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敢动,我就拿这把剑跟他拼了!
01
故宫文物守护者的故事
杨臣彬是一位在故宫博物院工作了七十余年的文物专家。他自20岁起便投身于文物保护事业,参与鉴定和评级书画作品数万件,为国家寻回了许多珍贵的艺术品。近日,他在接受《吾家吾国》节目的专访时,分享了自己与古书画的故事。
02
从军人到文物守护者
1951年,杨臣彬参军入伍,成为南京军事学院的一名学员。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故宫的安全工作十分重视,决定从军队中选拔年轻的、有纪律的人才转业到故宫。杨臣彬正是其中之一。尽管他脱下了军装,但对祖国的热爱始终未变。他认为,无论是保家卫国还是守护文物,都是同样重要的使命。
在进入故宫后,杨臣彬被分配到群工部,参与大型文物展的讲解工作。为了准备讲解,他连夜背诵稿件,第一次在太和殿上讲解时感到十分紧张,但经过两年多的讲解,他对中国优秀文化艺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03
库房中的“活地图”
1959年,杨臣彬转到库房工作,开始了长达20年的文物管理生涯。在这个过程中,他参与了古书画的定级工作,记录专家们的讨论,逐渐熟悉了各个时代书画家的风格和藏品的位置。有一次,院长要求他在10分钟内找到10件指定文物,杨臣彬仅用5分钟便完成了任务,因而被同事称为故宫库房的“活地图”。
在库房工作期间,杨臣彬跟随著名书画鉴定专家徐邦达学习,积累了丰富的鉴定经验。1979年,他正式成为徐邦达的弟子,开始了更广泛的考察和鉴定工作。在一次考察中,他从一堆“废纸”中发现了怀素的《食鱼帖》唐摹本,令他深感自豪。
04
坚定的鉴定信念
在一次独立鉴定中,杨臣彬确认了一幅元代画家的真迹,尽管有人质疑他的判断,他依然坚定地表示愿意承担责任。最终,经过徐邦达的确认,这幅画被证实为真品,这也为杨臣彬的独立研究奠定了基础。
05
清白的鉴定原则
杨臣彬在书画鉴定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常常被邀请进行鉴定。他曾拒绝一位收藏家的贿赂,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他为自己的书房命名为“清鉴斋”,寓意清白做人、清白鉴定。他在故宫种下的一棵红杏树,见证了他在故宫的岁月,成为他心中美好的回忆。
杨臣彬的故事不仅是对文物保护的执着,更是对文化传承的坚定信念。
推荐阅读
- • 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关税:中方反制来袭,谁将成为最大的输家?
- • 426万经济纠纷背后的“关键短信”真相揭晓!中国联通如何回应?
- • 中本聪身份大揭秘:比特币创始人终于浮出水面!
- • 戈壁挑战赛:商学院精神的尴尬时刻揭示了什么?中欧 长江两大商学院EMBA学员居然打架?
- • 未婚妻曝覃出轨、嫖娼?覃海洋工作室发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