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岛星空

其他

骑车,我在上海市区绕了几个弯

浦西封城的56天。我第一次因特殊原因,拿到了出门证。我第一次扫码了共享单车,骑着小黄车去看看窗外真实的上海。困在家里从电视里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上海。我寻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来形容眼前看到的一切。凄凉。
2022年5月27日
其他

不想,再看这些揪心的照片

不想再看被切割的这个城市,不想再看流浪街头的猫狗,不想再看那些不知所措的宠物买萌。假笑和真哭一样揪人心扉。1致即将消逝的围栏原本这个美丽的春天,应该是鲜花盛开的季节,街头有咖啡的香味。围栏,圈住了这个春天。窗外的世界被切割得支离破碎。墙内在张望,墙外是沉默。希望,我们的城市,那些即将消逝的围墙和挡板,如梦一般地成为过去的记忆。从此,再也不会是风景线里的伤痕。即将消失的围栏2致流浪街头的猫狗街头的猫狗,不知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所有的呼叫没有回音,饥饿的日子,除了在城市的荒野里寻觅,剩下的是死寂的宁静。自由是另一种流浪。希望,阳光依然可以沐浴着它们,所有的生命得到呵护!流浪街口的猫狗3致戴着口罩的宠物宠物们开始戴起口罩,眼神里有不解的疑问:是犯了什么罪过,为什么出不了家门,还连嘴鼻都要封上?狗对主人的信任培养了很多年,而失去信任只需要一个口罩。希望,早日人间安好,从此不再有这些苦中作乐的镜头。戴着口罩的宠物(照片来自网络)END▼上海疫情系列回顾▼疫情里的上海面对疫情的上海人上海的防疫保卫战请不要责怪疫情中的上海人那封半夜二点的《致歉信》又一条生命,坠落在上海的街头上海,真的有些“魔”不要让正义的上海市民寒心张文宏,敲响上海五月的钟声!上海,能不能不要这样混乱了?网络辟谣,能不能别这么随意?殡仪车转运的“死亡”老人,竟然发现还活着?为了更多的人活着,他却走了……一个上海疫情里的普通司机用文字去消遣生命的坠落,怕会脏了我的手白色的纪念——上海抗原盒里的四月“漪安奶奶”:一个90后的上海疫情记忆入户消杀,一盘没下完的棋——第一名嘴叶惠贤当了回“替身演员”?
2022年5月17日
其他

入户消杀,一盘没下完的棋——第一名嘴叶惠贤当了回“替身演员”?

入户消杀问题,成为了这几天上海疫情里的热点。网上有很多流传的视频,强行入户的、交出钥匙的,随意喷洒的,不论真假,凸显了官方的防疫要求同民众情绪的某些冲撞。这个视频以百万级的阅读量,一定程度反映了民意。“上海第一名嘴”叶惠贤,成为入户消杀争议话题的一个“风口”。叶惠贤的卷入,事出网名为敦煌妖迹在5月9日发于微博的那篇《上海老一辈知识分子的惶恐和难过》。这是非常有可信度的信息源,由作者与他父亲电话的消息,翻成了文字;这个消息来自上海文艺界的顶级圈层,他的父亲是著名的漫画家,还牵涉到了上海电视台著名电视主持人叶惠贤;很优美的文字里,一刀一刀地切开了对入户消杀的惶恐和难过——一位如此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工作者,没被岁月打败,如今却被某种恐惧折磨到想跳楼。这位德高望重者,就是叶惠贤。某种恐惧,就是入户消杀。这无疑是引爆了关于疫情里“入户消杀”争议的重磅炸弹。本轮上海抗疫的中后场,病毒消杀冠之于“入户”而引发的风波,是始料未及的。民众星星点火的不安,导致了某种情绪对立和质疑。这则“如入户消杀,叶惠贤欲跳楼相抗”的网暴消息,没有在官方平台辟谣。敦煌妖迹的博文既没有被和谐,也没有禁言没有封号。从百度上查阅,也未曾看到第一名嘴叶惠贤对博文的任何质疑和回复。足不出户的普通市民的习惯理解,大凡是未被网络辟谣的,必定是真的,只能凭这点疫情经验及嗅觉去辨别真伪。第二天,也就是5月10日上午举行的发布会上,上海市环境整治消杀工作专班副组长、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副主任金晨表示,“开展入户消毒”是整个疫情防控的重要一环。官方也对入户消杀作了解释:由社区所在的街镇、居委会组织工作人员与阳性感染者及家属沟通消杀工作,告知消毒工作必要性及注意事项,了解贵重物品等需要特别注意对象,争取他们对入户消毒作业的理解和配合。这不知是否与叶惠贤这样的社会名流介入有关?几个小时后,敦煌妖迹在5月10下午发文——昨天我爸在看到微博之后立刻打电话给我说,他说的那个朋友,是叶惠贤老师的助理,并不是叶老本人,是我听岔了。我随后马上修改了微博,但由于有人已经截图转发,且传播之广也是我始料未及的,现在这事儿对叶惠贤老师也造成了一定的困扰,我深感抱歉。特别在此声明一下,请勿讹传,并祝叶老健康平安!不是叶惠贤本人所言,是他的助理说的。换句话说,文章内容没有更改,只有消息源稍有差异。一天后,叶惠贤与“入户消杀”的事继续发酵。著名学者许子东在5月11日透露:叶惠贤家有上万册藏书和文物,很多是精品,甚至是孤本,如果有人上门来消杀,叶惠贤说就从楼上跳下去!当天,网名为边城蝴蝶梦的原创文章《“上海第一名嘴”要以跳楼抵抗上门消杀?房子不能变成韭菜盒子》以10万+及超万点赞在民众迅速扩散。叶惠贤成了高级“替身演员”。让静默中的上海,掀起了“入户消杀”的争议风波。蜂拥而起的民间舆论同官方信息形成了反差。从5月9日晚,网传上海黄浦区淮海中路街道西成里进行强制入户消杀,引发居民群众担忧。到5月10日,黄浦区方面强调是“在征询居民意愿的前提下可进行入户消杀”“绝对不存在破门入户等强制消杀行为”。“入户消杀”
2022年5月13日
其他

“漪安奶奶”:一个90后的上海疫情记忆

上海疫情,有很多的故事,好的,坏的。这是一个90后女孩涂小鹿,与90岁上海漪安老奶奶的故事。她们是一栋楼里的邻居。她们因为疫情而相识。阿霍蒂诺说过:一颗高尚的心应当承受灾祸而不是躲避灾祸,因为承受灾祸显示了意志的高尚,而躲避灾祸显示了内心的怯懦。澎湃新闻,根据涂小鹿口述整理,刊出了《“开车去外滩,像罗马假日一样”
2022年5月12日
其他

白色的纪念——上海抗原盒里的四月

上海的四月,人们触摸不到窗外的鲜花,却在内心镌刻了一段白色的记忆。那个小小的抗原试剂盒,记录着这个春天里,人们的坚守、宽容、无奈、自律……1、当艺术遇上抗原盒抗原盒上的那条红线,决定着上海人这个四月里,每一天的情绪。这个20X60毫米白色的长方型盒子,被钢笔、被颜料,制作成了特殊的艺术品,留在了四月的记忆里。灾情,挡不住上海人的艺术。杨秉辉教授的竖屏《江山多娇》杨秉辉教授的横屏《江山多娇》李磊《“春天的音符”》徐庆华《抗原检测—忐忑图》之一@手残党创作型《挂件》@手残党创作型《挂件》@懂上海《抗疫日记》2、当童话遇上抗原盒上海的这个四月,孩子们的童话里不再是安徒生的故事,还有了对这个白色小方盒的记忆。家长们不想把这个艰难尘世留在孩子们的心里,抗原盒切换成的色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无奈,还有人性里特别的善意。灾情,冲垮不了上海人的爱心。《儿童手枪》《冰墩墩》《暴龙兽》《小伙伴》《记忆》《眼睛》《两个小队长》《张望世界》《我们胜利了》3、当生活遇上抗原盒人们保留着这个白色的盒子,一半是对岁月静好生活的怀念,一半是为了不该忘却的记忆。上海的这个四月,是白色的。生活还在继续,需要浇灌一些色彩,让内心未存的那些希望,燃亮奥斯特洛夫斯基文字里的暗礁。灾情,屏蔽不了上海人的情怀。《我的日记》《家》《风铃》《收纳盒》《桥》《四月的记忆》《这个春天》《山水之间》黄阿忠《同舟共济》陈明《压力“散”大》万芾《保持安全距离》《种葱遐想》《十字路口》《一日三餐》4、四月的风铃声花房先生-XC《四月的风铃声》上海,静寂的四月里,风吹打着这些白色的风铃,窗外的世界很美,却从来没有如此遥远,每一次张望都很寒心。这个四月的声音,陌生而熟悉,像是哭泣的声音。有个名人说过:能够哭就好,哭是开始痊愈的象征!语言无法到达的地方,音乐可以。图片及视频来源:文化人才在线(ID:eastcollege)综合自
2022年5月7日
其他

用文字去消遣生命的坠落,怕会脏了我的手

1、心情很不好。一夜没有睡好,清晨4点,我看着窗外一片漆黑的上海,脑子里全是那些无法混搭在一起的词——90后、美女记者、32岁、她走了。2、我是在报社老同事群里知道这个消息的。很难过,写了一个2000字的稿。看了无数遍,删了,进了我电脑的“垃圾箱”,实在不想用一条鲜活的生命,去消遣文字。我怕会脏了我的手。3、我不想写她的名字。她是我老单位报社的同事,我在当编辑记者的时候,她还沒有出生。她是一个很有才华的文艺记者,写诗词、写艺术、写音乐、写许许多多人间最美好的东西。她一直在与灵魂打交道。4、她留在微信里的那张头像照很美。在微笑着看着这个世界。如此年轻,美丽,而且有才华。她原本可以留下许多的文字、作品,应该代表着我们这座城市一个新的未来。5、就在几个月前,她还与同事一起逛了古镇的一个婚嫁博物馆。她说争取早日把自己嫁出去。这个春天,怎么就遇上了疫情?怎么疫情没走,她却走了?6、她以文字的方式,留下生命里最后的这个四月。4月28日,看到大雨滂沱的爱心传递,她还在编辑《我身边的抗疫故事》。五四青年节前的那个晚上,她怎么就这样(此处不能不删除几句)走了?听说,语言不能到达的地方,文字可以。听说,文字无法抵达的地方,音乐可以。听说,这个世界只有灵魂是不朽的。7、泰戈尔说过:没有⼈永远活着,没有东西可以经久。帕斯卡说过:给时光以⽣命,⽽不是给⽣命以时光。她走了,不再痛苦。天堂里的灵魂,从此不会被隔离。
2022年5月5日
其他

