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面向人民 创造未来
今天是第132个“五一”国际劳动节,这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的节日,铭记着一个多世纪以来全世界劳动者改天换地、革故鼎新的一切牺牲与创造。长期以来,劳动是我国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主题。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来,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成为了实践育人成效的重要指标,良好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则成为了针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直观而言,劳动教育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但这决不意味着劳动教育仅仅是针对这些现象的权宜之计。
一个多世纪前,劳动与教育之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重要方式,推动中国知识界、教育界与无产阶级一同走上现代历史的舞台,促使新文化运动由启蒙主义走向马克思主义。在十月革命的胜利中,中国进步青年看到的不仅是“庶民的胜利”,以及创造这一胜利进而掌握历史主动权的劳动者;更是看到了“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以及创造这一胜利进而发展自身的历史唯物主义。在十月革命之后,以唯物史观为经、以革命思想为纬,中国学人以马克思主义重释世界进而改变世界,进而推动了几代进步青年学生反思自身与劳动者、知识生产与物质生产之关系。五四运动爆发之后,人们见证了工人阶级的强大力量,宣扬唯物史观、推崇劳动光荣遂即成为一股新风。“劳工神圣!劳工神圣!与劳工为伍!与劳工为伍!”成为了五四运动之后唯物史观与中国社会相结合的基本主张,也成为了此后一个多世纪中国学校教育的革命方向。尊重体力劳动、联合劳动阶级的新思潮彻底地否定了几千年来“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改造了一代中国进步青年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和文化条件。
一个多世纪过去了,今日之中国已然不再沉沦于民瘼深重之危机。新时代中国青年所习以为常者,不再是硝烟与离乱,而是高质量的发展条件、更多人生出彩机会、更全面的保障支持。越来越多的当代青年,既无需以体力劳动讨要生活,更无需以结合工农救亡图存。惟其如此,劳动这个教育主题更应始终贯穿学校之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只有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作用,唯物史观才能继续成为青年学生理解自我、自然与世界的科学方法论,才能继续成为青年学生和劳动群众紧密团结在一起的理论粘合剂,才能继续成为青年学生自觉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武器。
今天,我们开展劳动教育,为的是以劳动通达自我与自然,促进青年学生真实地把握自身与自然的关系,从而确立科学的自然观和生态观。劳动教育应结合物质生产。在农业劳动中,艺植耘芟、灌溉培壅,无疑会将越发呈现为工业产品的农产品还原为自然存在物。在工业劳动中,自然界将成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和工具”,工业产品将呈现为“人的无机的身体”。这些只有通过劳动才能直接获得的觉解,将有助于青年学生扬弃局限于消费形态的狭隘自然观,促使他们将物质生产理解为人类与自然界打交道的过程,进而将熟视无睹的自然界视为赖以生存的家园和亘古不变的对话者。
今天,我们开展劳动教育,为的是以劳动能通达“小我”与“大我”,促进青年学生直观地理解群众史观,从而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和人生追求。建党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的历史底色始终没有褪色,并在今天仍然无比坚定地坚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人民至上是唯物史观的价值表征,是在革命实践中得到反复检验的真理。但是,要通达这一真理,就必须回到劳动实践。只有通过全过程地参与一项或几项生产活动,一粥一饭来之不易才能从道德说教成为切身体会,劳动光荣和知识崇高才能自觉地结合。劳动教育所确立的人民立场是对课堂思政的补充和升华。在劳动过程中,向人民群众虚心求教的收获,与人民群众紧密合作的经历,将成为青年学生一生的财富,将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学会从人民真实的生存境遇着手,抓准历史进步的主要矛盾;有助于他们坚持实事求是,始终坚持为了人民利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断前进。
历史证明,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唯心论、教条主义、空想、空谈、轻视实践、脱离群众等等的缺点”往往源自脱离人民群众及其劳动实践。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劳动者和奋斗者,对于他们而言,劳动教育不仅是动手动脑的实践课程,更是科学解答为何劳动、为谁劳动、如何劳动等问题的历史唯物主义课程。当今世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任何一名劳动者,要想在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洪流中勇立潮头,在不进则退、不强则弱的竞争中赢得优势,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人生中有所作为,就要孜孜不倦学习、勤勉奋发干事。”在新发展阶段,面对科学技术、生活范式和产业格局的新旧转承所带来的新挑战、新机遇,劳动教育将为中国未来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夯实价值阵地、把准奋斗方向,让更多的青年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不断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作者介绍
包大为
共青团浙江大学委员会副书记,浙江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
图片来源:浙江大学微信公众号、浙江大学人民号往期推文责任编辑:江宁宁 金云云
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