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公立小学【语、数、英】学科学习的复盘

银河踏雪 卡拉与小伙伴 2023-10-15


双减的副作用之一,是让很多不明真相的家长剧烈降低了对“语数外”的要求,转投所谓“素质”的怀抱,【学科教育】和【素质教育】这么粗糙和不合逻辑的割裂本就很讽刺了,在现实中,很多四五年级的孩子连字还写不到一起去、小小篇幅的作文还错误百出,则更是慢慢成了普遍性现象。


此次,我们邀稿的会员妈妈,是难得的头脑清晰、重视“强基”的家长,3-4年级开始,她在孩子学业上的一系列引导可堪模范,看似简简单单,却件件是冲着解决根本、源头问题而去,特别是在语文上的实践,值得每一位家长参考,以下,请见~






开学有娃就读五年级和六年级的家长,恐怕是所有小学家长当中最有感触的人。再佛系的父母,也多多少少在高年级这个转折期产生了紧迫感。


一方面,是小升初带来的纠结和压力;另一方面,主要受疫情防控和教育改革政策的影响,这两届家长堪称前锋,已经能够较强地亲身体会到环境改变对教育生态、教育心态带来的显性作用——连续的教学日程安排被打断,网课成为常态化学习选项的考虑,线下培训市场重组,学校师资不稳定等等,无不在考验一个家庭的养育格局,考验家长的规划力和执行力。


作为新晋五年级小学生的家长,当初把孩子送进这所创新型公立学校,也是看中了学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一二年级阶段,无论孩子还是家长,总体是满意的,达到了我的预期:

  • 不大不小中等规模的班级

  • 老师热情敬业关爱有加

  • 教学活动多样活泼

  • 文娱社团丰富多彩

  • 成绩不公布不排名

  • 家长佛系为主


大多数人确实做到更多关注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学习态度和习惯,而不是攀比成绩和各种文艺体美的级别水平。


遭遇疫情的第一年,面对长时间在家和零星的网课,我也是懵的,加上校内成绩尚佳,一直比较封闭,没有去了解校外的情况,就这么混到三年级,转折点出现了。


契机是因为孩子本身喜欢数学的缘故,想着别人都上学而思,我们也去试试吧。于是,在学科学习上才算真正睁开了眼睛。


从那时起,我开始关注很多教育公号,吸收各种信息,也结合自身成长学习的经验(对,我也算是小镇做题家出身的),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建立起自身的教育认知。


反观孩子过去的学科学习,不禁产生出一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紧迫感。这时候,孩子已经三下快要结束,马上就要升入四年级。


然后,更严峻的环境变化发生了。学校师资不稳定、教研水平似乎停滞乃至倒退、教学管理不善、班级纪律和学习风气遭遇考验等等,更别说双减政策叠加效应,让我更加对“跟着学校走”的学科学习路线产生了反思,开始萌生出“自救”的想法。


经过一年的调整,应该说,升入五年级,虽然压力还是有,但是对如何依托孩子自身情况规划学科学习,心里还是清明的,压力更多是在客观执行力的层面。


从语数英这三门主要学科来讲,复盘总结为:

  • 英语:小学能走多远就走多远;

  • 数学:需要天分,不同天分的孩子规划大不相同;

  • 语文:首要遵循基本的汉语教学规律,课外以阅读为抓手辅以大人文的积累熏陶。



英语


首先,谈谈英语。


我的想法特别简单,将来要做一个有全球视野的人,有更多的选择,英语是最基本的语言素养。所以,身处公立学校,我们一直坚持所谓原版娃的路线两条腿走路。甚至可以说,不管校内如何风云变幻,我们一直在按照自己的学习节奏往前走。


这里面,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都是通过家庭和校外不同资源的组合拳方式来逐步进阶。深圳的整体氛围也还是非常重视英语的,留心一些公号资源,往往就能得到非常多路线和资源建议了。


我想分享两个我们遇到的瓶颈期。


一个是在三年级中期的时候,孩子的自我意识明显增强,他看到自己在公立学校班级的明显英文优势之后,逐渐有了躺平的思想。


课外班不好好上了,朗读打卡也不那么积极,自己更愿意花时间在别的兴趣活动上。我从一开始劳心劳力的监督逐渐变成了大吼大叫的不耐烦。后来,还是从尊重孩子的角度出发,有半年多的时间,我停掉了他所有英文学习的课外班。


