的池塘和后面的街道的高低差,南向的立面分为上下两部分,以不同的角度交错排列。内部的展览空间在布局上呈现了一种从幽暗到明亮的螺旋式的移动路径。从上层空间可以欣赏到老君山的山峰美景。直射的阳光被砖片遮挡,因而建筑物内部会被柔和的光线覆盖着,投影出斑驳的美丽阴影。

“万物、见解、常新” 是知美术馆的灵魂,也是这座建筑面对东方美学探讨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回应。“相比建筑本身,我更关注建筑与人、自然的交融与延伸,并试图在其中寻觅建筑物与其所在地丰富牢固的联系。”


《消失的展览|第四幕:自然之默》

🗓️展期至2023.09.30

📍知美术馆


目前,知美术馆正在展览《消失的展览|第四幕:自然之默》,一直到9月30日,此外,美术馆还常设《十年:打开知美术馆的隈研吾》展览,作为知美术馆与隈研吾的这段结缘的纪念,可以更详细深入地了解设计师的思考。












叠川麦芽威士忌酒厂

Neri & Hu Design and Research Office

如恩设计研究室

在四川盆地西南边缘,云雾缭绕的峨眉山,一座圆形混凝土建筑渐渐从山野间露出地面。三个由砖块打造的同心环层层相叠,仿佛一座小山峰。这便是由如恩设计研究室设计的叠川麦芽威士忌酒厂的体验中心。


酒厂一面背山,三面环水,在AD100获得者如恩设计研究室看来,在这些永恒的力量与流动之间,一个将自己的胸怀纳入谦卑和至简的表达之中的设计,其实可以更好地表达对自然的尊重。体验中心是这里的标志性建筑物,遥遥与峨眉山的轮廓相映成趣,但同时它又非常低,远远低于远处的峨眉山,里面的主要活动空间——品酒室,其实都位于建筑的地下层。进入建筑后,天幕般的瀑布从圆形建筑中央垂下,像是大自然的恩典,又似乎在表达酒是上天赐予的甘醇。

酒厂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二元性——流淌于自然的山水两重。山代表力量与永恒,水代表流动与改变。山与水相互对立,又互相依存,而正是二元性的“山水”构成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力量存在于谦逊与简单之中,存在于对于自然的尊重与深刻理解之中。

酒厂内的餐厅及酒吧也非常有趣,一个下沉式的水景庭院在构造了3种路径的同时,通过梯形楼梯的规划再次形成一个“小山”,由餐厅向外望,峨眉山好像这座“小山”真正的山顶。除了体现对峨眉山自然资源的崇敬与赞美之外,酒厂的设计也希望表现蕴藏于威士忌酿造、调制过程中的艺术,这尤其体现在材料中:混凝土、水泥和石材等主材料负责呼应自然,而木头与铜两种材质——橡木桶、铜制蒸馏壶等酿酒工艺中主要的生产工具,则交叉点缀,呼应威士忌的酿造工艺。


胡如珊坦言“:峨眉山历来就是旅 行的目的地,王侯将相、文人墨客在此驻足停留,感受大自然的强大力量。对自然的敬畏之 心指引着我们的设计,我们相信山水是项目的关键,建筑的存在将与之达成平衡。” 












龙泉山镜高空平台

BUZZ Architects

BUZZ建筑事务所

西南连接着世界屋脊和广阔平原,成都,虽为蜀山所环绕,但川西平原之地貌,使人们长久以来对其空间印象是平缓延展的。龙泉山镜·高空平台,面临着一个既得天独厚又不易处理的课题:山顶。当建筑身处山顶,风景俱可远眺,对于我们来说,这可能只意味着窗景壮阔,但对于建筑设计师来说,这还意味着需要以更广大的视野审视建筑。

龙泉山镜高空平台深处山顶的自然环境之中,不过是一处褶皱;但在主观视角中,这座位于蜀山、成都市区至高点上的建筑物又在俯瞰一个正在崛起的世界大型都市。这实际是一种张力。AD100获得者BUZZ建筑事务所选择通过“流动的、消融的、景观的”的方式,回应这种张力落差感:他们想通过“人工”的手段,在“自然”之中,去获取一种对于大型“景观”的对话。

建筑的主体材料选用了GRC的混凝土的挂板,材料本身偏灰的色调,也辅助了建筑更完美的融入环境。而格栅元素的引入,既打破建筑水平方向的连续立面,也给建筑室内外建立了直接的关联。建筑最重要的屋面特质,由一个个流动的平面组成。建筑的顶部结合场地高差,形成了一个蜿蜒的上人屋面,也成为了山间开放的观景平台。屋面下,景观水池和泳池合而为一为连续水面,水面映射出天空的颜色,水池的边界也消融在远方的天际线中,无边水池接连天色,远方的城市背靠雪山,风景如画卷般展开。

屋面也由天然石材铺设,经年累月,植被慢慢沿着石材之间的缝隙便可以爬上屋面,使建筑悄无声息的演变成自然山体表面的形态。建筑又似乎在环境中隐匿了,它在竭力减少存在感,不对已有的自然环境构成威胁和抵触,似乎只是一架林间飞桥,若隐若现。但同时,这些屋面也是“景观”的。首先场地高差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其次前卫的造型也展现出强烈的人工感与异质性,从某些角度,它像一个天外来客。

从自然到人工再到自然的界面转换,龙泉山镜高空平台是不同空间尺度的切换与缩放,同时又是由自然到人工再到自然的场景转换。建筑的形式在以一种具有流动性的状态下去回应与山体的关系,流动中的卷曲或隆起,也是在对应山体变化的特征。
















成都% Arabica咖啡店

B.L.U.E. Architecture Studio

B.L.U.E. 建筑设计事务所

熙熙攘攘的宽窄巷子,是成都的历史文化地标,传统的川西民居青砖黛瓦,满是记忆,很多原住民仍然生活在周边。宽窄巷子始建于康熙年间,主要由三条主街道构成,宽一点的那条是“宽巷子”,窄一点的就是“窄巷子”,还有一条“井巷子”。“井巷子”因为只一侧有商铺,另一侧是围墙,在喧闹中别有一番清净,% Arabica咖啡的中国旗舰店就坐落在这里。