为了更多的人活着,他却走了……一个上海疫情里的普通司机

上海人,都应该花5分钟,看一下这个视频。他叫何军。上海本地人,一个普通的司机。他是在抗疫第一线,执行转送病人去医院的路上,倒下去的,在那条他熟悉的路上,停止了呼吸。为了让更多的人活着,他却走了。走的时候才54岁。4月25日一早。何军再次行驶在那条熟悉的道路上,他的车上有5名重疾患者和家属。他突然感到不适,凭着最后的意识,他把车一点点变道、放慢,停在了最靠右的第四根车道,那是安全的紧急停车道。何军打开门,当车上的病人都安全下车的时候,他瘫倒在路边。在送往医院的路上,他的心脏已停止了跳动。在生命的最后的终点里,何军甚至忘记了拉开防护服,去掏出口袋里备好的保心丸,却记得他方向盘里握着所有人的安危,他驾驶座后有多名重病患者,拉出了那道驶向紧急停车道的安全的弧线。这是他在日夜抗疫一线的第25个日子,54岁生命里最后的休止符。这是他驾驶生涯里,划出的最后一根弧线。美丽而悲壮。所有的人安全了,何军却走了。车上的患者望着这一切,哭了。上海疫情爆发后,医疗救护资源紧缺。当得知在招募转送癌症、化疗病人、血透者等重大疾病患者的司机时,何军第一时间去报了名,当上了医疗急救的“摆渡人”。4月1日,他正式上岗,开始往返于松江区和上海市中心,奔跑在那条与生命赛跑的紧急通道。在最初的十几天,何军一个人扛着这条生命通道,往返于松江和市区。后来他才与另外9个临时招募的司机,有了一个10团队。因为他们车上搭乘的都是摆渡去化疗、血透的病人,为了防疫整天穿着防护服密不透风地在驾驶室,车上不能开空调,整天头发是湿的,汗流进眼睛都酸得睁不开,一直闷得连内裤也是湿透湿透的。大家24小时昼夜待命,很多单子随时会来,还要一个一个电话确认,所以经常在五六点起床,凌晨一两点睡觉。看着车上一个个患者得到及时救治,没有人嚷着多苦多累、谈论钱多钱少的事,只要疫情不退,他们一个也不退。何军常说的一句话是:身为上海人,多付出点,不要被别人看不起。他说的最多的是“你们歇会吧,我上”。他习惯的口头禅是把大家叫“兄弟们”。再苦再累的时候,他总是笑着。现在,何军突然走了。生前的两个视频还留在同事们的手机里。一段是他早晨出车时发给同事的——出发了,兄弟姐妹们,砥砺前行,上海加油!另一段是他深夜加班时发给好友的——兄弟们,你们幸福呀,你们在谈吃谈喝,我还在工作呢!他的同事陈师傅说:何师傅是一个好人,一直在帮助着大家。我们现在都不敢提及他的名字,一提就要流泪。为了能让更多的人活着,他怎么才54岁年纪轻轻就走了?在这个疫情里,他真的累了。何军在世的时候,是个孝子。他撑着家里的一片天空。在妻子徐女士的眼里,丈夫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何军是地道的上海人,也是家里的顶梁柱。他的母亲快80岁了,退休工资才两三千,老父亲又脑梗瘫痪在床,女儿失业。何军的妻子家里也有一位瘫痪的老人,所以她只能在家照顾两边的老人,做起了家庭主妇。全家人,都靠着何军那点微薄的工资生活。疫情来了,何军忙着在外抗疫,妻子忙着照顾家人。4月16日,妻子知道何军要换洗衣服才好不容易回一次家,烧了他喜欢的红烧肉,何军边吃边擦汗,还一直嚷嚷着胸好闷。妻子看着突然瘦了十多斤的何军,一边给他服了速效救心丸,一面心疼地劝着“累了,就别干了”,但何军说“怎么行?既然做了就要做到底,疫情结束了再回家休息吧”。妻子与他最后一次通话,是何军离世前一晚的晚上九点多,才通了47秒。何军在忙着排单子,没说上几句话。谁知,这一别便是阴阳之隔。妻子说:“原本意为再坚持几天,最多也就是五一,他总能回来的。现在后悔,那天晚上,我为什么不与他多聊上几句?”记得罗素说过: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才是世界上是最珍贵的。
2022年5月3日
其他

殡仪车转运的“死亡”老人,竟然发现还活着?

朋友圈出现这个视频的时候,许多人惊悚了。一个还有生命迹象的人,差点被殡仪车转运去火化?绝对不会相信这是真的!绝对不会相信这是发生在上海!!1、是真的。发生在上海新长征福利院。东方网的官媒消息证实是真的——5月1日下午,网传上海一福利院在转运“死亡”老人时,发现老人仍有生命体征。今天凌晨,东方网·纵相新闻从事发的新长征福利院及普陀区民政局了解到,确有此事。目前老人已转运至医院救治,生命体征趋稳。针对这起事件,普陀区民政局向记者表示,已会同相关部门迅速成立联合调查组进驻新长征福利院,在查清事实后将对相关责任人作出严肃处理,并向社会及时公布。新闻很短,却像一把刀,在割裂着道德的底线。2、这几个镜头,发生在几分钟的时间里,在上海新长征福利院的门口。让人不寒而栗。应该是殡仪馆接尸人员发现有生命迹象。应该是把“尸体”从殡仪车上拖到车外应该是拉开尸体袋在质疑。应该是在让福利院人员复查人活着应该是“尸体”重新推回养老院应该是准备设法抢救“尸体”。这些截图,不堪入目,刺痛着所有的人。一切语言显得如此苍白。3、官媒没有透露更多的细节。但官方调查已经启动。网民们在网上开始议论——如果殡仪馆转运人员公事公办,开车把“尸体”拖走;如果殡仪馆转运人员稍不留神,做完这一单要赶下一单;如果……这个依然心脏跳动的老人,无需几分钟,就会火化成一堆骨灰。在死亡名单上画个黑框,没有人会知道一条鲜活着的生命,竟是如此离奇坠落!4、视频在五一节流传上网。没有人会相信把一个活着的老人,差一点被送去火化是真的,发生在今天的上海。或者,即使从殡仪车上拖下,能存活的概率肯定会很低很低,否则,连肉眼都能看出的事,不会闹出这样天大的笑话。但不是。仅仅一天,经过医院抢救,差点被转运火化的老人生命体征趋稳!5、混乱、笑话、耻辱、添乱、失职、奇闻……无论用什么词都不过分、都不解气!只盼尽快看到对相关责任人严罚的结论!(
2022年5月2日
其他

网络辟谣,能不能别这么随意?

疫情里谣言很多。上海网络辟谣很忙。辟谣的那把剑,晃来晃去却晃上了外滩的草,是不是有些随便?不知为什么,奥密克戎来了,我们这个城市的谣言突然多了起来?上海的疫情世界里,谣言和辟谣,像是另一个战场。但我不知道,原本应该非常严肃的“上海网络辟谣”,为什么盯上了“外滩长不长草”这样的边角料事情?是外滩的草对民众影响很大?是外滩长草了会对上海抗疫有负面情绪?还是因为找不出合适的谣言去辟,暂时补个空白?应该都不是。但4月28日《网传外滩长草了?我们连夜去看了看》在半夜10:52登上了《上海网络辟谣》官方网。《上海网络辟谣》截图记者连夜赶去现场、网络连夜编辑发布,似乎是件着急的重大事情,隔不了夜要赶着辟谣。还实地拍了四张照片佑证:外滩长草是个谣言!无语。我找不出一个合适的词,形容那时的感受。如此艰巨、这样困难的抗疫战争,一个堂堂的官方辟谣平台,大张旗鼓地做起“小草”的文章,原本在我心中很崇敬的官方平台,因此一落千丈。外滩的草,卷进了一场不小的辟谣风波。据说民间和官方是在外滩不同角度拍摄的。据说网友又重新拍了外滩长草的照片,对“上海网络辟谣”再次辟谣。官方发布的现场照网民发布的现场照其实,这些都不重要。上海像是一头巨象,伸手摸的角度不同,你体会的内容不同。为外滩的草去打嘴仗,去划个句号判个谁对谁错,一点意义都没有!一个有权力象征意义的官媒,以“辟谣”这样的严肃姿态,同一个普通市民计较一个没有原则性的问题,被人笑话的,一定是官媒。罗曼·罗兰说过:当你用神采奕奕的眼神看世界,世界也会用宽容的怀抱接纳你。人们可以理解封城这么长时间,好不容易可以出个门,一个普通市民找个外滩的小草寻点乐趣,即使错了,也能原谅。但人们理解不了,一个参与上海抗疫攻坚战的重要舆论阵地,本应该俯视防疫阵地的大事要事,“用外滩的草”去挤兑辟谣平台的紧张资源,轻说是大小不分,重说是不可思议。即使你辟的是谣言,民众也绝对不会给你鼓掌!我们不能生活在一个充满谎言的世界里。我反感那些捕风捉影、张冠李戴的恶意谣言,给正常的抗疫带来了不少阻力。莎士比亚说:失去了诚信,就等同于敌人毁灭了自身。辟谣清正,本是件民众拥戴的好事,但我们不能随意砌成一道墙,把原本丰富的世界,隔成正能量和负能量的两个世界。《上海加油》画家忻秉勇供稿把外滩的草,放在上海宏大的抗疫舞台上去说事,实在有些抬举了。封城一个月了。如果外滩的砖缝里长出一点草,也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事。这不会影响上海的形象,更不会破坏我们伟大的抗疫成果。我反倒希望外滩地面的砖缝里长草不是谣言,因为这佑证了上海封城足不出户的执行力。一个严肃的官方辟谣平台,能不能不要这么轻率?一个重要的抗疫舆论阵地,能不能把眼光放到更高处?只要有一粒沙子,就会蒙蔽眼睛。辟谣,请不要在数量求胜。辟谣,能不能不要再这么随便?罗素说过:世界充满了神奇的东西,它们在耐心地等待我们变得更有智慧。是的,我们得记住,上海的城市精神里写着闪光的16个字——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
2022年4月30日
其他

上海,能不能不要这样混乱了?

这个早晨很不是滋味。我不敢再去翻阅微信群里,四面八方的信息,那种不解、抱怨,确切地说是无奈。图片说明:昨天,宣布了全市核酸检测的决定。这个时候,是上午十点,电视里正在直播着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昨天也是这个时候,领导在电视直播中,不是宣布过今天(26日)上海全员核酸检测吗?不到24小时,上海抗疫总攻战,又接二连三地发生了“怪事”。上海,能不能不要这么混乱了?1、无语。用这个词来形容,实在有些文气。《上海发布》权威平台,认认真真告知了全市2500万民众:26日,上海全员核酸检测。这不是儿戏吧?一个晚上后,却权威扫地。很多社区不做检测了?临时抱佛脚,据说防范区取消了。看一下百姓真实的留言:我们小区本来说早上6点核酸,结果5:42通知说改抗原了,然后继续睡觉。今天凌晨三点,我们接到通知,防范区只做抗原……朝令夕改……这就是目前的生态,都不要当真,混到哪里算哪里……改了,只做封控区和管控区。上海,是一个世界的文明都市,不是一个边陲小渔村;发布者是在“上海防疫攻坚战”的.指挥官,不是地图上找不到的小村长;《上海发布》贴着“权威发布”的标签,不是小学课堂里的黑板报!能不能在够痛苦、够困难的这个时候,不要再朝令夕改了?2、几千万人大检测,是个什么概念。小学生们也懂。互联网发达的上海,应该不缺专家吧?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时候扫码系统坏了?在不到一个小时就坏了?如果是毫无准备的突发事件,我相信,通情达理的上海人,能理解。无非重新回到隔离的居所,等待通知、再做好防护、再下楼、再张嘴……不是什么原则问题;如果不曾发生过类似的扫码系统崩溃事情,我相信,通情达理的上海人,依然能理解,会体谅有关机构准备不足、经验欠缺等等等等。问题是:发生在有充分准备的抗疫总攻战,发生在己有类似扫码系统崩溃的教训,再次发生!这个时候,谅解,仅仅反映的是上海人民的素质,不应该是管理部门寻找借口的理由。如果你看一下依旧心平气和的留言,是什么感受:我这边系统也不行了我们小区也是,服务器崩溃了都不是全员,居然也崩了我们小区也是崩溃………多好的上海市民!封了这么长时间,依然能如此以平和的语气,压制着内心的不满。只是,苦了太多的志愿者,他们本不该以主人的身份,去替管理者道歉!3、我看着排队的人群,在默默地散去。队伍里有孩子、有轮椅车上的老人。还有撑着伞的人们,在风中的影子。说不出的感觉。我们知道,我们这个光荣的城市,遇到了病毒、遇到了史无前例的困难,我们都在竭尽全力地维护着所有的城市尊严。几天前,我们就听到了上海社会面清零总决战的号召,但2500万人民,只是奔赴战场的普通的战士。打仗,怎能这样随便?(
2022年4月26日
其他

张文宏,敲响上海五月的钟声!

张文宏在与专家会诊中。(赵丹彤摄)前记我没有看错。昨晚23:42,在零点钟声敲响前的18分钟,《人民日报》客户端,“大江东”刊发了王伟健、赵丹彤釆写的上海疫情文章。张文宏回来了!这是在重磅官媒的特殊的信号!当我们睁大着眼睛,迷茫而不解地望着窗外的上海,在奥密克戎的这个四月里,跌跌撞撞的时候,发出的新的声音!罗素说过:希望是坚韧的拐杖,忍耐是旅行袋,携带它们,人可以登上永恒之旅。
2022年4月25日
其他

窗外鸟鸣——4.23上海的早晨

点击欣赏精彩视频《窗外鸟鸣》文/许仰东雨,把彩色的上海淋成了黑白这个早晨没有太阳窗外全是鸟鸣的声音阳台下的那片树林一直很宁静以前下雨的时候从来没有听到这么多鸟鸣像是一夜未眠的那种喊叫以嘶哑过后的清脆叫醒还在窗户里熟睡的梦人类应该听不懂那些吱吱呀呀的鸟声被雨淋湿成一帧苍凉的美丽看不见那些细小的翅膀却听到了它们的声音在这个早晨里鸣叫是一道陌生的风景图片来自网络END▼上海疫情系列回顾▼疫情里的上海面对疫情的上海人上海的防疫保卫战请不要责怪疫情中的上海人那封半夜二点的《致歉信》又一条生命,坠落在上海的街头上海,真的有些“魔”
2022年4月23日
其他

这些,怎么可能发生在上海?

