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傅老佳作连载13 | 我国硅橡胶工业如何起步?

有机硅 有机硅
2024-12-14


上一期连载,我们介绍了本书第三章、总第十二部分——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战略。介绍了我国有机硅工业的代表性著作、期刊和会议。并讲解了苯基氯硅烷的研发制造。


本期连载13,我们将开启第四章的内容——硅橡胶


本期亮点

1、各类硅橡胶的从无到有

2、吉化公司、晨光二厂的卓越贡献



《有机硅工业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傅积赉先生著

注:傅老原版著作成书于2015年6月,请以当时的视角阅读以下文字

涉及相关企业的重要近况,SAGSI团队为您适当补充,本文所使用的图片来源为原著及网络。


一般硅橡胶都有优越的电气性能,并且在-55~200℃宽广的温度范围内工作仍能保持其卓越的电气性能。此外尚有耐燃油的氟硅橡胶和能在-110℃工作的苯基硅橡胶等。这些都是航空航天部门和国民经济各部门极为需要的关键材料。

从硫化机理上分,硅橡胶包括用过氧化物硫化的热硫化硅橡胶、缩合型的双组分室温硫化硅橡胶、湿气硫化的单组分室温硫化硅橡胶和铂催化的加成型硫化硅橡胶,以及比较新的紫外线或射线硫化硅橡胶等品种。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就有多个单位开始研发各种硅橡胶及其应用。


第一节

最基本的热硫化硅橡胶


中国开始探索硅橡胶的起步在世界上并不算很晚,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我国科研工作者就开始研究制造热硫化(也称热熟化)硅橡胶生胶。由于开发工作需要大量高纯度的二甲基二氯硅烷的水解物(从中获得八甲基环四硅氧烷即D4或DMC);而此前由于没有大量的甲基氯硅烷,就难以得到大量纯净的二甲基二氯硅烷,也就无法有足够量试制硅橡胶生胶的基本原料八甲基环四硅氧烷;另外,在开环聚合时所需要的合适的催化剂国内也找不到。这些在开发初期都是大难题,特别是甲基氯硅烷的工业性生产难度很大,因此中国有关单位的技术人员为此付出过大量的劳动,花费过很多时间。最早从自制的二甲基二氯硅烷出发制得硅橡胶样品,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是沈阳化工研究院杨大海等。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林一、江英彦研究员等也很早就开展甲基硅橡胶的研制。进入20世纪60年代,开发硅橡胶的单位就更多了。自从搅拌床直接法合成甲基氯硅烷成功后才初步具备合成硅生胶所需原料的条件。由于硅橡胶的需求很紧迫,所以国内在上海地区和北方地区都有单位着手研发。如上海地区的上海化工研究院研究甲基氯硅烷单体的合成和硅橡胶的探索试验,上海信诚化工厂、上海树脂厂则从生产的角度考虑硅橡胶的合成。
编者注:
上海化工研究院,成立于1956年,是全国第一批重点化学工业研究院,隶属国家化学工业部。在材料方面,以先进聚烯烃材料技术为核心,重点发展聚烯烃催化材料、高性能超高材料、工业净化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等业务。
1999年,转制为科技型企业。
2016年,实施公司制改制,更名为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1964年,工人在上海化工研究院第一试验厂前合影
(图源:7788.com)
在北方,我国第一个化工基地吉化公司,其研究院是以研发合成橡胶为主业的单位。后来该研究院增加以朱宝英为首的硅橡胶研发工作。在吉化公司内部还有设计院、生产厂,有较好的开发从甲基氯硅烷单体开始到合成硅橡胶的全套工艺的一条龙协作条件。1958年沈阳化工研究院的有机硅部分搬迁到新成立的北京化工研究院后,60年代初沈阳化工研究院又成立了以张尔慈、叶青萱为主任的有机硅研究室,开发有机硅单体和硅橡胶。根据化工部二局的意见,沈阳化工研究院参与吉化公司研究院的硅橡胶开发。由于硅橡胶的合成还需要乙烯基环体等,所以沈阳化工研究院为之合成过甲基氢二氯硅烷等多种配套所需的有机硅单体。