中庭被设计成简洁现代的白色水池,客人从主入口进入,可以瞬间摆脱喧嚣繁杂。水池四周是一条环形的“室内街道”,街道两宽两窄,也呼应着宽窄巷子的空间特色。走道地面用宽窄巷子里随处可见的老青砖铺装,和周边环境和谐的融为一体。几个同样由青砖砌筑的座椅散落在道路两旁,供人随时慢下脚步休息片刻。尽头的巷道旁边设有半开放的小房间,作为私密座位区。小房子表面为手工砖,其不规则的表面散发着朴拙自然的质感,传统手工艺和有历史感的老宅彼此映衬,相得益彰。旅途疲惫时,不妨在此小憩一下。

围绕水面设有一圈吧台座位,客人围坐在中庭四周,彼此间形成了一种亲近的关系,而面前的水面又带给人一定的距离感,这样互相看到与被看到的特殊体验感,也增强了公共空间的趣味性。








成都熊猫新舍

Atelier Ping Jiang | EID Arch

EID Arch姜平工作室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熊猫新舍位于成都市北郊的茂林修竹中,毗邻北湖生态公园、成都植物园,拥有得天独厚的原生态自然环境。设计首先考虑了原生地貌环境,采取了低冲击的介入策略,根据稍有起伏的地形,选择了有坡度的环廊式结构。为了尽可能减少打扰熊猫,环廊在地势较高的区域,仅仅铺设了室外远眺参观路径,视野无遮挡;环廊地势较低的部分,才设置室内参观建筑。这样一来,较为幽闭的室内部分由于本身就位于低处,可以被自然地感觉为“山谷”,较高的地方则视野开阔,熊猫可以更自在地觅食嬉戏。此外,地堡、下沉平台、探秘支道等多种参观方式的设计,也在让游客亲近自然的同时,尽可能地“隐身”。建筑的外立面及栈道的设计也以“融入”为核心,仿照竹林竖向排布的节律,铺展纵向和斜向的木纹格栅,在模仿林间光影质感的同时,也消解了建筑的体量感。

此外,这还是座“气候适应性建筑”:设计师根据四川地区的冬夏的太阳直射角度,分别规划了全空调区、半开放自然通风区和全开放通风区,四个场馆非密闭空间占比达到55%,有效降低了能耗和碳排放。熊猫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标志,也是濒危动物的代表,是提醒我们与自然善意共生的符号,在成都熊猫新舍,设计师回答了在建筑领域这一问题。

“熊猫新舍的设计概念缘起于景观、建筑和大地艺术的融汇。设计不仅为访客与工作人员提供便捷的步行系统,更优先将对动物的环境友善体验纳入思考,以尽可能减少生态的异化。”

——姜平

EID Arch姜平工作室首席建筑师











麓湖漂浮总部办公楼

Vector Architects

直向建筑

图源:Arch-Exist存在建筑/Vector Architects直向建筑

理想的办公场所是怎样的?AD100获得者直向建筑事务所为高密度办公建筑及它所能承载的生活方式一次给出了三种方案,这就是麓湖漂浮总部办公楼,位于成都麓湖生态城的北部湖岸半岛,从成都市区出发,一路向南即可到达。

图源:Arch-Exist存在建筑/Vector Architects直向建筑

漂浮总部由十一座独栋办公楼宇和它们围合出的三个院子构成,分别是立体院子、树院子、水院子。“立体院子”位于北侧,邻接城市,采用更为工业化的铝幕墙和混凝土砌块作为城市街道空间界面的主要材料,并设置丰富的垂直交通与下沉庭院空间,完成从城市公共街区到相对私密的办公空间的过渡。中部的 “树院子”则是建筑群落中面积最大的开放绿色空间,立面主要采用木质板材,结合幕墙垂直绿化与更为自然的空间氛围相呼应。场地南侧是依循地势向下叠落的“水院子”,建筑立面便选择了对光线更为敏感、灵透的玻璃砖回应水的意向。架空层底部是大面积的开放水域,建筑漂浮于不同标高的水面之上,微风带起涟漪的同时,也有助于调节建筑空间的微气候。

图源:Chen Hao 陈颢/Vector Architects直向建筑

图源:Zhang Yang 张阳/Vector Architects直向建筑

城市街区最生动的地方就在于不期而遇。办公场所,亦是社交场所,漂浮总部的设计以此为契机:在垂直方向上,整个建筑群落在地面层采取大面积架空及下沉的策略,11栋总部办公楼宇有如漂浮于一片起伏的地面之上,尽管楼宇众多且呈围合状排列,人们在一层行走时不会感觉拘束,建筑的边界是模糊的,公共空间始终对城市与使用者充满欢迎姿态。

希望用空间的方式向人们发出邀请,让更多的自然与公共空间为高密度办公建筑及它所承载的生活方式带来新的可能。人们将会在这里相遇,人与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关系由此被延伸。













西村大院

Jiakun Architects

家琨建筑

摄影:存在建筑

走入西村大院,就是走入成都人的生活。入选2016年第15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主题馆展区的西村大院位于贝森北路1号,四面临街,东西长237米,南北长178米。在这个由三面建筑体、一面交错跑道围合而成的共享大院,没有夸张的外表,没有精致的装饰,而是满满的市井生机: 设计师、画家、美食家、音乐人在各个足球场相遇,这个致敬计划经济时代单位集体居住大院的空间,为当代原子化的城市生活,提供了一些带有集体主义理想色彩的别样魅力。

摄影:陈忱

面对街廓完整、周边高楼林立、基地自身建筑限高的现实条件,AD100获得者家琨建筑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将建筑东、南、西三边连续极限围合,再通过楼板和屋檐的水平线条,强调建筑的水平走势,从而以大尺度的水平体量取得对周边的影响力,抱合的姿态令其从周围的城市环境中脱颖而出,成为具有强烈个性的独特场域。至于北面跑道的架空柱廊,又通过非凡的通透性,让西村大院形成了一种既围合又开放的姿态。如此大型的院落式社区绿地,在城市中心着实难得一见。

摄影:存在建筑

除了可以强化建筑横向走势,建筑水平延伸的外廊可以在保持建筑外形统一性的同时,通过设置柱列的方式创造悬挑空间,使每家用户都有可以个性表达的独立面街门面。建筑临院内立面为连续的阳台,每家用戶都可共享大院景观,而业主个体表现的繁乱杂陈被巨大院落的秩序所包容,最终形成丰富而均质化的“市井立面”。在材料上,西村大院开发了再生砖的多种应用:大孔砖孔朝上可以用于屋面种植,孔朝外可以用于机房通风和通透围墙;小孔砖孔朝侧面,有利于垂直绿化;多孔砖孔朝侧面,可用于展品固定,打造展廊墙面。在节约资金的同时,也让西村大院具有相当本真的气质。

