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研究透视:石墨烯基生物传感器-神经电生理学-2篇-Nature Nanotechnology

今日新材料 今日新材料 2023-01-06
导读:石墨烯优点:1高比表面积,2高机械强度,可用于柔性可穿戴设备,3可调控化学活性,可通过缺陷、层数和形貌等调控石墨烯表面化学活性,4可调控光学性质。为此,石墨烯基生物传感器可分为:电化学,光学,电学和压力传感器。第一篇是柔性石墨烯深度神经探针,由石墨烯微晶体管线性阵列组成,用来记录脑电生理信号。第二篇是有源场效应三维晶体管,实现神经电生理学检测,供参考。


1 石墨烯微晶体管探针,神经电生理学
整频率带宽的脑电生理信号绘制,对于理解生理和病理状态是至关重要。若在相同记录位点,有能力同时记录直流偏移、次低频振荡(<0.1Hz)、典型局部场电位(0.1–80Hz)和更高频率(80–600Hz),将特别有益于临床前癫痫研究,并可为改善癫痫发作区域描绘,提供临床生物标志物。然而,通常使用的金属微电极技术极不稳定性,这妨碍了DC耦合记录的高保真度,而DC耦合记录,是访问极低频率信号所必需的。
近日,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研究所Jose A. Garrido,巴塞罗那微电子研究所IMB-CNM(CSIC)Anton Guimerà-Brunet, 伦敦大学学院Rob C. Wykes团队在Nature Nanotechnology上发文,报道了一种新型柔性石墨烯深度神经探针flexible graphene depth neural probes, GDNPs,由石墨烯微晶体管线性阵列组成,同时记录清醒啮齿类动物的直流位移和高频神经元活动。研究表明,在化学诱导癫痫发作的小鼠模型中,柔性石墨烯深度神经探针GDNPs,实现可靠地记录和绘制高空间分辨率癫痫发作,发作前DC偏移和癫痫发作相关的扩散去极化,以及通过皮层到海马的较高频率。此外,通过在失神癫痫大鼠模型中,记录高保真自发性棘波放电和相关的次低波振荡,证明了长期植入装置超过10周的功能。总之,该研究工作,可以实现稳定和长期的直流耦合记录,突出了该技术在体内电生理学研究,特别是癫痫研究中的适用性。
图1:柔性石墨烯深度神经探针GDNP技术和特性。
图2:验证GDNPS的体内全带宽记录能力。

图3:特征性癫痫生物标志物的电生理记录。

图4:柔性石墨烯深度神经探针GDNPs稳定性、功能性和生物相容性的长期评估。

文献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5-021-01041-9

https://doi.org/10.1038/s41565-021-01041-9

本文译自Nature。



2 三维晶体管阵列,记录细胞电脉冲
导读:电生理学方法Electrophysiological approaches,用于阐明和调节生电细胞活动。跨膜电位与细胞溶质和间质之间的有关离子流,是组织和器官宏观电生理特性基础。传感器与细胞质接触,是直接细胞内传感所必需的。各种形式的膜片钳,一直是记录跨膜电位的金标准。然而,同时在多个单元上执行是具有挑战性的。基于电压敏感染料方法,可以并行记录多个细胞,但受到细胞毒性和低时间分辨率的困扰。对于细胞内电记录,已经探索了多种潜在的可扩展方法,包括无源电极和有源场效应晶体管field-effect transistors,FET。无源电极,由于其固有大阻抗,而难以拾取阈下和低振幅细胞信号。有源场效应晶体管FET,具有最小接入阻抗和宽带宽,已经显示出用于细胞内感测或可缩放性的巨大前景。

电脉冲产生及其在细胞或细胞网络内传导,是电生理学electrophysiology的基石。然而,该领域进步受到传感精度和当前记录技术可扩展性的限制。近日,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Sheng Xu团队在Nature Nanotechnology上发文,报道了一个新型可扩展平台,能够准确记录电生细胞electrogenic cells的跨膜电位transmembrane potentials。该平台采用三维高性能场效应晶体管阵列,用于微创细胞接口,产生可靠的记录,并通过金标准膜片钳验证。利用场效应晶体管的高空间和时间分辨率,测得心肌细胞内信号传导速度为0.182ms−1,约为细胞间速度的5倍。还展示了心肌组织结构细胞内记录,并揭示了信号传导路径。该平台可以探测单细胞和细胞网的电行为,这对理解细胞生理学、病理学和细胞-细胞相互作用,具有广泛的意义。

图1:三维场效应晶体管field-effect transistors FET阵列的压缩屈曲。

图2:场效应晶体管FET电力学优化和表征。

图3:单个心肌细胞内记录和验证。

图4:二维10-FET阵列HL-1细胞培养物细胞内记录。

图5:128-FET阵列对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微组织。

三维场效应晶体管FET结构(例如,尖端尺寸、间距和相对位置)、阵列尺寸、结构材料、表面涂层和部署方法,以及人工智能辅助信号处理,以上方面的提升,对于提高记录可靠性、质量和持续时间,是至关重要。


文献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5-021-01040-w

https://doi.org/10.1038/s41565-021-01040-w

本文译自Nature。


推荐阅读

中国新材料研究前沿报告(2020):柔性超弹性铁电氧化物薄膜(一)

中国新材料研究前沿报告(2020):柔性超弹性铁电氧化物薄膜(二)

研究进展:Nat Electron金属卤化物钙钛矿,薄柔性指纹扫描仪!

中国新材料研究前沿报告(2020):有机光电功能半导体分子材料(一 )

中国新材料研究前沿报告(2020):有机光电功能半导体分子材料(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