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面对疫情的上海人

许仰东 荒岛星空 2022-05-29


疫情里的上海人,没有恐惧、没有惊慌。

2022年3月14日15:00,上海举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22场新闻发布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瑞金医院院长宁光在回答记者提问后,面对电视镜头,特别讲了这样一段感谢上海市民的肺腑之言——

宁光院士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场合,发布他的“题外话”,不仅是亲历防疫一线的专家的感受,更是对上海市民构筑防疫长城的感谢。



01上海人,用速度与疫情赛跑



上海人讲速度和效率。

上海的疾控和流调出动是什么速度?

接到核查通知的疾控机构,1分钟内完成首批流调和现场处置队员响应、10分钟完成第二批、40分钟完成所有保障队员和后续处置队员的集结;

而流调队伍需要24小时全天值班,一旦接到疫情报告后,做到2小时抵达现场、4小时完成核心流调和转运、24小时完成风险人群的核酸筛查工作。

这个快速的上海防疫机器,需要的是上海市民的参与和配合,才能转化为防疫效果。

3月10日晚,有一个视频刷屏网络,记录了疫情下上海人的速度和团体精神。

浦东机场有条“白色的长廊”。许仰东摄

位于静安区南京西路上的越洋广场解除封控。3400余名白领从广场里走出来,其中2000多人次序有然地在夜灯下排着长队,依次乘坐出租车安全回家。

100分钟内,护送2091人安全回家,938辆强生出租车提供保障,3400余个香囊……这些数字背后,人们看到了上海人练就的次序与速度,看到了上海人面对疫情的淡定和自信。



02上海人,用自律抵抗病毒


上海人有过历史的教训。

1988年,毛蚶引发那场“甲肝风暴”,让上海31万人患病(当时上海总人口为1250万)。亲历过这场风波的上海人,不仅让“毛蚶”从此消失在上海的餐桌,也开始学会以“自律”抗击传染病的传播。

2002年SARS流行中国,作为国内常住人口最多(2003年统计数字为1700万)的上海,在整个SARS疫情爆发期间,仅有8人感染,2人死亡。并且无医护人员感染、无社区传播、无群体爆发。

而那一年,北京、广东、香港这三地感染人数均超过千人,广东死亡人数超过50人,北京超过100人,香港达到300人。

上海人,自律是市民素质的基础,也是今天抵抗病毒的一道铜墙铁壁。

人人养成了出门戴口罩,回家洗手、消毒的习惯;排队的自觉秩序和间距保护;根深蒂固对疫情防护知识的掌握……上海人,不需要刚性的行政指令约束,在日常生活里养成了严格的良好习惯和修养,是今天上海能在世界级大都市唯一能全员精准防疫的典范!

上海的骄傲,已经不止是外滩、陆家嘴的繁华,已经不止是经济发展的强大,而是二千多万上海人,市民素质的提高,在面对任何灾难时凸显出的群体不可战胜的力量。



03上海人,用爱守护这个城市


在中国北方的吉林,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封闭管理,怨声载道的学生们不满因管理失控而导致的病毒感染。学校出现大规模聚集性交叉感染疫情,吉林省委决定,免去该校党委书记张立峰的职位。

在中国南方的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因疫情需要封闭管理。上千名老师每天在食堂打包好饭,开着私车将饭菜送到每一栋学生宿舍楼下。送饭的人群里,有院士、教授、青年教师,每一栋宿舍有一名同学负责接纳,然后送到每一层楼。最后由专人送到每一个宿舍门口。

而3月13日晚,在被封校近半个月后,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校区的学生们在宿舍上演了一场“阳台音乐会”。同学们在阳台上备着小音箱,在音乐中“合唱”互相鼓励。

上海人用自己特别的爱,感恩并守护着这座城市。

近千万人参加了“共同战役,守住上海”的网上承诺。每一句话都表达了用爱来守护上海这座城市——

被隔离的上海人,用微笑承担着切断传播链的责任;未被隔离的上海人,用力所能及的支援,鼓励着一线的同胞。这个充满爱心的城市,所有的上海人都像一个个螺丝钉一样,拧成了防疫的节点,守护着这个城市的安全。



04上海人,用自信抗战疫情


面对疫情,简单的一刀切式全城隔离,领导不会有责任。但对市民的生活和经济影响巨大。

上海不仅第一个开始在流调中隐藏个人信息的城市,也从来没有进行过全市规模的核酸检测。

上海在本轮疫情的严峻考验中,累计排查管控密切接触者1.1万人,密接的密接已经3.2万人,这种排查的力度和管控的数量,虽然已经远远超出之前历次的疫情,但上海,依然没有封城、依然没有全员检测。

该隔离的一个不漏,不该隔离不盲目隔离。

上海人的自信,是道抗疫的坚强防线。

志愿者们带上行李,到九里亭报到。九里亭街道供图

上海人没有抢购的习惯。西安封城时断粮缺菜的矛盾不会在这个城市重复,如果你去超市、菜场,疫情里的上海依然秩序井然;

上海蔬菜供应充足

上海人没有心理的恐惧。不需要政府的行政指令,上海人会自觉地分辨该去和不该去的地方,该做和不该做的事情;

上海人没有情绪的失落。跑步、健身、溜狗、书画、音乐、上网、居家办公……上海人乐观对待困难的态度,是一幅另类的生活画卷。

上海地铁员工在消毒

疫情是一面镜子,二千多万上海人,才是构筑这座伟大城市的基石。

想起了上海首任市长陈毅,在上海解放一周年之际,亲手写下的那句话:“上海人民按自己的意志,建设人民的新上海。”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END




▼热文推荐▼相遇在文字的世界里他们为何是“炒房”的大赢家?《1090天,我和12位建筑师,重建了一个西窑头村》李宁,配叫”中国李宁“!一个中国老人的名字,为何成了墨尔本的街名?瓦良格航母——中国海军的赞歌,华夏证券的挽歌谭盾特殊钢琴里的情义刘擎:爆红《奇葩说》的哲学教授
故乡的云  / 《岁月的痕迹》在作者家乡反响强烈袁隆平:穿35元衣服,让8亿人吃饱饭,永远的“国民偶像”在上海的国门,遇见那道白色的风景潘石屹,金钱是沉重的行囊为什么上海人还在怀念90年代初的生活?
中国的富豪们,照一下“洛克菲勒”的这面镜子
丁祖昱:一首励志的诗
这一年,我们经历的那些人间烟火
手机镜头里,阅读另一个朱旭东
再见,2021年新年的钟声
在温暖的文字里相遇——《荒岛星空》一周年回顾
《荒岛星空》一周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