据说,浦东新区张江、川沙分发的物资酱鸭,有人吃了食物中毒;据说,洋泾街道的救灾物资有三无产品,甚至来自违法企业;据说,……这些应该是个假消息。这些不能不是个假消息?这些怎么可能不是假消息!这些无论如何得是个假消息!这些不辟谣也知道是个假消息!这些无须思考能肯定是个假消息!这些一定并且毫无疑问是个假消息!这些相信或不相信都不会不是假消息!这些不可能发生在上海!这些绝不可能发生在上海!这些一定不可能发生在上海!这些百分百不可能发生在上海!这些无论如何不可能发生在上海!上海人民按自己的意志建设人民的新上海。
2022年4月21日
其他

不要让正义的上海市民寒心

这是一个发生在上海疫情里的故事。让人感动,让人气愤,也让人揪心。如果不是细心的市民拍下那段视频,我不相信这是真的。一个救护车司机,竟然可以在下午三点值班的时候,神不知鬼不觉地偷偷溜出去办私事。奇葩!像一个记录疫情的双面绣。一面,是上海市民满满的正能量;另一面,是公德被糜烂的负能量。14月17日市民拦住了私闯小区的救护车4月17日下午3时左右。一辆挂着警灯的救护车,开进了闵行区七宝镇吴宝路169弄嘉景苑小区,司机说是到该小区救人。救人要紧,门卫自然放行。但居民却发现救护车上的司机,竟然是借“救人”之名闯入小区,在办的他的私事:去小区内买20条香烟。正义的居民开始愤愤不平。小区市民拦截了这辆救护车小区居民拦截欲驾车离开的救护车,并多次报警,要求查验司机单位、身份、车辆通行证及数量之多的香烟背景,并要求严肃处理。居民们质疑——小区没有阳性,为什么救护车开进小区?急救车辆如此挤兑,下午三点的时候救护车怎么还能闲着办私事?买20条烟的背后是否有别的利益?对车辆通行证、司机身份真实性如何?救护车司机是不是违反防疫政策,需要严肃处理?24月18日自媒体转发引起市民公愤嘉景苑勇敢的市民把救护车私闯小区的视频发到了互联网。许多自媒体纷纷转发、点评。4月18日,此事引发了上海市民的公愤。数以万计的人们对借着急救名义的司机,扰乱抗疫情绪愤怒不平。小区市民用手机实录现场情况在抗疫矛盾众多处于冲刺关键的时候,在车辆行驶严控的时候,在千万百姓牺牲自由封在居室磨难的时候,在医疗资源挤兑许多老人无法就医的时候,为什么一个驾着救护车的司机,为了买烟可以擅自开着救护车离岗,把抗疫规则于脑后,长驱直入于封控的小区?当面对警察时竟还称“跑错了地方”的低级谎言推托?同时,人们不断地为该小区的居民点赞,支持“多管闲事”的上海普通市民,称这才是上海人底色里真正的素质,才是护爱这个城市公平公正的正义之举!34月19日一个不痛不痒的处理决定4月19日,《劳动报》(在辟谣栏目)报道——记者多方核实,该救护车并非属于上海120系统车辆,属于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该车辆为医院负责接送医护人员和运送物资的后勤保障车辆。经调查,当日这名司机在值班期间将车辆挪为私用购买香烟。该救护车单位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也发布了对这一公众事件的处理意见。处理意见认为:该事件为司机个人行为,因严重违反医院的规章制度,目前医院已对其作出开除处理。下一步,院方将会加强对车辆和人员的管理和教育,引以为戒。笑话。无语。开着你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亮着警灯的救护车,在上海百年未见的灾情里长驱直入,就一个“司机个人行为”就完了?区区“严重违反医院的规章制度”几个字,就是定性?难道就没有破坏上海的防疫政策?这个小区的居民为了全阴,苦苦死守了那么多天,如果车上携带了病毒进了小区,难道一个司机可以私自负责?处理决定里,让人不解的“下一步”、“引以为戒”,到了有些可笑的程度。同病毒赛跑,会等你的“下一步”?这样严重的违规,一个“引以为戒”算是处理意见的句号?领导和管理的责任,难道可以一笔勾销?这件公众事件,就这样可以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4请不要让正义的上海市民寒心百度显示,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的主管部门是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我不知道这个处理意见是否压在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领导的抽屉里没有上报?我不知道主管部门是否看过视频里几十万的阅读量?是否抽几分钟时间读一下民众的留言?通情达理的上海人民,为什么在这次疫情里有如此多的抱怨?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我们这座伟大的城市,许多本不该发生的事,却在我们身边发生;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只要有一点点特权,有人便在打着防疫的旗帜谋求私利,连一个开着救护车的司机都可以蒙闭人们善良的眼睛?是因为他们为青菜、胡萝卜那样的小事在犯愁,依然嘴上发着牢骚在心里却热爱着自己的城市;如果,让嘉景苑拦截违规救护车司机的正义之举寒心,我们这个城市还会有许许多多象这个无赖的司机出现,还会有许许多多推诿的领导找一个挡箭牌可以若无其事。高楼大厦构筑不了一个城市的伟大!请不要让正义的上海市民寒心!培根说过:因为有了正义,人才成为人,而不成为狼。END▼上海疫情系列回顾▼疫情里的上海面对疫情的上海人上海的防疫保卫战请不要责怪疫情中的上海人那封半夜二点的《致歉信》又一条生命,坠落在上海的街头上海,真的有些“魔”
2022年4月20日
其他

上海,真的有些“魔”

上海疫情里的各种消息满天飞。封城20天了,身边发生了很多事。我足不出户,没有眼见为实,不想做文字的二道贩子。1说说身边的一件小事。今天电视里大领导说了,振奋人心的“决战与清零”,指日可待的美好时光马上到来。我迫切开始查阅,想知道自己的小区何时可以解封?据说网上有一个很先进的表,叫《上海小区疫情速查》。只要输入居住地,便可知解封时间。上海毕竟是现代化的上海,做得方便、周到、精致。我有些幸福的感觉。2我们小区,有两个门牌号,一个北门在威海路,另一个南门在大沽路。应该输一个就可以了吧。否则怎么叫“上海小区疫情速查”呢?怪了。我输入小区的北门号码,解封时间是5月2日。我输入小区的南门号码,解封时间是5月1日。难道我看错了?眼睛花了?再输,依然是这样的结果。我有些疑惑地迷茫。3莫非我们小区是个案。我开始让类似小区的朋友们也试试。一样的状况。这应该是一个不难的小学生题目,按先前对防范区、管控区、封控区的说法,最新的阳性出现日期+14天,就是解封的时间。我们反正闲着,开始讨论个中原因。政府粗心是不可能的。肯定是我们理解出了问题。所以结论有二:第一:可能是上海“精准防控”的意思。精准,就象一把切苹果的刀,把烂的部分处理掉,不误伤其他。这似乎不对。这次的防疫政策一直强调,小区解封与阳性病例紧密挂靠。第二:可能是某个环节有原因。是该软件工程师没有考虑周全?是复审这个软件的领导忙着别的大事,没有注意这个小事?还是忘记了上海有无数的社区,都会有几个门牌号?无解。好像都不对。我们的社区才两个门牌,如果有四个五个门牌的社区,哪肯定有一串不同的解封时间?我有些惊愕地不解。4我们想起了浦东浦西的“鸳鸯”封。一个2500万人口的城市,照样可以切成两半。一个才几千号人的小区,为什么不可以切两份,封掉一半,开放一半?既表达了“精准防控”的意思,又体现了坚决抗疫的决心。小区“鸳鸯封”。应该是这个答案。只是,要费许多的口舌、多配很多的人手。上海,原本就是一个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地方。我有些顿然地醒悟。5魔都,真的有些魔。只是,以前那些年可能没有用心去体会。现在我们经历了。END▼上海疫情系列回顾▼疫情里的上海面对疫情的上海人上海的防疫保卫战请不要责怪疫情中的上海人那封半夜二点的《致歉信》又一条生命,坠落在上海的街头
2022年4月19日
其他

又一条生命,坠落在上海的街头

又一个生命,因为上海疫情而坠落。已经两天了,我没有看到关于她的报道和新闻。据说她住在浦东板泉路。据说她才52岁。据说她是一个志愿者。据说她是倒在为居民配药的路上。据说她的名字叫白小柯。1我是在朋友圈看到这个消息的。很短的几句话,沉重得让人透不过气来。我不想用文字来消遣这个原本应该鲜活的生命。怕伤到她的父母,那对按理应该快八旬的老人;怕伤及她的孩子,一夜间失去了母亲的伤痛;更怕伤及她的丈夫,在如此美丽的春天里,撕裂了内心所有的一切。消息很短,短到我勾勒不出她的职业、地位、家境。她的生命终止在替别人配药的途中,倒在上海疫情最严重的浦东灾区,倒在原本不该倒下的路上。2我是在太阳升起的晨光里,读到这个消息的。这个平淡得才不到十行字的消息。凝重得让人透不过气。上海的这个早晨,变得一点也不美丽。或许,她不是小提琴手、不是大学教授,只是穿着防护服的无数志愿者中的普通一员。一个平常得缺少文字色彩的上海人。她还没来得及把代配的药送到病人的手中,倒在了自己熟悉的街头。再也没有站起来。她生命无声无息地坠落,像她的名字一样,纯白地以“志愿者”的身份划上了休止符。这是一个不能被淹没、被遗忘的名字。与无数不痛不痒的文字指责、每天重复的会议新闻相比,她用生命划出的那道伤痕,才是撕扯疫情留给我们这个城市的痛。塞内卡说过:生命的价值不在长短,而在内容。3我查不到关于她的任何报道。官媒们围着一层一层的领导在转,“疯”了的文字写手们有太多的热点抱怨要发泄。上海的疫情,丢失了太多关于我们这个城市曾经的骄傲。如果,对生命的敬畏也会遗忘;如果,对感恩和良知也会丢失;哪还会有什么诗和远方、岁月静好?泰戈尔说过:在甜柔的卑贱里,让我的衣袍被你用脚踩踏过的平凡的泥土染得通红。如果她的倒下,会“轻如鸿毛”地被淹没在人声嘈杂的纷争中,那才是我们这个城市真正的悲伤。4我希望这是一个假消息。希望这个叫白小柯的“志愿者”仍活着。希望再过些日子,她可以脱下大白回到温暖的家里,尽一份女儿的孝心、做一个骄情的妻子、是一个快乐的母亲。希望她象普普通通的上海人一样,终于熬过这段揪心的折腾,看到一个重归自由的家园。我从来没有如此期望,这个早晨的文字,在今天太阳落下的傍晚,归入404的序列。5上海的这个春天,所有的花朵,热热闹闹地盛开,又悄无声息地死亡。日历可以翻过时间,但那道关于“志愿者”的白色记忆,是许多年后,依旧会是刻在我们额头那道皱纹。在最艰难的时候,他们守住了我们这个城市的那点尊严和底线。甚至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名字。应该有一首歌留给他们,那才是生命里最美旋律;应该有一首诗记录他们,那才是世间里最美的文字;应该有一个雕塑属于他们,那才是上海街头最美的风景。狄更斯说过:不懂感恩,我们的心是沙漠!图片来自网络END▼上海疫情系列回顾▼疫情里的上海面对疫情的上海人上海的防疫保卫战请不要责怪疫情中的上海人那封半夜二点的《致歉信》
2022年4月18日
其他

