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先生与大学生的典范
1938年10月底,浙江大学西迁广西,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迎来了胜利曙光。
11月1日,在广西宜山举行的开学典礼上,竺可桢校长作了题为《王阳明先生与大学生的典范》的演讲,表达了对家国命运的深厚关切以及对广大师生奋发作为的真诚期待。
竺可桢校长之所以选择王阳明来演讲,一是王阳明曾为靖国难奔波赣、桂、黔等地,浙大师生西迁经历与之相似,足以激励无数来者砥砺前行;二是王阳明身处危难之中不忘国家、勤奋治学,其公忠报国、艰苦奋斗的人格精神堪为时代楷模。
竺可桢校长对王阳明公忠报国精神的赞许,寄托着对代表国家未来和民族希望的大学生的关怀与厚望。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国家建设作出贡献。尤其是当时抗日战争尚未胜利,大学生更应该自觉提升道德修养、提高专业能力,竭尽全力为祖国贡献力量。
今天我们肩负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更要不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努力成为国家命运的奋斗者和奉献者。
二
致知力学,证真求是。
竺可桢校长指出:“目前一般知识分子往往只顾利害,不顾是非,这完全与阳明先生的‘致知’和本校校训‘求是’的精神相背谬。”他要求学生明辨是非曲直、坚定人生信念,展现新青年的风骨气节和意志品质。王阳明的证真求是、知行合一精神恰恰是最好注脚。
王阳明的心学体系在不断自我修正中完成。譬如,他对儒家经典《大学》的理解体现了传统学者的优秀品质——严谨细致、务本求实。他反复推翻自己对《大学》文本结构的理解,在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重新为之作《序》,成为晚年定论代表作和心学经典文本。
如果说学说的变化仅能证明王阳明思想严谨,那么他在龙场的事迹足以彰显知行合一、力行道义的崇高风范。龙场在贵州西北万山丛棘中,环境恶劣,言语不通。阳明贬谪龙场后,随行人员因为水土不服,生病不少,阳明劈柴端水、煮粥侍候,用诗歌文学、越调音乐鼓舞大众,振作精神。
在如此艰难的日子里,王阳明不仅没有自甘堕落,还积极传播知识,教化民众,在龙冈山阳明洞创建龙冈书院,为村民讲授心学、农学知识。这是对“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的生动演绎。
竺可桢对王阳明致知力学精神的推崇,蕴含着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
真正的知识分子不会“只顾利害,不顾是非”,而会站在事实的真理上,坚守正义与道义,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真善美,引领社会形成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更要发挥王阳明致知力学的精神,努力成长为堪担民族复兴重任的国之栋梁。
三
内省慎独,躬身力行。
竺可桢校长说:“先生所示的教训,和其受害不愠、遇险不畏的精神(此种精神之根本全在修养功夫),都是我们最好的规范。”王阳明一生多次被人陷害,遭遇重重险阻,最终功垂千秋,流芳百世,这与其内省力行的精神不可分割。
王阳明的内省力行精神,指省察自己、涵养心性、践行道义,对自我要有清晰的认知和定位。王阳明常常告诫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严格要求自己,宽容对待别人。王阳明有一位弟子叫孟源,喜好虚名,便告诫他,骄傲自满将会导致堕落。
对待人如此,对待困境亦是如此。刚到龙场时,面对艰难时局,王阳明也曾在《赠黄太守澍》诗中抒发对龙场谪居的愤懑不满:“岁宴乡思切,客久亲旧疏。”
不过,王阳明并没有被困难吓倒。在思想上,他反思程朱理学,悟到了良心比外在天理更根本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在现实中,他坚定信心,要力挽狂澜、安抚社稷,而非坐以待毙。
竺可桢校长对王阳明内省力行精神的推崇,意在强调行为主体的自觉和自律意识。自觉自律是引导个人成才的内生动力,是奋发进取的意志来源。
当今国际局势瞬息万变,当代青年应保持高度自觉自律,将个体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紧密结合,以“不患人之不能,而患己之不勉”的自觉,与“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自律,在不懈奋斗中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诗篇。
四
不畏艰苦,奋斗不已。
王阳明的一生,堪称传奇。竺可桢校长感叹道:“若能体验先生的精神,在学生时代时先有一番切实的精神准备,那么将来必然能克服困阻,成就我们的学问和事业。”王阳明战功赫赫,又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在事功和学问上都取得了辉煌成就,这与他不畏艰苦的奋斗精神息息相关。
王阳明57岁之际,奉命出征广西平思、田之乱。临行前,他仍讲学不辍,在绍兴天泉桥为两位弟子钱德洪和王畿讲解“四句教”,成为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一段佳话。这次讲学既是对阳明心学的系统总结,也是阳明后学分殊的标志性事件,史称“天泉证道”。
王阳明的一生,既是学者兼将领的一生,也是奉献和奋斗的一生。正德十二年、十三年(公元1517年—1518年),平定南赣叛乱;正德十四年(1519年),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起征思、田,平定边疆叛乱。王阳明为国家事业作出巨大贡献,他的精神激励无数仁人志士为民族、国家事业的团结、发展和繁荣英勇奋斗。
在抗日战争局势异常严峻的大环境下,竺可桢校长对王阳明艰苦奋斗精神的推许,旨在要求大学生破除害怕失败、怕冒风险的“心中贼”,努力培养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未来中国的建设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可以说,王阳明行军作战讲学不倦的这种坚毅不屈、自强不息的精神,并没有随着历史的变迁而被人遗忘,它仍照应着现实,为我们提供榜样的力量。
今年距离竺可桢校长发表《王阳明先生与大学生的典范》演讲整整85周年,也是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78周年。时代虽已变迁,但竺可桢校长的演讲依旧生辉,其价值与意义并未削弱,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借鉴。
公忠报国、致知力学、内省力行、艰苦奋斗,这是竺可桢校长对王阳明一生行迹的高度提炼,表达了他在抗战时期的特殊环境下奋斗进取、克服困难的决心与信心。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更有义务和责任从竺可桢校长的演讲中,汲取往圣先贤的智慧,砥砺自我,奋勇向前,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壮阔之路。
作者简介
图片来源:浙江大学微信公众号 浙江宣传微信公众号
今日编辑:陈岩责任编辑:奚婉 李真鸣
往期推文:
汉字里的生活世界探寻史前历史的“侦查员”
信心从何而来?
重新认识民营经济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亚圣”孟子的气场有多强?
清代名幕汪辉祖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