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运会开幕上的传统文化现代化表达
2023年9月23日20时,第19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在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开幕,开幕式文艺演出壮丽、崇高,充满中国风,始终洋溢着热烈欢快的氛围。这场第三次在中国举办的亚洲运动会的开幕式惊艳了无数人,也激发出我们许许多多的思考。
杭州是一座中华文明古城,它有历史悠久的良渚古城遗址,有美丽而气象万千的西子湖,有世界上最为壮观的涌潮景观——钱塘江潮,有可与长城媲美的京杭大运河,有无数诗人、画家、书法家、音乐家为之写下的千古绝句与艺术杰作。
早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中国的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杭州时,就惊叹这座城市的富饶以及文化的博大、渊深,发出了广为流传的感叹:“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通过马可·波罗和一大批传教士的介绍,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很早就传到启蒙主义思潮开始兴起的欧洲,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思想来源之一。
“中国风”的艺术风格曾经广泛而深刻地影响欧洲的文学艺术创作,包括日常生活品位的提升。这场开幕式则呈现出一种新的美,将历史悠远、博大精深、丰富多元的中国历史文化,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转化为时尚而充满创新活力的现代体育运动文化。
体育起源于人类感恩和祈福仪式,具有强大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凝聚力量。开幕式当天恰逢中国农历秋分节气,在这个寓意丰收和团圆的日子,亚运会圣火再次在中国点燃。在各种古代文明中,秋天都与体育性仪式活动相联系。人们在劳碌了大半年,经历艰难辛苦的劳作之后,面对丰收的景象,感恩和欢庆的情绪自然喷涌而出。
体育竞赛是人类表达自我、互相交流、在砥砺中不断前行的一种方式。当然,每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文化认同和情感表达的形式,也创造了多样的体育运动形式。
亚洲运动会在其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在世界历史发展格局中具有自己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运动会的开幕式是体育竞赛的仪式化呈现,是不同文明、不同文化对自然、生命和未来的一种共同性表达。因此,自古以来,运动会的开幕式都十分重要。
从文化哲学和美学的角度看,第19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的设计和导演团队的艺术创作是非常成功的。开幕式通过现代化的数字技术,将杭州的自然、历史、神话、传说、文学艺术经典加以创造性转化,以当代性、时尚化的形态将杭州的历史和文化遗产重新激活:
用“艺术表演+数字化表达”的方式让具有几千年建城历史、以稻作文明为基础的江南文化实现了审美化呈现;将西湖的优美与钱塘江潮的澎湃别开生面地沟通、联结和融合;在点火仪式上良渚玉器的符号、宋元艺术杰作的当代“蝶变”,以及上亿人共同参与的数字化火炬手,把神圣性与大众性直接联系起来……
这些让我们感受到,在艺术氛围中,一个崭新的、更加美好与更具诗意的未来是可触、可感和可爱的。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有效且强烈地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现代化理论中,以西方现代化为基础的传统现代化理论,一般将现代化进程与之前的社会历史文化对立起来,通过否定过去、与过去的历史文化传统“断裂”,从而实现社会的实质性发展,或者说实现社会的现代化。而亚洲大多数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是与西方模式的现代化进程不同的。
中国作为亚洲大国,也是世界文明古国,历经几千年发展,创造了丰富且极具韧性的文化机制,使得中华文明呈现出连续性等突出特性。
在开幕式精彩纷呈、优美宏阔的视觉冲击下,我们能够感受到历史的经验,艺术史中的伟大作品、千古传颂的诗词中的审美形象都重新被激活,良渚的玉器,古代的京杭大运河,西湖的苏堤、白堤,钱塘江的涌潮等都以鲜活、逼真、时尚的形态呈现、传播。我们看到,观众、运动员、演员都因为这种真实的审美经验而流下激动的眼泪。艺术,再次证明了它巨大的精神力量和情感力量。
早在延安时期,冼星海和光未然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的新歌剧《白毛女》,古元等艺术家创作的木刻作品,就已经尝试将中华文明中优秀的文化基因和艺术形式与现代生活的情感结构,与当时火热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生活联系起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今天,以“潮起亚细亚”为主题的第19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在这个文化经济化的时代,在这个优秀艺术通过时尚引领大众的时代,认真、严肃、艰苦的艺术创作是意义非凡,值得尊敬的。
作者介绍
今日编辑:毛清萍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往期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