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开票 | 李建军《变形记》上海首演:卡夫卡经典改编,996如何使人变成甲虫

YOUNG剧场 2023-06-08
你已选中了添加链接的内容




卡夫卡同名小说改编

变形记》



 演出日期 

 2023年4月7日 19:30 

 2023年4月8日 19:30 



 演出地点 

 YOUNG剧场·主剧场 

(上海市杨浦区控江路1155号)



 演出时长 

90分钟



限时早鸟折扣 

2月14日-2月28日

购买280元票可享9折优惠

购买380/480元票可享85折优惠



 购票链接




清晨起床,发现自己变成一只甲虫,该怎么办?面对卡夫卡小说中的经典问题,李建军导演用戏剧艺术,给出了新的解答。


话剧《变形记》,改编自卡夫卡的同名小说,讲述快递员主人公变成甲虫的故事。该剧曾在2021年于阿那亚戏剧节期间首演,是阿那亚戏剧节前半期豆瓣评分最高的作品。2021年12月,《变形记》作为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剧目在国家话剧院上演,开票以来便广受关注。

 

《变形记》,到去年在YOUNG剧场上海首演、大受好评的《世界旦夕之间》,以及去年乌镇戏剧节大热的《大师和玛格丽特》,李建军导演持续改编三本文学名著,并结合多种多媒体影像技术,拓展舞台表现的语言。作为多媒体影像戏剧三部曲的首部作品,《变形记》显然具有强烈的开创意义。

 

今年4月7日,《变形记》终于迎来上海首演,舞美与多媒体全新升级,定将打造一场专属YOUNG剧场的“变形”体验。



体评价


戏剧是将观众从日常生活中抽离出来,《变形记》却将“日常生活”搬上舞台,在剧场里注视着平日生活的景象,跳出主视角,成为审视自己的局外人。

——郭楠,《钱江晚报》


在《变形记》中,李建军重构了卡夫卡的原作,旅行推销员格里高尔的身份置换成当代中国的快递员,整个作品以直观的身体表演,以舞台上扭曲的身体呈现“变形”的主题,以物理性极强的肉身变形来直接地表现“人的异化”。

——柳青,《文汇报》


仿佛从台上那个变成“虫子”的格里高尔身上也看到了我们每个人的影子,那种在生活中,被迫“变形”的无助与被遗弃的心酸……

——刘艺琳,《北京青年周刊》


在极简的舞台上,百年前欧洲作家对人心的犀利剖析,与当代中国导演对世态的深入体察,形成一组复调,在推进中或交织,或游离,始终密切呼应。

——黄觉,《新京报》剧评团





现代文明与人的异化,是艺术创作中永恒的话题。其中,卡夫卡创作的中篇小说《变形记》最具代表。他以简约讽喻的笔调,描绘推销员的底层生活,讲述一则“人变成甲虫”的寓言。


卡夫卡生前籍籍无名,死后颇受崇拜。他充满反差的人生,似乎也迎合着《变形记》的悲剧内核。今年适逢卡夫卡诞辰140周年,重温他的作品,亦是怀念他最好的方式。


小说虽写于1912年,但卡夫卡极具荒诞的现代主义风格,仍不断给艺术家以启发。一百多年来,《变形记》在世界各个国家,以舞剧、哑剧等不同艺术形式呈现。


李建军导演的改编,无疑是对经典文本本土化的又一次精彩尝试。他将小说中的推销员格里高尔改为快递员格里高尔,“编号A659,服务总单10254单”,用数字标记主角的存在。


《变形记》剧照 摄影:和平


快递员作为城市中熟悉的陌生人,他们支撑着数字化时代的高速运转,却在系统和数据中作困兽之斗。《变形记》给快递员提供了一个被看见的舞台,让观众从演员的自白和怒吼中,走近他们的生活。




我们多少都能从格里高尔身上,发现自己生活的影子:漂泊在外的打工人,过着零件一般的生活,担心生病,不敢请假,为绩效和账单焦虑。


人变成甲虫,是卡夫卡的荒诞式想象,更强化了打工人无处可逃,动弹不得的处境。而在话剧中,李建军导演解构了卡夫卡式的异化,并赋予其以希望。成为甲虫的结局并不全是悲惨的,在自己的房间里,它可以躺平,摆脱系统的规训,拥有“想去哪儿就去哪儿”的爬行自由。