那封半夜二点的《致歉信》

绿荫丛中的中凯小区1号楼(许仰东摄)4月10日凌晨2:30,我在梦里被微信的信息声吵醒。打开手机,是我们中凯城市之光1号楼邻居互助群的信息。是通知做核酸?还是别的事。原来是一封《致歉信》01我看着这封不长的《致歉信》,非常感动。或许,这只是发生在2500万上海庞大人群中的一件小事,却折射着在灾难面前,我们久违的上海邻里之情,回到了我们的身边。今晚,两个不曾相识的邻居,给楼内每个邻居准备了全套防护设施。有防护服、医用手套、鞋套、口罩、酒精凝胶洗手液、消毒片、酒精喷雾……并仔细地消好毒,赶在午夜2点送到每户的门口,希望几个小时后,可以保护大家的安全。半夜2点准备好的防疫用品(许仰东摄)当核酸检测带来巨大病毒传播风险时,还有什么比这样的场景更感动人心?因为怕半夜打扰大家,他们还发了这封《致歉信》。02在这个连空气里都弥漫着负能量的都市,这封半夜的《致歉信》,让我的内心不能平静。足不出户的隔离中,我没有亲身经历过那些网络传说的繁杂碎事,我不想做文字的二道贩子,去迎合是是非非的热点,我反感那些毫无意义的发泄。但就在我生活的这幢楼,在我的身边,我看到了半夜里《致歉信》里散发的光芒。这不是大白,是穿着防护服的中凯小区居民(冷政琴摄)这些朴素得再也不能朴素的文字,正是相隔许久最滚烫的人间温情。菲贝利说过:不要光赞美高耸的东西,平原也一样不朽。出于十多年职业记者的习性,我想在微信电话中采访这两位邻居,并发布在我的公众号《荒岛星空》里。因为,这些真实的小事,才是上海这个城市文明真正的底色。我没有想到,两位邻居都好心拒绝了我的电话采访。7B的邻居说:只是花了点时间,做了自己想做的事,不要写他,千万不要。19B的邻居说:能赶在凌晨前发放到大家门口,内心很高兴,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一点小事。一切都自然而平常。却是上海灾情里最美丽的心境。这不是大白。是中凯1号楼居民分批走出大堂去核检的镜头(许仰东摄)03核检的队伍中,有人写着“中凯加油!上海加油”的防护服。(许仰东摄)我在这个社区1号楼生活了20年,我至今仍不认识这两位邻居,如果不是奥密克戎疫情,或许我们依旧进出在一个门扉擦肩而过。我们1号楼是一个小的“联合国”,也是南京西路街道不多的“四星级美丽楼组”。除了上海的本地居民及来自大江南北的新上海人,还有美国、法国、俄罗斯等世界各地的很多外国朋友。楼里的中外居民,在群里发出感谢。中凯1号楼大堂墙面,挂着“四星级美丽楼组”铭牌。(许仰东摄)早上,这个疫情里组建的邻居互助群,被这封《道歉信》引起了很大的波澜,邻居们以中、英文称赞自己的好邻居,也有人在群里发起汇款,感谢两位好邻居的爱心。邻居们自动要求付款,感谢两位邻居的爱心。金钱,从来购买不了爱心。但我看到了1号楼里,不同语言、不同肤色的邻居们,用无形的手挽起的那种力量,在抗击着奥密克隆戎。他们以各自的方式,保卫着这个门幢、这个小区、这个城市。本文作者第一次穿上白色防护服。我不想用小区自救之类低俗的用语,去表达灾情里无奈的失落,我也不愿用光荣、伟大的装饰词,去颂扬虚伪的高歌。谁说上海是一个人情淡薄的城市?直到发稿时,我仍末知道《道歉信》里两位邻居的名字。我知道,名字只是一个代号。群里的邻居告诉我,7B昨晚为了大家忙了个通宵,而19B还是负责我们全楼的志愿者,已经很多天为了我们的生活,没有好好睡觉。中凯小区今天是一片白色风景。堵塞核检环节的传播风险。(许仰东摄)我不想打扰他们。看着窗外高楼林立的上海,我想起了哥德说过的一句:有⼀种内在的礼貌,它是同爱联系在⼀起。是的。爱,是所有文明的根脉,而人类的文明,正是由日积月累的小事堆砌而成。上海正经历疫情的磨难,也是一次人性的洗礼。两位不知姓名的邻居及那封感动人心的《致歉信》,像一朵美丽的康乃馨,盛开了2022年上海四月的记录中。中凯小区湖景(许仰东)END▼热文推荐▼相遇在文字的世界里他们为何是“炒房”的大赢家?《1090天,我和12位建筑师,重建了一个西窑头村》李宁,配叫”中国李宁“!一个中国老人的名字,为何成了墨尔本的街名?瓦良格航母——中国海军的赞歌,华夏证券的挽歌谭盾特殊钢琴里的情义刘擎:爆红《奇葩说》的哲学教授故乡的云
2022年4月10日
其他

请不要责怪疫情中的上海人

01这条曲线不是上证指数,是“上疫指数”。从0到1万花了26天时间,但1-2万只用了3天。这样的“上海疫情速度”,所有的上海人都不曾预料过。数据确实有些恐惧。曾经光鲜亮丽的上海人,因为疫情对全国的影响,开始在网上挨骂。我是这个城市普通的一员,我生活在他们中间,我所耳闻目睹的一切,想告诉人们:疫情如此疯狂,但请不要责怪今天的上海人!02许多人在毫无防备的时候,被通知2+2,2+12,甚至2+14。一个邻居的密接或者阳性病例,会拖累一个小区,成百上千号人群陪封,我没有看到上海人有更多的怨言。无数人在一声号令下,连买菜的准备时间都赶不上被封,老人、孩子们一遍遍地按防疫要求,在雨中、在黑夜做着核酸检测。上海人知道,自己的城市病了,他们爱这个光荣的家园,怪不得邻居、怪不得防疫要求、也怪不得一道道红头文件。在反复折腾的日子里,上海人是最明白是非的人群。我们有什么理由责怪疫情里的上海人?03我看到身边99.99%的上海人,文明、友善、宽容而有次序。0.01%人的不雅挤兑,不能代表上海市民的群体。我看到灾情里的上海人,以音乐、歌曲、摄影和诗,这些很文艺的方式,面对疫情,调节着压抑的情绪。我看到互联网时代里,许多上海人在拍着阳台外的风景、餐桌上的美食、还有小区外空城的街景。我看到30年前的好友、复旦诗社的才子傅亮,在疫情里发表的《挺立,上海!》的那首诗:一线之隔的警惕,严于律己的礼仪;隔窗相望的鼓励,慎行简约的致意;我看到好友、著名滑稽戏演员小翁双杰,献上了《阿必大新传》作品,为隔离在家的上海人解闷……疫情难道就应该关着门发呆、精神萎靡?上海人敢说“不”,能如此文艺地面对疫情,不是奇葩,是这个城市的心灵能量。04许多年后,今天的上海人还会记得那首以沪语和英文组合的《买菜》。这是疫情里的歌,是我们身边的音乐。它属于上海,属于上海人。苦涩里有几许激情。我喜欢上海,或许源于这些文化根脉里的细节,可以触摸心灵并释怀情绪的那种感觉。富兰克林说过:如果灾难没有出现,那恐惧是徒劳的;如果灾难已经发生,那恐惧只会增加痛苦。上海人以内心的尊严,守护着这个城市。我们有什么理由,把今天的疫情,归罪于如此热爱生活的上海人?05我像许多上海人一样,每天十点关注着上海疫情发布会。不断上升的病例,刺痛了我们的心。我们上海地铁日均客流量978万人次,比第二名北京高出130万人次,稳居全国第一;我们上海航空客流全年超过6500万人次,位居全国第一;我们上海人创造的GDP总量比甘肃、吉林、海南、宁夏、青海、西藏六省的总和还要高出3000多亿。仅2021年上海上缴中央税收达到9200亿人民币,是全国财政支柱之一。这次,我们的疫情为什么成为了全国第一?上海人,比谁都向往岁月静好的生活。我们按部就班地做着我们应该做的一切。为什么病例数还成倍上升?当下,上海人在想:除了封闭在家,究竟还能做些什么?06上海人知道,自己的城市病了。政府的一纸行文,让成百上千万人的脚步行动或静止。今年的3月,应该记住并感谢上海人,传承了上海这个工业化城市养育成的产业工人们血脉里的那种自律,才延承为上海人如今良好的修养和心态。28日,当上海宣布几个小时后浦东、浦西错位封闭时,措手不及的浦东市民赶在管控前准备生活必需的食物,其实是人之常情。上海是中国整体人口密度近30倍的密集之地。只有几个小时的时间,怎么不出现阶段性菜场挤兑?有不少蹭热度的自媒体,为什么却放大了上海人的“丑陋”?上海人,以自律和理智,在此轮疫情里,该做的都做了,他们有什么错?07这个疫情里,上海多了一个“咖啡城市”的别称。背后有三分贬义。抗疫,不是断电的机器人。上海人在静止的时光里,内心有对宠物的热爱、有对咖啡香味的向往,有对美食的青睐,这些有血有肉的生活情趣,怎么变成了虚伪?变成了矫情?罗曼罗兰说过: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不要指责疫情里的上海人,相反,抗疫的乐观主义精神,是上海人心灵深处热爱生活的城市文化。08我看着停摆中的上海凄凉街景,有些心疼。以前的荣耀和骄傲,成为了一些人讥笑的调料。这是上海人心中隐隐的痛楚。许多天真的孩子不知发生了什么;很多需要照顾的老人得不到完整的关怀;不少病人求医难的矛盾突出……而数以千万计的上海人,开始或长或短的居家隔离。这是奥密克戎带给我们城市的灾难。既然是无法逃避的现实,只能勇敢去面对。昨天,上海市委市政府发了《致全市人民的一封信》,无数次提及了“人民”。今天上午10:00,上海举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市委副秘书长、市政府秘书长马春雷说:面对传染性、隐匿性极强的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我们的认识不足;针对感染者大幅增长的情况,我们的准备也不够充分;同时,一些防控措施执行不到位、落实不到位,有的封控地区群众生活保障不够周到。我们诚恳接受大家的批评,正在努力改进。是的,没有2500万上海人民的支持,守护“上海“就是一句口号。上海,不幸的是遇上了奥密克戎的疫情,而幸运的,是遇上了2500万善良、宽容、自律的人民。END▼热文推荐▼相遇在文字的世界里他们为何是“炒房”的大赢家?《1090天,我和12位建筑师,重建了一个西窑头村》李宁,配叫”中国李宁“!一个中国老人的名字,为何成了墨尔本的街名?瓦良格航母——中国海军的赞歌,华夏证券的挽歌谭盾特殊钢琴里的情义刘擎:爆红《奇葩说》的哲学教授故乡的云
2022年3月31日
其他

