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明互学互鉴中的翻译及其使命

启真新论 2024-03-21


文明交流关乎长远的发展。回顾这一百多年历史,新文化运动时期,我们吸收他者的文化,打开视野、改造思想,进而推动社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心态更加开放包容,而且越来越具有全球意识,越来越主动走向他者、走向世界,在与他者学习交流互鉴中不断完善丰富自身。这种开放的姿态、学习的态度,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


当前,我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我们的翻译工作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前,我们主要是“译进来”,即把西方等外国的文本等翻译进来。现在,我们还要强调 “译出去”,即把我国的文本等翻译出去。这不仅是语言体系的转换,更是与他者的文化、话语体系相互作用。让一种思想、一种话语“走出去”,才能更好发挥其价值和意义。



在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翻译起到了特殊作用。它为中华文化注入新的生机,让我们的眼界更为开阔、胸怀更为远大、文化更为丰富,也变得越来越自信。


翻译活动是作者和译者的对话,并且也是和读者的一种对话,更是一种文明与文明、文化与文化、人与人之间的对话。


翻译拓展了思想的疆域,让文化在不断交流、碰撞甚至冲突中一步一步走向理解与融合。同时,中华文化要走向世界,翻译是必经之路,事关我国的对外交流和文化发展。今天,翻译在中外文明交流、中国话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为一项跨文化的交流活动,翻译本身就是一种对话,一种文明与文明、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在当今时代,翻译具有重要和特殊意义。无论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创新、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还是中国话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都同翻译密切相关。


中华文化“走出去”,要以思想为先导。我们应展示具有中国特质的文化,让中华文化中最优秀、精华的内容“走出去”,并对世界带来积极影响。通过开放、平等、有灵魂的沟通,可以让交流变得有血有肉、有理有味。相信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的话语体系建设一定会达到预期效果。


作者介绍


许钧: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馆长。


本文根据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浙江省逻辑学会共同策划推出的“文明交流互鉴与中国话语建构”跨学科论坛上的专家发言整理而成,原文载于《中国社会科学网》2023年8月16日第A08版,转载请注明来源。

投稿邮箱:qztheory@163.com

图片来源:新华社 李鑫 韩方方

今日编辑:刘蕴晗

责任编辑:奚婉 毛清萍


往期推文:

互联时代人文学术话语的生成与传播

用短视频讲好中国故事

总书记首次提到这个词

全球发展倡议何以走深走实

竺可桢与陈训慈的师生情谊

向乡野进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