摄影:存在建筑

秉承“当代手法、历史记忆”的理念,借鉴计划经济时代单位集体居住大院的空间原型,并尝试将这种带有集体主义理想色彩的社区空间模式转化到西村大院当下的建筑模式与设计语言中,融集体记忆、地域特色与现代生活方式于一体,为现代城市的多样化生活提供一种更具当代性的社会容器。这是建筑师刘家琨写给成都的一封理想主义的家书,也是一份真实的成都宣言。

















都江堰钟书阁

X+LIVING

唯想国际

推开钟书阁字幕墙玻璃门,朴质胡桃木色的C形片状书架矗生林立在眼前,看似不规则的环列构筑了天然的空间亲切感。都江堰钟书阁由AD100获得者唯想国际设计,同样具备着重庆地区纵深交错的建筑特点,设计灵感正来源于饱有岁月沉淀韵味的青瓦,其独特生动的弧状另辟店内蹊径,并将论坛区巧妙布局开来。穿梭游览在巨大的书架下,犹如寻着室外屋檐,又如步入连绵山峦,翻开一本书册,顷刻间被拥入怀抱,走走停停,亦静亦动,感觉时间都变慢了很多。

这里的中央文学区中,设计师选用镜面天花将空间延展性做到最高,营造开敞的通高之感,恢弘的都江堰水坝经过“艺化”变形为书墙,蔓延向上,高耸巍峨,似历史文化建立起的超级城墙,既作为承载书籍的功能载体,又搭建出宏大壮阔的围合式洞天福地。船舶演化而成的摆书台静静停泊于湖面,在书架墙半遮半掩间划动飘荡,视线流淌一隅,都能饱览无限美好。透过坝体上的门洞,视觉上的穿透与联动也得到了满足,不同功能区尽显眼底。

穿过蜿蜒纵深的书架墙,绘本区豁然显露。随性且不规整的绿竹艺化为书架,为孩子专属打造了一个充满可爱梦幻的读书氛围,机动式的软垫还可以拆分开来供多人使用,为儿童放松地席地而坐铺展更多舒适性。高区的书架被楼梯依附后,图书陈设和使用率得到了扩大,顺阶而上,拾书眺望,依然能感到空间的磅礴之势。设计师通过端景的打造和内建筑的手法,将山河壮丽的气魄搬入室内空间,慷慨地赠予读者震撼、优雅、大气的艺术景观,又直白抒发着对自然的敬畏之意。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座城,倾听了文化和智慧的对话,解读了凝炼汇聚历史脉络的文思,体会了诗意下的古老情怀,实现了深藏脑海中的梦想图景。不论是设计师在阅读区使用瓦片工艺刻画人类筹谋,还是绘本区邂逅竹海饶富童真意趣,亦或文学区山水起伏演化自然光景,都旨在于理想宜居和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中,依循生活之本,呈现一个完美的灵魂归宿。











重庆云阳滨江绿带

游客服务中心

Atelier Deshaus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重庆云阳是中国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的一座小山城,坐落在长江北岸龙脊岭的南坡上。滨江绿道沿线的游客服务中心已经成为了人们现在茶余饭后经常去的地方。


此前建设方将长江云阳港下游侧的一处小型江湾填埋,用作服务中心的基地。小湾西岸以及上游方向的江岸基本是斜伸入江的土坡,正在被改造为工程化的江堤和护岸,小湾东岸则是崖壁,崖顶略高于堤顶。

堤防和填埋的工程设计有可能将小湾变成一潭死水,AD100获得者大舍建筑立足于保全小湾,他们根据崖壁和土坡的等高线走势,设计了一个近似等腰三角形的服务中心,一方面可以充当江堤的收头,另一方面可以作为崖壁的延伸,在完成对小湾围合的同时闭合整个堤防工程。服务中心突出江堤的体量被完全掏空,形成一个与堤顶持平并带有顶盖的下层广场,作为堤顶绿道的终点;下层广场的顶盖与服务空间的屋面共同构成一个上层广场,成为崖顶绿道的起点。由此,滨江绿道借助服务中心完成从堤顶到崖顶的高差转换。

双层的形态连接了地势、特质不同的两岸,三角形的形态在融入地形的同时,也体现了设计师对景深的理解。游客服务中心的上层广场三面临空,雄踞于护岸之上,指向隔江相望的山岭的中轴,在秩序层面与其建立起关联。广场的无蔽让市民沐浴在对岸山水景物的崇高意味之中,最大限度地展现峡江的壮美。广场前后近百米的纵深,给人带来朝向山岭仪式化的行进体验,进一步渲染了风景的纪念性。下层广场的顶盖及其支撑所构成的巨型景框,遮蔽了大部分天空,并把市民的视线导向上下游方向如黛含烟的一带江山,峡江山水的如画意味由此凸显。

游客服务中心着重自身作为人工筑造之物的表达,与峡江和山城构成微妙的对峙,进而和它们建立某种形而上的关联。在这些关联中,云阳滨江绿道游客服务中心完成对场地及周边的诠释,最终也获得属于自己的存在。













重庆故宫学院

Atelier FCJZ

非常建筑

重庆是一座地形高低起伏相当悬殊的城市,在这里,中国传统木结构呈现了相当特别的形式,比如这处如今被改造为重庆故宫学院的安达森洋行旧址,这处始建于1891年的建筑群,体现了一种传统的“重庆智慧”。

受托负责改造的是AD100获得者、由建筑师张永和带领的非常建筑。重庆故宫学院建筑群依山而建,尽管年久失修,但基本保留了原有建筑特点。原有建筑材料种类、使用方法多样:结构有木和砖木混合结构,墙体有青砖清水墙、空斗砖墙、夯土墙,门窗为木制,屋面为小青瓦,建筑基座为条石。在设计中非常建筑延续了多样化材料的特点。

