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千万工程”开启未来乡村新实践

启真新论 2024-03-20


21世纪初,浙江改革开放先行,乡镇企业迅猛发展,农民收入迅速提高,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立足浙江省情农情和发展阶段特征,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作出了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千万工程”)的战略决策,在浙江近4万个村庄中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设成全面小康示范村,并以此为龙头,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年来,“千万工程”持续深化,相继经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示范引领阶段、“千村精品、万村美丽”的深化提升阶段以及“千村未来、万村共富”的迭代升级阶段。


“千万工程”从人居环境整治切入,逐渐向外扩展、延伸和迭代,不断激发乘数效应和化学反应,扎实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深刻重塑了人与自然关系、城市与乡村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带来了观念革命、环境革命、生态革命和发展方式革命,催生了乡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重大变革,促进了美丽生态、美丽经济和美好生活有机融合,成效显著,影响深远,对未来乡村的建设、经营、发展和治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其他地方可以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以未来乡村为指引,以共同富裕为使命,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感召,久久为功、砥砺前行,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全面强化乡村建设、乡村经营、乡村发展和乡村治理战略协同,奋力开启未来乡村新实践,扎实推动乡村振兴事业行稳致远。



以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塑造未来乡村建设新面貌。


未来乡村是全域和美的美丽乡村,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首要任务是要以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塑造未来乡村建设新面貌。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广大村民对整治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家园、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也愈加凸显。


“千万工程”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至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想村民之所想,急村民之所急,直面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烈的农村环境问题,以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小切口,深入推进“垃圾革命”“污水革命”和“厕所革命”,千方百计解决“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等发展不协调问题,全面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升村民生活质量。



对标未来乡村建设要求,可以借鉴“千万工程”经验,以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建设全域和美的美丽乡村。


特别是要从投入少、见效快、利民生的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入手,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率先着手改水改厕、道路硬化、洁化净化、绿化亮化,再逐步拓展到农房改造、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和村庄公共服务完善,有序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从一处美向全域美、一时美向持久美、外在美向内在美、环境美向发展美、风景美向风尚美、形态美向制度美转型,从而实现未来乡村面貌从点到面、由表及里、由外而内、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为抓手,激发未来乡村经营新动能。


未来乡村是村民共富的发达乡村,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根本任务是要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为抓手,激发未来乡村经营新动能。


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突出表现在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社会主义矛盾决定了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关键最核心的突破口也在农村,扎实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任重而道远。


“千万工程”的一条宝贵经验就是顺应人民对共同富裕的向往,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发展和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特别注重在保护好自然生态和改善好人居环境的基础上,想方设法将乡村建设与乡村经营结合起来,在强调村庄整治的同时也强调特色资源开发利用,在强调环境保护的同时也强调经济发展,因地制宜培育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努力探索生态富民实现路径,不断助力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公共产品转化为民生福利,走生态立村、美丽生财、村民共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对标未来乡村经营要求,可以借鉴“千万工程”经验,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为抓手,激发未来乡村经营新动能。


特别是要立足各地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发展阶段,围绕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改革兴村、发展强村、经营富村,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积极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着力促进生态产品价值有机实现,不断让乡间“沉睡”资源变为城乡“流动”资产,努力让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成果惠及全体村民。



以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为主线,构建未来乡村发展新格局。


未来乡村是城乡融合的开放乡村,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关键任务是要以要素自由流通为主线,构建未来乡村发展新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单向度地向城市非农产业集聚,不少乡村面临农业凋敝、村庄衰退和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等突出问题。


“千万工程”的一条典型经验就是顺应城乡融合发展趋势,始终坚持统筹城乡的系统思维,从县域切入努力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自由流通的制度壁垒,深入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和“浙江绿领培育行动计划”,培育一大批新农人、新农匠、新农商和新头雁,积极推进“两进两回”行动计划,促使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大力开展“十万农创客培育工程”,着力留住原乡人、唤回归乡人、吸引新乡人,促进城市非农产业向乡村辐射、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不断提升乡村发展人气、活力与水平。



对标未来乡村发展要求,可以借鉴“千万工程”经验,以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为主线,构建未来乡村发展新格局。


特别是要以县域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把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考虑、协调推进,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着力破除土地、资本、户籍、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制约,积极推动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以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为保障,提升未来乡村治理新境界。


未来乡村是治理有效的善治乡村,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核心任务是要以多元协同治理为保障,提升未来乡村治理新境界。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城乡经济社会转型新阶段,各类要素流动日益频繁,各类行为主体日趋多元,各类利益关系错综复杂,这给未来乡村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考验。


“千万工程”的一条深刻启示就是响应人民群众多层次、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始终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治理理念,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突出人本化、数字化和生态化,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充分运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现代技术成果,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完善党政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基层自治、法治保障、德治护航、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


对标未来乡村治理要求,可以借鉴“千万工程”经验,以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为保障,提升未来乡村治理新境界。


特别是要突出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从各类主体实际需求出发强化多元主体协同共治,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治理机制,积极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余村经验”“后陈经验”,以党建促乡建,以共建抓乡建,以数字推共治,不断提高乡村治理水平和治理效能,促进未来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作者介绍



郑淋议: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特聘副研究员,浙江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


原文载于光明网-理论频道2023年7月5日,转载请注明来源。

投稿邮箱:qztheory@163.com

图片来源:新华社 记者徐昱
今日编辑:奚婉

责任编辑:奚婉 金云云



往期推文:

做好华夏传播研究

用“浦江经验”答好基层治理时代“三考”

全面从严治党何处着力?
《敦煌学记》略记人类安全的“前景图”鱼国之谜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