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这些非遗“显眼包”,一个比一个惹眼!
近期
网络上出现一个特别火的刷屏热词
网友们凭借巧思玩出了各种梗
穿搭界显眼包、拍照界显眼包
招生显眼包、美食显眼包……
用网友的话说
“每个物种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显眼包”
在云南大理
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造就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今天,洋芋君就要带大家看看
大理那些令人讨喜的非遗“显眼包”
“奶凶”的镇宅神兽,上房不揭瓦
刘宸羽 摄
瓦猫,又叫镇脊虎、吉祥虎等。是一种以虎为原型再创作的云南大理民间工艺品。瓦猫大多造型夸张、大嘴、蹲姿,虎气十足,也因其传说中“吞金屙银”的作用,所以肚子是中空的,是大理白族建筑中最常见的吉祥物。
作为镇脊兽,瓦猫从房顶上“走”下来,以精美绝伦、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人们喜爱的“弄潮儿”。
图源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有的瓦猫浑身包裹着琉璃釉;或由黄土捏制,身上在涂红漆装饰。咧开的嘴巴、两颊连成片的胡须和外吐的舌头,让它显得很凶的脸颇多了几分娇憨之感,“奶凶”味十足,简直就是一个“显眼包”。
“布”里生花
图源 大理州委宣传部
扎染古称“绞缬”、“扎缬”,是云南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作为中华艺术之瑰宝,云南大理的白族扎染,发挥民族传统扎染工艺特色,染料为苍山上生长的廖蓝、板蓝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蓝靛溶液。
图源大理州委宣传部
扎染工艺过程分设计、上稿、扎缝、浸染、拆线、漂洗、整检等工序。有蓝染、彩染、贴花等传统技艺,每一幅都是“布”里生花的佳作。
大理白族扎染艺术作为 ”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魅力在于,不同的扎染手艺人即使用同一种扎染手法去制作同一种图案,不到拆线展开的那一瞬间,谁都不知道将会得到怎样的视觉惊艳。
朽木生花
图源 大理文旅
滇西一带,有一句流传久远的民谣,“丽江粑粑鹤庆酒,剑川木匠到处有”,大理州剑川县素有“木雕之乡”之称,剑川木雕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木雕艺术蜚声海内外。
图源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剑川木雕题材广泛,造型优美,形象生动逼真,构图严谨统一,工艺精美细腻,尤其是传统的山水、花鸟和人物画,精致细腻,有呼之欲出的真实感。
“雕得金龙腾空飞,刻出雄鸡报五更,凿成百鸟枝头唱,镂花引蜜蜂......”一首传统的白曲,是对剑川木雕最形象生动的吟唱。
2011年,剑川木雕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3年,剑川木雕成功注册“国家地理证明商标”。剑川木雕属中国八大木雕流派之一,产品远销多个国家和地区。
一苦二甜三回味
图源 大理文旅
大理白族三道茶,起源于公元八世纪南诏时期,后逐渐演变成大理白族人民节日喜庆待客的独特礼仪,以其蕴含借茶喻世的人生哲理而发展成为一整套白族茶文化。
大理白族三道茶,便是借茶喻世的独有茶道。三道茶概而言之,有 “三道”“六则”“十八序”。其中最为核心的“三道”,即指此茶分为三道,味道迥异,分别对应“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哲理,这也是白族三道茶名字的由来。
第一道茶“苦茶”,将茶叶置于砂罐中,接着放在火上烤出茶香,再倒入煮沸的开水,一瞬间,茶香扑鼻而来,然后气味苦涩,让人不禁回忆起往昔种种。
第二道茶“甜茶”,喝完第一杯时再次煮茶,并加入红糖、乳扇、桂皮等。奇妙的组合,尝起来清甜可口,大有人生苦尽甘来的意味。
