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郭学明:是“闪思”,不是沉思

阿斗的梦 阿斗越墙
2024-08-10

点击同时关注⬇️



郭学明:是“闪思”,不是沉思

- 议王斌新著《沉思经典》


作者:郭学明



1


“《沉思经典》的书名是谁起的?”


“我与编辑商量的。最后是我定的。”


“从未见你沉思过,居然出本书叫《沉思经典》。”


王斌没有反驳我,他知道自己。写文学评论是即兴的,开讲座是即兴的,《锵锵三人行》访谈节目是即兴的,捣鼓电影剧本也是即兴的,写小说更是即兴而作。王斌是“即兴主义”者,习惯和享受即兴。张口就说,口无遮拦;提笔写就,不再回看,连校核都打怵。这样一个人,怎么可能沉思?


《沉思经典》这个书名让我想起了马可·奥勒留皇帝的《沉思录》,一本需耐着性子读的哲学沉思。沉思与王斌太不搭了。不过,奥勒留所属的学派——斯多葛哲学学派——的一些理念,倒是与王斌有共同点。斯多葛学派是人类历史上最先提出平等和人权的哲学学派。


2


第二天,我又与王斌聊沉思。


我说,你社交很少,独身,绝大多数时间是独处,每天与书籍、音乐、影视和艺术为伴。任何体育运动都不喜欢。或许,这种状态可被归类为“沉思”。


王斌说,我读书时是沉思着的。


3


拿到《沉思经典》后,我草草浏览了一遍,发现我最初的判断是正确的。这不是一本沉思的书。


王斌以自己的方式和个性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见解、价值观和艺术观。逻辑是严谨的,层次是清晰的,但还是“很”即兴,很随意,念头“闪”到哪,就写到哪。


例如写《小偷家族》,他会跳出对作品的介绍、分析、评价,不吝笔墨写他与孙淳的友谊,写他自己被信代的表演感动得“泪水几近夺眶而出”,写孙淳如何抹眼泪。他俩的泪水是出于对底层人悲剧人生的悲悯情怀,不是基于沉思的理性。


再如,在写《情诫》、《杀诫》时,他写张艺谋如何找来原版录像带,如何在没有翻译的情况下站着做解说。


以上两个细节与沉思无关,但王斌的思维闪跳到观影细节,就随手写了出来。我不是说他这么写不对,这些细节挺生动的。我是说他的写作过程,思维是跳来跳去的。《沉思经典》这本书不是系统严谨的沉思之作,而是随想随笔的结集。


我想了一个词——“闪思”,来定义王斌的《沉思经典》。我对王斌说,你的《沉思经典》不是沉思,而是闪思。我俩一位共同的读书很多思想深邃的好友马上认可我:明兄说得对,斌兄的书不是沉思,是闪思!王斌想想后,承认自己的创作过程属于“闪思”。


什么是“闪思”?闪思是思想的跳跃性闪现,具有快捷性,但未必是深思熟虑。王斌的写作过程其实是对大脑随机闪现出的信号的记录。


4


《沉思经典》有三辑。第一辑是读书与写作,“闪思”了为什么要读书、常识与常人、艺术的本源和经典所带来的痛苦享受;第二辑是世界文学,“闪思”了30多个作家和30多部文学作品;第三辑是影视,“闪思”了30多部电影和几十个导演、编剧、演员。书中还提到了几位哲学家、艺术家和音乐家。


我简单浏览全书后,先从第三辑看起,再看第二辑,最后看第一辑。我建议读者或像我一样的顺序读,或随便翻开哪一页读,最后再读第一辑。不是第一辑写得不好,第一辑有深刻思考,真知灼见,有归纳,思想性强,但不如第二辑和第三辑生动好读。第一辑放在最后读,会更深地理解“闪思”者的思考,达至阅读收益高潮。


5


“为什么没写《泰坦尼克号》?”我问。


“我认为它够不上经典。”王斌答。


“我认为它很经典。”我说。


“当年我和艺谋、子怡一起看的《泰坦尼克号》。我和艺谋都不认为好,子怡认为好得不得了。”


我失落,与大腕不同轨;我暗喜,和美女所见略同。耶!


