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里,围着“彼得猫食桌”品人面子之味
这两周广东南海温度骤降,厚衣服得以派上用场,走在大街上人人都裹得严严实实的。即使天气寒冷,游客前往艺术节现场的热情依然不减。上周六,在艺术节的西岸凰岗村片区,更是飘来阵阵饭香,仔细一闻香气还夹杂着仁稔(人面子果)酱的酸甜味道。
这股香味当然是从“彼得猫卜卜斋”飘来,因为这里当天化身为 “彼得猫食桌”,观众围绕在艺术家彭永坚烹饪食材的餐桌前,一边等待着人面子果实与普通食材结合带来的味蕾享受,一边听艺术家讲述他的创作故事。此番景象,再冷的天,也觉得“热气腾腾”。
“人面子之味”艺术家工作坊选在西岸凰岗村举办,正因人面子古树在凰岗村随处可见,基本树龄都超过100年。其中最古老的是靠近溪边的一棵人面子树,有250年的树龄。现在,凰岗村的每一株古树都挂上了独属的“身份证”,证件上包含有树木名称、拉丁学名、科、种属、保护级别、编号、树龄、简介等信息。俯瞰凰岗村时,这里就像隐匿在古树群中的村庄,数十株茂盛的人面子树庇护着村庄,被自然所包裹着。
摄影:田方方
艺术项目《彼得猫的卜卜斋》,源于彭永坚在6年前发起的“发现南国夏果子”项目,他通过记录母亲30多年所做的家常味,了解到鲜为人知的食物的另一面,并重新认识自己长期忽略的植物与土地与人的关联。那些带着平易的、本能的、亲密的、标记的南方植食,围绕土地而生,是家人赋予的,也是人与天地相处的一种智慧,有着巧言令色之外的实在和美好。
因此在艺术项目之外,他也发起了本次工作坊的艺术体验,邀约大家来到现场,以生活提案的形式,借此提出一种新的可能,成为走近本土自然的存在,与凰岗环境形成一个对立但共融的“人文的风土”,将这个艺术项目创作得更为立体生动,也是艺术节倡导呈现的多重体验。
👀
人面子树因果核长得像人脸而得名,但广东人注重意头,人面子的称呼略可怕,而“仁稔”的粤语发音与人面子相似,所以在广东大多称人面子果为“仁稔”。还因广东不同地方的口音不同,“仁稔”的发音也不尽相同。
扫码购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