再加上这个时期疫情防控带来的各种不确定性,我也不焦虑要找什么班什么老师了。先降低要求,主要从选书和有趣的视频资源入手,重新激发孩子对英文内容的兴趣。经过这样一段放松期,当我在四年级伊始再次提起有一个很好的英文老师时,孩子居然爽快地答应去学一学。


第二个瓶颈期,跟学校有很大关系。其实我们的学校在头几年是有非常不错的一套英语教学计划的,境外教材就用到两种。只是,我们家启蒙做得早,相对来讲走在了校内的前面。


可是,随着前面提到的学校教研教学的变化,在四年级的时候整个英语教学出现了系统性混乱局面。不仅是我,周围很多家长都失去了学习的坐标参照。这时候,我萌生了以考促学的想法。比如,通过剑桥考试,大致了解了孩子的英语水平和弱项,继而在未来的规划里去思考学习的重点。


其实,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不缺方法和资源,缺的是宏观的教育认知和阶段性的规划方向。


英语作为一个语言工具,在低年级阶段,粗暴一点讲,靠的就是时间积累。


应试地说,利用小学阶段完成英语的“原始积累“,不管走哪条路线,在初中要应对更多的学科门类和更深入的其它学科要求时,首先在时间管理上就抢占了先机;


不应试地说,孩子可以接触更多的原版资源,对培养多元化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都是大大有益。



数学


其次,再说一说数学。


我们家算有天然优势,家人里面就有一位准数学系出身的,应该说对数学学习有着非常深刻的体会了。必须承认,数理思维真的和天分有很大关系,你很容易就能观察到一个低年级的孩子,是更偏向人文多一些还是更有数理思维的优势。


就我的孩子而言,基本上一岁多我就发现了他的兴趣偏向。


但即使这样,我们也没有过早地进入学而思这样的机构学习数学或者让他刷数学题。


在三年级之前,一直是放任他自己看一些思维游戏的书籍、玩桌游、有时也讨论一下书上看到的有趣的数学题,以保护他的求知欲和自信心为重点。


很有意思的是,在三年级去学而思之前,我的孩子一直认为他将来一定能成为数学家。到了三年级,数学兴趣强烈的孩子是可以接触奥数的。我们也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去了学而思,但是仅仅半个学期就退学了,主要是不认可学而思一刀切超前学习缺乏互动反馈的学习模式。


有人说学而思的集训队级别,上课模式不一样,可是要拿到那样的资源,孩子就必须像游戏里升级打怪一样,参加一次又一次的淘汰考试。更别说,孩子并不是《天才基本法》里那个一人一档的裴之,不过是一个普通人里数理思维比较强而且尚有数学学习兴趣的孩子罢了。因此,当时参加了另外一个老师的小奥数班级,内容重在讨论而不是超前学习。


这里想谈谈对小学奥数和超前学习的感想:


第一,任何不排斥数学的孩子都可以通过小奥学习进行数理思维练习,但是通过强迫超前学习和大量刷题的办法去应付奥数杯赛或者重大考试,长远看来不可取;


第二,有较强数学兴趣的孩子从三四年级开始是可以超前自学的。因为这个时候孩子的阅读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不需要走奥数的路线,就用校内的课本和大纲,让他自己琢磨高年级课本知识,培养自学能力,这也是长远来看收益更多的学习素养。


而那些天然对数学免疫乃至有恐惧心态的孩子,其实还是需要家长降低期望,不要钻牛角尖,先跟着课内要求慢慢走,小学阶段把基础的计算能力、概念理解、做题习惯这些东西抓起来,未来可能会突然有开窍的惊喜呢!




语文


最后,该谈语文了。


和许多人的认知一样,我一度以为,公立教育最大的优势就是语文教学。参照前面谈到的英语和数学,这两门学科是我很早就建立了自己的教育认知。倒是语文,在一开始的确就抱有“跟着学校走”的心理。


我自己从小语文不错,大学甚至就读中文系,接受了非常正统的人文教育,周围更是不乏一大批优秀的人文教育相关资源。学前坚持做亲子阅读、提前认字、日常做人文常识的熏陶、带着孩子尽可能多地参与优秀的文化活动,这些我都做到了。