第二节

上海地区首先用“迂回战术”批量生产出硅橡胶


1960年上海市化工局塑料公司下达给信诚化工厂一项研制军工急需硅橡胶的任务,因该厂有生产有机硅原料的农药副产物氯甲烷,有条件合成硅橡胶的原料甲基氯硅烷。信诚化工厂是一个公私合营小厂,只有郑善忠、徐明珊两位工程技术人员。他们认定硅橡胶研究项目的关键技术问题有两项,一是二甲基二氯硅烷的提纯,二是聚合工艺的研究和催化剂的选择

编者注:
郑善忠,生于1920年。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为中国有机硅领域最早开拓者之一。1943年于上海医学院药科毕业。
历任上海信诚化工厂厂长,上海树脂厂副厂长、总工程师,系上海市政协第七届委员,上海市第三、四、五、七、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工商联常委,上海市化工局民主建国会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曾获1978年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三项,1985年国家重大科技发明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年国家重大科技发明三等奖。编有《硅烷化技术》、《有机硅甲基单体合成》等多篇论著。

(图源:上海效实中学官网

当时国外有机硅单体和中间体对我国禁运和封锁,国内搅拌床合成甲基氯硅烷单体中二甲基二氯硅烷含量低,高效的精馏技术尚未实施,无法获取大量高纯度的二甲基二氯硅烷单体作为硅橡胶原料。他们只能用当时能获得的纯度不很高的二甲基二氯硅烷先行乙醇醇解,生成乙氧基衍生物。其中含有的一甲基三氯硅烷醇解后生成的一甲基三乙氧基硅烷的沸点(151℃)与生成的二甲基二乙氧基硅烷的沸点(111℃)相差比较大,沸点差有40℃之多,容易分离,故能得到纯度很高的二甲基二乙氧基硅烷。然后将二甲基二乙氧基硅烷水解转化成八甲基环四硅氧烷(甲基D4)。再经分馏,制取高纯度的D4,解决了硅橡胶原料问题。他们将通过醇解的间接手段获得D4的方法称为“迂回战术”

在我国研发硅橡胶的初期,对西方国家的硅橡胶合成工艺缺乏了解,有的单位曾试用过比较原始的开环催化剂诸如硫酸、三氯化铁、硫酸铝等。然后再将数十万分子量硅生胶中所含的残余催化剂在双辊筒上用蒸馏水将催化剂洗净,所以使用这种开环催化剂是很不可取的工艺。郑善忠、徐明珊两位了解到独特性质的暂时性催化剂,认为有它的合理性和先进性,不但可以提高硅橡胶的质量,而且可以大大简化后处理工作,当时国外尚未用于工业化生产。他们决定自行合成四甲基氢氧化铵及四丁基氢氧化鏻,并进行了对比,认为前者较为满意,这样聚合的工艺路线也得到了肯定。接着,经过自行设计、制造中试设备,试生产了透明清晰的硅橡胶数百公斤。1961年6月化工部二局杨光启处长到厂检查工作,看到了质量合格的硅橡胶产品时,很是高兴。虽然这种方法生产的胶价格较高,但是能批量生产的硅橡胶缓解了当时燃眉之急。
编者注:
杨光启(1927-2017),1946年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195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6年,调入化学工业部技术司、局工作,历任有机处、新型材料室、合成材料处负责人、副处长、处长。
1971年-1982年,先后任燃化部综合计划组基建计划组组长,石油化工部综合计划组组长,化学工业部计划司副司长、计划司负责人。
1982年3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学工业部副部长。1985年,担任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副总经理、副董事长。2017年3月1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上海市化工局领导的上海树脂厂在中国首先建起了400mm直径的搅拌床生产甲基氯硅烷单体,是当时唯一能批量提供甲基氯硅烷单体的企业。后上海化工局为了加速上海有机硅工业的发展、调整有机硅力量将信诚化工厂与上海树脂厂合并,继续开展高温硫化硅橡胶连续合成工艺装置等的试验。上海市化工局在壮大后的上海树脂厂建立专门的硅油、硅橡胶生产车间。上海树脂厂先后试制成功了国外禁运的高真空扩散泵油,双组分室温硫化硅橡胶,苯基甲基硅油等,使上海树脂厂成为国内能生产很多类型有机硅产品的、比较全能的工厂。虽然在1992年因上海市工业布局的调整,上海树脂厂不得不退出甲基氯硅烷等单体的生产,改为购入单体和中间体生产下游产品。但上海树脂厂在中国有机硅单体及有机硅高分子材料发展的历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三节

