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通关后的第一个春节,重新踏上阔别3年的香港 ... ...

卡拉与小伙伴 卡拉与小伙伴 2023-10-15






今年过年在香港度过,年前开关,我们这就扮演了第一批“访客”,因为早前我也办了香港身份,因此这次才能(历经层层阻碍)给老妈办了探亲签证一起同往,还算是幸运~


好久没去,这次大年初一过去,待了5天,说说整体的观感:


其实首批通关的人数并不多,我们来回通关的时候,都觉得非常冷清。深圳过去要在官网预约,我看过年期间每天放的5万个名额里,临近日期了也就预约了小几千人这样,完全不需要抢。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深圳出入境小程序预约签注,永远都是人满约不上……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香港初三开始,出门就哪哪儿都是人潮了,疫情的影响完全消散了,热闹得不得了。为了图方便我们住在尖沙咀,结果就是每天吃饭排不上队,所有mall里的餐馆爆满,从中午到下午三四点这段时间,都是满座、排队,每天都是3点才吃上午饭……



疫情三年再重回香港,又多了不少可逛的地方,特别是【西九文化区】——填海造出来的40公顷公共文化区域,起了不少大型文化网红打卡点,比如M+视觉文化博物馆、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艺术空间、演艺综合剧场、戏曲中心等等,而且高铁直达相当方便。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刚好这两天看了一篇有意思的文章:《为什么我觉得北京没有大家说的那么繁华》。对比想想确实是这么回事啊!还有最感慨的就是香港人对于甜品还有下午茶的执着,门口的一个商超——K11,每层面积不大,然而仔细一数,G层和B1层每层都容纳了8-10个蛋糕面包甜品、下午茶的店面,太牛了这个密度,然而也都活得好好的。





五天时间我们亲子打卡了香港海洋公园(竟然还偶遇了我15年未见的大学同学!…)、沙田的香港文化博物馆(miumiu慕金庸馆而去)、故宫博物馆、N个(旧)书店等等,期间和不少本地人有接触和沟通,感受真的很复杂:



1、大陆人感受到的“香港人”真的太两极分化了,其中一部分按 “本分”在工作的香港人,非常友好,而且他们对工作的负责态度,积极帮助你的那种朴实的善意,真的还蛮感动的;但还有另一部分,就真带着深深的恶意,明面上都不藏的,把大陆人视为鄙视链底端来对待的那种,比如我告知了两次是去香港故宫博物馆,还问他要不要看一下导航,结果最后还是把我们停在M+博物馆的一位香港男司机(两个地点之间相距10分钟步行路程),想一想,我们5天能感受到的“明显区别待遇”差不多5-6次吧,而且针对我妈妈的次数要比我多……


2、香港人讲规则、讲规矩,服务精神和敬业精神是真的没的说,miumiu在故宫博物馆被展台绊了一下摔了个大跟头,过了一会,两三个工作人员带着一个超大卫生急救箱过来,很细致的给她做检查。但有时候按规矩行事就是完全没有变通空间,又觉得太死板了……相比起来,感觉深圳人有时候灵活得像是骗子哈哈哈


3、临走前一天我们预约了核酸,啊,那简直是我有史以来做过的最慢、最严谨、流程最难以理解的核酸,现场做核酸3秒,但填表和核对花了15分钟,太神了。24小时出结果的要150元一个人,而且没有老人小孩票,12小时加急出结果240,真的强烈感受到了两地【效率】的巨大差异,当然,这一点,国内和国外大部分国家可能节奏差异都比较大,对于身在其中的个体来说,双刃剑吧~


<做核酸很快>


<登记处排大队,挨个手动输入>






初五约了两个在香港的女同学,大家喝酒八卦。我们这一届到香港的男同学两三个,女同学五六个,都干金融(确实没什么背景的,也只有这个能做能支撑在香港的生活),这次一起喝酒的女同学,一个在香港四大升Par了,一个做私人银行,都跟内地有直接的关系,时不时来内地出差,这也是她们在香港做业务的独特优势。


每个女同学的价值含量都特别高,所以目前还没人辞职做全职太太/妈妈,喝酒的一个女同学说:“不工作了还干啥,干嘛不回老家呢!”,她这句玩笑话倒是在理,我在深圳也可以这么说哈哈~ 


香港女同学普遍要进入二胎状态了,里都有工人(这也是香港市场给的特殊福利),或也有老人帮忙,都处于忙碌但舒适自信的一个状态,事业也在上升期,而且35-40这个阶段,可能不像30以前那么紧张、那么不确定分寸了。往上走,越可以调动各方面资源去做事,我感觉很多中年的职业女性,其实是非常闪闪发光的。


香港的女同学,两个嫁了香港人,一个嫁了上海人,一个嫁了法国人,一个嫁了台湾人,这个角度真的是相当“国际化”,嫁了香港人的女同学开玩笑说,别的都还好,但估计找了香港男人,以后都不好找其他男的了,因为香港男人真的是很爱干净,也很顾家……


当然我们不可避免地聊到了小孩在香港的教育问题,孩子不同年龄段,状态真是很不一样。


  • 1岁半的那一家,非常淡定,因为有一个懂教育的婆婆在帮她鸡娃,目前一周五天的早教,每天2小时左右(也是杠杠的)。娃6岁多刚上小学的这个同学,明显更“急迫”一些,直言0-6岁之间有一系列“瞎搞”的操作,大概也就是【全部排满】的通行做法吧,后来悟到了,受朋友点拨感觉还是要回归“语数英”的强基方案。


  • 还有一个就是在择校方面,香港卷的太早,从幼儿园与小一择校就开始,倒逼着大家提前军备竞赛,这就是“自由市场”导致的没办法的问题。我一个同学感觉就是在择校问题上想的简单了,导致幼升小吃了亏,目前往前看,自然策略和手段不一样了,“鸡,还是要鸡🐔”,哈哈哈


  • 香港的课外培训市场还是极大丰富的,我在马路上、公交车上到处都看到贴的海报硬广,还有学而思,对,但丰富和质量高是两回事,感觉香港家长在【做判断】和【选资源】这两个事儿上,比内地家长的要求还是高多了。








从去年起,因为新推行的人才政策,申请香港优才、高才的需求井喷式增长,从我们周围观察到的情况来看,一半左右的申请者都是连带考虑着孩子的【教育规划问题】去申请的,当然,现在大家的思路都是:未来给孩子保个底,然而随着拿到身份证(高才一个月,优才一年),孩子教育这个问题就变得具体起来,比如:


  • 什么时候要真的转过去上学?

  • 香港的教育,和目前所在的内地城市的教育,各自利弊是什么,怎么综合把握

  • 香港的“保底”,也就是大学本科教育,是不是必须去香港念高中才能获取

  • 以香港学生身份申请清北复交,10年后是不是也卷得厉害

        ……


香港的教育如何考量,如何结合孩子的年龄段做升学综合设计,是一个复杂问题,我们后续会有进一步研究跟进,欢迎大家follow





下一篇

谈谈我这次到香港是怎么踩点扫书的







END

香港教育相关咨询请联系




卡拉老师

•清华大学管理学学士;哈佛大学教育学院领导力认证

•前著名双语国际化学校创始团队

•对创新型公立学校具有深度观察,某顶尖K12双语学校战略咨询顾问

•面试+访谈超5000组湾区高知家庭,跟踪清北校友30年发展

        【卡拉老师工作室】服务项目:

        • 一对一全景教育咨询 

        • 【湾区新知】家长成长俱乐部

        • 【家庭教育战略规划先导课】


 往期推荐 



记得戳这里、戳这里

点“”与“在看”哦~

感谢大家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