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不要借钱来做功德
有师兄借钱来请法宝、做布施、放生,还有人为了今生来世的利益,宁愿偷盗也要供佛。
一般都知道布施得福报的道理,所以有的人就拼命去布施,把家里钱花完了,借钱也要布施,那么这样做到底对不对呢?咱们今天就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佛陀教导我们,要随缘随分,用清净心去修福,这个福报很大。因为清净心里没有分别,没有界限,布施虽小,福报却大,即使布施一分钱,都可以有尽虚空遍法界的无量福报和功德。
那我们有的人布施的很多,得到的福报却很小,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有分别、执着。
我们出钱印经,或者供养三宝,经常还要看看功德簿上有没有登记名字,看看别人都布施多少,是不是我布施的少了?这就是分别、执着。
有时候我们布施给街头的乞丐,总担心他是骗子;布施别人印经,人家说印三千本,又担心人家到时候印不够,贪污钱,这就是心里不清净,有执着心、分别心,这些事,出钱的人不要去查,那是他们的事,各人因果各人担,你只管修你的福就好了,你只要是发自真诚心就可以,随分随力,不要勉强,实在觉得怀疑,那你就不要布施了,既然布施了,就不要再去想,勉强去布施,就是错误了,有些人看到别人做好事,自己没有钱,但心里又不甘,爱面子,就到处借钱去布施帮助别人,甚至借高利贷来修福,这就是大错特错了,这在佛法里是绝对不允许的。
因为佛教我们的原则是尽心尽力,不可以超出自己的能力之外。我们首先要保证自己家庭的正常生活,生活苦一点没关系,我还有多余的,能过得去,我能节省出一点来,那就可以去布施,即使是一分钱,那功德福报也不小。
布施并不在于财物的多少,关键在于你的心要真诚、恭敬,布施钱财虽少,功德福报却很大。如果你布施钱财很多,但心不真诚,不恭敬,那福报反而会很小,这就是佛说的众生平等,每个人无论高低贵贱、贫穷富有,都有种植大福报的机会。大家要是不知道这个原则,还借钱去布施修福报,那就是太冤枉了。
这样的钱花的越多,就离最初的发心越远。因为这只是在追求数量,如果供养的钱越多功德越大,那么贫女供灯就是佛陀开的一个大玩笑了吧?
“一一灯炷,如须弥山”:每一个灯炷,都如须弥山那么大。
“一一灯油,如大海水”:所用的灯油,就像大海水那么多。
这种供养,谁能供养得起呢?谁可以供养像须弥山那么大的灯柱,像大海水那么多的灯油呢?
《华严经》讲的这个量就等于须弥山,这个量就等于大海水,并不一定要用大海水那么多的油来点灯。
你的心若发得真,这个量就等同沙界,就像恒河沙数那么多。
这里说须弥山王,并不是真像须弥山似的,是说你发心大如须弥山,你这供养就等如须弥山;你发心小,供养的功德也就小。
“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像上边所说的种种供养具,都以具足那么多的数量来常作供养。
且听上人讲的一个公案:
以前有一位很穷的人,买了一斤油,到苏州镇江金山寺去供佛,在佛前点灯。
金山寺的方丈是一位明眼人,就是开了五眼的人。他前一天就预先告诉知客僧说:“明天你把正殿的门打开,大约十点钟的时候,有一位大护法要到这儿来供佛。
他供佛完了之后,请他在方丈室吃斋,不要叫他走了。你要对这位护法客气一点。”第二天知客僧就把各地方也都打扫干净,把正门开开,就等着这位大护法。
这位大护法来的时候,方丈就穿着袍出来欢迎他。这护法是什么样子呢?是一个很穷的人,就拎着一斤油要来供佛,但方丈和尚很欢迎他,又请他在方丈室吃斋。
为什么这供养一斤油,方丈和尚就这么欢迎他?因为这个人一生全部的财产就只够买这一斤的油,他把全部的钱都买了油来供佛。
当时也有一位有钱人在拜佛,一看这个人供佛一斤油,方丈和尚就对他这么好。
第二天,这个有钱人买了一千斤油送到庙上,在佛前点灯。他想:“昨天那个人才供了一斤油,你都这么好招呼;我供一千斤油,你当然更要好招呼了。”
殊不知,这次方丈和尚也是预先就对知客师打招呼说:“明天又有一位护法要来供油,在佛前点灯。你把侧门打开就得了,就在客堂里留这个人吃斋,不必到方丈室里边去了。”这知客僧就照办了,但心里很不明白。
等这两个护法的事情都办完了,这个知客僧就问方丈,说:“为什么那一个穷人送一斤油要打开正门,方丈还请他在方丈室吃斋饭?那个送了一千斤油的这么有钱,怎么方丈也不亲自欢迎他,也不叫打开正门,就在客堂里留他吃斋呢?”
方丈和尚说:“你知道嘛,送一斤油的这个人,他就只有这么多钱,他把他全部的财产都买油来供佛了。那个送一千斤油的人钱多得很,不要说一千斤,就是一万万斤油,在他的份上也是很平常的,所以我不需要亲自来陪他。”
由这一件事情看来,供佛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诚心。你的心真诚到极处了就有功德,你的心若不真诚,那你就是供养再多也没有那么多的功德。
恭录自《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浅释
只随善恶意差别
不随善恶意大小
—《功德海》—
今日菜单
触目惊心,海象集体坠崖而亡, BBC又出9.8分《人类作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