改造几乎完全在原址上进行:对于文物保护等级的建筑,改造修复了青砖墙面、青瓦屋面,将夯土墙以现代技术重建。对于优秀历史等级的建筑,改造恢复小青瓦屋面,保留青砖空斗墙、红砖构造柱,同时将面对广场及入口的墙面变为更为通透的落地玻璃门。对于传统风貌等级的建筑,改造将屋面改为平板瓦铺设的卷棚屋面,将墙面改为玻璃幕墙。在保持总体历史风貌的同时,使开放性有所增加。

很多建筑内部因为年久失修已经坍塌,非常建筑引入了一种新的胶合木桁架结构,它看起来非常像古代木结构,但受力方式又有所不同,主要采用多级撑杆以使受力均匀合理,这样过去的历史风貌被细腻地维护了。在场地的流线设计中,非常建筑也考虑了观赏建筑的视角,开辟出观景平台。建筑的屋檐出挑较大,形成了多个的半室外檐下空间,为交通路线、户外活动提供了遮蔽。现场遗留的缆车轨道、石阶、植被等,作为场地的记忆得以保留。如今,故宫学院重庆分院及南迁文物纪念馆入驻于此,而老建筑本身也具有展品的性质,它们是场地的记忆。

“每次去现场,看到一个和坡地紧密结合的、尺度适宜的建筑群,我都不由得感叹——这才是重庆。……既可以借地形表现建筑重重叠叠的丰富形象,又可以减少土方、节约资源。这是先辈留下的智慧。在安达森洋行项目中,在我们开始设计前,依山就势的建筑布局已经存在,我们需要做的是去尊重它。”

——张永和














重庆来福士水晶连廊

Safdie Architects

萨夫迪建筑设计

站在重庆的最高与最低处,迎官接圣之地朝天门,重庆来福士建筑群,就像一座门。由AD100获得者萨夫迪设计的横向摩天大楼的高空水晶连廊(The Crystal)显得异常特殊。在横跨4栋高楼、250米的高空之中,水晶连廊拥有室内面积超过10,000平方米的配套设施,涵盖着观景台、酒店大堂、空中花园餐厅及酒吧以及配有无边游泳池的俱乐部。它的设计呼应了该区域作为迎官接圣之地与开埠码头的历史背景。该项目的设计延续了萨夫迪事务所对垂直生活空间、宜居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友好连接的探索,成为萨夫迪事务所在新加坡滨海湾金沙酒店“空中花园(SkyPark)”项目概念的进阶版本。

综合体涵盖了高端住宅、购物中心、办公楼、酒店、服务公寓和水晶连廊六大核心业态,实现了中国最高住宅建筑的落成(350米)。在这处嘉陵江与长江交会的宝地,重庆来福士独占两江汇流景观,建筑外立面面朝两江水流,立面上的屏风仿佛构建出了鼓起的风帆和律动的水流,意喻着带领整个渝中区乃至整座城“乘风破浪”。

水晶连廊里,110多棵未经修剪的乔木静存其中,舒适的无边泳池一侧可以俯瞰重庆的城市景色,另一侧的休息区域则满是狐尾椰子、小叶榄仁、鸡蛋花等远至千里外的树木,被植被包裹着的整个区域让人在步入的瞬间便能迅速放松下来。如果将渝中半岛比作一艘航行中的大船,那8栋塔楼、底部的裙楼及一座横跨天际的空中水晶连廊便组成了这艘“城市巨轮”的船头正扬起的帆。如果旅行还有时间,可以从洪崖洞这边看过去,你可能会恍惚感觉正置身于未来之中。

“重庆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这座城市现在正飞速地发展和更新着,对不断增多的超大型、高密度建筑项目的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根据项目巨大的体量和复杂的场地特点,我们的设计将重新连接城市的人流、车流、轨道交通与轮渡,并将这些资源分层汇集于这个重庆最重要的历史地标之上——迎官接圣之地朝天门。”       

—摩西·萨夫迪(Moshe Safdie)













夕上·双廊酒店

Signyan Design

尚壹扬设计

许多探索新生活方式的年轻人开始搬离都市,大理是他们其中的一座“桃花源”,AD100获得者、尚壹扬设计主理人谢柯也是这样一位。谢柯将大理称作他的“第二故乡”,在这座蜷伏在苍山下的小城里,他找到了他的信念可以安然生长的地方。

夕上·双廊坐落于中国西南的高原度假胜地——大理双廊镇。这个历史悠久的白族渔村,依然保留着原住民的生活习俗。酒店前身是传统白族建筑「粉四」客栈,谢柯保留了原有的仪式结构,借由一条中轴,完成喧嚣至僻静、世俗至旷然的起承转合。

2021年,夕上·双廊酒店建成,酒店继续保持了返璞归真的气质,亚麻沙发,手工定制的木质桌椅,从世界各地淘回来的、造型独特的老木椅、柜子或茶几,没有热门的中古现代主义大师的原作,也没有大牌的昂贵家具,但是时间在每一件物品上都烙下了深深浅浅的痕迹,美得洗尽铅华。在纯粹的白墙和原木的框架中,大量开窗将自然光引入室内。东西朝向的院子里,阳光四时变换流连,使宾至如归,自由且灿烂。这是谢柯屡次在现场感受、追逐光的踪迹,然后记录下来,从而让光在空间里舞蹈的结果“空间空了,干净了,朴素了,人就可以更多地感受风景、观照内心。”经由一道藏身曲径后的木门,双廊特有的肌理粗糙的青石拱门和壁炉从大堂映入眼帘,成为自然自在的“展品”,同时镌刻着属于“粉四”的时光印记。小时候,谢柯的父母总会把家中厚厚的窗帘拉起来抵挡西晒,他却偏爱撩开窗帘,心醉神驰,享受阳光洒在身上。这是山水之间的一处飞地,窗外,洱海上空的云层抖落一缕阳光,万籁寂静无声。


“风景已经很美了,设计就节制一点,退到后面”。谢柯说。“留白”是他这些年一直在坚持的,把设计减到最少。但留白并非苍白,而是以退为进,将自然吸纳为设计的元素并以艺术去重组它。应对自然,谢柯所求的是顺势而为造境:不被形式所困、亦挣脱风格或概念的焦虑,以质朴的思考来调和空间与自然的关系。

