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时期的“国安会”秘书长苏起日前出版新书,谈到历任台当局领导人的政治手腕与人格特质。做客广播节目访问,他更直言不讳,马执政八年没有阻止台湾向下沉沦。而与立法机构负责人王金平交恶引爆 “九月政争”,更被苏起视作马政治生命的转折。由于苏起在蓝营执政时期长期担任政务官,也曾是马最为倚重的两岸策士,他对昔日长官的评价,犹如投下一枚震撼弹。苏起在书中点出马英九的六大缺失,第一是忽视基本盘,刻意不照顾自己人;第二,缺乏论述,第三,不重视培养国民党后续人才,导致国民党人才有断链状况;第四,遇到挫折或民众抗议就退缩妥协;第五,忧谗畏讥,有媒体节目对其批评,就会立刻致电要求更正;第六,弃车保帅,例如八八风灾时牺牲前阁揆刘兆玄及资深公务员薛香川。在苏起看来,最大败笔就是任用与蔡英文交好的台联前不分区“立委”赖幸媛为“陆委会”主委。这六大缺失是从不同面向总结,但归纳起来只有一点,就是马太想做一个超越蓝绿的全民领袖。而经历陈水扁的八年,岛内形成反中恐中的社会氛围,无法突破“外省原罪”的心理障碍,害怕被反对势力贴上政治标签,也让马英九在应对两岸关系上更为戒慎恐惧。事实上,政治家不只要遵从民意,更应具备引领民意把握正确方向的勇气与魄力,但 “原罪”意识让马施政时只能选择谨小慎微,他当年曾拿下765万票,本是多数民意选出来的领导人,但行事风格更像是少数民意下的胜出者。反观昔日陈水扁,明明是因为泛蓝阵营分裂才渔翁得利,但他当选却被绿营看成是“台湾人出头天”,哪怕2004年以微弱优势连任,也没有对其日后的施政方向产生影响,二人政治性格形成鲜明对照。另一方面,苏起点出的问题,也不只是马个人政治性格所致,也反映出随着岛内本土化意识高涨,国民党在台湾面临的挑战与困局。
国民党退踞台湾的前几十年里,外省精英垄断政治权力的合理化基础是宣称“维持全中国的代表性”。对外,是以占据联合国席位与坚持“反攻大陆”维系正当性。对内,则是以两岸处于内战状态,靠临时条款与戒严体制赋予当政者特殊权力,以资深民意代表象征“法统”,让国民党在“国会”不会受到任何挑战。随着从一九七零年代中美关系改善,一九七一年联合国大会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再到一九七九年中国大陆与美国正式建交,国民党拥有的一中代表权已经逐渐不为国际社会承认。虽然对内的戒严体制仍然存在,但强人领袖会老,资深民意代表也会凋零,这让彼时的蒋经国不得不思考,如何在台湾内部寻求维系政权的正当性。可以说,国民党本土化是从台当局失去国际地位开始的,这也是蒋经国开始大力培植本省精英的原因。在这个背景下,也就不难理解李登辉等人之后在国民党内的崛起。虽然如今岛内不少人将台湾的解严归因为党外抗争,但这并不构成蒋经国晚年政策调整的充分条件,没有外部政治因素的影响,很难想象当政者会作出改变,毕竟国民党在历史上,镇压肃清反对力量斑斑可考。蒋经国在个人主张上当然是反对“台独”的,但为了偏安求存,与大陆分庭抗礼,他的本土化无可避免地朝向建立以台湾人为主体的政权。要民主化,首要破解因为两岸处于内战状态不能施行“宪政体制”的理由。所以,1987年11月,他要英文秘书马英九去查1949年迁台后有无宣布“中华/民国”政府仍代表全中国,当得到否定答案,他说不必再增设大陆代表。而四个月前,当局开放党禁报禁,一年前,默许了“台独”主张的民进党成立。从中看到,回复“宪政体制”的过程,也是国民党的“一个中国”动摇的开始。而岛内民众原有的“国家”意识,也随着绵延国共内战记忆的一代人退出历史舞台,逐渐走向以台湾为主体的质变。对于这段历史,大陆学者汪晖有过一段深刻总结,他曾提到,国民党体制的本土化不同于先前的“台独”运动,蒋经国是反台独的,改变国民党统治台湾时期在后来者与先来者之间的不平等地位也是合理的,但改变不平等的社会关系的努力演变为本土化的潮流已经是新形势的界标,后者为此后的“独台”模式铺设了前提,所谓“借壳上市”,就是借中华民国这一政治外壳形成所谓“特殊国与国关系”。
虽然除了原住民,不同时期到台湾者都来自大陆。然而,国民党开启的本土化,并没有提升自身在台湾社会存在的正当性。国民党的“外来政权”形象更随着李扁二十年的独化洗礼,在岛内民众的心中被不断强化,每逢选举都被政治人物操弄,变成守护本土与抵御“外来”的对决。
这也是公元2007年,新一代国民党政治明星马英九向大位发起挑战时所面临的社会氛围。为了扭转所谓“本土认同”的不足,蓝营推出本土化三部曲,先修党章通过“去统加台湾”;再推出以“中华/民国”名义重返联合国的公投以此因应民进党的“入联公投”;最后正式宣示“中华/民国就是台湾”,试图让国民党完全转型为本土政党。
毫无疑问,这是为了顺应当时的政治需要与选举需要,马英九是声望如日中天的政治明星,岛内也普遍民心思变,这种选举策略最终帮助国民党重返执政。但也因为赢得选举,让马英九更笃信,深化本土就能赢得认同,蓝营就此亦步亦趋地向绿营靠拢。
如今回看,虽然民进党失去政权,但将本土化窄化为“台独”化并没有在岛内失去市场,这等于也给马当局戴上了政治紧箍,而为追求短期的政治利益,国民党除了拿香跟拜,无意更无力提出足以与民进党狭隘的“台独”化路线抗衡的新主张。这也是苏起点破马英九任内六大缺失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时至今日,当国民党不愿真正思考乃至检讨蒋经国后期开启的本土化的动机与得失,一味地称颂执政者晚年的个人开明,并不足以应对国民党在台湾面临的正当性挑战。而不能从两岸关系的大局出发,顺应历史潮流,尽早与大陆展开政治对话,结束两岸分治分裂状态,继续坚持偏安割据的结果,只能让国民党在岛内的地位变得更加岌岌可危,每次选举都将进一步加剧蓝色光谱的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