上海的防疫保卫战

上海,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病了。在中国,上海,就像一个长子,得肩负许多的特殊责任。疫情里,上海是世界各地主要的入境客户降落地,需要保障全国近1/2的进出境防疫物资运输量,保障各类进出港货机6万架次,保障防疫物资运输7.03万吨。这个世界级的城市,不是疫情的孤岛。负重前行800多天的上海累了。这次的病倒,或早或晚会到来。上海,当我们这个城市病了,2500万上海人的心情没有生病。他们,正以史无前例的团结精神,在守护着这个美丽的家园……01上海病了,我在手机的屏幕里,却看到了图腾抗疫的上海精神。如果你注意到有600多万上海民众参加的“共同战役,守住上海”的网上承诺。如果你打开这个页面,那段非常简短的文字,你一定会三分酸痛七分感动——上海,超过二千万人,一旦失守,没有第二全国医疗资源来支撑。是的,上海需要有这个城市的担当。上海人知道,我们这个城市的光荣,不是陆家嘴高楼大厦的金黄、不是十里洋场的浪漫,而是中国经济的一条主动脉。上海这座大城市的背后是事关中国的财政大局。2020年,仅2500万人口的上海,净上缴中央税5383亿元。那一年,总共只有八省市是净上缴中央财税的,一共上缴了2.34万亿元,上海在其中占了23.4%。上海上缴中央税收,几乎相当于北京、山东、天津和福建之和。上海不是柜窗里的花瓶。上海人面对汹涌而来的疫情,没有退路,也不能后退。不能是如诗的岁月静好,而是负重前行的责任。我亲历了这场疫情,作为2500万分之一的上海人,我在我的手机屏幕里触碰着那些细小而感动的瞬间——我看到我的好友、上海作家协会党组书记王伟的微信:因为司机小区隔离,他扫着共享单车骑行上班,有很多事务要处理;我看到诺亚财富徐洁经理的微信:一大早收到志愿者送上门的一大箱西班牙进口牛肉,来自从未谋面的朋友圈网友,被巨大的惊喜砸到了;我看到了好友陈建勋的微信:江南大雨,降温10℃以上。一早,做核酸检测的人群排起了长队,很秩序很安静。这么好的中国百姓,守纪律懂规矩讲大局;我看到好友、著名滑稽戏演员小翁双杰,献上了《阿必大新传》作品,为隔离在家的上海人解闷;………满屏的正能量,是疫情里最美丽的上海风景。上海病了,是疫情的侵蚀。但2500万上海人用心中的光荣与梦想、责任与担当,守护着这个城市,守护着自己的家园。保卫上海,另一层含义,是保卫中国的经济动脉。02上海病了,我在清冷的街道里,却看到了切断病毒源最自律的力量。有人开始质疑:上海开始沦陷,上海精准防疫的模式会变成昨天的故事。如果说,我曾经佩服上海的领导能负重坚持全国备受关注的“上海精准防疫”的勇气;如果说,我曾经骄傲上海有张文宏这样呵护着我们的优秀专家;那么,当我走在从没见过像今天这样清静的上海街头,我开始知道,这个城市能在世界疫情的灾难里永远屹立不倒的,是2500万珍惜生命、懂得自律的上海市民。真正要切断病毒传播源,行政指令的形式比不上全体民众的自律约束。去年,我在澳洲悉尼经历过同样的疫情。当地政府不断地延长封城时间,可疫情不断地反复,最根本的是得不到民众的配合。上海人怕死?不懂得珍惜生命,如何去热爱生活?本轮疫情伊始,上海的市民开始自觉地“静止”,许多企业主支付着昂贵的办公房租金,却鼓励员工居家办公;不少私营店主开始关门打烊,以防人群流动的传播;连平日喜欢咖啡逛店的上海女性,收住了流动的脚步。傍晚的南京西路人烟稀少我走在人迹稀少的南京路,看着眼前的凄凉街景,心中却涌动着温暖的感动:上海人正以史无前例的集体静止,迎接尽早到来的繁华。疫情里的淮海路清冷的淮海路商业街淮海路戴上口罩的少女雕塑淮海路、茂名路口的那个打电话的少女雕塑,不知是谁在这几天替她戴上了一副白色的口罩?我在雕塑前伫立了许久,那个口罩是上海人抗疫的精神符号,只有全民的自律,才能完成政府“上海不封城”的承诺和实践。上海人清醒地知道,在中国,上海不能轻言封城的理由,因为抗疫物资通道不能断,全国经济运行不能断。其他城市撑不住的时候可以退,上海往哪里退?2021年,当全世界航空业因为疫情而运量锐减的时候,上海创下了一个新的纪录:浦东机场口岸出入境货机数量达到77873架次,创下历史新高,国际货邮吞吐量超越上年。77873架次的飞机起降是什么概念?平摊到每一天,平均不到7分钟就有一架出入境货机在浦东机场起降。每一架飞机、每一箱货物,每一个机组成员都要进行检疫、监测、防疫,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纰漏。然后,安全地分运到中国各地。保卫上海,另一层含义,是保卫中国的防疫通道。03上海病了,我在隔离小区的人群里,看到了历经磨炼的上海素质。对于这个常住人口接近2500万的超大型城市,地铁里程突破800公里,稳居世界第一,日均客流超千万。面对这么大的盘子,疾控人员就像猎人一样要追着病毒跑,时间、精度,是世界级的考验。16日开始,在上海城市保持基本运行的同时,许多上海的小区开始了48小时的隔离和网格化筛查。中凯城市之光的居民在夜间检测核酸我看到“小区疫情防控志愿者招募令”发出仅两个小时后,就有众多居民自告奋勇,一支28人的志愿者队伍集结完成;我看到雨天里打着伞、保持一米距离的队伍的核酸检测队伍,居民们互相鼓励的动人场景;我看到人们不断在分享着“上海相对静止”的图片,每一个上海人为控制疫情传播链坚强的信心;在上海交通大学全体教师上阵成为该校核酸检测志愿者上海交大的千余教师开着私家车为学生送饭,许多居民小区的阳台上盛开着鲜花和飘着夕阳里的歌声……灾难,像一张人性的试剂,检测着上海。所有的上海人知道,那句“精准防疫的上海口号”,不是虚构小说的标题,而是对2500万人民的素质的严肃考题。没有被封隔离的抱歉、没有吃喝拉撒矛盾、没有囤积抢购的场景、没有左邻右舍的指责……这是今天的上海,疫情里最美的风景。无论是纽约还是巴黎,也无论是东京还是伦敦,世界任何一个超级大都市,都模仿不了疫情里的上海。3月17日《人民网》有个消息:国家组派工作组赴内蒙古、云南、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广东等省份指导疫情处置工作,会同当地共同分析研判疫情形势,研究疫情防控措施。复旦大学一张“我在春天等你”的照片刷屏网络文中没有上海。这应该是中央对上海防疫的放心,也是对伟大的上海市民的信任。正如张文宏所说:这次疫情来的很突然,与其说是冬季还没有过去,还不如说是一次倒春寒,但当我们看清了前方的道路和必将到来的春天,又有什么可以畏惧的呢?是的,保卫上海,另一层含义,是保卫上海人民铜墙铁壁的抗疫精神!今天的上海疫情发布会上,市新闻发言人尹欣最后特别温馨地感谢上海市民在抗疫斗争中的支持和坚持,也相信如常的上海、如常的生活,很快会回到我们身边!END▼热文推荐▼相遇在文字的世界里他们为何是“炒房”的大赢家?《1090天,我和12位建筑师,重建了一个西窑头村》李宁,配叫”中国李宁“!一个中国老人的名字,为何成了墨尔本的街名?瓦良格航母——中国海军的赞歌,华夏证券的挽歌谭盾特殊钢琴里的情义刘擎:爆红《奇葩说》的哲学教授故乡的云
2022年3月17日
其他

面对疫情的上海人

疫情里的上海人,没有恐惧、没有惊慌。2022年3月14日15:00,上海举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22场新闻发布会。中国工程院院士、瑞金医院院长宁光在回答记者提问后,面对电视镜头,特别讲了这样一段感谢上海市民的肺腑之言——宁光院士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场合,发布他的“题外话”,不仅是亲历防疫一线的专家的感受,更是对上海市民构筑防疫长城的感谢。01上海人,用速度与疫情赛跑上海人讲速度和效率。上海的疾控和流调出动是什么速度?接到核查通知的疾控机构,1分钟内完成首批流调和现场处置队员响应、10分钟完成第二批、40分钟完成所有保障队员和后续处置队员的集结;而流调队伍需要24小时全天值班,一旦接到疫情报告后,做到2小时抵达现场、4小时完成核心流调和转运、24小时完成风险人群的核酸筛查工作。这个快速的上海防疫机器,需要的是上海市民的参与和配合,才能转化为防疫效果。3月10日晚,有一个视频刷屏网络,记录了疫情下上海人的速度和团体精神。浦东机场有条“白色的长廊”。许仰东摄位于静安区南京西路上的越洋广场解除封控。3400余名白领从广场里走出来,其中2000多人次序有然地在夜灯下排着长队,依次乘坐出租车安全回家。100分钟内,护送2091人安全回家,938辆强生出租车提供保障,3400余个香囊……这些数字背后,人们看到了上海人练就的次序与速度,看到了上海人面对疫情的淡定和自信。02上海人,用自律抵抗病毒上海人有过历史的教训。1988年,毛蚶引发那场“甲肝风暴”,让上海31万人患病(当时上海总人口为1250万)。亲历过这场风波的上海人,不仅让“毛蚶”从此消失在上海的餐桌,也开始学会以“自律”抗击传染病的传播。2002年SARS流行中国,作为国内常住人口最多(2003年统计数字为1700万)的上海,在整个SARS疫情爆发期间,仅有8人感染,2人死亡。并且无医护人员感染、无社区传播、无群体爆发。而那一年,北京、广东、香港这三地感染人数均超过千人,广东死亡人数超过50人,北京超过100人,香港达到300人。上海人,自律是市民素质的基础,也是今天抵抗病毒的一道铜墙铁壁。人人养成了出门戴口罩,回家洗手、消毒的习惯;排队的自觉秩序和间距保护;根深蒂固对疫情防护知识的掌握……上海人,不需要刚性的行政指令约束,在日常生活里养成了严格的良好习惯和修养,是今天上海能在世界级大都市唯一能全员精准防疫的典范!上海的骄傲,已经不止是外滩、陆家嘴的繁华,已经不止是经济发展的强大,而是二千多万上海人,市民素质的提高,在面对任何灾难时凸显出的群体不可战胜的力量。03上海人,用爱守护这个城市在中国北方的吉林,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封闭管理,怨声载道的学生们不满因管理失控而导致的病毒感染。学校出现大规模聚集性交叉感染疫情,吉林省委决定,免去该校党委书记张立峰的职位。在中国南方的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因疫情需要封闭管理。上千名老师每天在食堂打包好饭,开着私车将饭菜送到每一栋学生宿舍楼下。送饭的人群里,有院士、教授、青年教师,每一栋宿舍有一名同学负责接纳,然后送到每一层楼。最后由专人送到每一个宿舍门口。而3月13日晚,在被封校近半个月后,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校区的学生们在宿舍上演了一场“阳台音乐会”。同学们在阳台上备着小音箱,在音乐中“合唱”互相鼓励。上海人用自己特别的爱,感恩并守护着这座城市。近千万人参加了“共同战役,守住上海”的网上承诺。每一句话都表达了用爱来守护上海这座城市——被隔离的上海人,用微笑承担着切断传播链的责任;未被隔离的上海人,用力所能及的支援,鼓励着一线的同胞。这个充满爱心的城市,所有的上海人都像一个个螺丝钉一样,拧成了防疫的节点,守护着这个城市的安全。04上海人,用自信抗战疫情面对疫情,简单的一刀切式全城隔离,领导不会有责任。但对市民的生活和经济影响巨大。上海不仅第一个开始在流调中隐藏个人信息的城市,也从来没有进行过全市规模的核酸检测。上海在本轮疫情的严峻考验中,累计排查管控密切接触者1.1万人,密接的密接已经3.2万人,这种排查的力度和管控的数量,虽然已经远远超出之前历次的疫情,但上海,依然没有封城、依然没有全员检测。该隔离的一个不漏,不该隔离不盲目隔离。上海人的自信,是道抗疫的坚强防线。志愿者们带上行李,到九里亭报到。九里亭街道供图上海人没有抢购的习惯。西安封城时断粮缺菜的矛盾不会在这个城市重复,如果你去超市、菜场,疫情里的上海依然秩序井然;上海蔬菜供应充足上海人没有心理的恐惧。不需要政府的行政指令,上海人会自觉地分辨该去和不该去的地方,该做和不该做的事情;上海人没有情绪的失落。跑步、健身、溜狗、书画、音乐、上网、居家办公……上海人乐观对待困难的态度,是一幅另类的生活画卷。上海地铁员工在消毒疫情是一面镜子,二千多万上海人,才是构筑这座伟大城市的基石。想起了上海首任市长陈毅,在上海解放一周年之际,亲手写下的那句话:“上海人民按自己的意志,建设人民的新上海。”部分图片来自网络END▼热文推荐▼相遇在文字的世界里他们为何是“炒房”的大赢家?《1090天,我和12位建筑师,重建了一个西窑头村》李宁,配叫”中国李宁“!一个中国老人的名字,为何成了墨尔本的街名?瓦良格航母——中国海军的赞歌,华夏证券的挽歌谭盾特殊钢琴里的情义刘擎:爆红《奇葩说》的哲学教授故乡的云
2022年3月15日
其他