摄影:雷坛坛















大理既下山酒店

Zhaoyang Architects

赵扬建筑工作室

和很多来大理安享归园田居的人不同,大理既下山酒店的设计师、AD100的获得者赵扬来这里是为了做建筑,为了做不一样的事情。2013年时,听到有个刚从哈佛回来的建筑师把事务所开在了大理,大家都颇感诧异,这就是赵扬,那时,他的乡村建筑实践受到了严峻考验。十年过去,赵扬已经在这里扎根,设计了许多私宅、精品酒店,他笑着说,很多客户后来都变成了朋友,不能成为朋友的大半也没法成为好客户,这仿佛是一种特属于大理的逻辑,野性的、江湖的、可爱的。大理既下山酒店的CEO老赖就是其中一位。尽管就设计而言,既下山是那种本身就能被归于目的地类型的酒店,似乎选址在苍山或洱海更好,而不是人群熙攘的古城,但大理之所以成为大理,还是以这座古城为核心,“既下山”,既来之,则安之。

既下山的体量很小,因处于古城市井人声中,也无山水田园环绕,所以赵扬把核心留给了一个公共院落,占地面积最大、通透,所有房间共享院落氛围。单个房间面积不大的情况下,14间房的布局、设计都各有特色,而且每个房间的窗都同时确保了景致和私密性,不和其他房间发生视线干扰。最后,不大的空间形似一个小村落格局,建筑形式极简,但复杂的空间变化呈现类似苏州园林的移步换景体验。

读书时,赵扬一直把建筑当作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来实践,但大理让他不断面对的是“生活”,在大理的风物人情的感染下,他的设计比过去收敛,逐渐流露出诗性和俏皮。长长的写字台在尽头处折叠出楼梯的形态、室内的装饰叙说着茶马古道的故事,甲马纸上的多神崇拜文化,刻绘在芭蕉叶上的佛教故事和经文“贝叶经”。建筑的风格感依然强烈,但空间里的生活是否合宜才是首先考虑的。在既下山,你可能感到这里不像大理,但又很大理,这就是它的魅力。

一切装饰都不是纯粹为了摆设,整个既下山又呈现出一个小型博物馆的样貌,把大理作为茶马驿站的各种风物自然融入空间中:由甲马纸你可以了解到大理的多神崇拜文化;古老的“贝叶经”是刻绘在芭蕉叶上的佛教故事和经文;还有过去茶马古道上的风物,包括驿站上不同年代交易使用的秤砣……。酒店创始人老赖说:“最好的旅行其实是超越奢侈层面的,是包含于其中的文化体验,更直接地说,是异文化体验。”

摄影:雷坛坛















杨丽萍表演艺术中心

Studio Zhu-Pei

朱锫建筑设计事务所

杨丽萍表演艺术中心位于大理这座南北长、东西窄、呈梭形的土地,西侧苍山高耸入云,聚拢十八溪顺流而下、穿城而过,滋养了用以农耕的土地,又汇聚于东侧凹地形成了洱海。这处桃花源式的、低纬度、高海拔的温润土地,塑造了当地百姓独特的生活方式——劳作之余的人们,舞于田间,歌于山岭。这些当地的民间舞蹈艺术是杨丽萍舞蹈的根基,也成为AD100获得者朱锫设计这座表演艺术中心的灵感来源。

表演艺术中心分为室内外两个剧场,它们共享一片连贯的轻柔舞动的屋顶:凸起的一边向下延伸成为“穴”,作为室内剧场,此时屋顶是顶;凹陷的一边则向上舒展成为“巢”,作为室外剧场,此时“屋顶”则成为内壁的台阶。漂浮般的屋顶和凹凸相对的造型,一阴一阳,正是启发于苍山映于洱海的倒影。同时,大理特殊的地理环境,也决定了强风的主导风向是南北,故该建筑的长轴沿南北向展开,以避开强风的侵袭,而来自洱海方向的湿润、温和的气流则可以鱼贯而入,穿越整组建筑。

穴居与巢居的两种概念,让建筑师联想到人类从被动穴居到主动建造的演变过程,从封闭、黑暗走向开放、捕捉自然阳光、通风的过程。巢穴结合,则可以实现建筑在冬夏冷暖之间的互换,山西大同悬空寺就是前巢后穴,这是古人的生态智慧。屋顶上侧,采用当地青石片似鱼鳞般搭接,屋檐下顶棚避雨的部分,采用实木,像自然界鸟用树枝筑巢那样,用七根实木杆搭接出立体锥形层叠排列。整个屋顶,上实下虚,像海绵一样,虚幻且半透明,模糊了屋顶的轮廓线,它期待鸟来筑巢、风来穿越。


在概念设计的初期,杨丽萍就根据设计构想她的表演,演员从户外开始,穿越屋顶下的丘陵,流入室内剧场。尾声,巨大的滑门开启,表演再度来到户外,沿室外剧场台阶蜿蜒而上来到屋顶,屋顶演绎成舞台,苍山化作背景,剧场被无限放大,从而实现无边界剧场的构想。这种人、建筑、表演、自然多重元素之间的相互缠绕,彼此依赖,共同成就一座丰满的剧场、从而实现了它的完整性。

大理是这样一座城市,在以自然为主导的语境中,让我们很难找到一条直线,一切的建造都是那么随意、放松、偶然,但只有山水交界的地平线,似乎给了我勾勒这座建筑的灵感。地平线以上的真实物理世界,和地平线以下,苍山在洱海中的倒影,似想象中的世界。一阴一阳,一上一下,它们彼此虚实相涵、穿越与编织,塑造出建筑自然的形态和表演内容的融合。

——朱锫















万花筒艺术中心 

东风韵美憬阁酒店

Mile Luoxu Tadpole Art Studio

弥勒市罗旭蝌蚪艺术工作室

如果不是罗旭的红砖建筑群,或许弥勒不会被多少人知晓。在回弥勒之前,罗旭做过建筑工人、瓷器厂学徒、文化馆美工......后来又在昆明开办了土著巢工作室,无奈艺术理想与现实经营之间的拉扯令他精疲力尽。一块块来自本地的红砖,砌筑出了一个全新的、如原始雕塑般的红色乌托邦理想国,却毫不违和,万花筒艺术馆、半多云,美憬阁精选酒店就像原本根植于这片红土地的植物,自由生长而来,像一座座从童话中走出来的城堡。

