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依止善知识与皈依【前行备忘录】
传喜法师:
在《文殊菩萨授记经》里面,当时有一位大菩萨出来问:“请问佛陀,说如何能够即得菩提?迅速地成就佛果?”
佛当时就告诉他:“一是什么?值遇善知识,遇到大善知识,这是一;第二,深信自己有那个甚深的佛性,有这个智慧;第三精进地修持。”这三点,值遇善知识;然后于自己的佛性深信不疑;第三,精进地修持,这三点。
前行备忘录 三、共同内前行,依止善知识 与皈依(索达吉堪布 译)
当然,随随便便遇到的人也起不到什么利益的作用,颠倒宣说见解和行为的人,假设把他作为上师来依止,那纯属是魔知识,如果把他作为友伴来依止,实际上那是魔友。
要寻找一位具备法相的合格善知识,首先需要观察上师,如果身在远方,就通过打听去了解;倘若居于近处,那就亲自去见、亲眼目睹来了知真实情况。
另外,还可以依靠打卦、看圆光等等方法加以观察。尤其要以正法来观察,作为声闻、缘觉的善知识或者亲教师,需要得受具足二十个五种法的别解脱戒,出家十年,如果他在这期间具备戒律无有破损等条件,那就证明是一位具足稳重、才智、人格功德的上师。作为菩萨乘的善知识,要具备寂静调柔等十种功德。而身为金刚乘的善知识或上师,一定要具备各自续部所说的功德。
特别是宣讲密宗玛哈约嘎、阿努约嘎的上师,务必具足通达三藏、圆满灌顶等八种功德。尤其是宣讲更高一层窍诀的上师,除了大圆满自道下面的四灌顶之外还要以得受有戏无戏等四灌顶成熟相续,依靠有守护次第的誓言——上师身语意包括的二十七种根本誓言、二十五种支分誓言和无守护的顿悟誓言——本来清净的无有、平等及任运自成的唯一、任运所有清净誓言守护相续,现量见到能解脱的教授——本来清净直断和任运自成顿超的法性。对于道——四相(即法性现量相等四相),有不同程度的理解、体验和证悟。对于弟子,不分贤劣一并摄受。具足传承加持,金线般的传承没有被破誓言的锈所玷污。前代的传承加持也就是以满瓶倾泄的方式耳耳相传的加持,这一点必须要具备。
经过一番详察细观,看看上师究竟是否具备以上所有功德。特别要观察上师的一点,唯独就是看上师具不具备菩提心,如果他具备菩提心,那就能使凡是结缘者都受益,结善缘者即生得以成佛,即便是结恶缘者,也不会再流转轮回。在观察菩提心的基础上,还要洞察上师在三大见解方面是不是具备理解、体验和证悟的境界。
依止上师,要以三喜承侍的方式进行依止。在依师期间,着重的不是修行,而主要是闻思。
最后,在修学意行的时候,自相续要得到上师修行的境界,没有得到上师的密意而只是在行为上学,显然就成了诈现威仪,因此我们一定要得受上师密意以后再学其行为。
不共前行实际上是四摄中的利行。 不共前行分为六个部分,第一是一切道的基石——皈依引导,“一切道”是多数词,它是指什么呢?是指显宗密宗的一切道。显宗和密宗的一切道首先都必须皈依。如云:“虽众皆可受戒律,然未皈依不可得。”尽管在所有外道中也都有受一分戒的情况,可是没有皈依,就不具备真正的善戒,因此相续中要修行道谛证悟无我的智慧,必须具备它的基础禅定,正如(《入行论》中)所说:“有止诸胜观,能灭诸烦恼,知已先求止,止由离贪成。”禅定的基础是戒律,因此必须守护清规戒律。受戒之先,如果没有皈依,就无法得到戒体。
皈依的含义,自他由于畏惧轮回的痛苦,进而承诺发誓将殊胜的对境作为依怙。打个比方来说,一个小孩被狗追赶,他会到大人面前求得庇护。尤其大乘行人是因为畏惧有寂二边而皈依的。
起初开启一切道之门的是皈依,开启皈依之门的是信心。信心分为四种,
一是清净信,这种信心不需了知理由,就对代表佛的佛像、代表法的经书、代表僧的持四尺红黄法衣的补丁在内者生起虔诚的心。
二是欲乐信,知晓轮回的过患、忆念解脱的功德以后想要获得解脱的心态。
三是诚挚信,对业因果虔诚信受。
四是解信,不管是对佛的解信、对法的解信还是对僧的解信,都必须清楚地知道其原因,换句话说,就是需要对“无上本师即佛宝……”三宝的功德有所了解,明晓三宝尤其是上师不欺惑这一点后诚信不疑。
怀着真诚的信心而皈依者,就叫三皈居士,也就是前文中《皈依七十颂》所说“虽众皆可受戒律,然未皈依不可得”的意义。一开始没有皈依之前,就不存在以戒守护相续的情况,如果没有受戒,也就谈不上守戒,倘若没有守戒,就无法修行一切道法。假设以四种信心中的诚挚信或者不退转信为基础,从自身而言具足信心,那么对境没有好坏之分,就像老妇女依靠狗牙而成佛的事例一样。
皈依(索达吉堪布 译)
