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病毒传染,老人吐痰,扎推检测得改了

狐度工作室 狐度观察 2023-11-22

文| 徐媛
近日,江苏扬州,网友发视频显示,某核酸检测点,一名老人排队时与志愿者发生冲突,摘下口罩向志愿者吐痰
被吐痰的志愿者表示,因为人太多,老人等的有些不耐烦,故做出此举,没有其他恶意,只是想让大家尊重志愿者。
此事引发了网络的公愤。很多网友批评吐痰的老人倚老卖老,罔顾他人安全,是“老人变坏、坏人变老”的又一铁证。相比志愿者的宽宏大量,网友们不愿容忍,主张“为老不尊,必须严惩”,不能让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坏了防疫的大局,让辛苦的志愿者受委屈。

暂不清楚老人和志愿者因何事起了冲突,但不管怎么样,朝志愿者吐痰,不讲文明,有失体面,不尊重他人更不尊重自己,放在正常时候都让人诟病,何况在疫情肆虐之际。
但要以此断定老人人品低劣,在他头上扣一个“坏人变老”之类的帽子,有失偏颇
现场志愿者说,老人是因为排队人太多,等待时间过长,才做出此举,没有恶意。也就是说,在志愿者看来,老人的举动,很大程度是环境使然,虽然让人不适,但并非不能理解。
眼下,扬州多地大规模核酸检测已经开展了五轮,尽管个人深知,疫情防控有赖于市民的高效配合,但这样一轮轮重复检测,每次都要在烈日当空下长时间排队等候,人多多少少会进入心理疲惫期,放松对自己的要求,配合度上大打折扣。
一点人际间的小摩擦,旁人的一句规劝,插队者的挑衅,都可能点燃冲突。个人若耐性欠缺,很可能如新闻中的老人一样,因为一点小刺激而情绪失控、过激反应。
有网友透露,他亲历的每次核酸集中检测现场,都有人打到出手。
要化解这些躁动不安的情绪,除了现场工作人员尽可能的安抚外,尽量缩短排队等候的时间,让检测现场始终保持井然有序,至关重要
此前,为了避免核酸检测造成的扎堆、聚集,扬州市卫健委向外界公布对策——
即以社区为单位,把辖区内居民网格划片,精准划分检测的批次、时间、顺序,组织居民前往采样点,努力做到每个网格内的全体居民能在1至1.5小时内完成采样。
普通居民通过扫描二维码、登记人员信息,减少采样的时间。
这样的对策是科学的,但实践效果如何,又是另一回事了。
前几日,扬州广陵区就因为核酸检测点设置不规范、现场组织混乱,导致一确诊患者感染30多人,多名相关负责人被处理,这一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有扬州市民向媒体反映,他们所在的核酸检测点没有贴“一米线”的位置,虽然场地贴了好几百个地标,每隔一段都有志愿者守着,但排队的人太多,工作人员根本看不过来,“我们都害怕被插队,都贴得紧紧的”。
事发后,扬州加大了整顿力度,相信相关方面日后的操作会更加谨慎。但是,这么多人集中在一起,一等就是一两个小时,仅靠现场工作人员有限的力量,很难保证每个人都守住一米线的距离,不扎堆,不逾矩。
这就不难理解,老人吐痰之举让网友动怒,志愿者却处之淡然,或许,对他们而言,这早是司空见惯的场景。而也正是这样的混乱时刻和在场居民的松懈、不配合,核酸检测点成了危险聚集地,让病毒传播有了可乘之机。

市民在扬州某核酸检测点进行核酸检测取样。

尽管地方上在采样流程上已尽量优化,但最大限度减少在场等候的时间,依然应是不断强调和致力追求的目标
比如加大宣传,让市民提前做好信息登记,开通多条筛查通道,加大现场检测力量的投入,这些都能加快核酸采样的进展。
但如上面所述,若一个检测点服务的人数过多,现场人力有限,资源匮乏,组织能力即便再强,也会力有不逮、捉襟见肘。
或许,化整为零,小规模地、分时段、分区域地筛查,像此前安排流动车进社区打疫苗一样,是更为稳妥的办法
虽然整体速度上会慢一些,但却能避免病毒感染和传播的风险。
当然,检测流程和方式有待优化,个别居民的素养和自觉意识也有待提升。一轮轮检测过来,个人难免出现情绪问题,但管理好情绪,也是每个成年人应有的素养。
无论如何,都要恪守一米线的安全距离,配合现场工作人员的正当要求。德尔塔病毒的高传染性不是开玩笑的,任何人都不能掉以轻心。谨守规范,是对他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踹门掐脖子,防疫也不该如此粗野


又有老人被劝下公交,这次不能怪司机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