什么是经典没有统一标准。不过,张艺谋和王斌对什么是经典电影的判断,一定比我更专业。


王斌对经典的判断,第一位要素不是艺术,是价值观,他尤其喜欢呈现并反思人类苦难的作品。《沉思经典》介绍了约70部文学和影视作品,主调是苦难与悲悯。


我对王斌说,你认定和选择经典的标准在“罗素欲望”三分之一圈圈内。


王斌笑了,他知道我说的是什么意思。


罗素说,三种简单而强烈的欲望支配了他的一生——求知欲、爱欲和对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王斌大声叫好,称之为“深刻”的作品,大都是对人类苦难深刻同情的主题。当然,他也很在意艺术性,在意细节。


选择比阅读重要。《沉思经典》中谈到的约70部文学和影视经典作品,对读者,特别是阅读量不大的读者,相当于推荐“书单”,基于价值观和艺术观筛选的推荐书单。在微信-短视频时代,人们看书的时间越来越少,有这样一个书单,有利于集中精力选看有价值的经典。哪怕不想买书,到书店里翻一翻看看也是值得的。(有我这样推荐朋友的书的吗?还给出不买书的指引。)


6


进一步,作者对经典观察和思考的方法,也值得了解或学习。


王斌社交活动很少。他不会做饭,或吃食堂,或叫外卖(最近才学会的),家务活很少。他每天只写作一个小时,散步一个小时戴着耳机听音乐。一天中大多数时间与他的两个老情人——书与影碟——厮混。


他读文学、读哲学、读喜欢的人物的传记、外国翻译的作品他会看不同译者的版本。一次他向我推荐《骑兵军》,我说我有,他问译者是谁,我告诉他,他说不好,太烂了!(太烂了是他的口头语,得罪过很多人。)我俩去万圣书园,他帮我选了不烂的版本。


这样一位每天都用大量时间读书的读书人,一位文学批评家、电影编剧和作家出身的读书人,对经典的判断和解读,或许是值得一看。


我与王斌,还有另外一位学识渊博的朋友,经常小聚。每次聊几个小时,聊文学、艺术和哲学,他俩讲得多,眉飞色舞;我大多在听,或拍照。



我镜头下的王斌。

当然,也不是一言不发,有时候也会讲讲理查德·利基和迈克尔·曼。我们每次聊累了也不想走。他俩会向我推荐书。王斌说,“学明兄,《米格尔大街》一定要买!” 那位朋友说,“明兄,卡佛的书值得一看。”我都买了,只是没时间看。需要看的书太多了!我现在看的书都是写作用的书,而王斌和另一位朋友读书完全出于兴趣和价值观。如此,他们推荐和点评的书是值得一读的。


《沉思经典》中的书评和影评有细节有重点,有艺术元素与符号分析,有价值观判断。王斌的语言,包括私下闲聊、出镜访谈和书面语言,都有鲜明的个性,是闪思的流淌,自然,还有点韵律感和话剧台词的范。


7


《沉思经典》第一辑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读书。这是很不好写的话题。弗朗西斯·培根三百五十多年前似乎说得很清楚了。简言之,读书有实用、炫耀、愉悦三个功能。


王斌有自己的读书观。他借用古希腊名言“认识你自己”,说出了他对读书目的的理解:为了照亮自己,澄明与清洁自己的心灵,升华出一种精神的自我朗照。反观、审视自身,以此洗刷积聚于身心中的污垢与灰尘,义无反顾地走在时代和历史的前列。


培根的读书观是实用主义的,王斌的读书观是理想主义的。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不同人物有不同的读书观。王斌的读书观似乎立意更高。我相信他是真诚的,不是故作高大上。


《沉思经典》适合于“闪读”,有空静心看上一小段,会发现不少精彩点,未必都对,但会启发思考。


8


王斌送给那位好友和我书的时候说,送给你们作纪念,不要看,不要看,拿不出手!


