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杨东平|乡村教育创新的重要意义

杨东平 21世纪教育研究院
2024-09-24

6 月 12 日,由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教育局与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乡村教育振兴高峰论坛暨第四届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共同体年会”圆满结束。本次会议共设置五个线下会场,分别位于浙江省缙云县、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河南省濮阳县、山东省曲阜市、湖南省平江县及沅陵县,线上线下,五地联动,为乡村教育工作者营造了丰富的交流空间。大会以“村小不小,协力同行 —— 共筑面向未来的乡村教育生态”为主题,邀请了诸多地方行政管理者、学者专家、校长教师、教育公益组织与媒体,从各自角度,共同探讨了乡村教育如何推动振兴乡村,如何共筑面向未来的乡村教育。据统计,截止至会议结束,各直播平台观看量近 100 万人次。

本文为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名誉理事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杨东平在论坛上的主题发言。(文末可扫码观看直播回放
各位朋友各位来宾上午好,非常高兴又见面了,虽然是在线上。这次会议是延迟了将近一年,本来准备去年这个时候在缙云召开的,这一年来整个中国教育内部、外部的环境和形势又发生了非常深刻的重大的变化,就是震惊全国的“双减”政策和肆虐全国的疫情,都对教育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后果我们要慢慢地观察。这显示中国的教育仍然在巨变之中。实际上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探寻这个问题,在普及教育之后,中国教育究竟向何处去?我们把它称之为中国教育的下一步。各地也做了很多的探索来解答这个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农村教育的处境是特别重要也有一些尴尬的,也就是说农村教育向何处去?农村教育还有重要性吗?等等。究竟什么是适合农村的教育?农村学校还有没有前途?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回答的。我们在缙云县开这么一个会,就是因为缙云县的教育创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现实的案例、一个很好的典范。研究院这些年一直以农村小规模学校作为认识教育、改善教育的抓手。去年我们还走访了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很多学校,也了解到中国农村教育的复杂性、多样性。我们看到在东部和西部很多地方农村学生仍然在大量地流向城市,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数量在减少。我们也看到在贵州的毕节、四川的凉山那边的学生并没有减少,他们说我们在为中国贡献人口红利。不光是小规模学校在减少,乡镇的中心学校也在不断地变小。我们也看到中国教育的丰富性、复杂性、多样性。我们的教育应该因地制宜,从自己的现实出发来规划和改善。同时,社会发展需求的多样性、人才培养的多样性,恰恰是我们办好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前提和信心。我们经常说学校应当成为乡村文明的中心,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文明和人力的支持。这并不是一句抽象空洞的话。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切实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保留并办好必要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因为农村小规模学校不仅仅是实现教育公平托底的需要,由于它可以关注每一个学生,便于开展“有根”的教育、个性化和特色化的教学,从前瞻性的视角来看,“小班小校”是适合农村和城市学校的一种未来学校的形态。它超越了农村扶贫的概念,具有前瞻性的价值。当然这需要案例,需要典范,我想缙云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典范。多样化的社会需求、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是办好农村教育的基础,也是建设好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基础。缙云有一个特殊的案例,缙云地方戏剧的复兴 —— 由于农村学校的积贫积弱,需要引进乡土文化资源改善学校教育,他们通过民间各种方式把婺剧引进学校,深刻展示了农村的教育和社会文化发展之间的互相支撑的关系。所以当我们今天说“以学生为本,以乡土为根”的时候是基于一种教育理念:扎根才能生长,当下就是未来,在地化就是国际化。热爱家乡才能热爱祖国,热爱生活,走向未来。缙云模式的创新性,其实超越了对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改善。而且尽管它发生在中国东部的农村,但是它的一些做法也超越了地域的价值,具有更大的普适意义,这也是我们重视缙云模式的原因。首先,是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建设,利用政策的倾斜,经费的支持,组建小规模学校发展共同体,探索新时代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之路,让孩子就近上学,共享有质量的教育。在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之外,可以看到还有一些具体的经验是值得总结和学习的。第一,培养乡村教育家是改善农村学校的治本之道。这在缙云县非常突出,不拘一格地培养青年教师是基础,从学科带头人、专业教师中选拔一批有乡村情怀、有教育理想的青年教师担任校长,打破统一化的定势,使得乡村学校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我们去年在缙云参观的时候深刻感受到这一点,各个乡村的校长非常具有活力和热情,而且也有办法来改善学校。