吉化公司为开发硅橡胶做了大量工作


20世纪60年代初,化工部给吉化公司下达了硅橡胶的研发任务后,吉化公司以该公司电石厂实验室为基础,由朱宝英组建了“361”小组,根据当时军工口对产品的需求和有机硅发展的需要开始了有机硅单体和高温硫化硅橡胶的研发。

为了试制硅橡胶首先要建立一定规模的甲基氯硅烷单体合成装置,再就是将获得的甲基氯硅烷精馏得到高纯度二甲基二氯硅烷,之后再进行水解、水解物裂解制取高纯度的D4,再将D4聚合成胶。上述过程都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为此吉化公司研究院从1962年到1967年是重点解决以下问题:二甲基二氯硅烷单体连续水解、水解物连续裂解和D4的连续聚合中间试验

吉化公司研究院建立了连续水解、连续裂解、连续聚合的30吨/年高温胶(现称热硫化硅橡胶)中试装置,并组织了大批技术人员:由朱宝英、谢巧华、徐一冰负责,技术人员有吕绍良、阎世城、周玉琛、姜景勋等。另外还有三位分配到地处四川的晨光二厂的1965年大学毕业生王伟良、冯锡澄、邱瑞芝。因晨光二厂尚未完全建成,他们暂时在吉化研究院有机硅课题组实习,也短期参加了这些工作。

编者注:更详细地了解高温胶的奥秘,点击链接即可查看。

当时为30吨/年高温胶所采用的水解、裂解工艺不在此细说了,要说的第一点是吉化公司研究院按化工部的要求开始有机硅的研发,重点是高温胶聚合小试和高温胶聚合用的暂时性催化剂。吉化公司研究院探索的暂时性催化剂有两种:四甲基氢氧化铵四丁基氢氧化鏻。1963年确定了工业用的高温胶聚合催化剂为四甲基氢氧化铵。

第二点要说的是十分关键的连续聚合工艺。吉化公司研究院吕绍良,阎世城,姜景勋等于1963年开始,在上海树脂厂工艺的基础上,用暂时性催化剂四甲基氢氧化铵作开环聚合的催化剂。用两个脱水釜切换脱掉D4环体中的水,加入催化剂,脱完水、加好催化剂的环体,经齿轮泵定量加入到在慢速间断带式搅拌器的立式聚合釜中正压连续聚合。密封壳内装双滚筒炼胶机,真空脱低分子同时分解催化剂,下接真空接料罐,罐满,间歇常压出料。此工艺1964年4月通过化工部鉴定。

1965年吉化公司研究院成功地开发出间歇脱水连续聚合、连续脱低分子的连续法工艺,规模为年产生胶5吨,使中国的硅生胶的合成工艺有了质的飞跃。

上述中试装置中的连续脱低分子和出胶,在工艺上,还不是太理想。1967年吉化公司研究院采用利用闪蒸的原理来脱除低分子的装置。开发成功将脱低分子器和出胶改为筛孔式空腔,真空分解催化剂和脱低分子。出胶改为变螺距的螺旋挤出机,连续地将生胶由真空挤至常压出胶对新的脱低分子器和螺旋连续出胶机有贡献的是岳进、姜景勋和王世斗

吉化公司研究院开发的连续水解、连续裂解、连续聚合的工艺在当时是相当先进和完善的。吉化公司研究院早期的有机硅橡胶的全套工艺工程开发,为多个厂家所借鉴,应该说吉化公司研究院为中国的有机硅橡胶的发展有很大贡献。

上海树脂厂在该厂小试的基础上,学习了吉化公司的经验,于1966年建了一套中试装置,也是类似的连续法,用四甲基氢氧化铵为催化剂,用一对真空室内的辊筒来分解催化剂并脱除低分子量聚合物,规模为年产5吨生胶。

1966年晨光二厂由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设计,仿照吉化公司研究院的技术,建了一条年产10吨的生胶生产线,这在当时是产能最大的生产装置。






第四节

甲基乙烯基橡胶攻关成功


由于纯二甲基硅橡胶没有活性交联点,分子间的交联是借助过氧化物氧化掉硅氧分子主链上与硅原子相连接的部分甲基进行的。硫化温度高,硫化后的制品压缩永久变形差,不受用户欢迎。