那位朋友和我都说,不仅要看,还要细看。


我说,我想挑毛病,批你,不看怎么知道有什么毛病呢?


王斌说那你看你看,有问题提出来。


说点不同意见。


王斌似乎赋予了读书道德功能。我认为,读书不会必然导向道德。对于有道德的人,读书可能会导向更道德;但对于坏人,可能读书越多越坏,有些书就是坏的,如《商君书》,而有些书,有人会选择性注意恶或解读成恶。墨索里尼、希特勒和戈培尔都是读了很多书的人。


还有,关于艺术的本源,我与王斌的观点也不大一样。但恰恰是存在不一样,提供了深入思考的动机。


我建议读者,特别是年轻人,带着批判的精神去看经典,去看《沉思经典》。王斌自己看书是有着很强的批判意识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我们看他的书,照样要挑出问题分析,甚至批判。这样读书才会优化自己的认知。王斌书中有一些他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本书更值得一看,看看他的独特有没有道理。


9


王斌是清贫的。


那是他自找的。他在声名鹊起如日中天之时离开了电影界。因为他排斥“意志主义”和“酥胸主义”(这两个主义是我的归纳)。他对《英雄》和《满城尽带黄金甲》不认可。尽管他是《英雄》的编剧。他对《满城尽带黄金甲》更是直言不讳地激烈批评。而投资人和导演不可能像王斌那样理想主义,那样悲悯情怀。电影获批和票房是关键。


于是,矛盾不可调和。搞了16年电影,与张艺谋合作了十部电影,与香港合作了一部电影(《霍元甲》)的王斌,清高且高傲的王斌,失业了!王斌既不肯低头改弦更张,也不去计较经济得失。清高的结果是清苦。


离开电影界后,王斌出版了七部长篇小说,写了一百多万字的随笔(尚未出版),还组织策划了一部话剧(剧本),有了属于他自己的作品。


王斌认为,电影的主导作用是导演,编剧只是辅助作用。而他离开电影界的每一个字都是他自己的,但是,但是,但是,伴随他的是与名声不相称的清贫。


我对他说,你经历了“三清”,清高带来了清贫,清贫换来了清白。他认可。他是一个放歌者,但不会加入意志凯旋的合唱。


10


王斌是富足的。


他有属于自己的几百万文字,已出版的书被包括剑桥、斯坦福等一流名校的二十多所大学图书馆收藏。他有“自由闪思”的富足。他有着精神上的富足。


钱,并不是衡量富足的唯一标准。但我还是希望,王斌的书被读者喜欢,销售得好些,稿费多一些。前不久,王斌用稿费请我吃饭。我说吃兰州拉面吧,飞天大厦的拉面和手抓羊肉非常好吃。我俩,还有两位女士吃了拉面。一位女企业家要抢着结账,我阻止了,让王斌结了。


我很希望王斌多挣稿费,常请我们吃拉面。


【作者简介】郭学明:坐标北京。旅行者,思考者,建筑技术专家,建筑史学者,企业人。
相关阅读:
郭学明: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从问为什么做起


聆听良知坦鸣心声。
我手写我心。
投稿邮箱:yimeiyuandi@163.com

往期精选 :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 -悼念张思之先生去世两周年
安然:不害人的父亲
清如许:从不求饶
江棋生:南昌有个万红珍
一枚:送别红珍
邢小群:红珍的人生,是一本永远鼓舞人的好书
丁东&邢小群:文星陨落感怀
艾晓明:“因为我的心中还有个林昭”
江棋生:简评关于俄乌战事的三种观点
韦清明:美丽至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阿斗越墙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