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芬战争到俄乌战争:唱衰对方并不能赢得胜利
毋庸讳言,眼下乌克兰在战场上非常困难。
一是因为俄军正使出吃奶的力气不惜代价在阿夫迪夫卡发起人海战术,以期取得突破,为开战两周年献礼,为普先生于3月份再次连任挣面子。
二是因为美国众议院川普的支持者千方百计地阻挠对乌克兰的援助,以至于前线乌军严重缺乏武器弹药。
近日,战争研究所(ISW)评估认为,俄军正在阿夫迪夫卡取得决定性的优势;另有多个消息源称,乌军有可能于近期从这里撤出。
但是,多家机构的分析师通过图片和视频等资料进行分析后认为,俄军取得优势的代价极其高昂,其战损是乌军的13倍!
乌军新任总司令西尔斯基告诉德国公共广播公司(ZDF),乌军将从进攻转为防守。他还否认了外界给他的“屠夫”头衔。表示乌军不会像俄军那样无视本国战士的生命。
很多挺俄者因此弹冠相庆,认为这是乌克兰无力再战的迹象,只需普先生小手一挥发动一轮进攻就可以胜利了。
其实,转攻为守是当下乌军最正确的选择。因为每个人对防守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乌军“防守”的意义是——
不在战场上为了一个阵地、一片领土而浴血奋战;利用敌人的进攻给予其最大规模的杀伤,必要时可以撤出阵地;对俄境内炼油厂、油库进行远程袭击,削减其经济收入,同时找机会对其军事装备予以致命一击。
2月14日,情人节这天,乌军一大早就给俄方送来了一个大红包:使用无人机群击沉长达112米的大型登陆艇凯撒·库尼科夫号。据称,这艘登陆艇上至少87名船员全部丧生,另外满载的武器弹药也沉入黑海海底。
不知道这一次俄方会否坚持说登陆艇上全是乌军战俘。
今天凌晨,俄库尔斯克某大型油库被无人机击中后起火爆炸。据不完全统计,自盟友不再限制乌军对俄境内军事目标发起袭击后,至少有8座炼油厂和油库被炸。
——如果说阵亡近40万人仍然可以算作“没有任何损失”,那么这些炼油厂和油库被炸可都是真金白银。
当然,所有这些不利的因素,俄罗斯那位只看自家电视、完全不用手机的孤家寡人是看不到的。他所看到和听到的,都是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以至于只能活在虚幻的胜利之中。
事实上,所有的孤家寡人都是如此。当年的史达年发起的苏芬战争与今天的俄乌战争如出一辙。
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斯大林入侵波兰,随后开始解决波罗的海三国,这三个国家很快就范,同意接受苏联驻军,但与芬兰的谈判遇到麻烦,芬兰人坚决不同意将领土租借给苏联,也不同意苏联驻军,最后谈判破裂,苏联发出最后通牒无效后军事入侵芬兰。
这场战争的理由也是为了“保卫自己”而入侵邻国,战争失败的原因则是孤家寡人被误导。
赫鲁晓夫在回忆苏芬战争时写道,我们认为“我们为了保护自己”而入侵邻国,并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但从法律和道义上来评判,为了自己的安全去入侵一个主权国家,是站不住脚的。
史达年在发动战争前,召集会议制定战争计划。但实际,这场会议开得和庆功会差不多,甚至还请来了一位芬共负责人,任命其为即将成立的“芬兰人民共和国”的首脑,实际上是苏联的傀儡。
整个会议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气氛。大家一致认为,这并不是一场战争,而是一次“散步”;苏联军队需要做的,就是“喊一嗓子”,芬兰人会立即听命;不行的话就朝天上放一枪,芬兰人会立即举手投降。
赫鲁晓夫回忆说,会议上没有任何人敢提出任何相反的意见。
事实上,经过了残酷的大清洗,苏联的情报机构和官僚系统只提供史达年爱听的信息,因此他得到的几乎都是虚假信息。
例如,苏联报纸报道说,芬兰的军队都是由工人农民组成的,只要苏联解放者挺进芬兰,芬兰军队会立即调转枪口,击溃那些地主和资本家。
塔斯社报道,芬兰的预备役部队穷到连鞋子和衣服都没有。
苏联驻芬兰的大使也向莫斯科提供了大量的虚假信息,认为芬兰被剥削压迫的人民会随时起来反抗剥削阶级,迎接苏联解放者。
这一切,是不是和两年前俄军入侵乌克兰时一模一样?当时很多俄军坦克里都携带了礼服和仪仗,准备在基辅举行入城仪式!
但真相是,芬兰正在积极备战:从瑞典进口了反坦克武器和防空武器,还把几万儿童运到了瑞典,芬兰精英们的决心和意志被苏联的情报机构故意忽略了,送给孤家寡人的情报都是“芬兰必败、苏联几乎不需要支付任何代价就会打败芬兰”……
结果苏军遇到了顽强抵抗,阵亡25万人(苏联官方只承认死亡7万人),而芬兰阵亡2.5万人,战损比10:1。
也正是这一战,让希特勒看到了苏联军队的致命弱点,坚定了入侵苏联的决心。
今天,历史又重演了,世界第二强的俄军打成了乌克兰战场上的第二强。
八十多年过去了,一切似乎都没有改变。
其实,不改变的并非时间,而是社会模式。在苏联和俄罗斯的社会模式里,决策者永远只得到对自己有利、唱衰对方的信息,以至于误判形势,把自己看得过于强大。
这是孤家寡人们的宿命。
春节长假,多备点官场小说,全是精品: 《漫漫官路》|《官道天骄》|《官场红颜》|《问鼎官路》|《平民首长》|《首席御医》|《博弈》|《仕途无悔》|《官场红人》|《官路留香》|《权色仕途》|《1号首长》|《1888》|《奇谋》| |