设计万花筒艺术馆时,罗旭在工地后方的一片桉树林里住了8个月,每天穿着人字拖鞋,一边观察,一边画图设计,他想像鸟一样搭建屋子,当地砖窑烧制的红砖就是被衔来的树枝。在弥勒所在的红河州,土壤因为含铁量比较高,颜色如炽烈红火。罗旭便用当地最传统的砖窑烧制的红砖作为最本的材料,砌筑起一个全新却毫无违和感的红色乌托邦。他觉得自己是一只鸟,砖块就是被衔来的树枝。他在当地招募了很多工人,手持一根竹竿,一点点教会他们如何用砖砌曲线、搭结构,然后像考试一样一关关过,一次次实验着盖房子。

鉴于城市建造规划要求,万花筒的底部部分采用了水泥加固,外贴红砖维护,但其上部依然坚持了罗旭要求的砌筑,风雨侵蚀的痕迹附着在砖的表面,几经岁月的沉寂,上半部分变得斑斑点点,夹缝里甚至开始长出花草。他说:“万花筒艺术馆像人一样,上半部分砖砌筑是人的胸膛,虽斑驳粗糙,却可以自由地呼吸。”建成后,很多人不远万里飞来,罗旭却退居幕后,变成了这里的一个普通观众。他种菜、盖猪圈,从左边池塘里钓上鱼,再把它放回右边的池塘。

很多人不远万里飞过来,流连忘返。后来, 罗旭专门为这个小镇设计了美憬阁精选酒店。他说:“我先把这个地方的等高线画出来,再让工人抱来一坨一坨的红黏 土,然后像捏雕塑一样,用泥巴捏出了现在酒店的雏形。”美憬阁精选酒店的落成,让弥勒再一次成为设计与美学爱好者 驻足向往的度假圣地。建筑仍旧坚持“拙、朴、真”的原生创意,整体建筑的5个院落像五环,各自独立又相互连接,浑然一体。他说“:美憬阁精选酒店既是装置艺术,又是雕塑,也是建筑,还具备功能性,这个就有点儿意思了。” 

摄影:雷坛坛

















西南联大先锋书店

ZAO/standardarchitecture

标准营造

在昆明市东南约250公里的蒙自是一座颇具历史与民族风味的小城。它具有传奇的商业历程——由于毗邻边境,所以它是云南对外开放的肇始地,自1887年被开辟为商埠以来,中国第一条民营铁路,云南第一个海关、第一个外国银行等诸多“第一”先后在这里诞生。所以,行走于蒙自城中,既能看到古代士绅的住宅,也能看到在那充满异域风情的尤加利树的掩映下,天主堂、法国邮政局、法国医院、哥胪士洋行等外交旧址悠然而立,这都是它曾与世界联通的证据。

上世纪三十年代清华、北大、南开大学群星聚集的特殊时期,蒙自称为了中国文化的至高点。今年蒙自迎来了一座以西南联大命名的先锋书店。书店本身脱胎于南湖之滨的墨脱酒馆,在设计改造中,建筑师张轲保留了场地的钟楼和部分砖房,并以当代性的建筑语言,同历史场景和记忆融合呼应,重塑出一个崭新的当代人文空间。


书店最令人啧啧称奇的便是其整体型构,张轲并没有将书店塑造成传统的封闭式空间,反而,他充分利用了书店滨水的地理优势,将其设计成一个仿佛正在向湖面生长的混凝土回廊。整座建筑回环交合、筋骨刚劲,既与南湖水波的潋滟构成了一段美妙的互文,亦是对于西南联大“刚毅坚卓”校训的一次视觉化呼应。天气晴好时,书店在水面的倒影清晰可见,其间既充满了对称的秩序,也不乏由通道的高低变换而取得的变奏之美。

同时,回廊结构也塑造了书店大气与开放的风韵。书店四合环绕,形成了一个阔大的庭院,所以即使正门关闭,亦可从书店后方的草坪直接进入中庭。这是建筑师的巧思,又何不是一种兼容并蓄的自信?这种自信,于西南联大而言,是在国家战火纷飞之际,三所高校为保存民族文脉摒弃干戈,开放求新,将不同风格、不同背景、甚至不同国籍的师生荟萃一堂的大气魄,于先锋书店而言,亦是在当下这个喧嚣的时代之中,以一个又一个各具姿态的建筑空间打开自我、包涵各方,将早已不被相信的人文理想重新注入时代心灵的努力与责任。

图源:王子凌 from 先锋书店














物与岚设计收藏酒店HYLLA

物与岚

Hangzhou Guantang Interior Design

杭州观堂室内设计

雪山、森林、草甸、民居有这四样,才是物与岚 · 设计收藏酒店,室内所见所触碰的每一件家居,都可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古藏品。在AD100获得者杭州观堂室内设计于2018年初承接该项目时,这还是一片建到半途停工的纳西仿古建筑群。过去,这是木氏土司一族的发源地和隐居地,是曾经统治丽江四百多年的纳西王族的祖宅地。设计师希望最大程度地融入自然环境,努力尝试放弃设计的设计。

酒店的西面是一片巨大的原始森林,落云自然体验中心就落在这里。正式遇见酒店前,会穿过一条长长的走廊,两侧悬挂着黑色金属帘。透过若隐若现的帘子能看见亮着灯光的房屋,那是疗愈室和VIP室。走廊尽头是酒店的接待大厅,感应门缓缓打开,玉龙雪山就这样呈现眼前,猝不及防。纳西族拥有历史悠久且制作精美的手工铜器,日常生活中又有围炉烤火的习惯,大厅东侧的休息区中央特意设计了一个全铜的喇叭型壁炉,从空中悬挂而下,密密的凹纹是工匠们手工捶打的痕迹。

酒店一期共有6个院落,分别名为:一泽、二木、三川、五浮、六尘、七景,共36间客房(目前已陆续开放,采取预约制),每间房面积在60-65平米之间,尺度非常舒适,从每个房间看出去,基本都能将雪山、森林、草甸、民居收入眼底。客房里的材质大多悉心选用了纳西当地元素,例如在墙面的材料中融入了打碎的东巴纸,纳西族的皮艺,用于客人皮肤易接触的区域,如床靠背、桌面皮垫、坐具等;云南当地特产的五花石和贵峰红,用于淋浴间的地面和台面等。

为了客人能更好的领略周边自然美景,设计中采用“打开式”的手法,力求从每个房间看出去,都能将美景收入眼底。为了营造“开门见山”的震撼效果,拆除了原有的两栋建筑,让空间于自然,力求更纯粹的呈现。拆除那两栋遮挡视线的房屋后,在原处设计了一片水景,从中庭反观酒店,能在水中望见建筑的倒影,相映成趣。