缙云打破常规选派优秀的音体美教师担任校长的做法,是可圈可点、是有创意的,值得我们深入认识和评价。我们充分意识到青年教师在乡村教育创新中的重要作用,缙云带了一个好头。第二,以学生为本,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养育+教育”。尤其在农村小规模学校,这个问题特别现实,我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作为低龄的农村孩子,学校给予的最重要的是什么?肯定不是分数、考试和作业,而是安全感,温暖的环境,吃饱饭,有朋友,没有欺凌,没有恐惧,是一个安全的、文明的、温暖的生活环境。特别是在留守儿童、流动儿童比较多的农村学校,学校的养育功能十分重要。这在全国是具有共性的,所以广元的范家小学提出了“班家文化”的概念,要使班级成为留守儿童第二个家。这都贴近了教育的本意:生活即教育,生活即学习。它也接近了教育另外一个核心概念:师生关系就是教育质量。不难想象,一个学生热爱老师热爱学校,他的学习成绩也差不到哪去。第三,乡土文化资源进入学校。今年,2022 年中共中央文件提出,要“落实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学校为农民而建的要求,坚持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我觉得同样也应该成为农村学校教育创新的要求和机制,为农民而兴,为农民而建,自下而上,农民参与。缙云县是打开校门,实行开放办学,重新建立学校与乡村已经疏离的关系。引进民间戏曲、音乐、非遗项目、建筑、农业等多种乡土文化资源,激活和改善乡村学校,促进了学校和乡村的融合,实践着“教育即生活”,“村庄即学校”的理想。缙云章村小学有一个“芳华”项目,的确感人至深。这些老人是乡村的历史,是与下一代血脉相连的教育的载体,把老人的认知关怀纳入到儿童的教育中。我们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的赵宏智,在甘肃磑子坝建立的乡村小学,把留守老人也纳入了工作视野,打造了一所“全方位服务型”的村小。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他们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第四,改善教育评价:平衡教育的两种功能。缙云提出“从孩子真实生活出发”的建设思路,改变应试模式下的教育评价。不再把知识和技能学习作为唯一的评价,而是使学生成为具有自我发展能力的终身学习者。事实上,我们知道在学校里始终存在着两种性质的学习,一个是从教科书出发的书本知识的学习,所谓学科知识。另外一个,就是人在学校环境中的自我发展和成长。所以教育评价的核心就是要平衡知识学习和人的社会化这两个过程、这两种教育功能。在微观的层面,是对学生的学业成就的评价。我们参观缙云学校的时候有一所学校很有意思,他们提出了一个说法“60 分万岁”,意思是你达到 60 分就达标了,你不可能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达到 90 分 100 分,这个概念如果仔细琢磨是极有深意的。我们知道著名的数学家陈省身就说过“不要考 100 分”,一个正常的孩子考 80、90 分是常态,如果为了考 100 分,他要牺牲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和个人生活。而这仅仅是一个分数而已!杨振宁的说法是“发现偏好,培养偏好,发展偏好。”所以我们在台湾地区访问的时候,老师说他们的目标是“不求第一,但求唯一”,就是看这个孩子有没有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宏观层面的评价是教育促进社会和社区发展的评价。学校教育的目标要从达到一定标准的考试成绩,转变为“对学生及其社区的经济和社会福祉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就是说除了达标之外还有一个成长的目标,用“达标+成长”来取代单纯的学业成就。因此,我们要重新思考农村教育的目标。面向大多数儿童,乡村的义务教育并不是要培养少数能够跳龙门的锦鲤,而是要点燃、唤醒、提升每一个普通的农村孩子。国家重视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就是为了人们提供各尽所能、做最好自己的成才之道。而且,我们坚信一个阳光自信、具有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农村孩子,照样可以拥有自己的幸福人生。研究表明,人的成功或者幸福,越来越受制于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非认知能力对未来社会成功的重要性远远大于认知能力,这就是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的价值,是面向未来的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就讲这些。未来的乡村学校应该是本地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者,是乡村文化的中心,乡村振兴的引擎,还应该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的探索者、试验田。广泛天地大有可为!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好的教育在乡村生根!谢谢大家。会议相关信息

会议议程(向👆滑动查看)


主办方、协办方、合作方(向👆滑动查看)

扫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观看直播回放

扫一扫,参与相关讨论

如您所在的学校为农村小规模学校,且您尚未加入“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共同体”(原“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请扫描以下二维码,加入我们。

更多信息请点击:

缙云共识|村小不小,协力同行!共筑面向未来的教育生态

会议速览|共筑面向未来的乡村教育生态

会议速览|地方行政部门如何支持区域教育生态构建

乡村教育公益项目线上展台

朱永新|乡村教育发展是乡村教育振兴的灵魂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21世纪教育研究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