《变形记》剧照 摄影:塔苏


恰如李建军导演说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无法逃逸,但在艺术里可以。”话剧《变形记》,为打工人创造了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小房间,充满颠覆、想象和可能性。




人变成甲虫,喻示着人的异化,人际关系的扭曲与变形。格里高尔困在房间内,不能靠送外卖供养父母,无法替妹妹支付高昂的音乐学院的学费,家人日渐对他产生了厌恶之情。


话剧的亮点,在于对“异化”的艺术化表达。一个半小时的话剧,全程没有对话,只有四个演员的独白。不同的性别、音调和方言组合成四重奏和谐却又孤单,充分展示现代社会的疏离感。


《变形记》剧照 摄影:和平


演员在脏衣服堆中爬行、挪动,用肢体极力表现人的扭曲。即时影像的加入,更放大了“甲虫”的肢体、毛发和情绪,观剧时感官冲击扑面而来。


《变形记》剧照 摄影:和平


作为当代剧场艺术的重要实践者,李建军导演不断探索新的剧场美学。为了《变形记》的上海首演,李建军导演更设计了新的影像与舞美,致力打造全方位升级的音、视、觉绝佳观剧体验。




《变形记》剧照 摄影:和平



员简介






         演员 李嘉龙

饰演 格里高尔

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出演过多部戏剧、影视剧作品。在剧场影像、多媒体、肢体方向有深入广泛的探索。演出过莎士比亚,契可夫,易卜生,贝克特等剧作家作品。舞台剧作品巡演于美国,德国,荷兰,澳大利亚,挪威,以色列,日本,台北,澳门等地区。2017年演出双人戏剧作品《呼吸》获得当年壹戏剧大赏华语地区唯一最佳小剧场戏剧奖。






         演员 安颜

饰演 妹妹

2018年底毕业于美国莎拉劳伦斯学院文理专业(BA in Liberal Arts )主修表演艺术。2018年底赴非洲南部进行人文及社会科学考察,并在博兹瓦纳当地与Mafithlakgosi传统舞蹈舞团并进行巡演。2019年自编自演独角戏“The Box Owner”入围纽约戏剧节展演。她的部分作品被收录到2020年OCAT深圳馆“待测”表演文献展中并受邀参加坪山美术馆2020公共艺术季演讲。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演员 崔玮

饰演 父亲

演员,以开发自我为创作方法,舞台表演在肢体和影像应用方面有持续的探索与实践。参演作品《大众力学》、《人类简史》、《变形记》、《世界旦夕之间》、《大师和玛格丽特》、《动物之名》等。参演作品受邀乌镇戏剧节、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阿那亚戏剧节、柏林FIND新戏节。






        演员 夏心

饰演 母亲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及美国南加州大学,做演员之前为法律行业工作者。曾在中央戏剧学院表演进修班,查伯克演员十二表演法,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表演工作坊,露天舞台戏剧艺术班学习。参与作品有舞台剧《最后一支舞》,艺术短片《临时演员》,《她在水中央》等。




创团队






         导演 李建军

独立剧场导演,生活工作于北京,2011年创立“新青年剧团”。李建军是中国当代剧场艺术的重要实践者,他的一系列剧场作品体现出对普通人生存情境的关切,他将视觉艺术的历史性经验和对剧场媒介的研究结合起来,使得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创新精神,近年来,他的系列作品因其批判性的文化立场和对剧场美学的探索而受到广泛关注和争议。


主创名单

改编 马璇

灯光设计 陈侠吉

影像 危凯

服装造型设计 吴蕾

戏剧构作 张维一

助理导演 杨明晨、肖竞

形体指导 潘晓楠

音响设计 王岱威、田雨霖

舞美设计助理  张瞳、姚雄俊

多媒体 李林坤

执行制作 秦夏昕

制作助理 贺煜寒

制作人 王青阳 

出品  新青年剧团

海报设计 Company Per Form

合作机构 后浪剧场






         新青年剧团

新青年剧团成立于2011年,创作了《狂人日记》、《影喻》、《美好的一天》、《25.3km》、《飞向天空的人》、《大众力学》、《人类简史》、《带电的火花》、《变形记》、《世界旦夕之间》等作品,致力于探索新的剧场美学,用剧场介入中国当代生活。曾受邀参加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阿那亚戏剧节、乌镇戏剧节、东京国际剧场艺术节、德国鲁尔艺术节、意大利VIE艺术节、德国邵宾纳剧院FIND戏剧节等国际艺术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