第三道茶“回味茶”,其煮茶方法相同,但加入的原料换成了蜂蜜,并加入少许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容量通常为六七分满。这杯茶,喝起来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无穷。
民间的木刻版画技艺
“甲马”又称“纸马”,白语称为“纸符”,是一种用于民间祈福、消灾与祭祀活动的木刻版画,流行于云南省各地,其中大理的白族甲马别具特色。
图源 洱源文化馆
一块甲马雕版主要由边框、神祇、名称三部分构成,印在布上的甲马图像多与建房盖屋有关,颜色为红色。印刷用的纸张多为白族人自己用传统古法制作的草纸,根据不同的用途和神位,选择不同颜色的草纸进行印刷。
白族人民将这种印有浓墨线条和古朴画像的纸张,当做人神相通的重要媒介,婚丧嫁娶、大事小事,凡是有求于神的活动,全靠焚烧“一匹匹甲马”把祈祷者的心愿传递给神灵。
图源 大理文旅
甲马作为民族、民间、民俗文化的一个独特品种,是大理的木雕技艺、印刷术、造纸术在原始宗教祭祀用品上的综合反映,是一项珍贵的民间民俗文化遗产,已被列入大理州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明朗欢快的舞蹈宴席
图源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南涧彝族跳菜,又叫“抬菜舞”,是南涧县境内彝族民间办宴席上菜时,为敬重宾客和增加喜悦气氛跳的一种风俗礼节性舞蹈。有宴席跳菜和舞台跳菜两种表现形式。
图源 大理文旅
宴席跳菜,是在宴请宾客时,以"奉盘舞"和“抬菜舞”的形式;由引菜人和抬菜人从灶房到餐桌合着音乐节拍,跳着彝族特有的舞步,诙谐幽默地按“棋子”式布局,摆菜的一种融舞蹈、音乐、饮食于一体的上菜礼仪。
而舞台跳菜,则是借助表演平台,呈现给观众朋友的一种民族民间艺术。经过多年发展,成为了南涧的一张靓丽名片,也成为了中国饮食文化和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
南涧彝族跳菜于2007年获批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08年6月获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芦笙一响脚杆就痒,笛子一吹调子就飞
图源 巍山微视
彝族打歌也称“踏歌”,是巍山县分布最广、影响最大也最为普及的一种自娱性民族民间舞蹈。巍宝山文昌宫文龙亭西面桥墩壁上有一幅绘制于清代乾隆年间的“松下踏歌图”壁画,再现的就是清代彝家人朝山打歌的欢乐情景。
图源 大理文旅
彝族打歌是一种载歌载舞的集体舞,风格刚劲、明快,一招一式都在一步至十六步的基础上加以变化,有猴子搬包谷、金鸡独立等168种舞步之多,其广泛流传于巍山、南涧等地。
图源 巍山微视
“彝家户户有火塘,彝山处处是歌场”、“生活离不开水火,彝家人离不开打歌”、“芦笙一响,脚杆就痒”,这就是巍山彝族能歌善舞、热爱打歌的真实写照。
“戳”出来的童话世界
图源 大理文旅
羊毛毡是目前人类有记载历史的最为悠久的织品形式之一,从唐朝开始,在记录云南大理民间穿着的史书《蛮书》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其蛮,丈夫一切披毡,贵家仆女亦有裙衫;元代李京的《云南志略》当中也有记载:白人......男子披毡,妇人......以半生细毡为上服。同时,它还记载:床无褥,松毛铺地,为一毡一席而已......可见在南诏至元代羊毛毡就有广泛的使用。
图源 大理文旅
在2015年,羊毛毡这项传统手工艺被列为大理白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苍山不墨千秋画
洱海无弦万古琴
跟着大理的非遗“显眼包”们去旅行
去遇见绚丽的大理~
香格里拉的徒步圣地不止雨崩,还有这个最近才开放的绝世秘境 ⇒
和小编一起“沉浸式”看最近超火的 → 《 国家地理经典影像大展》云南首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