无奈,孩子总是更埋头琢磨看他的益智题和科普书。在没有清晰的语文学科学习认知之前,我一直放他自由,心想语文就跟着校内吧。


直到四上,开始认真关心作业情况。看到当时孩子经常念错字音,朗读文章断句磕巴,作文一大堆错别字,日常基本用语词不达意表达不畅的情况常有,才着实着急了。


在我不断向外寻找支持建立教育认知的过程中,经历了从看成功妈妈养育心得——鸡娃妈妈战术指导——素质教养妈妈心灵鸡汤——一线教学老师体会这样的心路转变。


所以,现在我会推荐更多的人读那些优秀的有经验的语文老教师的教育观点和教研教学方法,看得多了,对阶段性的学科目标和规划都有帮助,对把握学科学习规律来说非常高效。


语文学科作为承载母语语言和文化习得的最重要渠道,其实是有一条经历了时间考验的清晰的学习发展路线的。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学习分为外在的语言工具内在的思想素养两个方面。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大面积扫除文盲的需要出发,长时间的语文教学是在语言工具层面下了功夫。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在诟病我们的语文教材,但是只要你深入了解一番,就会理解一个学期薄薄一本书,课内要解决的重点是语言规范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统编教材已经非常优秀了。


那么,从公立教育讲,小学阶段的语言工具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字、词、句的基本功,以及在语用方面,说话写作所体现出来的表达力。


以前,看到孩子作文不行,我也想报作文班。之后明白过来,作文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作文班只能解决表面,有时候甚至是空中楼阁,解决不了地基的问题。


所以,应该透过上层往下看,具体分析一下孩子是哪方面的能力弱,是兴趣不足还是语言工具不足,抑或是思维水平不够?还是要从底层去解决问题。


抓好字词句的基础,可以有以下几个抓手:


第一,朗读。课文、快乐读书吧、日有所诵等,市面上有非常多的年级拓展文章选择,而且内容杂一些更好,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故事、社会新闻、科普文等等。字音不读错,断句合适有节奏感,这样的孩子一般字词句的功夫都不差。


第二,听写和默写。这一项其实是公立教育的强项,只是现在都或多或少弱化了。70、80年代的父母,可能都有小时候一个字一个词抄写十遍的经历。


汉语文字和表音的英语单词不一样,我们不能通过自然拼读这样的方法去帮助记住字形,更不能说会认就会写,只能下苦功夫,而这个功夫如果从二年级就重点抓起来,细水长流,并不会有很大负担,并且是越到高年级越得心应手。



第三,适量的字词句练习活动。这一项要跟每个孩子自身的情况结合,包括兴趣、性格、校内教学要求匹配度、家长时间等等,很难给出一个范式,但是没有或者鲜有,在中低年级阶段是一定不行的。


词语接龙、分类词举例子、看解释猜成语,这些都是一二年级日常可以用起来的。还有像《字有道理》、《字从遇见你》这样丰富的课外资源,都可以看起来。


三四年级鼓励孩子开始在说(主题发言)和写(写作)上多加练习。生活中很多场景可以锻炼孩子——和同龄孩子的交往、跟父母的聊天分享、帮大人传个话给服务员、给快递员留言、写请假条、给老师同学写贺卡等等,这些都是在锻炼孩子的字词句输出能力。


高级别一些的就是校内开始有写作要求。我周围有家长通过让孩子口述日记的方式,用喜马拉雅音频或公众号发文来记录,也极大锻炼了孩子。


五六年级,随着孩子思维能力快速发展,可以把句子结构、文章逻辑顺序这些方面作为突破重点。


以上三个抓手之外,如果遇到一位优秀的教师,不被华而不实的教学理念和应试的焦虑裹挟,真正从认字之初就能踏实地从音形义的角度出发进行拓展,带领孩子领略汉语之美,就是家长的福音了。


那么,抓好字词句基本功看得见的成绩在哪里呢?


