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键词解读——绿色发展

浙江大学 启真新论 2023-03-27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启真新论”持续推出“礼敬二十大•感悟新思想”系列。本期开始聚焦党的二十大报告,组织各领域专家学者进行“关键词解读”。今日推出第七期,由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专家学者们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关键词——绿色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原文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关键词:绿色发展

保卫一片蓝天,我们重任在肩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

环境技术研究所所长 

吴忠标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党的二十大报告就“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了完整阐述,明确指出“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污染物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部署,为我国未来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到全面打响蓝天保卫战,十年时间,我国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取得重大成就。至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了34.8%。未来,大气污染防治应坚持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并发展绿色低碳治污方式:一是重点污染物分时段控制,将秋冬季作为PM2.5重点管控时段,夏季作为臭氧重点控制时段;二是实施重点治污工程,积极推进VOCs和NOx协同减排,加大重点行业VOCs和工业炉窑综合治理力度,加强移动源污染防控;三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强化大气污染源头治理。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是所有生态环境工作者的共同梦想,新机遇带来新挑战,未来我们将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发挥专业特长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加大工业源、移动源、生活源、农业源等治理力度,保卫好“一片蓝天”,在新时代新征程为美丽中国建设添砖加瓦、增色添彩。



大力发展“富碳农业”,实现农业“双碳”目标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教授 吴良欢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双碳”行动是绿色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积极稳妥推进“双碳”目标,就是既要满足碳达峰碳中和的转型要求,又要满足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耗的持续需求。目前,为实现“双碳”目标,各行各业减排降碳竞向发展,而对于农业领域来说,坚持减排降碳与固碳增汇同步发展,显得非常迫切,也尤为重要。


当前,我省农业领域为实现“双碳”目标之“碳达峰”主要任务,积极减少农牧渔业机械及设施的碳排放,减少化肥农药施用,推动可再生能源替代以及提升农业碳汇能力。碳达峰时间确定除必须考虑农业经济增长、能源利用效率外,能源结构优化相当重要。在农业碳减排方面,必须大幅减少化石能源占总能源消耗量的比重,稳步推进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特别是发展沼气和生物质燃料发电,以及在不影响农业生产和农用地保护的前提下,发展农业与光伏协同发电。在农业固碳方面,重在扩大农业生态系统碳库,实施绿色农田建设和健康土壤行动,增加土壤有机碳储量,提高农田固碳能力,以及发展主要以海洋贝藻类养殖为载体的海洋碳汇。大力发展 “富碳农业”,助推农业绿色发展,实现农业“双碳”目标,任重而道远。



充分发挥农业遥感技术在生态保护中的科技支撑引领作用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

环境与资源学院副院长

史舟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并提出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我国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这些显著的变化都被卫星遥感真实地记录了下来——2019年,Nature Sustainability载文报道,在2000—2017年全球新增的绿化面积中,中国贡献最多,约占四分之一,充分展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的巨大贡献。天上卫星、空中无人机、地面传感器等遥感技术,已成为当前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有力支撑手段。我们一定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深度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等重要战略,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绘就美丽中国画卷,为建设生态文明再立新功。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研究员 张清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形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美丽中国表达。


我们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秉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形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碳中和表达。


我们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依托森林河湖、田园景观、传统文化资源,共建共享生态空间,还优质的生态空间于民,让共同富裕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形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共同富裕表达。


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环境过程研究所

教工党支部书记兼副所长

“百人计划”研究员 杨武


发展是硬道理,绿色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路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绿色发展的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第十部分大篇幅阐述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高级阶段。一方面,我国需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坚持生态保护与修复,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另一方面,我国迫切需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推进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金山银山反哺绿水青山,促进乡村振兴,增进民生福祉,实现共同富裕。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既需要建立科学的定量方法去量化绿水青山,又需要构建生态资源运营管理平台(如“两山合作社”“两山银行”),更需要设计生态资产和生态产品交易制度体系与其他配套支撑体系,从而形成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互转化、协同增益的政策闭环。


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底色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环境污染防治研究所

教工党支部书记兼副所长

副教授 王飞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对人与自然、保护与发展、环境与民生等辩证关系的重要论断,不仅是人类文明形态的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与“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相衔接。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有机统一,让绿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色彩。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打造美丽舒适的幸福家园,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夯实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生态基础。



本文由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供稿,转载请注明来源。
投稿邮箱:qztheory@163.com
素材整理:柳小毅
今日编辑:陈岩责任编辑:金云云 朱辉 江宁宁 

往期推文: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键词解读——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键词解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关键词解读——文化自信自强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键词解读——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键词解读——全面依法治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键词解读——科教兴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