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关键词解读——乡村特色产业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启真新论”持续推出“礼敬二十大•感悟新思想”系列。本期开始聚焦党的二十大报告,组织各领域专家学者进行“关键词解读”。今日推出第十三期,由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专家学者们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关键词——乡村特色产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原文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关键词:乡村特色产业
大力推进畜禽种业高质量发展
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
动物科技系系主任
研究员 张坤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种业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心我国种业安全和发展,多次强调要把民族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向全党全国号召,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畜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畜禽种业是保障畜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根基,是畜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随着我国畜牧业集约化、标准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对稳定、优质、高效的畜禽种源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人民群众对优质畜禽产品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当前,我国畜禽种源方面,肉鸡、蛋鸡和肉鸭的核心种源能够实现自给,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生猪、奶牛和肉牛的种源能基本自给,但生产性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部分种源还需要从国外进口。2021年,新一轮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启动,明确了未来15年我国主要畜禽遗传改良的目标任务和技术路线,提出了立足“十四五”、面向2035年推进畜禽种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是确保种源自主可控、打好种业翻身仗的一个重要纲领。
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的发展阶段,实现畜禽品种在性能和品质上取得突破;贯彻新发展理念,把自主创新摆在首位,加快畜禽种业高质量发展;着眼构建新发展格局,确保畜禽核心种源自主可控,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添砖加瓦。
推动奶业高质量发展
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
动物科技系副系主任
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
教授 刘红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
奶业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性产业,是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战略性产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和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我们要致力于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提质增效、优质安全、绿色发展为目标,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让祖国的下一代喝上好奶粉”的殷切嘱托。
具体而言,推进奶业振兴,要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积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的科技攻关。只有下决心开展科技攻关,才能着力解决行业关键核心问题,才能打赢奶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以此切实推动奶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确保奶业全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并以奶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以乡村振兴助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以科技创新促进涉农产业高质量发展
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
动物医学系系主任
副教授 谭勋
一个传统农业大国阔步迈向农业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新征程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攻方向,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任务。
乡村振兴的根本任务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些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亟需加强。破解这些矛盾和问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绘好乡村振兴美丽画卷,迫切需要科技创新的助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产业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是以科技创新促进涉农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引领农业向绿色、优质、特色和品牌化方向发展。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必须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以多元化人才作支撑。高校要承担起培养农业农村科技人才的任务,探索农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专业化人才保障。
切实提升动物健康生态养殖水平
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
动物医学系副系主任
“百人计划”研究员 乐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解决农业农村问题,需要我们助力解决实际的产业问题。而瞄准产业问题,要将科技转化为成果,围绕农业农村问题的关键,通过兽医科技提升动物健康生态养殖水平。我们要密切联系农户的实际问题,走到基层中去,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带动就业,在养殖动物疫病防治方面不断努力、不断进步。
“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是今后我们发展农业农村的重要思路,也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推进解决农业农村的问题,需要思考和把握科技创新的方向和路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我们要瞄准行业学科“真”问题,胸怀“国之大者”,推进教育、科研扎根祖国大地,理解“国家需要、时代召唤”的责任使命。要努力解决国家在公共卫生安全、产业安全等方面的难题,立足浙大一流平台,促进学科交叉协同,创新理念,开展理论与技术攻关。同时,做研究也要有前瞻性,要具备与国际同行竞争的实力,努力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勇担使命,谋篇布局发展蜂业
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
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
教授 郑火青
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两个重要着力点。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科技是动力,人才是关键。
养蜂业是一个特色产业,不占耕地,无污染,不仅可以生产蜂产品,提高农作物产量,还能维护生物多样性,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于一体,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理想途径。
近年来,我国养蜂业快速发展,成为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帮助农民通过养蜂实现增收致富。产业的发展对科技和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要加大力度了解和把握一线养蜂业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深耕蜂业科技和教育,强化谋篇和布局。通过推动蜂业的高质量发展,来进一步发挥养蜂业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助力建设农业强国和生态强国。
发展桑蚕产业,打造桑蚕文化
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
特种经济动物科学系教工党支部副书记
研究员 黄凌霞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而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报告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重要部署,为我国美丽新农村的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
“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以科技创新赋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省积极推行省科技特派员制度,让特派员发挥扎根基层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优势,引入适合当地发展的新品种新技术,指导数字化设施现代农业建设,实现农业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新农村。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蚕桑产业是我省重要的特色农业产业之一,在现代农业产学研联盟(“1+1+N”模式)农业推广体系和工作机制框架内,通过“校—市”合作形式,组建蚕桑产业联盟,结合“1311”行动计划,根据蚕桑产业现代化的要求和特点,助力乡村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打造蚕桑文化、开发蚕桑产品,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支撑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助力乡村振兴
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
饲料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长聘教授 单体中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一直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详细阐述,为“三农”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前进方向,确定了行动指南。
畜牧业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绿色高质量发展对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人们膳食结构等具有重要意义,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支撑。而高校是人才的集聚地、创新的策源地,高校畜牧学科的发展,既是推进“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也是以全方位的发展和服务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推进我国畜牧业的发展,要重视高校畜牧人才的培养,要把畜牧学科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行业发展联系在一起,从行业、产业的发展来前瞻布局未来几年的畜牧人才培养,重视学生实习实践环节的设计和安排,更多推动学生在了解行业发展趋势中把握自身定位、在产业实践中提升一线服务国家畜牧业发展的信心和本领。而畜牧学科科学研究的立足点,当是国家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唯有结合实际的问题导向和创新导向,才能推进高校科技工作者求真务实、守正创新,围绕动物分子营养与生猪健康养殖及绿色优质肉生产等方面取得更多创新性成果,并以此来有力支撑学科的发展和学校的“双一流”建设。这既是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也是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创新土壤。
立足畜牧科技,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
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
研究员 王友明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这为我们未来工作指明了方向。
要大力发展“保质、保量”的畜牧产业,满足不同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实现畜产品多样化和精准化。我们在实践中一直致力于支持、引导相关企业发展高于一般企业技术标准的猪肉生产,在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的同时,有机结合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科技手段推动企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强实业、保障就业。
要致力研发新技术,推广已有的高科技,让更多农户和生猪企业掌握降低死亡率、生产环境友好型饲料等技术,从而实现降碳、减污,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据测算,如果实现生猪养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每年可节省1.5亿~2亿人的口粮。这是畜牧科技工作者从另一个角度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智力支撑。
科技造福农村,人才引领农村
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
附属动物医院副院长
副教授 王华南
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我们加速推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乡村振兴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是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体现,是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
青年人投身到乡村振兴建设,虽然会面临巨大挑战,但确是乡村发展的极大需求,也是青年人未来发展的巨大发展机遇和空间。乡村的发展固然需要政策的大力支持,但乡村人才短缺也是制约乡村发展的重要原因,要多措并举推进高素质乡村人才回得去、留得住、用得上。而高校既是科技赋能乡村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平台。高校农业科技工作者要发挥特长,坚持“科教兴农、人才强农”的理念,始终把“三农”问题作为己任,把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落到实处。要学好、利用好、发挥好自己的专业来投身于乡村振兴,帮助建设一支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相适应,能够引领一方、带动一方的乡村产业振兴的人才队伍,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
往期推文: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键词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关键词解读——区域协调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键词解读——健康中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键词解读——讲好中国故事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键词解读——科技创新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键词解读——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