以我家为例,四年级下学期,我带着孩子回归课本,利用疫情在家学习的空当,把四年级全部的生字、课本词汇细细听写练习。等到回校上课的时候,居然发现作文水平也提高了,因为孩子的词汇积累扎实之后,更容易准确熟练地描述事物和表达观点。在期末考试当中,主观题之外所有的硬分都不丢分了。



回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语文学习另一个重要方面——思维素养的培养。


这也在新一版课纲里得到了重点加强。文化自信、思辨能力,说的都是它。


在小学阶段,我认为唯一重要的抓手就是自主阅读。阅读,是一个很大的讨论主题,在这里我只能发散性地分享一些自己观点。


第一,阅读是自由的,而自由的首要涵义就是孩子要能感受到阅读是和玩耍一样放松的过程。只有这样,他才有可能真正爱上阅读。所以,漫画书可以看,米小圈也可以看。


不必遵循任何书单的限制,相反我认为书单只是给家长买书提供选择,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按照书单来完成什么任务。


而且,校内死板地规定做阅读记录、写读后感这些动作,如果孩子不感兴趣甚至视之无聊,也不必太放在心上了,不能因为形式主义破坏了真正的阅读好感。一本书,是精读还是跳读,都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


第二,阅读是广泛的。引发孩子自主阅读兴趣的往往是某一门类的书籍。在基本没有语言障碍的情况下,引导他的阅读往更广泛的领域和更深入的方向发展,体现了泛读的功能。在泛读基础之上,再去讨论精读的操作。


第三,阅读是有思考的。所以,我不赞成用听书的形式去了解本来用文字写就的书籍。目前市面上出现了很多所谓的精读课、思辨课,但是我挨个考察了四五个,都没有入眼。


有看起来高大上的,我见过三四年级书单里就有《追风筝的人》、《乌合之众》这样的书目;有号称培养批判性思维的,一试听,不过就是老师容忍性高一些,设置了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自我发挥而已。


其实,在小学生眼里,再好的课堂哪比得上跟父母一起畅快地聊天呢?可能,有眼光的父母会把重点放在“育人先修己“这个层面,提升自己的思维素养,掌控自己的家庭节奏,和小朋友一起上天入地,穿古越今,这真是又省钱又高效的办法。


这里想插一句我对课内经常要求的阅读做摘抄的看法普遍认为这有助于提高写作水平,但是,摘抄只有入脑入心才有效啊。我看到身边大多数孩子都只是当成任务来应付的。


这样应付的摘抄,甚至僵化了孩子的语言思维:春雨一定是淅淅沥沥的,老奶奶一定是双手布满皱纹的。套路文章很难说没有受到这个影响。


阅读这个抓手对培养语文素养方方面面的好处,无需多说。在语文学科上,阅读最重要的目的是对孩子大人文思维格局的累积和熏陶,这是受益一生的。


对中文来说,语文学习还有一个特殊的重要板块,是古诗词和文言文的学习。


其实,在低年级阶段,要领略汉语之美,是少不了诗词歌赋来帮帮忙的。先按课纲要求,把小学生必背的那差不多100首诗词背下来,其他的就姑且看孩子的兴趣和家长重视程度吧。


文言文的学习,到四五年级再开始也是不晚的。鸡娃届的天花板海淀妈妈,会让孩子提前背诵大量的古文,对此我倒是很佛系。


也许自己的学习经历缘故,我认为古文需要有一位好老师引进门,一开始可能是名句,然后过渡到名篇的介绍,这中间辅以文言文字词学习和文化常识的拓展,到中学阶段应该有一个水到渠成的时机。


<我们在用的,类似的也有很多>


<这一套《古文分级》最近刚开始看,和市面上很多强调背诵经典的文言文书不一样,推荐给大家>





洋洋洒洒写完五千字,自己也很感慨。学科学习的确很重要,但绝不是小学学习生涯的全部和唯一。我相信教育是多元化的,交流扩大我们的眼界,会有利于我们认识自身和自身的定位。


在教育规划的第一步,首先是看见孩子、观察环境、感知变化。面对一个个鲜活的小学生,没有比父母更了解他们的人了。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懂得做教育规划的家庭,不太容易跟风,目标感也较为坚定,这本身已经是在为孩子提供了最稳定的成长环境吧。



END


添加卡小拉微信

入湾区教育群

各种教育资源、分享不错过

👇


卡拉老师

•清华大学管理学学士;哈佛大学教育学院领导力认证

•前著名双语国际化学校创始团队

•对创新型公立学校具有深度观察,某顶尖K12双语学校战略咨询顾问

•面试+访谈超5000组湾区高知家庭,跟踪清北校友30年发展

        【卡拉老师工作室】服务项目:

        • 一对一定制化教育咨询 

        • 【湾区新知】家长成长俱乐部

        • 【家庭教育战略规划先导课】


 往期推荐 





记得戳这里、戳这里

点“”与“在看”哦~

感谢大家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