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美洲文明的一把金钥匙
美洲印第安人来自哪里?玛雅、阿兹特克、印加帝国是什么时候出现,却又为什么突然消亡?美洲大陆有哪些重要的遗迹、遗物?它们又是怎样被考古学家发现的?
事实上,这些令世人好奇的问题,也曾被许多考古学者反复讨论,并且在无数次的田野调查发掘与考古研究中不断探寻。《美洲考古学史》(A History of American Archaeology)这部经典的学术著作,作为认知美洲古代文明的一把金钥匙,近日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张颖岚教授的主持下完成翻译,并已由文物出版社(北京)正式出版。
《美洲考古学史》的两位作者都是享誉国际学界的著名考古学家。其中,戈登·R.威利(Gordon R.Willey)主要从事中美洲和南美洲考古,是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教授,曾任美国人类学学会主席、美洲考古学会会长,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英国国家学术院通讯院士;杰瑞米·A.萨伯洛夫教授(Jeremy A.Sabloff)的研究领域涉及古代玛雅文明、前工业社会城市化问题以及考古学在当代世界的价值与意义,曾先后在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并担任宾大考古学与人类学博物馆馆长、美国圣达菲研究院院长。此外,他还曾兼任美洲考古学会会长、美国文化资产顾问委员会主席。
因为《美洲考古学史》这部著作既具有宏观性和系统性,又遵循客观视角和学理思辨,1974年首版一经印行,就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著名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曾在论著中引用了《美洲考古学史》第二版中的学科发展分期。1993年推出的第三版,更是成为了海内外学术界研究美洲考古学的重要文献,也是学者以宏观视角了解美洲考古学体系脉络,以及不同理论学派间学术讨论的基础参考书。
考古学理论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美洲考古学史》第一版“序言”中,作者就编撰目标表述如下,“美洲考古学现在正处于重要的自我评估时期。我们相信,这是一个全面回顾美洲考古学发展历程的机会。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正确评估那些与过去紧密相关的考古学新发展,而且透过学科发展史的视角,我们可以更清醒地评估学科发展新方向的意义。”
基于此,作者在“导言”中特意说明,这本书“不是具体考古发现的总结”,“我们的重点将是考古学自身的发展,……揭示的是这个学科的思想史。”并进而提出,“我们将通过论述曾对美洲考古学产生过影响的其他学科、思潮,使读者了解不同时期的学术环境。我们认为,美洲考古学几乎等同于一系列的考古学理论,美洲考古学的发展史实际上与一些应用于形态、空间和时间维度以及情境、功能和进程等因素的理论更新直接相关。”
从作者的这些表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美洲考古学史》的编撰主旨,这既是它与其他一些考古学史的不同之处,也是其学术价值之所在。英国考古学家科林·伦福儒(Colin Renfrew)曾提出,“真正的考古学史不仅是指考古发现的历史,也不只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事实上,真正意义的考古学史也是考古学思想的发展史。”考古学理论不仅能够为考古学家提供发掘遗迹、认知信息、阐释解读的不同思路、视角和路径,也会促使学者们反思,为何、如何去进行田野发掘、资料整理和分析研究。考古学科发展的推动力之一,就在于考古学理论的不断更新。
《美洲考古学史》(第三版),第86页,
文物出版社,2023年3月
马克思主义对美洲考古学的深远影响
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考古学研究的重大问题,诸如文明起源、国家形成、社会形态发展等,都体现出了核心指导意义,美洲考古学也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在《美洲考古学史》“第六章 现代时期:阐释与理解过去的新发展方向”中,作者写道,“值得关注的是,‘现代时期’绝大部分的过程研究已经采纳了之前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方法,尤其是所强调的政治经济学、社会经济剥削和阶级斗争。……对马克思主义概念更明确的运用可以在新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发现,它们更强调文化的思想层面而不仅仅是物质层面。”在同一章中,针对“考古学如何处理思想意识?”这一问题时,作者专门指出,“在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时,莱昂内呼吁考古学家关注一种新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自我意识”,并且在注释中详细列出了相关论著,通过延伸阅读的方式让读者进一步了解马克思主义在美洲考古学发展中的相关影响。