安之若宿酒店

STUDIO QI ARCHITECTS

启动建筑事务所

安之若宿·山是一座外形相当特殊的民宿,这和其环境因素相关。坐落在一条腾冲和顺古镇的繁杂老街上,民宿的基地是一纵狭窄而又曲折的山坡及一片山顶上的地块,平面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倒“L”形,短的部分垂直于地面,长的部分平行,两个部分一个处于闹市,一个隐于云天,中间仅由不足几方的细窄坡道维系。方向的转折和高差的跳跃,使场地区域间关联性变得十分薄弱。对于这些高差,当地民居往往通过叠层的方式连接不同海拔的空间,牺牲则是很多房间难以获得充分的光照,为此,很多民居在侧面凿了窗子,家家都想尽可能获得侧面的采光。

面对沿街立面的分毫必争,AD100获得者、由戚山山带领的STUDIO QI建筑事务所选择了一种与世无争的姿态,以退为进地去寻找建筑的空间和尺度,“屋顶”被重新定义,地平线即是屋檐,由此层层叠叠向上延伸,却不经意间效仿了中国宋代山水画中的正观立面,犹如范宽在《溪山行旅图》中虚构的层次叠加的山水世界。建筑内部的功能和动线逐一应对山的走势,餐厅、酒吧、表演、茶台、阅读、文创,顺地势依次排开,上下相连。

面对场地自身20米的巨大高差,建筑师戚山山置入了一把“天梯”,总共133阶,让整个上山过程充满了“问道”的仪式感,也让上山过程变的清晰。更重要的是,天梯也成为了串联横竖两幅场地的核心线索,增强了场地的关联性和整体性。连接天梯的顶端是另一条穿梭于山林间的“飞廊”,把回房的动线架空于山中,光影的交错好比山间的一涧溪水,呈现出山林应有的姿态。

在这里,建筑墙体和空间界线的微妙关系被探讨和试验。我们希望强调的是,墙并非牢不可破,有时是一面脆弱的屏障,在瞬间可以被柔软的光影打散或消失。每间客房都运用了2.5维“微墙体”空间手法(类似于浮雕和强透视相结合的方式),使主要侧墙微微凹折,发展出另一个不经意的空间,随着昼夜光线的变化交替,时间被引入,空间开始错位,变得不可丈量。人的方位和视觉成为两组不同的线索,光影、记忆和故事在这里发生。


从进入安之若宿·山开始,时间不再是线性发生的,空间也不再是规矩方正的。2.5维,不是被动套用经验,而是用微弱的界线,构建新的视觉记忆,提倡关于体验和感知的可能性。这就是建筑师想定义的“大美不言,安之若宿”。













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

Trace Architecture Office (TAO)

迹·建筑事务所(TAO)

在云南腾冲高黎贡山下新庄村边的田野中,有一座展示新庄古老的手工造纸工艺的博物馆: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由AD100获得者迹·建筑事务所(TAO)设计,建筑内部设有办公空间、茶室和客房等。设计将建筑做成由几个小体量组成的一个建筑聚落,如同一个微缩的村庄。而整个村庄连同博物馆又形成一个更大的博物馆——每一户人家都可以向来访者展示造纸的工艺。


展览部分,由六个形状各异的展厅围绕中心庭院组成一条连续的参观路线,中间则是一个可向庭院完全开敞的茶室。二层是办公空间,通过一个室外楼梯联系到三层客房和一个可以观山的屋顶平台。

设计采用当地的杉木,竹子、手工纸等低能耗、可降解的自然材料,来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在建构形式上真实反映材料、结构等元素的内在逻辑,以及建造过程的痕迹与特征。建筑适应当地气候,充分利用当地材料、技术和工艺,结合了传统木结构体系和现代构造做法,全部由当地工匠完成建造,使项目建设本身成为地域传统资源保护和发展的一部分。

如果你置身其中游览将是在内部展览和外部优美的田园景观之间不断转换的一种体验,以此来提示建筑、造纸和环境的不可分。展览部分由六个形状各异的展厅围绕中心庭院组成一条连续的参观路线,中间则是一个可向庭院完全开敞的茶室。二层是办公空间,通过一个室外楼梯联系到三层客房和一个可以观山的屋顶平台。

感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场地的精神在你内心产生回应和共鸣的过程,它在设计过程中会像催化剂或酵母一样起到发酵的作用。 用心去感受之后,再把场地的精神体现在设计的自我理解中,最后通过和场地对话形成一种新的融合关系,也可以称为重塑场地精神,或对场地的精神进行转化。

——华黎









新寨咖啡庄园

Trace Architecture Office (TAO)

迹·建筑事务所(TAO)

云南是我国为数不多的著名咖啡豆产区,对很多咖啡发烧友来说,云南的咖啡庄园绝对值得一探。位于云南保山潞江坝——世界著名的小粒咖啡产区之一的新寨咖啡庄园就是一处不错的去处。庄园坐落在高黎贡山下坝湾村中心的一块台地上,向北可以俯瞰潞江坝和怒江峡谷的景观。新寨咖啡庄园由AD100获得者迹·建筑事务所(TAO)设计,集咖啡的储存、加工、品鉴、售卖,酒店客房、咖啡博物馆、礼堂等多种功能为一体。

场地由两组院落构成,其中有许多繁茂的大树,以及一座建于八十年代已经废弃的电影院——一栋灰砖建筑。场地里、村落中及周边的大多数建筑都是砖的建筑,附近有一座仍在烧制灰砖的砖窑。这些当地特征,触发了设计用砖来建造的初始愿望,时至今日砖砌体仍是当地最主要的建造方式也赋予了采用它的合理性。而砖也引发了拱这一结构形式在建筑中不同方式的呈现。