疫情里的上海

这个周一,原本繁忙的上海显得清冷。看到手机里《上海发布》的消息:3月13日,上海新增41例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新增128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疫情正越来越靠近自己的身边。但上海没有在恐惧中乱了方寸。1一早看了张文宏的《抗疫两年以来最困难的时期,是漫长冬夜还是倒春寒?》文章。看了文内的那段文字好几遍——凡是持久的,必是温和的与可持续的。我们要借助此次一定会到来的社会面清零所带来的难得的机遇期与窗口期,准备好更为完备、智慧、可持续的应对策略,这些策略包括:老年人普遍的第三针接种,以及更好的疫苗与疫苗接种策略,可以广泛供给的口服药物,可以负担得起的广泛提供的居家检测试剂,得到有效训练和预演的分级诊疗策略,未来居家隔离的流程,下一次更大规模输入与本土疫情叠加时所需的完整防控体系和充足医疗资源的准备等。前几天有记者问我,为什么接种了这么多疫苗还不能躺平呢,我说这些准备都没有做好,能躺平吗?这就是上海的声音。在全国多地的抗疫一线,我们看到了太多一刀切的“官方指令”,但以“完备、智慧、可持续”为特点的防疫策略,出现在今晨张文宏的文字里,出现在上海疫情严峻的时刻,实在是一个强大的精神安抚。站在张文宏背后的二千多万上海人,不会躺平!2网络里有许多的假新闻,但上海这座城市在这波巨大的疫情冲击里,没有惊慌。我看到许多朋友社区被封排队核检时,秩序井然,科学精准的防疫背后,站着的是几千万上海高素质市民的强大支持。前几天网传上海封城,我第一时间就认为是假新闻。上海就不会叫上海。精准防疫的模式就不复存在。一个二千多万的世界超级城市,在过去的时间里面对一波又一波疫情的袭击,从没关起过上海的城门,“科学、精准”防疫的背后,是上海政府、防疫部门承受巨大压力,保护着这个城市更多人正常生活的权力。没错。这轮疫情许多上海的小区被封被隔离,但这是为了让更多的社区自由的生活。上海没有像去年的南京、西安,一刀切封城,是因为对疫情信息的精准掌握有信心、是因为对疫情控制的科学管控有信心、是因为对防疫所积累的资源和经验有信心、是因为对上海市民的理解和配合有信心。一个真正伟大的城市,不应躺在历史的长短里叙说过去,也不应用高楼大厦去张扬辉煌,而是在面对今天的灾难时,众志成城的精神聚集和行动。3疫情让这个岁月静好的世界变得混沌。我们正经历着从未有过的磨难。北岛有首诗中说过:我不想安慰你,在这颤抖的秋叶上,写满关于春天的谎言。我感动于上周上海官方发布了“管理疏忽导致疫情蔓延”的新闻。有问题,直面问题,不是掩盖。在如此复杂的防疫环境里,推诿是另一种可怕的病毒。我看到疫情里的上海,不是高音喇叭里的口号喊叫,是人们按步就班在防疫一线的节奏;不是关着城门统计病例的恐惧,是该精准隔离的人群隔离该正常生活的人群自由出入;不是互相指责的那些对立情绪,而是参与、体谅、配合的精神鼓励……上海精准科学抗疫的那道长城,依旧会保卫着我们这个城市!周一的阳光,洒满着上海这个城市,疫情在骚乱着我们的生活,但三月的风却依然吹拂着春天的气息。爱上海,因为疫情,多了一个坚强的理由!END▼热文推荐▼相遇在文字的世界里他们为何是“炒房”的大赢家?《1090天,我和12位建筑师,重建了一个西窑头村》李宁,配叫”中国李宁“!一个中国老人的名字,为何成了墨尔本的街名?瓦良格航母——中国海军的赞歌,华夏证券的挽歌谭盾特殊钢琴里的情义刘擎:爆红《奇葩说》的哲学教授故乡的云
2022年3月14日
其他

《荒岛星空》一周年

《荒岛星空》公众号正式上线一周年之际,我们收到了社会各界、同行、朋友和读者热情的祝福和真挚的祝福。在新的一年里,让我们在温暖的文字里相遇,一起面对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1来自各界著名人士的寄语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新的世界,《荒岛星空》以感恩一个伟大的时代为主题,字里行间都跳动着时代的脉搏。祝贺《荒岛星空》在新的一年里,更上一层楼。2来自世界各地海外友人的祝福世界如此宽广,情感从无国界。我们许多的海外华人在《荒岛星空》的平台,阅读到了乡情、乡亲。在心中一起拥抱这个温暖的世界。共贺《荒岛星空》一周年快乐!澳洲
2022年2月15日
其他

在温暖的文字里相遇——《荒岛星空》一周年回顾

一年前,我的公众号《荒岛星空》开始上线。“荒岛”这个笔名,从我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文汇报》的纸媒时代,到今天的互联网时代,经历了30多个春秋。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我对文字那种尊重却一直没有改变。《荒岛星空》一年来,以102篇原创文章,兑现了发刊词里的承诺——01世界是敞开而宽广的。《荒岛星空》的文字没有围墙。2021年3月29日《李宁,配叫“中国李宁”》刊出这一年,无论从体操王子李宁到国际级音乐大师谭盾这些顶级名流,还是从曝红《奇苑说》的著名哲学教授刘擎到奥运会跳水新秀全红婵;也无论从普通的悉尼出租司机张立维,还是到鲜为人知的中国西窑头村,这些发生在我们这个生活中的真实的故事,像一次次闪电,以文字的方式,燃亮在《荒岛星空》的舞台。2021年4月11日《谭盾,特殊钢琴里的情谊》刊出尽管,在浩瀚的互联网世界里,这些文字或许只是泛动而过的一片浪花,但我们坚守文字应有的尊严,不受任何商业目的与利益的左右。正因为如此,我特别感动不断增加的阅读量,一直在激活我们写作的热情,以文字的方式,同这个世界相遇。2021年4月23日《刘擎:爆红“奇葩说”的哲学教授》刊出这一年,在许多个早晨的咖啡时间里,在无数个落日余晖中,在记不清的旅途时光里,我把看到的、遇见的那些人、那些事,一点一划地变成文字。《荒岛星空》不是围墙内自编自导的奢华殿堂,是一片敞开的草地,一滴雨露、一丝阳光、一叶花瓣,都希望折射生活里真实的风景。2021年8月9日《全红婵,触动心灵的神经》刊出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知道,唯有人格的平等才有文字的亲切,发生在身边的每一个平常的细节,都会是生命里一次热情的播种。卢梭说过:世界原本就是一本读不完的书。02我们正面对着从没经历过的一个混乱的、无序的世界。世界病了。我们的心不能病。我在中国和澳洲之间不断地飞行,不断地被隔离,体验着不同国度对疫情的态度和感受,比较着东方和西方。我每一次飞行,都是非常真实的亲身体验。我一直努力把这些特殊经历变成文字,让更多的朋友一起去感受世间苍凉的背后,依旧有许多内心的温暖和感动。2021年9月3日《在上海的国门,遇见那道白色的风景》刊出去年9月2日,当我从悉尼史密斯机场飞抵浦东机场的时候,行走在浦东机场那条白色防护服的长廊里,我看到了心中的另一个上海。那篇《在上海的国门,遇见那道白色的风景》,1万多的阅读量,让我看到了灾难中众志成城的坚持、疫情里不屈不挠的力量。我在悉尼度过了5个月的漫长的封城日子,那些死寂城市里的孤独、无奈和怨恨,一次次被病毒刷新。一天的早晨,我在海德公园的草坪上,看到成群的鸽子因为找不到食物,开始食草求生。那个画面很凄凉。我坐在阳光晒照的草地上,写着那篇《饿疯了的悉尼鸽子》发回中国,很多读者流下了泪水。但我知道当天1.3万的阅读量,是人们反思生命真谛的共鸣,对岁月静好的珍惜。2021年8月29日,《饿疯了的悉尼鸽子》刊出灾难,不应该是用来颂扬的一首诗,所有悲壮的价值,是醒悟,是对幸福重新的一种理解。我不想用文字去感动天地,只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在经历磨难后能明白以前许多并不珍惜的东西。一个公众号的力量是微薄的,当文字,象一件棉祆,能够温暖人间的时候,我内心是幸福的。03这个混沌的世界,我希望文字是干净的。感谢一年来,美国专栏作者夏航的《爱是生命的火焰》,让我们看到了那张印着福字的贺卡,那盆鲜美的迎宾兰花,那束飘香的鲜花,那瓶浓缩郁的法国香槟,对David人性的洗礼;2021年10月6日《爱是生命的火焰
2022年2月14日
其他

新年的钟声

新年的钟声响起,把旧的清零,把新的根植。每个新年,都是人生的驿站。新年的钟声,是向过去的告别。过去的一切,无论对错,是你走过的路。人生,从来沒有后悔的旅程,只有前行的未知。所有的遇见,是曾经的历程,也是生命里的缘份。不要抱怨过去的失落。这个变幻莫测的时代,跌跌撞撞地前行,才会珍惜云开日出的美好。纪伯伦说过:一个羞赧的失败,比一个骄傲的成功要高贵得多。来自网络不要自满曾经的辉煌。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幸运的终点,是不幸的起点。世上没有不落的太阳,弱肉强食的世界,只有暂时的强者,没有永远的英雄。不要放弃心中的理想。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所有的付出不一定会有收获。没有信念,不会有诗和远方。生活不是赌场,勤奋是幸运的土壤,一点点耕耘才会有秋天的金黄。过去的一切,不值得留恋。人生,不是一个装桢精良的封面,一笔一划地书写,才慢慢成长。新年的钟声里有感恩。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感恩生命中出现的每个人。帮助你的,让你有了一沫春风;伤害你的,让你明白了是非得失。新年的钟声里有割舍。孙子曰: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欲望是一头猛兽,会吞没你的灵魂。学会放弃,让伤心随风而逝,才快乐相随;学会放弃,在落泪前转身离去,才岁月静好。新年的钟声里有自爱。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自满是一桢毒药,会模糊你的双眼。人不自爱,则无所不为;过于自爱,则一无所为。在新年的钟声里,学会担当。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担当,是用勤奋去表达;担当,是用时间去证明。有时错失良机的,不是你的才华,是责任。来自网络在新年的钟声里,学会真实。
2022年2月1日
其他

再见,2021年

还没有一首歌,可以表达2021年的这段时光;还没有一首诗,可以记录2021年的那些感受。但我记得人民日报有这样一段金句——
2021年12月31日
其他

手机镜头里,阅读另一个朱旭东

喜欢朱旭东的照片,喜欢他在行走世界的路上,那些手机随拍的镜头。我在翻阅他那本摄影散文集《南方以南》时,被他许多的镜头感动,他的一次南极之行,竟共拍摄了2万多张照片,其中有一半是用手机拍的。我开始关注并喜欢他的摄影。今天,《荒岛星空》以“手机镜头里,阅读另一个朱旭东”专辑,一起分享他的部分摄影作品。01建筑,跳动着的生命《横与竖之间》果戈说: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它依旧在诉说。朱旭东对建筑摄影的独特角度,应该缘于他多年对地产的经历所产生的情怀。我从他无数的建筑摄影里,选择了这几组作品,有获得世界建筑大奖的隈研吾“阳澄湖渡口”的线条印记、有摩洛哥酒店的楼梯的光影、也有香港美术馆里的弧线的浪漫以及泰晤士小镇的钟书阁书店的那些宁静。他镜头对准的,是建筑里常常容易被人忽略,却是最感人的那些细节,那种“
2021年12月30日
其他