1963年根据化工部一局陶涛副局长的安排,中国要开发出带活性乙烯基的甲基乙烯基硅橡胶。随即组成了以吉化公司研究院朱宝英、谢巧华等和沈阳化工研究院的有机硅研究室叶青萱、韩振山等组成的第一协作组,和上海树脂厂章基凯、张慧珍等与中科院化学所孙纯中等组成的第二协作组分别进行攻关,目的是要获得带乙烯基的中间体。第一协作组是用热缩法合成甲基乙烯基二氯硅烷;第二协作组是用钠缩合法合成甲基乙烯基二乙氧基硅烷。两个协作组取得突破后,分别通过化工部和上海市化工局的技术鉴定。

编者注:
陶涛(1917.07~2013.04),女,原新四军老战士,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原化学工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化学工业部技术委员会原主任,原石油化工部副部长、党组成员,第31届、第32届中国化工学会理事长。
曾主导组建化工新材料科研开发网络,组建有机硅、有机氟等新型合成材料研究室。

(图源:百度百科

在热缩法合成甲基乙烯基二氯硅烷和甲基苯基二氯硅烷试制成功鉴定后,吉化公司研究院的30吨/年装置就发展成了甲基乙烯基硅橡胶、甲基苯基硅橡胶和甲基乙烯基苯基硅橡胶的连续水解、裂解、聚合装置。后来,吉化公司研究院姜景勋等设计了年产100吨硅橡胶连续化工艺流程,被北京化工二厂及蚌埠有机硅化工厂等多个工厂所采用。

20世纪70年代中期,晨光二分厂曾派人到吉化公司研究院学习他们开发的闪蒸原理来脱低分子的装置,及单螺杆连续出料等装置。在学习吉化公司研究院技术的基础上,晨光二分厂自行设计了一套年产50吨生胶的装置,并通过不断的改进,很快将生产能力提高到150吨/年






傅老著作第四章《硅橡胶》前四节内容已为您介绍完毕,下期我们将进入后三节的内容,中国硅橡胶技术不仅逐渐成熟,而且开始向国外输出!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傅积赉先生小传

傅积赉(1929-2020)先生,是我国有机硅工业的重要奠基人、有机硅行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原化工部晨光化工研究院院长、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原总工程师(正局级)。

傅积赉先生大事记:
1929年,出生于浙江镇海。
1952年,毕业于南通学院染化工程系。
1952年起,亲身参与新中国有机硅工业的创建与发展,历任化工部晨光化工研究院有机硅研究室主任、生产组长、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副院长、院长等职。

1992年退休后,先生笔耕不辍,在年过八旬、身体有恙的情况下,傅积赉先生仍亲自组织撰写《有机硅工业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一书,为我国有机硅工业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

通知


如需购买傅积赉先生《有机硅工业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全书,可直接联系小编:17771460864。

本系列往期精彩推荐

傅老佳作连载1 | 谁是世界有机硅之父?

傅老佳作连载2 | 一文看懂道康宁和瓦克的前世今生

傅老佳作连载3 | 迈图、信越的崛起之路,20家国际有机硅企业带你看个够

傅老佳作连载4 | 筚路蓝缕,自力更生,我国有机硅工业的探索期怎样度过?

傅老佳作连载5 | 创业艰难百战多!我国有机硅工业初创期(上)

傅老佳作连载6 | 中国化工人怎样助力国家航空事业?我国有机硅工业初创期(下)

傅老佳作连载7 | 民族骄傲!第一台合成甲基氯硅烷流化床如何诞生?傅老佳作连载8 | 晨光院、吉化公司勇挑“六五”有机硅项目重担!
傅老佳作连载9 | 开化和新安进入有机硅行业的契机竟然是?
傅老佳作连载10 | 星火厂28次有机硅试车失败后怎样浴火重生? 
傅老佳作连载11 | 面对跨国企业“卡脖子”,我国有机硅企业如何绝境求生?
傅老佳作连载12 | 我国有机硅工业划时代的7部著作有哪些?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有机硅】,掌握前沿资讯

免责声明: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态度。本文仅供参考,交流。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有机硅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