皈依的分类,包括三士道的三种皈依。其中小士道的意乐,是为了自己从三恶趣中得以解脱获得人天善趣果位而皈依。皈依的时间,暂时是有生之年,究竟在没有获得人天果报之前。皈依的对境是佛宝的色身、正法的经函和僧众,僧众不需要是圣者,只要是具戒的凡夫僧众即可,这种皈依无需十分清楚理由。这样的小士道有内与外两种,它们之间的差别,内教的小士道者将三宝执为皈依处;外教的小士道者不把三宝当作皈依处。
中士道是指声闻、缘觉。他们的皈依需要了知理由,皈依的意乐,是认识到三有六道为痛苦的自性,希求自我解脱的心态。
皈依的时间,暂时是有生之年,究竟是在没有证得阿罗汉果之前。
皈依的对境,是佛法僧三宝。他们只承认佛陀也是声闻缘觉阿罗汉,而不承认佛陀是断证究竟不住二边的涅槃。他们认为佛陀的遍知智慧、相好功德庄严超胜声闻缘觉是来源于在三大阿僧祇劫积累资粮和诞生于转轮王种姓的力量。佛陀的身体并不是皈依的对境,因为它是异熟蕴苦谛不净的自性,是父亲净饭王、母亲摩耶夫人的种子所生,为此要皈依佛陀的智慧灭谛。法宝是小乘的三藏和三学。证法教法中的证法——道谛和灭谛中的灭谛才是皈依的对境,所谓的大乘并不存在,佛陀也没有宣说过。僧众,有凡夫僧众和圣者僧众,圣者僧众是预流、一来、不来的圣僧,他们的身体是异熟蕴苦谛不净的自性,因此需要皈依他们的智慧——灭谛。
佛陀是阿罗汉,所以本师是佛宝。
关于小乘的皈依方法,正如下文所说是以佛为本师、法为道、僧为助伴的方式皈依。
大士道皈依的意乐,不是为了自我利益,而是为了利他证得佛果,也就是加行发心殊胜。皈依的时间,是从即日起直至没有证得菩提果之间。
如果有人想:获得菩提之时还需要皈依吗?
到那时,本身具备十力、十自在,因此自身远离一切畏惧,具足救度他者的力量,所以成佛时不需要皈依。
皈依的对境,是具四身五智的佛、大乘教法证法以及一地至十地末际之间的住地菩萨僧众,共同外皈依境是这三宝;不共内皈依境,是加持根本的上师、悉地根本的本尊、事业根本的空行;尤其是殊胜方便金刚乘的皈依境,是处所的脉、动摇的风、庄严的菩提心;究竟无欺实相金刚乘的皈依境是“真实善逝三宝三根本,风脉明点自性菩提心,体性自性大悲坛城中,乃至菩提果间永皈依”。
法和僧是暂时的皈依境,究竟唯一的皈依境就是三宝总集、独一无二的佛宝。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中)说:“断故欺惑故,无故有畏故,二法及僧众,非永皈依境。”教法,需要证悟其意义,因为在原原本本了悟意义时,词句也就无有必要,就像已经渡过了河就不再需要船只一样,这是“断故”。证法,在获得上上道的时候,前面的道是所舍的无常法,这是“欺惑故”。“无故”,是指声闻缘觉圣者不具备菩萨圣者的功德,圣者菩萨不具备佛陀的功德,所有凡夫菩萨仍然怀着恶趣的畏惧,故而不是永久的皈依境。
究竟的皈依处只有佛陀,他是三宝的本性,如云:“能仁法身故,僧亦彼究竟。”其中的“能仁”是指本师佛宝,“法身”是指证法身以及教法身两种,与佛心相续功德的法不可分割者,即是僧众,实际上究竟的皈依处只是唯一的佛陀。关于三根本和风脉明点在下文有阐述。这里讲的本体自性大悲是大圆满的皈依境,所依是风脉明点,能依是自性菩提心光明智慧,如果归为一种,即是显宗里说的如来藏、密宗讲的自然智慧唯一明点。倘若分为两类,则是本来清净大空智慧和任运自成显现智慧。如果分成三类,即是本体空性智慧、自性光明智慧、大悲周遍智慧。大悲周遍智慧,又包括外明大悲与内明大悲,内明大悲现空无别的本性,是(本体、自性、大悲)三者无二无别。
皈依
皈依后,佛像、经书该如何放置?——索达吉堪布对弟子的两个希望
益西彭措堪布 | 皈依问答(十九)对佛法僧三宝不进行全面、平等的皈依会有哪些表现?
即使你不信因果不皈依,一样能获得佛法的利益!「慈城罗珠堪布」
回 向 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佛法平台“通往解脱之路”欢迎关注!
本平台的宗旨是为接引广大有缘人与佛结缘,为有缘众生打开一扇门,将正知正法带给大家!
佛法是一盏明灯,为我们照亮前程,点亮希望!
本平台为茫茫黑夜中的众生点亮一盏灯,为有缘人提供佛法修行,了解佛法的真谛,同时希望大家通过学修佛法从此走上解脱轮回之路!
需要学习的师兄请加微信号:lvdumu2020 进群
本公众号的所有功德全部回向给尽虚空遍法界的一切众生,愿所有众生早日离苦得乐终究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