这一年,我们经历的那些人间烟火

今年的这个年末,有些特别。疫情的星星点火,冲淡了新年的爆竹。行程码、健康码、口罩,还有那些突然其来的疫情信息,我们正经历另一种人间烟火。培根说:唯有过去是无法挽回的。新年来了,我们需要换一种心情去面对。01记得一位作家说过:“每一次睡眠都是一次死亡,当我们醒来,便是全新的生命。”真希望能用这种心境,在早晨的阳光里去阅读新的一天。我家楼下的那个花园,每天早晨空气清新(许仰东摄)应该忘记刚刚过去的一年里,那些一地鸡毛的往事,换一个方式,去迎接新年的太阳升起。灾难可以改变人心、重新注解幸福的含义。我们可以找出一百个理由,对逝去的2021年抱怨,但需要有一个理由,去拥抱明天。我们一直把外滩的灯光、陆家嘴的风景,视为上海的骄傲。如果没有疫情,我想我和许多的朋友,以前并不知道我们这座城市里有个医生叫张文宏,但这一年里,纽约、东京、悉尼……全世界一个个大都市疫情沦陷的时候,上海的人们因为有“张文宏们”的守护,却依然安心地生活和工作。上海疫情为零,市民在街头依然戴着口罩(许仰东摄)在2021年,我们体验了这种特殊的幸福感。记得我从悉尼史密斯机场起飞时提心吊胆的恐惧,与降落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时的愉悦与安心,形成巨大的心理反差,那个时候,我内心想感悟的是,生活在2021年的中国,原来是多么幸运!浦东机场的白色防护服(许仰东摄)我走在浦东机场那道挂满防护服的长廊里,开始崇敬以前被忽略的白色、崇敬一个原本鲜为人知的医生张文宏、崇敬许许多多全年无休的志愿者,作为一个上海市民,感到无比的骄傲。疫情是一面镜子,照射着东方和西方。悉尼长期封城,乔治大街一片凄凉(许仰东摄)澳洲爆发大规模抗议集会(许仰东摄)想起了淡忘许多年的张敏敏的那首歌《我的中国心》。我相信,许多人会与我一样,正是在2021年的全球疫情里,我们发现了以前忽略的那些珍贵的东西:这一年,每个人都是平凡人,但每个平凡的人其实都是英雄;这一年,我们对西方曾经的迷恋开始褪色,东方的民族神韵却在心中屹立。2021年,还有什么,比我们能够生活在一片安全的土地上更幸福、更骄傲!02《菜根谭》中有一句话:“众人以顺境为乐,而君子乐自逆境中来。”这一年,经济困难、失业增加、出行受阻………地球村病了,我们经历了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人间烟火里,灾难中重生的心理历程,或许更加弥足珍贵。当我们从内心脆弱开始变得坚强的时候,才会在黑暗里看到光明。今年上海美丽的秋天(许仰东摄)为什么不能换一种心情,去面对新年?因为我们开始区分希望与欲望的本质不同;因为我们开始明白生命里应该有很多的感恩;因为我们懂得许多的亲情需要爱护……因为无数的因为,在我们内心的历程里,2021年变得难以磨灭。这一年,恒大的许家印不再是永远的故事,SOHO的潘石屹钱多不一定快乐,如果没有疫情,原本许多浅显的道理,被钱币的光芒覆盖成一片空白。需要心灵的诗和远方。上海中心看夕阳西下(郎宝萍摄)著名作者肯特·尼伯恩说过:当我们的生活一帆风顺时,我们的世界是非常狭小的,会被那些日常所需填满得透不过气。是的,活着的意义,不应该仅仅是金钱、财富和地位,还有对待苦难的态度。水到绝境是飞瀑,人到绝境是转机。人间烟火的2021年成熟了我们,为什么不能换一种心情,去面对新年?03用眼睛去看的,那是别人的故事,用心去感知的,才是自己的人生。对世界的理解,取决于我们凝视它的目光。感谢2021年的这段人间烟火,让更多的人懂得:没有人天生能活得绚丽彩虹,许多的铿锵玫瑰,都是在一次次风雨洗礼后绽放。(图片选用网络)大雨过后,有两种人:一种人抬头看天,看到的是雨后彩虹,蓝天白云;另一种人低头看地,看到的是淤泥积水,艰难绝望。
2021年12月24日
其他

丁祖昱:一首励志的诗

01很多年前,我叫他小丁。时光流逝,他在我心里,一直是校园色彩的人。他的名声在房地产业崛起,人们都称他丁总,我依然觉得比起易居企业集团CEO的角色,那个富有学者气质魅力的,才是真正的丁祖昱。△
2021年12月16日
其他

中国的富豪们,照一下“洛克菲勒”的这面镜子

我以前没有认真关注过洛克菲勒。有一天,我看到有篇报道中,比尔盖茨说,洛克菲勒是自己一生中唯一的偶像。我对这个名字产生了兴趣。冬天的一个周末,我特意去了上海愚园路753号,在这幢1913年建成的洛克菲勒公馆,寻找洛克菲勒的传奇经历。上海的洛公馆(许仰东摄)【1】关于财富
2021年12月6日
其他

为什么上海人还在怀念90年代初的生活?

许多像我一样生活在上海这个城市的人,开始怀念起90年代初的上海。那是一个没车、没房、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但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上海,内心却充满着快乐。90年代初,国际饭店还是上海CBD的地标建筑PART.01左起:孙华良、许仰东、梁振民、姜丕基、周忻我在整理书稿的时候,翻到了这张老照片。那应该是90年代初拍的。20多年前照片上的梁振民、姜丕基、孙华良、周忻,有的移居海外,有的退休,有的仍在商海博击。照片上,每人的裤带上有一个BB机,从外型看还是数字呼机。那个时候,还没有互联网。大凡名片上印着呼机号的被称为“上流社会”。记得挤在公交车里,当呼机发出响声的时候,周围会有很多羡慕的眼光。上海人在九十年代初很少喝咖啡。朋友们聚集的主要方式是相约在黄河路、乍浦路晚餐,每到夜灯初上的时候,这两条非常狭窄的马路,霓虹闪烁、酒肉飘香。这两条大上海的小马路,是当年社交集聚的名片,许许多多的故事发生在这两条街区和傍晚后的时分里。等待图书馆开门的市民我喜欢那个年代的上海。虽然现在看来抑或有些土气。记得我和朋友们的据点是乍浦路的“华南饭店”和黄河路“阿毛炖品”,华南饭店的美女老板赵丽佳,是圈内许多人的好友,大家忙碌了一天后,常常会不约而同地出现在她的饭店里。经常是围着饭桌谈天说地,吃了一半又有熟人到来,便加个位子、添份碗筷、加些酒菜,在馆子里海阔天空到午夜时分。黄浦江的轮渡,如今还在我们的记忆中那个时候,餐桌上的气氛有趣、坦诚并快乐,饭局上不聊政治,朋友们经常把白天遇到的事与大家分享,需要别人帮忙或者别人有什么困难的,都可以在饭桌上搞定。一壶烧酒就可以畅谈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海阔天空,几杯下肚,无所不谈,有若高山流水的默契和简单。如今的上海,数不清的豪华餐厅、各式各样的精品菜谱,但总是找不到当初那种点一盘大王蛇撕咬的香味,找不到那种家常便饭里聚在一起的乐趣。我怀念那个时代的上海,怀念那两条夜晚的小马路,怀念举起酒杯时内心的干净和真实。
2021年12月1日
其他

今年的秋天,有些特别

今年的这个秋天,有些特别。秋天的落叶里,有歌唱,也有哭泣。秋天的色彩里,有感动,也有遗憾。01这个秋天,窗外的世界象以往一样彩色。但心中的风景,因为疫情的“风”吹,飘落着一些悲凉。◆
2021年11月8日
其他

月光里,有母亲的影子

谨以此文祝全天下的母亲中秋快乐!情满中秋
2021年9月21日
其他

潘石屹,金钱是沉重的行囊

我不想用刻薄的文字,去讽刺潘石屹SOHO中国与黑石交易的流产。只想,选择他漫长地产生涯里,SOHO中国与黑石收购这个非常短暂的片段,去探讨财富与幸福的话题。想起了托尔斯泰的话:没有钱是悲哀的事,但金钱过剩则更加悲哀。01
2021年9月12日
其他

在上海的国门,遇见那道白色的风景

夜幕降临的吋候,我搭乘的MU562航班降落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当我从南北球悉尼,经历近万公里的飞行,从上海跨进中国国门时,我遇见了那道白色的风景。我拍摄了这个画面。30秒,很短,很感动。我相信,您打开这个视频的时候,无论漂流异国他乡的同胞,还是安心地工作生活在中国的朋友,在如今疫情蔓延的世界,都会被这些白色的“战服”触碰到心灵!一个被白色防护服感动的场景。【1】悉尼机场,死寂的恐惧和孤独■
2021年9月3日
其他

【深度好文】这个时代,为何盛产流量明星的荒谬剧?

2021年怎么了?刚刚过去的几个月里,成了娱乐圈明星们大演荒谬闹剧的年份。我每次看到热搜排名,有种说不清的感受,如今的互联网,人们很少聊“岁月静好”的回归,却成了演艺圈疯狂吸粉的舞台!先是郑爽,然后是吴亦凡,接着是霍尊,现在又有了个张哲瀚。各种争议和负面,成为热搜。我们的下一代,活在被这些艺人们渲染的互联网世界里,是不是一场悲剧?01一群危险的粉丝“偶像”
2021年8月16日
其他

全红婵,触动心灵的神经

我以从未有过如此复杂的心情,无数次看着那几个关于全红婵的视频。有很多次闪着泪花。她能感动我的,除了在奥运领奖台上实在幼小的身体与鲜艳的国旗,还有当记者釆访她时,那些带着“童言无忌”的表述。她是视觉、听觉中,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她的每一句话,触动着许多人的神经,相信也包括像我这样年龄的人。写这篇文章。直到成稿的时候,才知文字有时会如此苍白。感谢这位14岁的全红婵,出现在东京奥运巨大的舞台上,她那么简短甚至无所适从的回答,在被“内卷”、“躺平”新名字覆盖的一个年代,惊醒了人性的思考。01我不想再用绞尽脑汁的赞美词,去描述一个叫全红婵的女孩,在14岁的年龄,成为奥运会女子跳水十米台冠军、在三轮比赛中取得满分、以466.20的成绩成为女子10米跳台比赛的世界纪录。她是一个上帝派来的“跳水天才”。我想把关注她的焦点,移向这个才14岁的孩子,这个登上奥运冠军领奖台的农民的后代,这个让人思考人性的少年。记者在问她得奖感言的时候,她没有传统习惯感谢教练、感谢培养的套话,她的回答文不对题,却震撼了国人——我想挣钱,为妈妈治病;我不识那个字,不知道她得的是什么病?没钱,我还没去过动物园。简单的回答,透露了很大的信息量——她的家庭经济很困难;她应该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得到较好的文化教育;她母亲的病应该缺少治疗费用;她训练的动因之一是为了尽孝心,担当起一个孩子的责任………我知道,许多为人父母的人,被这段视频震惊了,流泪了。关于财富与孝心,关于孩子和责任,关于勤奋与未来。刚刚看完她惊动世界的10米跳台上的天才发挥,再看到赛后她的采访感言,全红婵像是两个世界里的人。我们习惯把伟大的理想与伟大的业绩挂钩在一起。这个固有的思维,被全红婵用真实和孝心打开了一个缺口。理想,不是一个虚拟的装饰词!02全红婵以奥运金牌的特殊方式,引爆了关于中国式教育新的话题。我想起了许多经济富裕的城里孩子。他们许多人在婴儿的时候,就开始在飞机的头等舱出国;他们在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希望中,被各色各样的家教哄着;他们像温室中的花朵盛开着,沉迷动漫,热衷追星,爱吃、爱穿,心安理得向父母索取。全红婵却没有。她是风吹雨打的野花。她在贫困的土壤上发育着人生的梦想,梦想不大,每天坚持跳水400次,是想当冠军去挣钱尽到对父母的孝心,为母亲治病。百善孝为先,全红婵的童年,显得很悲壮。她是幸运的。确切地说,她的努力和天赋成就了她。直到14岁,直到她站在奥运冠军的领奖台上,直到她代表一个国家震撼世界的时候,她其实还是一个普通的农民的女儿、一个还没有去过动物园的孩子,一个吃到五毛钱一包辣条食品就很开心的小女生。我不知道许多娇生惯养的孩子们是否看到这个视频?我不知道家长们看了是什么感受?缺乏品行的文化,是否是一种悲哀?没有担当的成长,是否叫拔苗助长?在全红婵成为奥运冠军,人们对这位跳水天才援助和关爱的时候,她的父亲全文茂谈到对女儿人生的寄望时说:“希望女儿努力读书考上大学,继续为国家争光,以后的路也是靠她自己了”。在迈合村,她的父亲全文茂有一片种橙子的地。全红婵夺冠之后,全文茂还是照常每天去干农活。“农民不去打理,到时候哪里有东西收?该要下肥的时候就要下,该除草就去除草”。没有这样的父亲,不会有这样的女儿。善良,是最好的人生导师!全文茂为中国的家长们上了一堂真正的“育儿课”!03全红婵,不应该是一个被大众消费的“灰姑娘”的故事。如果,她没有成为奥运冠军,人们不会知道她曾经的故事,不会关注中国南方那个叫“迈合村”的地方,全红婵可能还在她孝心未尽的道路上艰难地前行,她的母亲除了要养育家里的五个孩子可能还在为治病筹钱。有一段采访,全红婵语气很平常,却很感人。“爸爸要工作没时间,可能看不了我的比赛;妈妈应该也没空,她要做饭做家务。比赛完了我就会打电话告诉他们,我拿到了第一名。”父母的爱,平实而朴素,不是在“望子成龙“的训斥中,而是在养家糊口的行动中;孩子的孝,不是在花言巧语的美言里,而是在日积月累的努力中。贫困,是一块磨刀石。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全红婵生活在城市富有的家庭中,父母们会呵护着去学跳舞、学钢琴之类“小天鹅式”的培养,这个跳水天才也不会被“放任自由”去吃那么多的苦,中国,就可能失去一个叫全红婵的惊艳世界的“跳水冠军”!什么叫家教?什么叫父爱?什么叫出息?什么叫成长?我不想在人格上去神化一个毕竟只有14岁的全红婵,奥运冠军辉煌的另一面,她还是一个成长中的少年。她的釆访答词,不是金句,是她特有人生经历中真实的体验。别把她比喻成“为金钱而战的奥运冠军”,全红婵的这个“求钱欲”是干净的、神圣的、孝顺的。因为没有经历贫困的童年,不知生活的艰辛。我相信,14岁会是全红婵人生的转折,她因此会开始拓展自己的视野,树立更高的人生追求,重新构建和完善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全红婵,尽情地去玩完抓娃娃,再回到10米跳水台,因为,世界跳水舞台已经开启了一个“全红婵时代”。
2021年8月9日
其他