从外部进入场地的方式是迂回的,经历了从进村道路的仰观、爬坡、转折,最后到达位于主街尽端的庄园。新建筑通过一组回廊与老电影院建筑相连接,形成了三个庭院:中心庭院、大树庭院、下沉庭院,访客到达中心庭院后通过回廊可以联系至各功能区域,整体布局近似于修道院式。体量最大的影院改造为博物馆,成为类似于教堂的精神中心正对中心庭院的主体建筑位于台地北侧,与中心庭院有一层高差。设计将储藏咖啡豆的仓库置于底层,以十字砖拱的形式来营造重质的、包裹感的、幽暗的、具有地窖氛围的空间,厚重的体积同时回应恒温恒湿的物理要求;中间层的加工区需要大空间烘焙和包装咖啡豆,采用了大跨度钢梁与单向砖拱结合的形式,获得连续的开放空间的同时,将庭院与峡谷的风景引入建筑内部;而在最顶层,建筑由砖砌体脱胎换骨为混凝土框架形式以获得最大的透明性,满足多间客房俯瞰峡谷景色的需要。建筑从底层至顶层,以从重到轻的空间形式渐变,塑造了每一层不同的场所特质,回应了功能上从储物、生产到观景享受的多样需求。

建筑采用了砖和混凝土两种材料,与环境既有联系又有变化。空间形式混合了砌体累叠结构的重与混凝土架构的轻,这一结果当然是对材料、结构、功能等因素综合考虑形成的。设计始于对当地的感知和对材料的思考,而核心则在于其所意图创造的场所特征——归属大地抑或引向远方的地平线。

摄影:苏圣亮
















糖舍

Vector Architects

直向建筑

桂林山水甲天下,而在桂林,阳朔则是风景最好的一呈。面对这个一万六千平米的酒店项目,AD100获得者董功(直向建筑事务所)、踞宾(水平线设计)两位设计师开启了第一次合作。

阳朔糖舍酒店位于广西省阳朔县漓江边一处山坳,该地区是喀斯特地貌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之一。场地内自然景观丰富,并保留有上世纪60年代建造的老糖厂和同时期用于蔗糖运输的工业桁架。为保护漓江生态环境,老糖厂在80年代被叫停,幸运的是其建筑被完整保留下来。在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社会背景下,建筑师董功将老糖厂视为一代人的生活记忆和情感载体,并将其定义为未来酒店建筑群落中的核心领袖。

整个场地被视为一个可游走的空间系统:老糖厂、工业桁架与新体量在其中共同界定出或封闭或开敞的空间。在标准客房楼体内部,作为水平游走系统在垂直向度的延伸,一条1.25米的公共步道沿着楼体外部界面向斜上方绵延展开。受喀斯特地形地区挖进山体的山道系统与溶洞启发,渐渐爬升的线型公共步道串联起三个带有强烈空间指向性的“溶洞”空间。三个“溶洞”在不同高度上呈现出不同的与自然山体岩石的对景关系,漫步于度假酒店中,人们可不断体验到空间明与暗、高与矮、远与近。SPA建筑外观改造于老的储藏空间,是个旧罐子,天气晴朗的时候,阶梯边上透着光,连接了数百个明亮的孔洞,各种光斑和阴影汇集一处,与水泥一同铺成了条旋转状通往胜境的路。泳池所在处是过去用于蔗糖运输的工业桁架,如今高大的立柱在泳池两侧庄严排列,工业的气质几乎完全消解,倒有一些万神殿的气质。


在建筑材料方面,糖舍试图在寻找一种新与老之间的含蓄的连续性,而非简单的复制,最终采用了混凝土“回”字型砌块与当地石块的混砌方式,这种复合立面材料在材质肌理和垒砌逻辑上与老建筑的青砖保持一致,但当代的构造技术使其呈现出更为灵动、通透的视觉效果,同时提升了建筑的通风、采光性能。砌块砖实践成功那天,董功和踞宾都抑制不住地喜悦。


基地南侧临江,北侧是繁忙的省道,四周群山以近乎垂直于地面的角度拔地而起。建筑师选择了水平横向的长方体作为新建筑主体的外形,希望人工化的水平几何体量和自然的山体形成相互衬托的关系。此外,公共步道系统也是喀斯特地貌地区凹进山体的栈道和溶洞几何化、空间化之后的结果。最终这个被全球狂赞的酒店,在自然的怀抱中呈现出了人工最美的姿态。

摄影:陈颢、苏圣亮
















井上民宿

ATLAS

北京舆图建筑设计

大利村是在贵州黔东南地区一个有着600年历史的侗寨,它基本上保持了传统文化的原样。古老的木制建筑、河流和井,以及梯田,都反映了旧生活方式的和谐。井上民宿也本是这里的一处传统民宅,由AD100获得者ATLAS 工作室负责增改建,由于坐落在村子中很显眼的半山腰上、一座古井的正上方,民宿的视野相当广阔,但显眼的特质也对建筑融入当地传统民居提出了要求,ATLAS工作室谨慎地将建筑立面与村落原有的构造维持在同一种节奏,力争取得平衡。在保有室内良好视野的同时,也维持立面上村落原有的构造节奏。

首层水泥框架结构上再搭建传统穿斗木构造是很常见的当代折衷形式,井上民宿这个改造项目也不例外,设计师面临的关键挑战是找到一种新的建筑语言,可以更好地融合传统木结构与下面更现代的混凝土框架之间的差异,在梁柱之间寻找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可能性。


面对物理环境,传统西南民居透过架高的竿栏与火塘、烟熏等方法去除冬日的湿冷体感,设计师进一步尝试透过现代的方式将原有的单层拼板墙改造成具隔音防振与保温隔热等现代需求的多层墙体,并透过立面上外凸的飘窗与风板来捕捉平行于山脉的谷风,营造被动式通风,有助于夏季室内外的空气对流,缓解室内的闷热感。材料上,除了大量使用杉木之外,建筑师也大胆尝试了当地带有烧结黑斑的红砖作为民宿一层空间的主要饰面材料,透过细心的安排,这个常见于猪舍墙体的砖材尽可能的展显出了材料的本质与秩序,打造出属于大利村的公共空间氛围。


井上民宿让大利村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保留了简朴自然的生活方式内核。这是一座通往未来的桥梁,将旧与现代、传统与现代融合在一起,植根于美学和物质文化中,既尊重和重视过去,也创意于当下生活中。

摄影:朱锐














策划&统筹  | 《安邸AD》AD100编辑小组

撰文 | 博雅

编辑 | Windy Tian

新媒体编辑 | 唐颗

视觉设计 | 大仙、Wing

部分图片来自各事务所

CityWalk走进北京的秋

让我们邀请,25位“避暑建筑课代表”

我们打算把AD100做成建筑地图


点击上图直达订阅小程序

  或点击“阅读原文”购买这本《安邸AD》夏季新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安邸AD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