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茶喝多了,尿酸会高?打工人还是注意点儿吧……

博文 代谢网 2022-11-14


谈到爱喝茶的省份,广东肯定能进前三。俗话说“三茶两饭一夜宵”,广东人一整天的仪式感就从“叹早茶”开始,紧接着下午茶、夜茶也必不可少。喝茶能修身养性,拂去身上的浮躁,但茶喝多了,也有可能带来尿酸升高……这又是怎么回事?

 

近日,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neral Medicine上的一项研究表明,广东劳动人口饮茶频率与高尿酸血症风险增加有关,且男性比女性更为明显

图1 文献截图

 


喝茶也会升尿酸,男性更严重


该项研究纳入了2015~2020年间就诊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7644名≥18岁健康成年人的检查数据,并根据后续的问卷调查结果,将这些参与者的饮茶频率分为三类:从不、每月一次至每周两次、每周≥3次。
 
为了使研究结果更为严谨,该研究构建了三个模型来研究茶摄入量对高尿酸血症风险的影响。
 
  • 第一个模型针对年龄、性别和身体质量指数(BMI)进行了调整;

  • 第二个模型进一步调整了血清肌酐(SCr)、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和空腹血糖(FBG)和高血压;

  • 第三个模型在模型2的基础上,再加上了教育水平、吸烟状况、饮酒、咸味饮食、夜宵、暴饮暴食、外出就餐频率、烧烤或油炸食物摄入频率以及咸味或烟熏食物等摄入频率进行了调整。P值<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结果显示,在7644名研究参与者中,目前共有3149名参与者患有高尿酸血症,男性(77.7%)明显高于女性(22.3%)(图2,图3)。
 
图2 根据男性喝茶量得出高尿酸血症的粗略和调整后的优势比

图3 根据女性喝茶量得出高尿酸血症的粗略和调整后的优势比
 
在茶的摄入量方面,无论是*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亦或是基于三个模型中的饮茶频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都表示,高尿酸血症都与其存在着显著相关性,饮茶也被认为是高尿酸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首先来看看单变量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每月饮茶一次至每周两次的参与者与从不饮茶的参与者相比,其患高尿酸血症的暴露风险为1.744[OR 1.744,95% CI (1.481-2.0539)];而每周饮茶≥3次的参与者与从不饮茶的参与者相比,其患高尿酸血症的暴露风险则高达2.444[OR 2.444, 95% CI (2.070-2.886)](表1)。
注:OR 用于反映暴露因素与结局事件的关联强度。而 OR 的优势也在于不受患病率(即病例组与对照组的比值)的影响。其值越大,表明暴露的效应越大,暴露与结局关联的强度也就越大。若RR或OR=1,说明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无关联;若>1,说明暴露因素与疾病呈正相关;若<1,说明暴露因素与疾病呈负相关(保护因素)。

 

表1 使用单变量逻辑回归模型与高尿酸血症的一些特征的比较

*单变量逻辑回归分析(检查高尿酸血症参与者的性别、年龄、教育水平、吸烟史、饮酒、高血压、BMI、茶摄入量和其他饮食因素等之间的关系)。

 
再来看看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每月喝茶一次至每周两次的参与者的高尿酸血症暴露风险校正值为1.30[OR1.30,95%CI(1.08–1.56),P=0.006],而每周喝茶≥3次的参与者的高尿酸血症暴露风险校正值为1.35[OR1.35,95%CI (1.11–1.64),P=0.003]。(表2)
 
表2 根据茶叶的消费量,高尿酸血症的原始和调整优势比(95%CI)
*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该研究使用了3个模型,第一个模型针对年龄、性别和 BMI 进行了调整;第二个模型进一步调整 SCr(μmol/L)、CHOL(mmol/L)、TG(mmol/L)、LDL-C(mmol/L)、HDL-C(mmol/L)、FBG(mmol/L)和高血压;第三个模型针对模型2加上教育水平、吸烟状况、饮酒、咸味饮食、夜宵、暴饮暴食、外出就餐频率、烧烤或油炸食物摄入频率以及咸味或烟熏食物摄入频率进行了调整。
 
由此可见,在广东省的劳动人口中,喝茶的频率与高尿酸血症的患病风险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且茶摄入量越高,患高尿酸血症的风险就越大。从亚组分析结果中还可以看出,这种效应在男性中比在女性中更为明显
 
所以啊,如果你在临床上遇到患者拿着他的体检报告来询问:“医生啊,我平时很养生的,不喝酒不抽烟,也不会大鱼大肉,怎么体检出来尿酸会高呢?”这时你或许可以问问患者平时爱不爱喝茶了。
 

来源于SOOGIF



本文首发丨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本文作者丨博文
采访专家丨南部战区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李佳
责任编辑丨曹前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在审核通过时的准确可靠,但并不对已发表内容的适时性,以及所引用资料(如有)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作出任何承诺和保证,亦不承担因该些内容已过时、所引用资料可能的不准确或不完整等情况引起的任何责任。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者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往期推荐

👉 从机制探索到临床实践——双受体注射液的前世今生

👉 10年内中国的胖孩子最多,健康隐患不容忽视!权威综述:这6条体重管理方案是关键

👉 二甲双胍用药,至少要注意这6点!│循证用药

👉 千金难买老来瘦?最新研究显示:对中国人来说,老来胖可能更安全



点个分享,把好知识传播出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