《中国女性,骨子里的美》

2021东京奥运会已近尾声,各个国家之间的奖牌争夺战也已经逐渐呈现出稳定的趋势。依靠着各位中国运动员的强力发挥,截至今日早上,中国现在仍然是在奖牌榜上排名第一。现在中国的奖牌数量分别是32枚金牌、22枚银牌和16枚铜牌,总计达到了70枚奖牌。虽说中国的奖牌总数量不是现在最高的,但是依靠着压倒性的金牌数量,中国始终稳坐第一名的位置。中国队在日本举办的奥运会上可以取得这么好的成绩,不仅来自于国家坚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也源自中国男女健儿们自强不息的体育精神和精益求精的竞技水平。在“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赛场上,尤其吸引我们关注的是将“力与美”发挥到了极致的中国女将们。她们是赛场上傲然绽放的铿锵玫瑰,她们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半边天。此次奥运会,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中国女性的万千之美:健康、活力、勇敢、自信、柔韧、坚毅……下面我们就通过奥运赛场上的照片,一同见证中国奥运女将们所迸发出来的中国女性骨子里的美。///
2021年8月5日
其他

真正伟大的建筑,会影响一个城市/我与悉尼QVB的亲密接触

如果你去过悉尼,一定会走进这座伟大的建筑——悉尼QVB。或许你是去购物,但可能你并不知道,眼前这个己有123年的建筑,是悉尼城市的象征。与悉尼大桥、悉尼歌剧院并名,QVB应该是悉尼的骄傲!01一座伟大的建筑,注定是一场视觉盛宴◆
2021年6月27日
其他

美国:移民政策缓解人口老龄的困扰

中国开放第三胎的政策引发的讨论,让我一直想写一篇关于美国移民政策的文章,从计划变为行动。我原以为这只是一篇简短的文章,但是当我开始研究这个问题时,我意识到这里有很多需要涵盖的内容——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难民?如何看待边境政策?如何对待已经在美国生活的非法移民?如何对待国际学生和工作签证?如何理解移民政策与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不足的关系?
2021年6月11日
其他

袁隆平:穿35元衣服,让8亿人吃饱饭,永远的“国民偶像”

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76年12月,袁隆平(右)和同事李必湖在观察杂交水稻生长情况1981年
2021年5月23日
其他

隔离,是不是悲伤的故事?

今天结束了在悉尼的隔离。像囚犯被释放出狱的心情那样,我走出Novotel酒店,呼吸着Darling
2021年5月12日
其他

澳洲政府犯错了怎么办?26000多封的道歉信和2000多万的退款

道歉和犯错,在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中都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澳洲政府部门犯错了,怎么办呢?在澳洲,政府部门犯错了,也要道歉、退款,甚至罚款。就说我在澳洲一个朋友的亲身经历吧。他在澳洲曾当过一段时间的出租车司机,因为超速总是被罚款,直到最后驾照被吊销。谁知半年多后,他接到一封道歉信,他被罚的钱全部退回。我翻阅了报纸上的有关报道,原来这一段路有一个测速的照相机,因为有一个老太太,开了一辆很多年前的老车,却接到超速的罚款单,因为是老车,无论如何不可能开到罚款单上标明的速度,这就引起人们对照相机的怀疑。与此同时,有一辆卡车也遇到了同样问题,于是法庭对此展开调查,发现此照相机有万分之二的错误率,于是法庭判决政府要将这期间的所有罚款退赔。所有的罚款都退回,包括里面不少应该是真的超速的司机。这可是一大笔支出,要知道交通罚款是澳洲市政府一大收入来源。使人吃惊的是,我那个司机朋友不仅收到的退还的罚款,而且他还进一步把那段因为吊销驾照,导致的失业期间的平均工资要了回来。02澳洲是个法制社会,因此与人们关联的法律规定名目繁多。说实话,就以驾驶为例,澳洲各州交通法规都有一些奇葩的规定,有些确实有些不通情理。比如:斥责或注视孩子超过2秒钟即受罚!比如:如果车辆把水花溅到在路边等待公交车的路人身上,罚款165澳元!比如:当在别人超车时,如果你突然加速,罚款325澳元。再比如:最近维州又刚刚推出来新法规,汽车在60码以下的车道要和自行车保持1米的距离,60码以上的车道,要保持1.5米的距离。不少司机抱怨:真不知道未来这车将怎么开了……许多澳洲的平民百姓,经常会收到法院的传票。罚款,对澳洲人来说,自然是是生活中常见的事。我家每年财政预算时都将罚款的钱事先安排出来,大约按500块一年计算,就意味着每星期要支出10块钱,这还是保守估计。我曾经一天上午驾车时超速罚款,下午停车时又有罚款,更为可气的是,我明明记得没有超出停车的时间,却为什么贴了一张罚单呢?再仔细一看,原来走时一着急,将钱塞到旁边的那辆车的收费机器里了。我差点把鼻子气歪了,不过该罚的你交就是,是抵赖不掉,也没有找熟人去通融的习惯,即使你“宫中有人”,也不会放你过关。你要觉得冤枉,唯一的办法是找出证据或上诉就是。如果不交就会不断收到加倍的罚单,直到一天被法庭起诉。我先生有一次经过一个新设的收费公路,因为以前这段路不收费,他也就没注意,一下子连续走了几天,可是因为有照相机拍摄,他几天后收到一堆的罚单,虽然他觉得冤枉,因为打官司需要时间、也会产生费用,也就懒得走法律程序,自认倒霉,一下子交了几百元。03澳洲当地人是有理不让人的。政府用法律制裁我,只要有证据,绝对会用法律约束政府,甚至把政府部门告上法庭。这不,最近几年很多市政厅都不得不退还停车罚款,就在上个月,有3个市政厅就累计退款高达2000多万澳元。因为澳洲的维州政府在2006年出台了《侵权法》(《Infringement
2021年5月6日
其他

南半球印象 / 手机里的照片

《岁月的痕迹》在作者家乡反响强烈飞越太平洋涅瓦河的早晨/手机里的照片
2021年5月4日
其他

涅瓦河的早晨/手机里的照片

《岁月的痕迹》在作者家乡反响强烈飞越太平洋
2021年5月2日
其他

飞越太平洋

.01“候机楼空空荡荡从上海到悉尼,这条飞越太平洋的旅程,我熟悉极了。可今天,在我的眼前,变得陌生起来。我看不到笑脸,也听不到笑声。旅程变成一个心理煎熬的历程。原本热闹非凡的浦东机场国际航站楼里,变得人烟稀少。大部分的店打烊了,即使开着的,基本是空荡荡的。VIP候机室,因为人少,将原先的自助餐改为了点菜。大多商店己关门服务员热情地端上了免费的食物,我没有一丝丝的快感。这不是我记忆中的上海,也不是我骄傲的浦东机场。疫情,让世界病了。病了的世界里,我们的心被圈了起来。从上海飞往悉尼的MU561的热门航班,大片大片的座位空着,服务员告诉我,这架原来可以载客310人的大型飞机,今天只有42名客人。VIP室及免费餐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奢侈的浪费,那张单程座位机票价值7000多澳元,差不多近4万人民币。现在这些座位却一排排空着。我知道,东航应该一直在亏损中执飞着中、澳两国航班,却没人鼓掌。就像我,登机后闭着眼睛睡觉,直到降落时看到史密斯机场旁湛蓝的大海,才睁开眼准备下机。飞机上绝大多数座位空着”02“原本繁华的悉尼史密斯机场,如今像是中国边陲地区的烂尾楼,萧条得毫无生机。从下机到隔离酒店,澳大利亚对世界各地来的旅客实行了严格管理,已基本做到了全程控制、滴水不漏的地步。一路管控严格防毒衣、口罩、警察……据说前两天悉尼的隔离酒店,住在隔壁的两家人离奇“隔墙传染”,让所有人都觉得荒诞又紧张。印度疫情的恶化也引起了澳洲的警觉,最近澳洲暂停了与印度的航班。澳洲新冠疫情已经一年多了,很多人已经对它感到疲乏;随着疫情情况逐渐稳定,很多人都放松了警惕,外出已开始不戴口罩了。我的隔离酒店在情人港的NOVOTEL。以前在悉尼的时候,我几乎天天晩上会散歩走过这里。因为我的房间对着情人港,所以,可以看到窗外日出日落的景观,和夜色里的悉尼。隔离酒店的室内及窗外隔离酒店的窗户是封闭的,电视里没有中文台,房间内除了配备了24瓶矿泉水,每天会送三餐。早听朋友说三餐难吃,这次我才体会到此话一点不假。”03“隔离的日子,无味而单调。是一种煎熬。悉尼的医生每天会在电话里问我同一个问题:“除了身体以外,你的精神有没有不良反应?”我回答说“NO”,但心里却是“YES”。没有自由,内心会隐隐地不爽。重要的是,我这个老烟民,正处于强制性戒烟的戒断反应期。原本想写些隔离期干净的文字,或者小诗。现在看来,至少要过几天,隔离时心情像沾染了灰尘,想写但断断续续写不下去。像时针在圆形地转动,被消磨的时光寻找不到起点和终点。幸运有很多朋友关心,才让我隔离的日子有了些许的安慰。早晨,我打开门的时候,看到了悉尼朋友们送的葡萄、香蕉、桔子等水果,还有不少瓜子食品;好友送来的食物中午,有悉尼的朋友竟租送了一台健身器给我,担心我长期封闭在这个空间里,缺少活动;朋友送来的健身器晚上,开门取餐的时候,我闻到了中餐的味道。打开一看,是朋友从唐人街帮我定制的“龙虾面”大餐,还配了烤乳鸽及炒蔬菜!好友送来的美食这是多么幸福的一个晚餐,一个多么幸福的夜晚!”
2021年4月30日
其他

故乡的云 / 《岁月的痕迹》在作者家乡反响强烈

许仰东《岁月的痕迹》散文集由文汇出版社在2021年3月出版后,在他儿时生活的家乡江苏张家港市,引起了多方反响。01揭幕港城“全民读书月”主题活动2021年4月23日,张家港市暨阳湖畔。中共张家港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朱艳,张家港市经开区(杨舍镇)管委会副主任陆忠理,张家港市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陈永泽,张家港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党委书记、局长孙建忠与《岁月的痕迹》作者许仰东,共同启动2021年张家港市“全民读书月”主题系列活动。▲
2021年4月25日
其他

刘擎:爆红《奇葩说》的哲学教授

从曝红《奇葩说》而走进公众视线的哲学教授刘擎,是近期网络关注的热点。作为一个教授,他一直拒绝着不少媒体的采访,想保护好一个学者极其宝贵的学术研究时间。因为他是我多年的好友和大学校友。才有了《荒岛星空》的这篇专访。1、工科大学里的文学青年▲
2021年4月23日
其他

我们,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孩子?

012021年复活节的早晨,早餐后我来到阳光灿烂的花园。一打开手机就看到美国前总统奥巴马Barack
2021年4月20日
其他

孟晓苏:中国的房价还会涨

,每年深圳市新增人口40万-50万,但住宅供应非常有限,供求矛盾较大。猪肉供应少了价格就会涨。现在楼市是明显的供不应求,这是全国性的现象。这也是长期局限于“香港模式”带来的不良后果。
2021年4月16日
其他

美国,不是天堂也非地狱——《美式生活》的开场白

1阳春三月的一天,仰东兄发来微信,希望我为《荒岛星空》写几篇关于美国生活的随笔。我来美国多年,由于懒惰,总也没有提笔写点什么。平时也只是应邀写几篇关于音乐方面的评论杂文。从2019年末以来,因为疫情宅在家里,很少看微信的我,却成了仰东兄朋友圈的忠实读者。仰东兄的文笔平和如水且淡泊如风,无论是写亲情,还是写友情,文章的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丝丝暖意和温情,多少激发了我几许动笔的欲望。写些美国的什么?有的说,
2021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