从更宽广的国际视野观察,作为考古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自现代考古学诞生以后就受到了欧美学者的广泛关注,并被积极引入到考古学研究之中。陈胜前先生在《当代西方考古学研究范式述评》中述及,“马克思主义的冲突理论、阶级理论很适合研究国家起源这类问题,对其他革命性事件如农业起源也同样有效。它强调当代社会研究与考古学研究的关联,强调人类社会的普遍性,而其理论的辩证眼光与其他考古学范式相通”,因而,“西方考古学从文化历史考古的柴尔德到影响后过程考古学的法兰克福学派都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美洲考古学史》一书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不仅对美洲考古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它的未来发展也将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
美洲考古展现出灿烂多元的人类文明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时强调指出,“‘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美洲大陆异彩纷呈的古代文明,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美洲考古学史》一书以玉米为例,详细探讨了美洲农作物驯化种植的过程。早在公元前 5000 年左右,在中美洲的墨西哥高地就开始出现植物栽培,玉米的野生祖先也进入了人类的视野。随着人类对玉米的品种改良,这种植物作为更有价值的食物资源,分别向南、北美洲传播,成为美洲古代人类的主要人工种植作物之一,并在十六、七世纪和番薯、马铃薯一起传入了中国,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的重要主粮,使明清时期的中国人口得到了快速的增长。
《美洲考古学史》(第三版),第318页,
文物出版社,2023年3月
除了玛雅、阿兹特克文明以外,《美洲考古学史》也重点介绍了印加帝国的前世今生。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南美洲沿太平洋一线的干旱地带,当地的植物主要依靠海洋里漂来的水雾而生长,形成了独特的“雾洲”生态环境,就如大陆腹地沙漠中的“绿洲”一样,成为人类文明萌芽、生长的沃土。早期的南美西海岸居民就是采用陆地狩猎和雾洲采集的模式,依托这些雾洲生存下来,逐渐发展成为定居村落和城镇,并在随后的文明演进中融入到印加帝国,共同铸就了印加文明的辉煌与荣光。然而,随着1532年西班牙殖民者的入侵,印加文明遭受到了不可挽回的破坏,只留下了累累考古遗址和无数未解之谜。美洲的考古学研究为我们揭示出,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发展模式,文明的多样性决定了发展模式的多样化,不同文明之间只有平等尊重,才能促进人类社会的共同繁荣。
2023年6月10日,由陕西省文物局与秘鲁文化部联合主办,陕西历史博物馆和秘鲁共和国14家博物馆共同承办的大型引进展览“消失的文明—印加人和帝国四方之地”在陕西历史博物馆隆重开展。在展览开幕式上,《美洲考古学史》(第三版)中译本作为中方馈赠的礼品,为两个文明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构建了一座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的桥梁。
读者福利
此次抽奖奖品为
张颖岚教授主持翻译的著作
《美洲考古学史》
参与方式
· 关注“启真新论”公众号,在后台输入“抽奖”二字,即可获取链接参与抽奖
· 活动时间:截至2023年7月16日(周日)中午12点
开奖以后,中奖的5位幸运读者,请在“启真新论”后台消息栏中留下自己的姓名和联系方式,方便小编联系~ 心动了吗?一起来学习,提升文化素养吧!
本文由艺术与考古学院张颖岚教授供稿,转载请注明来源。投稿邮箱:qztheory@163.com图片来源:《美洲考古学史》,作者提供今日编辑:徐一凌责任编辑:金云云 李真鸣
做好华夏传播研究
用“浦江经验”答好基层治理时代“三考”
全面从严治党何处着力?
《敦煌学记》略记
人类安全的“前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